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

待數千精銳樑軍騎兵過境、絕塵往南面郢州奔襲而去之後,在老將馬融的建議下,馬循從棗陽分派三路偵騎。

一路緊隨數千樑騎之後,看這部樑騎是否直接奔襲郢州城而去,防備他們趁這邊不注意,殺個回馬槍,又轉向朝棗陽城殺回來。

一路往東北至桐柏山西南麓,看那裡有沒有樑軍通過的跡象。

樑軍倘若要在棗陽、隨州之間設伏,其北面的兵馬應該穿過桐柏山西南麓,進入到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的山谷丘嶺間。

即便之前沒有注意到這點,但即便已經有數千乃至上萬兵馬過境,不可能不留下痕跡。

雖然據文瑞臨推測,這一可能性甚微,但爲謹慎起見,馬融還是建議世子往這個方向派出百餘偵騎。

還有一路偵騎往西北方向的唐白河沿岸偵察,這是決定潭州兵馬往何地撤出的重點偵察區域。

唐河、白河乃是南陽盆地內部最重要的兩條水系,發源於方城縣境內的伏牛山東麓,最後在樊城東北方向匯到一起,流入漢水,又並稱唐白河。

除了灌溉漢水北岸數百萬畝的糧田,也曾是南陽盆地內部最爲重要的水路,但隨着近百十年來戰事頻發,民衆紛紛棄地避入深山,唐河、白河兩岸的河堤無人修繕,河水漫灌,盡數垮塌,兩條河道分成大大小小數十條溪河匯入漢水。

唐河白河的水運就徹底廢了,同時也形成一片切割南陽盆地南部地區的狹長湖澤帶。

要是樑軍想在棗陽兵馬逃往襄州城的途中,埋下伏兵,其兵馬應該出唐河縣,沿着這道湖澤帶的東翼直接南下。

事實證明文瑞臨的判斷是對的。

潭州偵察出棗陽城,往西北方向馳出六十餘里,便在這道湖澤帶的東翼遇到大股樑軍南下。

也就是說,潭州兵馬從棗陽往西撤,可能剛抵達漢水,還沒能組織船隻渡河呢,就會被從唐河南下的這股樑軍咬上。

雖然這時候杜崇韜已從襄州城派出軍使,勒令馬循諸將倘若不能堅守棗陽城,應及時率部西撤,渡過漢水到襄州城跟襄州軍主力會合,但馬循此時怎麼可能理會杜崇韜的命令?

馬循擔心他們稍有遲疑,從唐河縣南下的樑軍隨時有可能調轉方向,直接奔棗陽而來。

他不想被困在棗陽城,也不顧夜間行軍的艱苦跟慌亂,趕在天黑之前便點齊兵馬出棗陽城,從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的穀道往隨州境內撤去。

潭州兵馬決意往東撤,其他諸州的援軍,加起來也有四千多兵馬,再加上七八千民夫,大多數人都想着能遠離是非之地,見不用承擔擅自撤逃的責任,都裝聾作啞跟着馬循往隨州境內撤去。

唯有江州司兵參軍鍾彥虎在棗陽城與馬循分道揚鑣,獨自率部西進,趕往漢水邊撤去,準備渡河去襄州城。

將能駝運的糧草物資都帶上,不能駝運的便一把火燒燬,一萬四五千人,再加上兩三千匹騾馬,亂糟糟一團逶迤東行。

馬循無心管束,也難以管束,便想着儘早撤入隨州城再行整飭。

出棗陽城東進,走桐柏山與大洪山之間的穀道,東去一百里便是隨州所屬的廣水縣,再往東南五十里,便隨州的州城。

沿唐白河東岸南下的樑軍,也是騎後步卒混編,落在後方五六十里外,即便銜尾追擊過來,潭州兵馬也是有足夠時間撤入位於桐柏山南麓的廣水縣城。

馬循猶不放心,一路夜行,幾乎將所有的偵騎都放在身後,就怕樑軍隨時有可能組織騎兵從後方追擊過來。

天地在晨曦籠罩下漸次清亮起來,遠處的山崗密林籠罩在清晨的薄霧之中,也漸漸清晰起來。

後方偵騎稟報,除了一路千餘規模的樑軍騎兵進駐棗陽城,並沒有其他兵馬銜尾追擊過來,馬循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他們此時距離廣水城剩不到四十里地。

馬循趟過一道淺溪,在一座矮丘前勒住馬,回頭看逶迤七八里長的隊伍,眉頭大蹙,但好在位於隊伍前半部的潭州兵馬,隊形相對要整飭一些,沒有給他丟臉。

馬循派人將馬融、文瑞臨等人找過來,他想着從東南面鳳凰嶺中間的山谷穿過去,直接趕往隨州城。

廣水城是隨州的屬縣,雖然這幾年經過修繕,畢竟牆低城小,與背依大洪山東北麓險峻地形而建的隨州城相比,要差得太多——同時隨州城作爲州治之地,儲糧較豐,地方兵備也要比屬縣強出一截。

他們一萬多兵馬,進入隨州城,與隨州城的地方守兵會合,至少短期內不畏樑軍有能力敢強吃隨州城。

之後不管荊襄戰局如何發展,他們都將贏得進退兩宜的主動權:樑軍倘若是紙老虎,他們可以配合楚軍主力落井下石,爭奪軍功;要是樑軍勢強,控制荊襄之勢,非楚軍能逆,那便是潭州與之媾和,脫離大楚控制的良機。

“好,我們去隨州城!”文瑞臨、馬融等人也都覺得到隨州城後,懸着的心才能稍稍寬懈下來。

馬循下令全軍埋鍋燒飯,歇夠一個時辰再行趕路,他與文瑞臨下馬來,想着戎馬倥傯之際能靜下心來欣賞風景,傳出去也是大雅之事。

馬融搖頭苦笑,待要派人聯絡其他州的援將收束兵馬,突然看到東南方向十數潭州偵騎瘋狂往這邊打馬狂奔過來。

“敵襲,敵襲!”

他們派出去在前方搜索道路的十數偵騎,放聲疾呼着往回狂奔過來。

奈何風越山林、呼嘯作響,等到馬循、文瑞臨等人聽清楚這十數偵騎所喊的內容時,數百黑甲騎兵已經從東南方向、四五里外的一座山谷中,像黑色山洪一般殺出來。

看到這一幕,馬循、馬融、文瑞臨等人臉色瞬時間一片蒼白,手腳都禁不住顫慄起來。

怎麼可能?

東南面的山谷裡怎麼可能會有這麼一支樑軍的騎兵精銳?

他們昨日出發前,明明派出百餘騎搜索過桐柏山西南麓的丘山,這支樑騎難道是插翅飛過來的,纔沒有留下一點蛛絲馬跡?

“這是昨日奔襲郢州的那支騎兵,必然是昨日夜裡在棗陽南部穿越大洪山繞過來攔截我們?”文瑞臨痛苦的呻|吟出來,說道,“我們落入樑軍的算計之中了!”

馬循直覺眼前一陣陣發黑,心慌氣緊。

馬融稍稍鎮定一些,恰如文瑞臨所說,這路樑軍不可能是插翅飛過桐柏山西南麓的羣山而來,也不可能是幾個月之前早就埋伏在大洪山北麓的山谷間,那必然是昨日經棗陽南下的那數千騎兵,虛晃一槍,連夜橫穿大洪山,穿插到這裡,等着他們入彀。

中計了!

他們昨日雖然派出一路偵騎,盯住這數千樑軍騎兵的動向,但大洪山西麓到漢水江畔的通道比較狹窄,漫山遍野都是樑軍騎兵,他們的偵騎只能遠遠綴在後面,沒有辦法繞到前面去。

事實上,樑軍只需要留下一兩千騎兵封堵後面的通路,他們根本就偵察不到更南面樑騎的動向。

更要命的是,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部樑軍精銳騎兵,有可能虛晃一槍後橫穿大洪山來伏擊他們!

大洪山位於漢水東岸,縱橫三四百里,也是溝壑縱橫、千峰疊嶂,但最高峰畢竟只有三四百丈。

大洪山脈在漢水東岸主要分爲三大塊區域,三大塊山地之間存在大量的山谷、裂谷、平壩,上千年前居住於郢隨等地的民衆就在其中修築了道路。

在沒有防寨關隘峙守的情況下,數千精銳騎兵是可以悄無聲息、快速從漢水東岸穿過大洪山,出現在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的山谷內的。

他們太過輕信樑軍不捨得拿精銳兵馬跟他們拼消耗,也太自以爲是,覺得潭州有脫離大楚的心思,樑軍應該將他們視爲潛在的合作對象,以爲東撤隨州將是坦途。

或許他們的這種心態,早已經完全落入樑軍的算計之中。

甚至可以說樑軍數千精騎昨日直接從棗陽城外繞過,目的就是要他們恐懼,促使他們倉皇放棄棗陽城出逃。

馬循、文瑞臨深深後悔,沒有聽從杜崇韜的命令,與鍾彥虎所率的江州兵撤往漢水。

那樣的話,他們即便到漢水邊,有可能被數千從北面急行南下的樑軍馬步軍纏住,但背依漢水結陣,背後又隨時有襄州軍精銳來援,絕對要比此時什麼都沒有準備的半道迎接數千樑軍騎兵衝擊,要舒服得多。

“世子快走!”

馬融這時候已經顧不及後悔什麼,命令百餘扈衛簇先擁着世子馬循往後方退去,他自己退回到山崗西側的那道淺溪後,大聲疾呼,勒令附近的兵馬朝他靠攏,準備結陣迎接樑軍騎兵的衝鋒。

然而一萬五六千人,分屬六州統轄,軍民混雜在一起東撤,跌爬滾打摸黑走了一夜的穀道,正疲憊不堪,隊伍自然也是一片散亂,也就前半部的潭州兵馬稍稍好看一些。

一萬五六千人剛剛鬆懈下來準備埋鍋燒飯,看到像洪流一般的黑甲騎兵從山谷裡殺出來,無不是驚惶而立。

雖然他們所處之地,相對開闊,但隊伍亂糟糟一團,前後拖出數里長,根本就沒有陣形可言,也沒有想到會有一股騎兵,在這麼近的距離裡直接殺過來。

馬循、文瑞臨等人退回到後方,馬融在淺溪之後才倉促集結數百步卒持盾戟結成兩排橫陣。

當前殺出的三四百黑甲騎兵,絲毫不畏從堅盾間伸出的一支支鋒銳長矛,馬蹄踏過淺溪,帶着四濺的浪花,便朝楚軍最前陣衝殺過來。

頓時間血肉橫飛,被長槍大戟捅穿的戰馬,衝勢不減,連撞帶壓,便將防陣衝開一道道缺口。

兇悍的樑軍將勇失去戰馬,只要不被長矛當場捅死,皆下馬步戰,即便身中數箭、十數箭,刀戟也是飛快而有力的揮斬出來。

更多的騎兵則是從衝開的缺口,堅定而快速的往楚軍縱深衝殺,刀光槍影帶着一片片血花,肢肉橫飛,將楚軍散亂的陣形攪得更加的混亂。

而此時一隊隊黑甲騎兵彷彿一頭頭黑色巨龍,不斷的從山谷裡馳出,趟過污渾不堪的冰寒溪河,殺入楚軍混亂的隊伍之中……

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三百八十二章 秘密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選第七百三十七章 奪寨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一百零四章 船幫之用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二十章 解惑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二百一十章 王府供奉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一百五十八章 正軌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四十五章 騙局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二百七十七章 削藩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八十八章 精英斥候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作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秘密(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三百二十一章 謀蜀主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五十八章 往事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二百一十九章 爐火純青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雀在後(一)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七百三十五章 西征(二)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零三百一十章 迎親使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雀在後(一)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蜀使第二百四十一章 潛逃第七章 贈弓第一百零九章 訪寨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三章 夢非荒唐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五百二十一章 醒悟第九十二章 滅寨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五百六十三章 贈書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六百九十三章 解套第四百七十一章 家奴第四百三十八章 興兵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