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

楊欽、馮宣他們這次從敘州過來,帶來兩艘新造的快速帆船。

雖然造船對木料的要求極爲嚴苛,好在敘州有現成的造船木料儲存,季希堯收購過來便能用於新船的建造,不必從儲存木料開始進行船場的籌備。

這兩艘新造的快速帆船,還是試驗性新船,相比較傳統的寬頭平底船頭,採用全新的尖底長梭形船體,滿載貨物吃水能在丈餘深,雖然不能像平底船能隨時停靠淺灘,但側逆風高速航行時,抗側移的能力極強。

同時新式船型除了水面下的船艙容積大增外,同時也儘可能減少水面上的艙室,使得船體的穩心大幅下沉。

這也使得新船的扶正能力、抗傾覆能力大幅提升,這都是快速帆船在開闊江河快速航行的前提條件。

布帆代替笨重的席帆,船帆則能造得更高、更大,三根船桅支撐展開吃風的帆面足足比傳統的硬式席帆提高一倍。

傳統的帆船從襄州城到滄浪城,一百六七十里水路,逆流航行,緊趕慢趕,少說也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

而韓謙陪同楊欽、沈漾等人於亥時在襄州城北的碼頭登船,這時候北風呼嘯而來,吹過北岸的荒野,灌江而過,吹得風帆嘩嘩作響,藉着雪停後晴朗的星月全速西進,天光大亮時便已經看到晨曦下靜伏在漢水、丹江之交、黑龍山西南麓的滄浪城。

新船之快,僅比快馬全速奔馳稍慢些許而已,算算時辰,竟比傳統的帆船快上近一倍。

尖底船不能停靠淺灘的缺點,對大宗物資運輸而言,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要不是沈漾懷疑韓謙再次跟張平、柴建站到一起,鼓動三皇子西巡另有圖謀,他都想先研究研究敘州新造的這兩艘船到底有什麼奧妙,逆流而行也能如此快?

這兩艘船年前就已經到襄州了,之前沒有引起注意,這兩艘船跟其他運輸船、戰帆船編隊而行,並沒有將速度優勢發揮出來。

而韓謙此次回襄城,中途要先見柴建,也是乘馬與姚惜水而歸;與走水路接應的楊欽分開而行。

除了百餘步見方的滄浪土城,位於滄浪城與丹江、漢水之間,還有三座柵牆營寨——除了左司斥候、刑徒兵及奴兵爲主的敘州營外,以周憚爲首的僱傭山寨兵,也駐紮在滄浪城西北角的江灘營寨裡,還有七百多山寨民夫正抓緊時間修造城寨、開挖壕溝,彼時荒涼的殘城,倒也予人有沸反盈天之感。

船停靠上碼頭,韓謙陪同三皇子楊元溥、沈漾、張平、柴建等人登岸。

衆人走進滄浪城,韓謙剛將田城、周憚等人召集過來參見三皇子楊元溥,便聽到城內左首一間土屋裡傳出氣急敗壞的破口大罵聲:

“你們這些臨江侯府的狗奴才、賤種,目無王法,顛倒黑白,血口噴人,沒有半點憑證,竟然污我等資敵。你們今日有種就殺我們滅口,要不然我們必到金陵告御狀……”

“……”沈漾看過去,那邊幾間房皆是鐵柵窗,想必是臨時充當囚房的,還有兵卒守在外面,狐疑的問韓謙道,“是什麼人關押在那裡?”

“郢州船隊昨日運送軍資糧草前往淅川時路過此地,當時鐵鱷嶺北部的灣口水道,爲樑軍所封鎖,我勸他們留在滄浪城暫停一兩天再說,他們卻不聽勸阻,非要堅持北上。我懷疑他們有資敵的嫌疑,非常之時,謹慎起見,我只能強行將他們扣押下來進行覈實,”韓謙笑着解釋道,“現在看來可能真是誤會了,我這便將他們放出來……”

韓謙示意奚昌過去放人,片晌後,奚昌將昨日被扣押的幾名郢州押綱官員過來。

雖然沒有上刑,但這些人昨夜被折騰了厲害,不僅餓了他們一天,還特意控制住不叫他們睡覺,是韓謙他們進城之前,嘴裡的木珠子才被取下來,叫他們有機會罵出來引起沈漾等人的注意。

這幾人被帶到三皇子、沈漾的跟前,再也不敢污言垢語的破口大罵,同時他們這時候疲憊異常,只能強振作精神強調韓謙他們昨日蠻橫扣船,要三皇子主持公道。

韓謙一個勁的賠不是,這幾人也是滿心苦澀,暗感他們不過是郢州小小的押綱官,難不成還真能拿臨江侯府的走狗如何?當下只是想着儘早離開這是非之地,前往淅川,與州將夏振會合。

“你們如此疲憊,倘若不想在滄浪休息兩天再走,那便與我們同行吧——殿下正好也想去淅川巡視防務,我們同行,也能防備這批糧草出什麼意外!”韓謙說道。

這幾人頗爲遲疑的打量了韓謙及三皇子楊元溥一眼,他們自然沒有資格拒絕三皇子臨江侯府同行去淅川。

“我覺得先陪殿下去淅川、荊子口,再回滄浪爲好,沈漾先生,您覺得呢?”韓謙問沈漾道。

“好。”沈漾是很懷疑韓謙的據心,但此時也不覺得有什麼疑點,點頭答應道。

既然是到西線巡視,荊子口、淅川等重兵防禦的要點自然要看,而且沈漾也擔心形勢隨時有變,先看退路容易被切斷的荊子口、淅川,回過頭來再巡視鐵鱷嶺與滄浪城的防務,到時候即便戰事緊迫,他也能先護送三皇子撤往襄州城去。

郢州船隊都停泊在河港內,糧秣軍資都沒有卸下來。

不過除了郢州船隊外,韓謙還額外將左司五十餘斥候編入敘州船隊,與侍衛營一起護送三皇子、沈漾等人前往淅川巡視。

…………

…………

三四十艘船混編,船隊北進的速度就慢了,中途又在鐵鱷嶺停泊小半天與李知誥、郭亮見面,九十多裡的水路,足足到半夜才經淅川河,抵達淅川城。

樑軍所築的前哨防壘,距離淅川也就二十多裡地,但樑軍還沒有逼迫到淅川城外;淅川城這邊還算平靜。

鄭暉、夏振入夜前就接到通知,說三皇子要隨補給糧草的船隊一起抵達淅川來巡視,他們與城中將吏在城裡等到半夜,纔等到三皇子過來,也是匆匆忙忙帶着上扈衛,高舉火把出城到河岸碼頭來迎接三皇子。

李知誥節制左前部諸將,初時鄭暉、夏振各守淅川、內鄉,由於通往內鄉城的河道狹窄淺淤,難通大船,長期以來運往兩城的物資,都是在淅川卸貨,再走舊馳道運往三十餘里外的內鄉。

鄭暉到淅川后,強行攻下北面伏牛山南麓的兩座寨子,擄得六七百老少修繕城寨碼頭,倒也叫淅川頗有些模樣。

“末將鄭暉、黃州司兵參軍,末將夏振、郢州,參見臨江侯……”

鄭暉、夏振皆是穿甲軍將,站在簡易碼頭前,迎接三皇子楊元溥等人下船。

這時候數十支火把也將鄭暉、夏振二人的容貌纖毫畢露的照顯出來。

鄭暉在淅川作爲頗爲雷厲風行,附近的山寨不聽從號令,不惜出兵鎮壓,但四十歲左右的他,容貌卻頗有儒雅之風,看向三皇子的眼神也是澹然有神、從容不迫。

實際上,鄭氏早年在黃州就是詩書傳家的世族,數代先祖在前朝皆任文臣,一直到前朝末年,荊襄地區戰事頻發,黃氏鄭氏爲自保,才鼓勵子弟棄文從武,但像鄭暉等人自幼依舊苦讀詩書,在江淮都頗有文名。

相比較之下,要更年輕的夏振,眼神裡則要桀驁不馴得多。

事實上除了鄭暉、夏振兩人的性格有很大區別外,兩人此時神態謙傲有異,也跟金陵對黃州、郢州控制時間的長短及程度,有着密切的關係。

黃州雖然就大的範圍也屬於荊襄之地,但到底距離大楚的腹心之地極近,天佑三年就歸附大楚,而爲示恭順,鄭氏前兩年就已經辭去刺史、司馬等職,請金陵委任官吏。

而金陵爲安鄭氏之心,執意委任鄭暉執掌州營,要不然鄭氏將司兵參軍一職都辭去了。

而郢州於天佑九年,還在潭州之後才歸附大楚,距離此時纔過去四年。郢州從州刺史、長史、司馬以及六曹參軍,差不多都是夏氏等地方世族子弟出任。

事到臨頭,楊元溥禁不住有一絲猶豫,下意識的朝韓謙看過去。

沈漾捕捉到三皇子眼瞳裡滿是遲疑,不知道他跟韓謙在搞什麼鬼,再看從後面跟着上岸的柴建、李衝、張平等人神色又沒有異常。

韓謙手按住腰間的佩刀,彷彿這是他身爲武將的習慣性動作,朝夏振靠近一步。

見韓謙態度堅決,楊元溥咬牙盯住夏振,厲聲喝問道:“夏振,你不戰而逃,擅棄內鄉城,罪當問斬,我今日令韓謙斬你的頭顱,你心裡可服?”

楊元溥突然出聲,問責夏振棄城之罪還要當場斬殺夏振,大家都傻在那裡,但韓謙這時候已經手起刀落,一片刀光如月朝沒有防備的夏振當頭斬去。

“賤種,你敢偷襲!”夏振怒吼道,情急之間頭往側邊一偏,來不及撥刀,便擡腳朝韓謙當胸踹去,直覺肩頭吃痛,便見韓謙那把鋒利無比的直脊刀,三寸寬的刀刃已經破開他倉促所穿的革甲,整個的劈進他的肩胛骨之中。

韓謙被夏振一腳差點踹閉過氣去,但他右手握緊刀柄,刀刃砍入夏振的肩胛骨,一時間抽不出來,但也令他身形穩住,沒有被夏振一腳踹翻在地,左手隨即拔出右腰間的匕首,朝夏振面門刺去……

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五百六十九章 太后還朝第一百五十八章 正軌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十八章 誤導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三十五章 誤解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議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雀在後(一)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三十五章 誤解第二百八十五章 遊說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二百八十八章 馬不停蹄第一百四十一章 潛忍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二百三十五章 獻策第九十章 破寨第十八章 誤導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五百零四章 密談第一百五十五章 策反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四百六十二章 回宮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二百七十五章 守株辰陽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見肘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訪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五百一十章 議事第一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權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不待人第六百六十章 交換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二百九十六章 緩追(一)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二百零九章 縉雲樓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五百一十章 議事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三百三十章 秘窟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五百五十七章 對峙(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十二章 晚紅樓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一百四十三章 籌貸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一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