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

韓謙扭過頭,目光越過一堵土牆,看到巷子那一側的灌月樓頂層,有一扇窗戶往外打開來。

他們站在明處,自然看不到灌月樓頂那間光線昏暗的房間裡有什麼動靜,不過,韓謙這時候注意到,要是有人站在那個窗口,是能夠觀察到芙蓉園裡的動靜。

“要不通知灌月樓的東家,將頂樓西向的窗戶全部封死?”

韓謙到敘州後就沒有歇過,今天才第一次留意到這些細節,但高紹他們早就注意那是一處破綻,只是還沒能騰出手解決這個事情。

消除隱患的最簡捷手段,便是要求灌月樓直接將那封窗戶封死,相信灌月樓的東家,在敘州地盤上,怎麼都不敢違擰芙蓉園的意志。

“這麼簡單粗暴,可不是我的風格啊,”韓謙收回視線,微微笑道,“安排一個夥計進去便是了。”

黔陽城少,城中宅院的格局都比較緊湊,即便芙蓉園佔地較廣,但芙蓉園內的每一層院落,還是偏狹窄,而院牆又較爲高聳。

即便有人借用灌月樓有利的地形,觀察芙蓉園內的動靜,所能窺探也極爲有限,但留下這麼一處破綻不去彌補,反而有可能會看到平時到底都有哪些人,會暗中窺視芙蓉園。

韓謙雖然不會在敘州城停留太久,差不多將一些緊急事務都安排好之後,就會回金陵去,但還是會暗中將一到兩組人馬留在敘州,防備範錫程他們行事不夠縝密。

田城翻身上馬,看到在他們身後側坐上馬背的奚夫人一眼,心想四姓應該會消停一陣子,少主想要在灌月樓裡安插人手,應該是防範潭州的眼線吧?

田城似乎也猜到韓謙在憂慮什麼,湊過來說道:“潭州那邊毫無動靜,似乎也不合常理……”

“興許是少主打草驚蛇太迅雷不及掩耳了,潭州暗藏在黔陽城裡的人手,都沒有來得及反應吧?”高紹說道。

韓謙點點頭,馬氏控制八百里洞庭湖最精華地帶,明面上就坐擁近兩萬水師馬步軍精銳,要不是天佑帝這些年來攻無不克,馬氏是有割據荊湖實力的。

四姓說到底還是一羣不知輕重好歹的土豹子,手裡有三五百寨兵就膽大妄爲到不知所以,實際上並不難對付,但他針對四姓的陰謀詭計,倘若是遇到擁有強悍硬實力的潭州,就很難再發揮什麼作用了。

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力破十會”。

此時主要也是潭州節度使馬寅忌憚天佑帝,不願意引起天佑帝的注意,他們纔有見逢插針的機會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潭州此時極力保持低調,但正如田城、高紹他們所判斷的,韓謙也絕不會相信,潭州在敘辰邵衡等湘南諸州,沒有佈局。

想到這裡,韓謙輕嘆一口氣,他父親想在敘州立足,潭州纔是最難應對的。

火候拿捏不好,又或者說潭州看他父子不順眼,以及戒心稍稍強一些,直接切斷進出阮水的通道,他能找誰哭去?

潭州不想惹得天佑帝注意,也只要不去留難替地方州縣運輸稅糧的船舶就行了,而韓謙真正要將敘州的物產大規模運出去,必然需要大量的商船參與才行。

而一旦潭州在沅水入口設卡,韓謙所謂的流民引誘計劃,也完全沒有實施的可能啊!

想到這裡,韓謙突然想到他父親並沒有特別強烈的反對他的流民引誘計劃,或許就已經料到潭州這道坎不好過吧?

“公子,你在爲什麼事情頭疼啊?”趙庭兒騎上一匹小馬,湊過來問道。

“我在想要怎樣跟我爹鬥智鬥勇啊!你這妮子,竟然敢不幫我說話。”韓謙伸手去敲趙庭兒的腦殼。

“少主是擔心潭州成攔路虎吧。”高紹笑着說道。

韓謙哈哈一笑,說道:“只要能看到問題,總歸有辦法解決的!”

要說韓謙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可以說就是發現高紹、田城二人。

不管是林宗靖、郭奴兒,乃至箭術過人、天生就刺客料的趙無忌,或許未來的成就更大、能力更強,但他們目前相比高紹、田城,差得最多的就是十幾二十年顛沛流離的人生經歷跟見識。

也不僅僅是發現高紹、田城兩人的能力,而且兩個多月的相處,韓謙也叫高紹、田城認識他是值得追隨之人,因而他們在韓謙面前也不再收着斂着,倒有一種主隨相知的從容。

…………

…………

沅水進黔陽城一段,特別灘險流急,兩岸也皆是崖山,但到黔陽城,進入大“之”字形流段,地形則平緩下來。

盛夏之時正值湘南洪水氾濫的時節,但由於沅水從黔陽城往外兩岸多爲淺淤地,江水往兩岸漫漲有七八里開闊,加上大“之”字形將這一段的水道延長五六倍,水勢也十分的平緩。

不少漁舟悠然自得的停在江面上捕撈漁獲。

黔陽城內外,卻是有不少土籍番民認得奚夫人。

說實話,韓謙帶奚夫人出城,就是要讓人認出她來。

即便四姓酋首及四姓裡的關鍵人物,都知道奚夫人爲什麼會在自己的身邊,但絕大多數的土籍番民不會知道原因,這就將錯亂普通土籍番民的認知,會誤以爲馮昌裕將身邊的小妾拱手相贈,也要屈意討好新任刺史。

不過,有人認識奚夫人很正常,畢竟奚夫人在靖雲寨也不是就不拋頭露面,但沿途有那麼多的土籍番民都認得奚夫人,韓謙還是有些意外。

要知道當世男女之防沒有後世那麼嚴重,敘州土籍番民更是如此,但是普通人家女子的活動範圍總是很有限,特別像敘州這種望山跑斷腳的地形,奚夫人無論是出嫁前,或者嫁給馮昌裕爲妾,能爲這麼多土籍番民認得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韓謙見奚夫人恨不得拿布矇住頭臉的樣子,心裡暗想,難道自己之前猜錯這番女與奚成的出身了?

韓謙暫時將這層心思放下,心想待有機會再問馮宣、高寶不遲,他們繼續往城外馳去。

出於安全考慮,季堯希拉楊欽挑選建造船塢的灣口,不會離黔陽城太遠。

韓謙他們騎馬出了西城,然後沿着江灘往北走,看到季希堯、楊欽帶着數人,站在黔陽城西北角的一處江灘邊。

他們驅馬趕過去。

韓謙到敘州,先在黔陽城西南角的江堤碼頭停船上岸,之後又出城,往東走,經靖云溪深入南面的深山老林之中去見馮家父子。

在靖雲寨住了四日,昨日纔回黔陽城。

韓謙到今天,都沒有認真的出城兜上一圈,特別是黔陽城的西北及東北方向,都沒有機會眺望上幾眼。

這時候江水漫漲,黔陽城西北方向的水面差不多有十里開闊,有數座三四十高的矮山立於江心,山上樹蔭濃密。

韓謙也不知道在水勢小下去後,那幾座矮山是不是連成一片,而那數座小山往東北方向,差不多有四里多寬的水面,再往東,地勢陡然高起來露出水面——那邊是黔陽城的正北面——有三五十座屋舍臨岸而建,形成一座規模中等的村寨。

村寨再往東,地勢漸漸高聳,乃是黔陽龍脊山的西麓坡地,樹木鬱鬱蔥蔥。

興許是這時候江水稍稍褪下去些,韓謙遠遠看到江心那幾座小山到北面的那座村寨之間,渾濁的江面浮出一道斷斷續續的黑影,指過去,問楊欽、季希堯:“那是什麼?”

“前任刺史王庾,想在那處築一條江堤,將北面的坡地跟江心的五峰山連接起來,將沅水擋在外面,從前年初就着手興工築堤,但泥堤不固,前年、去年夏秋都被江水沖垮過一回,王庾大人猶不死心,去年入冬後又想修築此堤,未曾想終是沒能競功,就溘然病逝了。”楊欽這幾天留在黔陽城,不僅將左右的水情都摸熟了,知道江心那裡是一座沒有修成的廢堤,還將這座廢堤的來攏去脈都打聽清楚。

“真是該殺!”韓謙恨恨的低聲詛罵道。

楊欽也是知水勢的人。

他雖然不知道沅水水勢洶涌時,能到何等程度,但就看此時的水勢,即便在江心方位的五峰山與北面村寨之間修的是泥堤,沅水想要將大堤沖垮,也不大容易。

很顯然是有人不想前任刺史王庾在黔陽城北修成這座大堤,暗中動手腳,大堤才修兩次、兩次都被江水沖垮。

而在王庾不甘心受制於地方,嘗試第三次時,就被有些人迫不及待的出手“病逝”了。

韓謙並不贊同他父親捨己爲公的凌心壯志,但於對一個願意在地方上做些事的官員,卻落得這樣的結局,他心裡是真不好受。

而有人不惜冒那麼大的風險、費那麼大的力量,也要王庾病逝,道理其實很簡單。

以江心那幾座小山(五峰山)爲核心,往兩邊分別造堤,分別跟陸地接上,將江水擋在外面,少說能在黔陽城外北的淺淤地裡圍出一萬二三千畝的良田。

這種新圍墾出來的淤田,依大楚律皆爲官有,一方面能容納五六百戶外來僱農,一方面能爲州府每年增加兩三千石收租糧的官田收入——真要多出這塊官田,州府的主動權就大多了。

這不僅是一心想控制住地方的土籍大姓所難以忍受,潭州那邊也難以忍受吧?

因爲王庾這麼做,直接加強的是中央政府對敘州的控制力。

又或者說,王庾的死,不一定就是四姓中人下的手,或者說,不只是四姓中人下的毒手?

韓謙回頭看了一眼奚夫人,不知道她是否知道一些秘密。

不過,築堤之事,韓謙相信他父親應該早已經看到了,也因此才迫切要從他那裡拿走一筆錢糧,大概也是想在江水退下去之後,就立刻去做這事吧?

只是四姓即便被他震懾住了,但潭州怎麼會容忍他父親做這事?

這事甚至比直接討好土籍番民或控制客籍民衆,更令潭州難以忍受吧?

以潭州的立場,他們只會希望辰、敘、邵、衡等州,州府對地方的控制力越弱越好,這樣一旦金陵發生什麼變故,他們就立時能割據自立,而不用擔心腹背會受到牽制或攻擊。

自己想將敘州的物產運出去,潭州有可能攔路,想將外面的民衆誘騙進敘州,潭州有可能攔路,而他父親想要興修水利、圍墾淤田,潭州更會攔路,他要怎樣將潭州這頭攔路虎搬開?

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來使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一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權第五百六十一章 夜戰奪寨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七百九十二章 渡江(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三百四十四章 合流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七百零五章 逆犯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一百零二章 威脅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七百三十三章 滲透作戰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對峙(二)第五十三章 用間篇第二百九十四章 長鄉侯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四百七十五章 怒火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間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五百一十七章 未雨(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五百八十八章 長街第一百一十七章 謠言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一百零九章 訪寨第十六章 侯府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口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二百五十六章 掌控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七十四章 相贈佳人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一百三十二章 監視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六百九十二章 削藩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六百三十八章 河朔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四百章 計劃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七百八十九章 身孕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摺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六百一十一章 凌汛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起第七百九十一章 渡江(二)第五百一十四章 相見(二)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九章 處置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數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間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