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安家落戶(一)

張貴所說的幾座宅子。(小說~網看小說)兩座大宅子中的一座就在離“仙客來”不遠處的淇河南岸,出了客棧門向右拐,約行兩盞茶的功夫就到了,是座新宅,修得也極爲雅緻,面積約有蘇府的三分之一大小。周邊居住的多爲縣城裡的富戶或權貴,平西候府的宅子就在此處。另一座在縣衙南側的小巷子中,離縣衙步行不過一柱香的功夫,是座老宅,面積極大,但因有些年頭了,若是入住,則要略略修繕一番,這座宅子中難得的是裡面有一些難得的名貴樹種,且長得極爲高大……這兩座宅子的價錢倒也相差不大,牙行要價八百兩。

而另外兩座則在城東門處的丁香巷子中,周邊居住的多是長豐縣的平民百姓。稍大的點那座,約有房屋十四五間,還有一個約半畝地大小的花園,後院還有一塊兩畝大小的空地。稍小的點那座,約有房屋十間。雖是小點,但是比大點的那座位置好,臨着主街,進出倒是極方便。大的要價一百二十兩,小的要價一百一十兩。

青籬聽完張貴的話,便決定捨近求遠,先去看看那兩座小宅子。

張貴一面使了錢請客棧的小夥計去李記牙行給李牙儈傳話,一面找了馬車來打掃乾淨,趕着車向丁香巷子而去。

馬車行了約莫三四盞茶的功夫,便自主街上拐進一個約能容下兩輛馬車並行的小巷子,這小巷倒也清幽,路兩旁栽種着不知名的樹種,整整齊齊的,雖然此時樹葉已然掉盡,但從現下的情形中不難想象出那綠樹如蔭繁花似錦時的美景來,青籬因着這幽長整潔的小巷,對座落在這巷子裡的新宅產了幾分期待來。

馬車在巷子口停了下來,張貴指着路北邊的一座宅子道:“小姐,這便是那座稍小點的。這宅子的主人姓秦,家裡有一間木器行,因手頭攢了些錢,閤家搬到廬州去了。”

青籬從馬車中探出來頭來,微微擡高身子,隔着院牆向裡面張望,是一座極爲緊湊的四合院結構的院子,面積據她目測估計,也有四五畝大小。

紅姨與三個丫頭也伸出頭來。嘰嘰喳喳的議論着。紅姨皺着眉頭道:“小姐,奴婢覺得這宅子有些拘狹,屋子四面一圍,中間只那一點地方,如同個籠子一般。”

青籬暗笑,紅姨這番感慨倒是與她前世對城市房屋的感覺差不多——過慣了農村裡天高地闊的生活,乍一住進盒子一般的樓房,總是覺得氣悶。

正在這時,那牙行的李牙儈匆匆趕來,這李儈年約四旬,面相墩厚老實,一雙眼裡卻閃動着長期歷練出來的精明,聽了紅姨的話,連忙笑道:“小姐不中意這座,再去瞧瞧另外一座,如何?”

張貴指着這男子對青籬道:“小姐,這位便是李記牙行的李牙儈,這丁香巷子的兩座宅子都是他們牙行裡經紀的。”

青籬點點頭,對着李牙儈道:“那就勞煩你帶我們先去看看另一座,再做定奪。”

那李牙儈擡腿就要前面帶路,青籬朝着張貴使了個眼色。張貴叫了那李牙儈上馬車,李牙儈推辭一番,做與張貴並排坐在最前面兒。

杏兒暗自撇撇嘴,這牙儈好生不懂事兒,小姐的馬車也是他能坐的?

青籬將她的神色看在眼裡,其他三人雖然未表露得那麼明顯,怕心裡也多少有這樣的想法,心知她們一時還未能適應過來,也不多做解釋。

馬車順着丁香巷子行了一會兒,便停了下來。青籬下了馬車,李牙儈一面上前叫門,一面道:“這宅子的主人姓殷,現在已回鄉居住,便託了小的將這宅子轉了手。這宅子到明年春上,整整八個年頭。這殷老爺也是秀才出身,祖上也留了些家底下來,修這宅子的時候,殷家正是富足的時候,倒也大方,這樑椽門窗用的全是上等的松木,磚也是官窯裡出來的上好青磚……。”

他剛說到這裡,大門開了,一個頭發胡子花白的,身着粗布衣衫的老者出現在門口,見了李牙儈,眯起眼睛:“又有人來看宅子啦?”

說着就將衆人往裡面讓,李牙儈笑着與那看門的老者寒喧了幾句,便領着她們往裡面走,“這宅子雖然不大。但也分了前後院,最適合小姐這樣人的住了。”

青籬觀前院雖然不大,頂多半畝地的大小,但是也起到了一定的過渡空間的作用。兩側各有三間耳房,將來若是需要再招了男性的下人來,倒也可以安排住在此處。不由微微一笑,點點頭。

李牙儈見這位小姐點頭,估計這樁買賣能成,更加熱情的將這宅子裡裡外外介紹了一番,有幾間上房,幾間偏房,幾間下人房等等,甚至花園裡有幾棵成年的棗樹,一棵能產棗多少斤都一一講了。

青籬一行人路着李牙儈將這裡宅子裡的房屋粗略的看過,雖然年頭不少,許是因原主人家愛惜喜潔,房屋倒不顯得舊,裡裡外外都打掃得極乾淨,似是有人天天打掃一般。

青籬問出心中的疑問,那一直跟在後面的看門老者笑道:“回這位小姐,這院子小老兒天天打掃呢,當然乾淨了。”

青籬見位老者,身量不高。雖然頭髮與鬍子皆花白,但面色紅潤,嗓門大,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一看便是個性格開朗之人,頓時心生好感,便與這位老者閒聊了幾句,與他閒聊中得知,這老人名叫殷福,是原來是跟着殷老太爺的,這宅了蓋成沒多久。殷老太爺便去逝了,這殷家的少爺,現在的殷老爺是個讀死書的秀才,不善經營理家,把祖上留下的家底吃光了後,不得已才搬到鄉下,買了幾十畝的田地,靠着收租子過日子。

這殷福有一子二女,皆已成家,兒子在長豐縣裡最大的地主沈府的莊子裡當差,是個副莊頭,殷福誇他是個種地的好手。二個女兒皆嫁主縣城的平民戶,平時裡做些小賣買。殷福一是不願離了這殷府,二是不願與兒女們添麻煩添負擔,便一直留在殷府裡當差。

將這殷府裡裡外外看了一遍,青籬很是滿意,尤其是後面的兩三畝大小的空地,若是將來房屋不夠住,便可以加蓋了一些新的。暫時用不着,倒可以開墾了,當作菜田,自給自足也是一番樂事。

心裡這麼一番小算盤下來,原先對這宅子的八分滿意,變作了十分。

便朝着張貴點點頭。李牙儈見一筆生意做成,喜笑顏開,連連又說了許多吉利討喜的話,殷福一連聲的說他這就回隱雲鎮去請他家主人過來籤轉賣的文書。一面又試探着道:“這位小姐,你們有現成的看門人沒有?”

他這一問的意思再明顯不過,青籬便笑道:“福伯,我正想請你繼續看這大門兒呢,不過,這府從明兒起便要改作李府了,怕你不願意留下來呢。”

殷福微愣一下,一連聲的道“願意”,“願意”。

送這幾人出門了府,他連忙鎖了門兒,到街上找了輛馬車。徑直去十五里外的隱雲鎮報信兒去了。

青籬主僕幾人回到客棧,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的說着新宅子,一個說這裡要修一修,那個說那裡需重新粉刷。張貴使了小二拿來紙墨,在一旁默默的記錄着。

青籬將他記錄的紙張拿在手裡,微微有些詫異,這張貴是個認字的,已經叫她有些驚奇了,現在看他的字跡,工整有力,遣詞用語流暢準確,再結合他身上略微帶着的一絲不同與一般下人的氣質,便好奇問道:“張貴可是讀過書?”

張貴連忙放了筆,恭敬回道:“讀過幾年。”接着似是不予多說一般,指着那疊紙道:“小姐看看,可有記漏的?”

青籬見他不想說,便也不再追問,笑着道:“方纔說的都是些一些想法,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需得細細的考量一番,列個計劃出來。這些先放在我這裡,待我挑了可行的列出來,再交與你。”

張貴連忙恭敬應是。青籬笑道:“在府裡頭我便不喜這些虛禮,你跟我的時間雖然不長,也該略知一二,日後那些虛禮便免了,大家都自在一些……宅子可與李牙儈談定了價錢?”

張貴答道:“原先牙行要價一百二十兩,今天趁着看宅子的空檔,小的又與李牙儈議了議,談定了最終價,一百零五兩。”

青籬點點頭,又問了一些諸如李牙儈的牙行都經紀一些什麼行當,爲人如何等等。張貴一一回了:“李牙儈的牙行只經紀田土和宅子兩個行當,平時也接些零碎的小活兒。他在長豐縣的口碑不錯,又與沈府沾着一丁點兒的親,所以,在這長豐縣,人面兒也廣。”

青籬今日聽到兩次沈府的名頭,第一次只顧看宅子忘了問一問,此時便道:“在看宅子時,福伯便說沈府是這長豐縣的最大地主,他家的地到底有多少?”

第二十七章 上宏遠寺(一)第十六章 聖旨(一)第三十章艱難抉擇第十章 紫蘭之死第七章 入學(一)求推薦票第六十九章 醉第三十二章 孤城第七章 秋收冬播第三十二章 再聚嶽府第三十六章 燕山遊(三)第三十五章 燕山遊(二)第三十六章 燕山遊(三)第五十四章第三十四章 燕山遊(一)(青雲榜加更)第四十九章第十一章 移栽第五十三章 怪異的陳家人第一章 歲月安好第二十二章 狗血事件(三)第五十九第十五章 中招(一)第十七章 京城來信第三十章艱難抉擇第八十九章 淡淡隱憂第二十六章 一紙婚書第三十八章 胡流風(一)第十一章 青籬生辰第十四章 李姨娘之殤(三)第三十章 禍臨蘇府第十章 談判(求PK票)第五十二章第二十九章 災不單行第四十六章第八十八章 月下依依第十三章 輪椅第七十一章 情意綿綿(二)第三章 初見(一)第六十九章 出嫁第二十五章 狗血事件(續二)第七十五章 婆媳閒話第七十九章 “拐”青陽做鄰居第四十九章 燴麪第五十四章 寺中來菜(嶽府)第八十九章 淡淡隱憂第七十二章 情意綿綿(三)第二十八章 如此賑災糧第二十五章 逛廟會第三十九章 三堂會審第十一章 移栽第十一章 你這個無賴第一章 籬陽山莊第五十章第二十七章 出事了第六十一章 正式春耕第十一章 蓋溫室第八章 入學(二)第四章 醒來第八章 中毒第五十三章 怪異的陳家人第二十二章 備荒糧第七十五章 婆媳閒話第五章 山莊來客(二)第四十七章 青陽縣主(一)第十四章 開荒準備第三十八章 回京安排第三十八章 回京安排第六章 西席(求推薦票)第九章 中毒(二)第二十五章 狗血事件(續二)第四章 醒來第二十三章 規劃第八章 分工第五十四章第七十八章 變故突起(一)第三十四章 風雪夜來人第十六章 李姨娘之殤(五)第二章 齊聚嶽府第四章 醒來第八章 入學(二)第三十二章 孤城第三十六章 蘇府來人第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五十章 強盜青陽第二章 宴客第四章 醒來第十五章 李姨娘之殤(四)第十四章 李姨娘之殤(三)第九章 入住別院第十三章 買下荒地 (二)第十五章 李姨娘之殤(四)第六十二章 草藥園閒話(二)第四十五章 暗爭鬥第一章 蘇府荒宅第四十九章 拜訪平西侯府(二)第一章 歲月安好第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三十四章 燕山遊(一)(青雲榜加更)第三十四章 風雪夜來人第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七十一章 各方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