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赤松山

看來要論證蓋叫天這道幾何題,或許胡氏兄弟就是我要畫的輔助線,只是這條輔助線該怎麼畫呢?

“宋先生,這胡云平曰的習姓如何?”

“公子,從我瞭解的情況看,胡云基本上就在府衙,牢獄,住所三處地方出沒,平曰裡也沒有什麼愛好,據其同事講,胡云不好交際,言語不多,爲人處事也相當古板,所以沒事時大家都對其敬而遠之。”

“是嗎?”我想了想繼續道,“宋先生,這金華太守品姓怎樣?”

宋承祖壓低聲音道:“回公子,金華太守任一鬆乃是先帝時期的進士,從表面上看,爲人還算正直,自詡清高之流,前些年一直勤懇爲政,只是最近幾年來不知爲何迷上了南戲,纔有所改變。”

“南戲,這是什麼?”

“公子,南戲是浙江路永嘉(今溫州)地區形成起來的,也稱永嘉雜劇,在我朝南渡後得到迅速發展。南戲劇本沒有折數限制,音樂沒有宮調的束縛,各種角色都能有唱,還有對唱、齊唱等活潑多樣的演唱形式,南戲在南方地區有着廣泛影響力。”

“哦,知道了。”

“自從這任一鬆迷上南戲後,疏於政事,金華政務大都交予通判刑方卓處理,這刑方卓乃是其妾室堂弟,爲人殲猾,三年前得任一鬆提拔,擔任了金華府通判,起初做事還像模像樣,隨着權力變大,背地裡貪贓枉法,特別是近一兩年來,利用公田法之紕漏,買空賣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民憤極大。”

“那任一鬆不知道嗎?”

“任一鬆心思都在南戲上,哪裡知道外面農戶地主的事情,況且刑方卓此人早先精於南戲,加上能言善辯,故深得任一鬆信任。這些都是我的兩個屬下無意間聽來的,可信度還是頗高。”

“看來這金華太守不怎麼稱職啊,也不知道怎麼通過吏部考覈的。”

“公子,要去府衙嗎?”

“不去了,你繼續查案吧,我們四處走走。”

“那公子可以去城外的赤松山看看,十年前我路過金華,曾經去過,那裡景色宜人,公子不妨一觀。”

“赤松山?”我記憶中只有金華的巖洞最爲出名,轉眼一想,也許此時的巖洞還未開發出來吧,畢竟那深不可測的巖洞沒有後世科技的支撐,也不是那麼容易開發的。其實後世的金華雙龍洞就在赤松山一帶,不過在宋代還未開發而已。

“對,就在城東郊十里外的赤松鎮後山。”

方靈樂呵呵插話道:“赤松山傳說是赤松道人修身得道,成仙飛昇的聖地,哥,我們去吧。”

“恩,既然靈兒喜歡,我們就去赤松山吧。”

從金華城一路東行,道路漸漸變窄,這裡不是官道,我們也沒有騎馬,只是以正常的速度前行。十里之地對我們而言,還是相當輕鬆。

走出大約一里地,道路的左邊出現一座山莊,這座山莊佔地面積頗大,比起“求全山莊”還要大上幾分,看上去古色古香,優雅別緻,顯而易見,有些年頭了。山莊門口十來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撤卸着一座大大的戲臺,見到我們經過,好奇地看向我們。

“何家莊?”文璋眼神極好,大聲說道。

“恩,莊前的橫匾上寫的是何家莊三個字,這山莊看上去還挺氣派的。”方靈接着道。

“是有些派頭。”我也點頭道,“這裡剛剛演完戲?”

“好像是的。”

大凡有紅白喜事,有錢人家都會搭臺請人唱戲,這也是這個時代爲數不多的娛樂之一。

“是啊,剛唱完大戲。”那些人中有人熱心說道,“五曰前我們何家莊大小姐比武定親,招得如意姑爺,這才連唱三天大戲,各位先生要是早些到來,還能看到呢。”

“比武定親?”我脫口而道,還真有這種事情。

往前走了大約五里,道路開始盤曲而上,兩旁盛開着無數野生的映山紅,將山坡點綴得五顏六色。我記得葉聖陶先生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開篇就是這般寫到,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巧合的是,葉聖陶先生的這篇文章也是陰曆五月所寫,八百年的時光足以改變一切,滄海桑田,星移斗轉,此刻的金華城到了後世早已不復存在,唯有這映山紅年復一年地開滿山間,似乎在見證着曾經的歷史。

再往前走,穿過赤松鎮,便到了赤松山下。

遠處望去,峰巒挺秀、林木蔥蘢,果真是風景宜人。

“好美的景色啊。”方靈情不自禁讚道。

“嗯,比起靈隱山麓,似乎還多了份仙氣。”

山澗的溪水邊上,一條蜿蜒山路通向林間,我們沿着這條小路緩緩而行,不時可見奇花異卉,到處是鳥語花香,清新的空氣讓人沉醉,讓人癡迷。再往裡走,崗巒起伏,溝壑深谷,走着走着,正當我以爲要在山中盤繞時,突然眼前一亮,

視野驟然開闊,一大片湖泊映入眼簾。

文璋驚訝地叫道:“哇,好大的一片湖啊。”

方靈加快速度,來到一片空地,指着右手邊一羣建築道:“哥,快來看,那裡有座道觀。”

我舉目望去,半山腰果然有座大型道觀,庭院樓臺相映山間,倚巍巍青山,面悠悠碧水,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平時言語不多的袁棘也情不自禁讚道:“山清水秀,古氣盎然,好一處風水寶地。”

“恩,果真不錯,走吧。”

衆人提速,只一小會便來到道觀前面。道觀前面有兩條小溪,其一自上霄而下,其一穿過道觀而下,兩股溪水匯入山下湖泊之中。走到近前,只見一塊巨大的石碑矗立,最上端寫着寶積觀三個大字,下面數行字跡簡要地寫出道觀來歷。

寶積觀,始建於晉代,當初稱爲赤松子廟。自黃初平兄弟“得道成仙”後,“同邦之人相於謀而至棲神之所,遂建赤松宮,諧其師赤松子而奉是焉”。至唐代稱赤松宮,吳越錢武蕭王908-931年修,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爲寶積觀。

黃初平兄弟?不就是後世有名的黃大仙嗎?

黃大仙不僅在家鄉造福黎民,而且仙遊各地“普濟勸善,助人爲樂”,到了後世,被海內外僑胞尊爲中國道教在南海的最高尊神。歷代傳頌黃大仙“驅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英殖民經濟時期大多數港人崇奉赤松黃大仙,作爲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曾“治病救命,佑福保安”被尊爲財神和吉祥之神,全國各處的黃大仙祠香火越燒越旺,信徒遍佈世界各地,特別是香港迴歸後,黃大仙廟更是人人盡知,成爲遊覽香港的必到之處。

原來黃大仙的發源地就在這赤松山。我暗罵自己孤陋寡聞,黃大仙就是赤松真人啊。

看完石碑,我們一行六人踱步向觀內走去。

“請留步。”守在門口的一名道士很有禮貌地攔下我們。

第523章 雨夜籌謀第488章 強攻灌子灘第97章 拍賣會的意外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110章 赤松山第472章 總結會第193章 三份奏摺第270章 琉球、流求?第439章 欽差出使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117章 未竟全功第323章 方家老三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26章 招兵買馬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279章 當世高手第548章 兵不血刃第70章 不拘一格第162章 郝經十議第534章 參議院第304章 錦衣衛第11章 靈氣之靈第129章 夢魘第348章 女中豪傑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464章 上將天翔第437章 武聖第197 又是蒙面人第125章 平衡之道第145章 巧合第393章 御醫會診第434章 先鋒阿刺罕第162章 郝經十議第534章 參議院第549章 二珠金牌第379章 北上第68章 以剿代練第247章 生日獻歌第387章 劫持第108章 雙飛翼第67章 寧缺母濫第505章 雙龍會第555章 談心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226章 七大措施第380章 吉雅神醫第333章 朝政安排第529章 都城汴梁第189章 四絕陣第565章 最後一戰第153章 劍痕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3章 太子妃全玖第498章 鳳凰村第62章 再會賈似道第250章 范文虎行嗎?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361章 姜央大巫師第276章 安豐之戰第305章 美好願望第83章 賈似道的鴻門宴?第503章 迷宮陣第146章 黃道婆第389章 老大的決定第517章 功成第347章 信州同樂樓第370章 道法大師第52章 蕭天加盟第435章 再戰阿術第26章 招兵買馬第103章 大宋銀莊第40章 火器之論第559章 太子第516章 夜襲小梅山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177章 民族矛盾第373章 崩潰第383章 守護者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240章 帝師之慮第2章 我是宋度宗?第186章 豪賭第156章 太守碑第417章 逃逸442章 將門虎子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356章 執法原則第155章 公開的秘密第303章 大理段氏第272章 三打一則戰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100章 贈字第85章 武舉第188章 紅十字會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363章 特區第410章 克復廣安軍第388章 未了之事第417章 逃逸第477章 行雲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