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節 鼓動
此次塞北軍攻擊西北使用了十萬人的兵力,第一軍近半數士兵三萬人蔘加,第二軍是主力出動了五萬人,重建後幾乎都是新兵的第三軍只出動了兩萬人。此次作戰目的除了軍事佔領外,也有鍛鍊士兵的目的,第一軍是因爲天津事件還沒有從陰影中擺脫出來,需要鼓舞鬥志,因此調派了近一半的兵力參加,第三軍則是新兵來見識見識實戰,因此擔當主力其實是第二軍,而第二軍軍長李三江也順理成章成了軍事行動的指揮官。
此前擬定的作戰計劃,第一階段爲進入寧夏,如果順利馬家軍不干涉的話,很容易清除掉小股的忠於馮玉祥的部隊,佔領整個寧夏;第二階段是向西攻擊,打通河西走廊;第三階段是伺機攻入西安佔領陝西。
可是作戰計劃做的再好,終歸實現起來是還是要人的。
相比趙書禮等上層,底層士兵們普遍對攻打西北熱情不高,士氣難免受到影響。
至於原因嗎,自然是因爲塞北軍當年收編了相當一部分西北軍士兵,這些士兵過去就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又久經沙場,在投到塞北軍後,能經過篩選的後來表現都比較出色,很大一部分人現在已經擔任了基層軍官的職務。對這些原西北軍士兵來說,馮玉祥在他們眼裡是相當好的長官,對士兵如同親人,不但不許軍官欺壓士兵,他本人更是和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威望很高。這些西北軍背景的官兵情緒也影響到了其他士兵,而且塞北地方的很多移民也都是從西北遷來的,因爲這個出身的原因,相比打西北軍士兵們普遍更願意去打中央軍。
這種現象作爲指揮官的李三江心裡十分清楚,但是他卻無能爲力,沒少到基層兵營中做工作,給他們講要以塞北的大局爲重,告訴他們西北對於塞北的重要性,佔領了這裡就能讓塞北的地盤從新疆到熱河連成一片。但是士兵們不是很接受這些飄在雲間的藉口,對於西北軍背景的士兵,或者祖籍是西北地區的士兵來說,西北軍就代表家鄉的軍隊,打西北軍帶有一種他們對家鄉的背叛,他們更願意從自身感情出發來對事物做出評判。
但是好在這些士兵都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即使是新兵也至少在新兵營中呆了數月,因此服從命令這條軍規他們是懂的。所以雖然情緒上不積極,但是並沒有抗命的顯現,這是李三江唯一欣慰的地方。欣慰歸欣慰心中卻難免擔憂,軍事組織是一種奇妙的組織,非常難以掌控,一個弄不好誰也說不出會發生什麼事情。而軍事活動又非常微妙,任何細小的因素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後果。因此李三江心中一直有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這讓他極不舒服。
“報告!203師2004團全體官兵請纓所先鋒。”
突然隨軍參謀的報告驚醒了正在憂慮中的李三江。
“2004團請纓?請纓!”
突然李三江有些疑惑了,對參謀再次確認道:“你確定是2004團嗎,該團中西北籍士可是比例最高的,而且團長曾經就是西北軍的軍官,他們一直是最反對進攻西北的,他們怎麼會請纓。”
“沒錯就是他們,聽說是他們的參謀給全團做的思想工作,現在2004團戰鬥欲十分強烈,這情緒甚至影響到了相鄰部隊。”
“思想工作?你給我好好說說。”
“是這樣的,他們的參謀叫田子華,據說原來是跟他父親在北京天橋底下說評書的,後來聽說移民塞北能得到土地,加上北京那幾年經常是城頭變化大王旗,百姓人心惶惶,於是就舉家前往河套了。這人口才不錯,能言善辯,後來從軍中脫穎而出到了軍校學習過一陣子,這次出發前纔回到軍中,擔任2004團參謀。部隊的時期低落他也注意到了,在部隊過磴口的時候,他把城內的報紙買了個精光,然後分法給士兵去看。結果一進入寧夏,該團士氣就已經調整過來了,後來看到寧夏本地的災情,他們的士氣更加高漲起來,竟吵嚷着要當先鋒了。”
“報紙,什麼報紙。”
“哦,什麼報紙都有,大多是我們塞北的報紙,也有南京那邊的大報。”
“區區幾分報紙怎麼就能起到這麼大作用,你說說重點,別羅裡吧嗦的半天我也沒聽明白。”
參謀被責備了一句,不敢回嘴老老實實的道了出來。
原來自從趙書禮宣佈出兵後,不管是塞北的報紙還是南京方面的報紙,都紛紛譴責起了西北軍。南京是一直在譴責的,而塞北一般比較中立,此次塞北軍的行動影響了他們的觀念,老實說塞北的報紙有個毛病,十分排外和自我,甚至不知不覺中,產生了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塞北整府他們自己可以罵,但是一到對外的時候,他們卻會衆口一詞的對敵方猛烈抨擊。當然也有一些或者譁衆取寵的,或者就永遠扮作民主鬥士站在整府對立面的報紙,會發出不和諧的聲音,但是這樣的報紙顯然田子華不會去選擇購買。
田子華買的這些報紙多是言辭激烈的,對西北軍從上到下數落了個遍的,尤其是很多報紙跟南京大報相互轉載,隱隱構成了一道輿論統一戰線。其中最讓塞北軍士兵有感觸的是,報紙上報道了西北的災情,百姓多有餓死賣兒賣女成爲常態,同時透露出塞北支援西北的救災物資,通通被馮玉祥用作了軍事方面。也有南京的報紙報道中央給西北災民募捐了大批善款,只等馮玉祥願意放棄非法的武力行動,就可以用來救助西北百姓,又發出馮氏認清大勢,不要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以國家利益爲重的呼籲。
這些報道看後士兵們心裡實在不是滋味,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塞北的新移民,而且大多以前家境困苦,否則也不會移民了,因此都非常理解沒有土地的農民的心酸,對比自家以前的境況,對西北百姓充滿了同情。
見到報紙宣傳起了作用,田子華趁熱打鐵,反覆在軍中宣揚,塞北軍此次出兵的目的,他不講大道理,只說馮玉祥倒行逆施,塞北軍完全是爲了解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西北老百姓。同時告訴大家,馮氏久居西北,才導致了西北的困苦。歌頌西北的歷史,什麼長安自顧地王都之類的輝煌等,中國人向來看重自家的身世,歷史上的榮耀正是西北人心中的一個驕傲。此時扯出了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對比西北的現狀,很是蒙了一大批人,甚至隱晦的表示西北的窮困也是馮氏造成的。又給士兵們大講了馮氏的背景,說馮氏本來就不是西北人,而是河北人,他軍中的軍官也大多來自河北,所謂西北軍完全是有西北之名,而無西北之實。這個說法當即就把馮氏西北軍跟西北地方劃清了界限,算是解除了士兵心中最後一個顧忌,讓他們覺得他們此次進兵西北,不但不是對祖籍的背叛,相反是解救家鄉百姓於水火,在這樣的偉大美好願望之下,他們熱情起來纔怪呢。
聽完參謀的細說後,李三江立即做出了一個決定,把田子華掉到了總司令部,臨時任命他爲宣傳部長,負責此次戰鬥中所有的動員工作。並且把原本的軍樂隊,以及由一些支援女學生組成的宣傳分隊都交到了他的手中。
田子華算是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工作了,仗着自己評書的功底,把軍樂隊和宣傳組織起來,打起了思想工作的攻堅戰。不停的遊走在各支部隊之間,先是奏樂伴奏,女學生們唱起一些馬屁詩人們寫的讚美塞北富庶人民安居的歌謠,當大家聽着熟悉的曲調正沉醉間,突然樂曲一變,唱起了一些哀傷的歌曲。這時候田子華就出場了,用非常有誘惑力鼓動性的語調,開始悲秋傷春的爲西北百姓惋惜,又引導性的讓士兵不自覺的回憶起自己家的過去和現在,最後才告訴大家現在是到了解救西北百姓的時候了,相信他們塞北軍一到西北,百姓的苦難就能結束。同時信誓旦旦的表示,西北的百姓是歡迎塞北軍的,甚至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着塞北軍早日到來···
總之田子華的鼓動效果就幾個字:成功了!
比之大千世界,人就想一個個微粒,在做着布朗運動,誰也無法預知這微粒下一步的運動軌跡。或者遇到一股水流就能徜徉大海,脫離約束,或者只能一輩子渾渾噩噩下去。這股水流就是一個個機會,但是未必每人都能看的到,或者注意的到。田子華也是一個微粒,這次軍隊的士氣低落,就是他運用才華的一個機會,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他抓住了。田子華用自己的鼓動能力幫李三江解了心憂之後,很快得到了新的任務,李三江排他在大軍前活動,爲大軍鋪路。
軍隊沿着黃河前進,到了中衛,這裡已經到了山區,只能沿着河谷前行。到這裡後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沿着黃河逆流而上,向甘肅攻擊前進,另一路直接南下沿清水河往寧夏大城固原進發。大軍所過之處,老百姓夾道迎接,頗有一番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氣勢。這全都是田子華能力,當然這些老百姓雖然未必出自自願,有些是當地整府看清大勢,在馬鴻逵的聯繫下表示了順從塞北軍之後,按照田子華的要求組織的。有些百姓則是田子華親自活動的結果,畢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找到整府的,對於那些沿途的小村莊,小山寨,則是田子華親自去遊說他們,甚至用金錢引誘。目的不外乎是讓路過的士兵感到自己確實是正義的,同時做這些的時候,隨軍的記者會拍照,然後寫新聞稿送到後方,這些都是宣傳。
成功做了這些事情,田子華自己都對自己很滿意,他也很喜歡這份工作,但是他卻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做的這些事情,竟然都驚動了趙書禮,當甘肅戰局穩定後,被召回塞北嘉獎了一番還得到了一個新的任命,當然這是後話了。
趙書禮之所以會注意到田子華,也是事出有因的,軍隊的士氣問題不僅困擾着李三江,同時趙書禮也頗爲頭疼。當塞北宣佈出兵的時候,當即有不少人向他表示反對,尤其是一些西北軍的老人,帶頭的就是第一軍中剛剛升職爲旅長的趙登禹,他負責組建一個特種突擊旅。就是原先陳馳打報告建議的死士旅,不過趙書禮沒用這個名字,覺得太封建了。趙登禹帶頭帶了幾個西北軍老軍官,其中甚至有幾個團長,圍堵了塞北軍總司令部,當然沒有用武力,而是集體跪在司令部門前。
對這種行爲趙書禮是不會妥協的,要是因爲戰士的意願就隨意更改高層的作戰計劃,因下而上這是本末倒置,更何況此例一開,等於樹下了一個壞榜樣,以後當軍隊不滿意的時候,豈不是可以隨意干涉威脅整府嗎。因此他嚴肅處理了這幾個軍官,先是暫停了職務,然後關起了緊閉。同時軍隊按照計劃開拔,絲毫不允許耽誤。
不過對這幾個軍官,空軍倒是很有興趣,朱斌侯幾次上門給他們說情,希望把這批人調給他們空軍。趙書禮聽取了朱斌侯的意見,頗爲動意,但是這些人的緊閉他是堅決不會取消的,至於到時候怎麼調動,必須得等緊閉期過了在討論。
正是因爲這些事情,趙書禮在得到了李三江做的有關田子華的報告後,才那麼的上心。也因爲這次事件,他覺得軍隊的思想工作是那麼的重要,中國軍隊不是西方軍隊,有歷史悠久的隨軍牧師傳統,因此思想工作必須有專門的人才,通過了解田子華的表現趙書禮看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