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啓東(7)

思前想後權衡利弊再三,我還是決定到安東去走一趟。

當然了,是帶着相應規模的部隊去的。

一方面是因爲對方的交底,來人可是名義上那位羅思恭的嫡親長兄,也是這一房的當家,添爲七位家老之一。

能讓他親自前來的理由,則是因爲北朝的壓制和滲透。安東大羅氏近些年,不可避免的出現某種頹勢和下滑,就連昔日作爲從屬和臣下的分藩,也多少出現了某種動搖和首鼠兩端的態度。

因此,不免想到了像我這個有所往來遠支同宗,希望在新任家主繼立的儀式上,扮演外援的身份以張聲勢。而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考慮有代價的借兵之議。但是一切前提和條件是,希望我能以羅氏重要宗親的身份,親自到安東去走一趟。

另一方面,則是因爲與大羅氏爲首安東諸侯,作爲貿易伙伴和商業往來對象的比例,實在是太大了,幾乎佔了北地外海貿易來源的近一小半。

剩下的纔是東海三藩的新羅藩和扶桑藩各佔的兩成到一成半的份額;然後新羅藩因爲內亂的緣故,已經不能指望穩定的出貨了。而扶桑藩的生意,則更像是一種趕場的戰爭財,也不知道還能夠做多久。

剩下的則是更遠的極北之地,與那些常年生活在針葉林地帶,凍土邊緣和冰原之間的流鬼藩(古堪察加半島)、窟說藩(庫頁羣島)等地的氏族部姓。不過,因爲當地氣候和季節的限制,一年還做不了幾次生意,就已經進入封凍期了

真要是因爲某種變故斷掉這個來源的話,還真是影響甚大,不可不防和早做打算了。

根據廣府本家的通訊,如今國朝的經濟體系,受到北伐失利的影響和後續戰事的拖累,已經呈現出明顯的衰退和頹勢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纔能有所恢復和景氣。

由此造成的數輪破產浪潮,以及那些被本家乘火打劫,用淮東提供的財力,拼命低價收並下來,而坑蒙拐騙的連人帶設備想辦法遷移到淮東的,各種行業相關的做坊工場,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爲了國朝在內地發起的中線和西線攻勢,大本營已經開始着手削弱包括懷東在內,其他方向的投入了,而且這個趨勢還將可能持續下去。

不得不讓人有所預備和對應。畢竟當年以海貿自立的登州鎮,需要養活的不過是膠東一隅的十數萬戶口,而如今淮東鎮的治下,又何止數倍於此呢。

因此,根據第五平爲首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進行風險和收益評估的結果,認爲這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契機和開端。

既然區區新羅藩一個海陽金氏的變故,都能讓人淮東主動介入,而開拓一片下轄飛地來作爲獲得糧食勞力的渠道,那更別說在外海貿易量依仗更大的安東大羅氏了。

但是同時,卻比較堅決的反對我親自帶隊前往,而是建議派出足夠身份的代表就夠了。只是並沒有被我接受而已。

雖然已經被削弱了不少,但目前安東大羅氏的分藩領有,包括了居城所在的遼城州(今遼寧省遼陽附近)在內,還據有遼東半島上的安市州(丹東市附近)、建安州(遼寧營口)、積利州(今大連),乃至倉巖州(遼寧吉安)等大片地方,

從而與以遼西郡爲根本,據有懷遠、燕郡、汝羅、巫閬四大守捉的另一支安東大諸侯薛氏,可以說是隔海相望,而相愛相殺多年。

再加上隔上幾年,營州境內北朝的安東行營,都會北面的延津州(科爾沁左翼後旗東部)殺過來,步步爲營的搶佔地盤和人口。

而在這兩路兩路交夾,將大羅氏爲首的安東本地諸侯勢力,給長期壓制的喘不過氣來。特別是首當其衝羅氏在北面的領地,已經被削奪的厲害。一些衷心臣屬的家系甚至因此出現了滅門和斷代。

直到這些年乘着北朝嚴重闇弱而自顧不暇,才反攻倒算的恢復了一些舊觀。

因此,安東羅氏爲首,傾向和親附南朝的安東諸侯,甚至還在北伐當中,主動組織和提供了一隻萬餘人的聯軍,以助戰藩兵的身份,投入到東南路的帥司旗下作戰。然後大多都損失在了進軍洛都的外圍攻勢當中。

其中還有三小營安東兵,被陰差陽錯的劃到了我的麾下,而成爲最初的輔軍第七大隊,以及現今青州守捉軍的防戍營序列裡,與倭人營、鉅野營、陳橋營、清溪營並列的,爲數不多擁有專屬字號營頭之一的安東營。

但是不管怎麼說,積年累月損失的人口和軍力,還有形形色色的財力,卻是沒有那麼容易恢復過來的,這也是大羅氏這些年積極對外進行海貿的動力和緣故之一。

按照對方的安排,我完全可以從就近取道,與萊州灣杳然對望的都裡鎮(今旅順口)登岸,海程比去新羅的距離還要短得多。

然後再從遼東半島南端的積利州,也就是後世大連所在,直接走頗爲安全陸路抵達遼城州,因爲這一代全是大羅氏領有的地盤,或是分屬的臣下分家。可以爲我帶來的親衛部隊,提供各種補給和便利。

當然,這其中也有因爲我在新羅藩大張旗鼓的作爲,經過海路的流傳和散佈之後,也不可避免傳到了安東大羅氏耳中的緣故。

有這位名義上兄長的來人在,我也更加了解了一番如今安東道的局面。

如今,安東道三十三州,外加安東都護下的九都督府。雖然比起故高句麗全盛的時代,尚有不如(主要因爲內亂和紛爭的持續削弱,導致邊緣地區的土族勢力脫離和自立)。但卻依舊囊括了大氏渤海國在內東北諸國的故地。

並且在唐人所能夠定居和紮根的地方,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道州郡縣行政體系,而非過往的那種鬆散不定,只提供有限貢賦和軍役,而大部分時間自行其是的各種羈縻屬,可以相比的。

當然,在整個經營和開拓的過程中,自然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是溫情脈脈式的田園牧歌作風。從改土歸流再到移民填戶和對土族的歸化改造,總是不乏一些既得利益的受損者。

因此,總有爲數衆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土著部帳和氏族,在不識趣或者不甘心的情緒當中,化作爲了被大唐的歷史車輪,碾碎碾過的諸多碎土石塊之一。

在此期間,如果能夠僥倖有人倖存下來的話,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在海藩的種植園和開拓地裡,以藩奴的身份繼續發揮剩餘價值,重新開始另一段人生和將來。

因此,在大唐中興以後的數百年間,這種騰地換種和歸化的過程,還在斷斷續續的進行着。

就算在分藩之後,這種格局和體制也被保全沿襲了下來,而成爲各家通用的常態,因此,從語言衣冠的人文風俗上說,大多數地方已經與漢地相差不大了。

因此,現今的安東都護府內,除了在較爲富庶的南部,長久東西對峙的羅氏和薛氏兩大體系之外,還有一個相對鬆散北部聯盟,主要是來自相對貧瘠而苦寒,而靠近草原地帶的北方諸侯。

主要散步在鐵利都督府(吉林西部治今佳木斯)到忽汗州(敦化)之間。他們大多數以厭倦了兩大世系之間的內戰動亂,而乘着原本擁有壓倒性力量的,薛氏和羅氏都被嚴重削弱之際,紛紛脫離抽身出來抱團,隱然成爲第三股勢力。

不過,因爲是鬆散的聯盟,再加上地廣土瘠,殘餘的土蠻雜處,他們的立場也比較混亂,除了不參戰之外,很難形成步調一致的結果,反倒是與鄰近的草原部族勢力,相互攻掠而打得不可開交。

如果,有一方試圖予以壓制和威脅的話,他們就會抱團起來共同對抗,而傾向另一方,由此形成某種有限的平衡。

只是偶然,還會被一方勸誘南下襲擾,而打破這個平衡,陷入新一輪亂戰當中;這也成爲羅氏或是薛氏,長期無法投入全力對抗彼此,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相比在北朝的體制下,已經形同藩鎮化的薛氏及其追隨者;作爲羅氏外圍和追隨的本地諸侯,則還剩下大小二十幾家。

其中大都集中在遼郡後方,鴨綠江到薩水流域的廣大地區內,因爲長期受到羅氏的庇護,而按照從屬盟約提供相應勞役、兵員和財賦。

只是,因爲新羅江原道發生的,後百濟復國之亂,這些地方的諸侯,也有些不安穩起來了。

第214章 哥哥去哪了第94章 厚積3第135章 微瀾第381章 戰雲3第842章 風動2第203章 只若初見第682章 落盡2第530章 根本4第1204章 淮動4第442章 天傾10第1271章 卷蕩第705章 啓東5第1112章 歸遠12第1035章 瀾動15第1253章 再決3第646章 後手6第175章 善留第1173章 滄瀾17第784章 萌動14第352章 援濟5第926章 驚破6第1228章 平盧18第1143章 潮新13第617章 悵懷17第606章 悵懷6第819章 啓新9第66章 雨中第1195章 江寧變9第726章 異夢6第486章 漸變16第1191章 徐州起第336章 告捷第669章 出援19第1089章 立新19第1237章 底定7第55章 別亦難(續)第482章 漸變12第996章 跌宕6第1201章 徐州起5第1112章 歸遠12第1009章 夷變9第437章 天傾3第67章 協談第559章 歸還9第685章 落盡5第134章 潛動第305章 戰淮北十九第1076章 立新6第1276章 卷蕩6第117章 端倪第225章 街邊、交鋒第190章 遭遇第273章 斬獲、梳理第134章 潛動第524章 我保證不打死你第1134章 潮新4第33章 舊識 驚聞第117章 端倪第378章 再編與齊列第231章 了卻第979章 浮夢9第1040章 瀾動20第四百一二十章 戰局3第1199章 徐州起9第745章 思變5第518章 兵戎2第637章 悵懷37第909章 臨峙9第772章 萌動2第910章 臨峙10第1271章 卷蕩第651章 出援第368章 折轉第1199章 徐州起9第192章 港西第857章 風動17第1001章 夷變第630章 悵懷30第1203章 淮動3第1178章 會江寧2第489章 漸變19第1078章 立新8第297章 戰淮北十一第294章 戰淮北八第133章 暗謀第715章 大羅(5)第153章 捕亡?勞軍第879章 撥亂19第366章 再燃第929章 驚破9第438章 天傾4第777章 萌動7第925章 驚破5第1059章 零落9第343章 兩岸第1145章 潮新15第754章 徒變4第535章 風雨5第598章 期新8第1074章 立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