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兵戎4

夷州大島,曾經蠻瘴之地,土夷生聚的外島,作爲樑公身後的兩大采邑之一,經過數百年的經營與開拓,也是另一番面貌。

除了在來自對岸的捕奴大潮中,遠避島中深山辟穀,苟延殘喘的土蠻氏社之外,沿着橫貫島中的數條大溪大河,已經是遍佈城邑與村落,人煙稠密而雞犬相聞。

而在夷洲的治下,如今設五府十六州,但其實質上除了國朝直管的五府,幷州城及近郊外,其餘大部分平原和丘陵之地,都分散在數十姓大小藩家手中,故而又稱夷州藩,以澄海公一脈,世系代行管領之責。

而在公室之下,其中又以五府的地理形勢,各自以八葉之一薛氏爲代表的五大世臣馬首是瞻,自開國曆代幾乎鮮有變化。

直到三代前的廢澄海公,掀起的治平之亂,幾乎欲劃東南半壁而自立之,別號東樑,而欲以北朝和解,互通往來。

好容易才被匆匆回師的大軍,給鎮壓和討平下來,但是治平年間乘着北國內亂,已經打到淮河邊上的北伐事業,也因此功虧一簣。就連守淮望江的勝型之勢,也最終沒能保住。

然後一一清剿退縮閩地的叛黨,再以閩中沿海爲跳板,輸送大軍登襲夷州,陸陸續續的有打了三年多,纔在山中擒獲廢澄海公及親黨,梟首太廟。

期間島中死者數十萬,民間損失不可勝數,至今部分地方猶未完全恢復過來。而國朝耗用數以億計,此後的財政虧空,足足用了一代人的勵精圖治才彌補過來。

因此,當時的幕府大政,爲了永絕其患,開始將這個距離統治中心的分藩地,一邊從政治權利圈裡逐步邊緣化,一邊又強力推行郡縣化。

澄海公領下的三十餘姓藩領,也因此牽連甚廣,被燒成白地或是搶掠一空,又被廢並和裁撤的足足二十多家,又從僅存藩家的保留地中,強行分家五到十支,自此式微下去一瘸不振。

以至於原本處於國藩中流,而偏居島東近海一隅的依蘭州,蘭溪之地的宇文氏,依靠及時輸軍助餉,協力平定島亂,乘勢崛起而成爲夷州屈指可數的大勢力,不但擁有練兵備蠻的便宜之利,甚至還將影響拓展到了扶桑等地去。

但在國府大多是勳貴眼中,以礦冶起家而投機得勢的宇文氏,在家世底蘊上,終究還是遠不及所謂的“五脈八葉”老牌世臣顯貴,而被人視作驟起旋滅的暴發戶之流。

雖然厚有地方之利,但在朝堂中樞之中,卻現有發展的餘地和足夠分量的代言人,連載宗藩院裡的代表都沒有,這也是宇文氏歷代家主向努力改變的境況。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宇文家卻有一個顯著的優勢,就是歷代的宇文家主,不但妻妾衆多,也都很能生女兒,特別是漂亮的女兒。

是以通過世代通婚和聯姻,宇文家族迅速與島內各藩和國人世家,結成了這樣或是那樣的親緣關係和紐帶,號稱“島半之親”。

並且通過本家的影響和扶持,最終將好些中小藩家,逐步變做了宇文氏的附庸與從屬,而在夷州擁有了首曲第一的影響力。

而在當代家主的衆多成年兒女眼中,他們的這位父親大人,顯然是太過寵那個幺妹了,寵的已經是昏聵不明瞭。

雖然沒有明言讓她繼承家業,卻不但劃出帶有大片山林和港口的北角之地,任其胡作非爲,還暗中指派她去廣府襲爵,順便接管當地的產業。

這也最終在那位幺妹就地自擇夫婿,還帶着家業倒貼上門的消息傳來之後,積累演變成某種激烈而洶涌的反彈。

於是乎,作爲宇文家外海船團的重要人物,宇文拔都,字包村,也在面臨着某種兩難的抉擇。

是放棄島中過往和其他事物,繼續一以貫之的效忠遠在廣府的宇文十一娘,還是接受現實而對如今的宇文家當權者們輸誠。

他畢竟越是姓宇文的一員,雖然是血脈極遠的旁支別系,但同樣也不可避免的被牽扯進,家族站隊的背景中去。甚至有人找上他威逼利誘,要求他配合家中前來接管的人員,交出這支聯合船團及其所屬的權益。

這個結果讓他有些憤慨和不安,於是陽奉陰違的帶船出海,就在沒有上岸過,又暗中放逐和驅趕走了那些,傾向家中當權者的人員,也算是變相表明了具體的站隊和態度。

本以爲就此走上一條決裂之路,但現在,他總算可以名正言順的重新回到家族的領地中了。

正所謂天有所不測之風雲,經過了前些日子跌宕起伏的大反轉之後,現在族裡這些原本有些趾高氣昂的人,卻有些惶惶不可終日起來,

畢竟,他們針對遠在廣府的那位十一娘,所做的手腳可不少。甚至越過病重的家主,而私下動用印信出具婚書,好吧十一娘許出去。

在他們看來一個主動派人聯繫的澄海公世子,無疑是一個及位置的巴結攀附的對象,就算事後家主知情想要反悔,礙於君臣之分,也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至於十一娘這些年,在夷洲經營的成果,更是跑不掉,若不是桃山糧臺被朝廷劃入北伐的名目之下,只怕他們已經指使藩兵,強行奪了回來了,儘管如此,在私底下,對於十一娘名下經營的雞籠山和北角灣一代,還是沒少動作過。

只是,想撿個現成便宜的心思佔了上風,再加上其他的人心思也不怎麼齊,不願便宜了別人,這才一直拖了下來,但沒想到拖着拖着事情就出了變化。

作爲十一孃的靠山,那個羅藩子不但全身而退,還得以開鎮一方,在國朝擁有了偌大的權勢和影響力,就連他們昔日的宗藩,澄海公家也要有所退讓和接受懲罰,更勿論他們這些遠藩之族了。

事實上,他們已經被澄海公所遷怒了,不但宗藩院裡外圍元老的位置落了空,還被籍口“蠱惑世子行不義事”的理由,擼奪了好幾個相關人等的世婦和國爵,勒令自省待罪。

剩下的人,也迫不及待的將已經病重的宇文家主,給重新請了出來,作爲緩頰和補救手段,又許出若干的好處和權益,又以閉門思過爲由,加強了身邊的護衛。

就是擔憂十一孃的報復和反制手段,。但正所謂,有些東西不是人爲意志,想要逃避就能逃避的了的。

比如這次隨着宇文拔都一起迴歸,卻又在近岸半道偷偷下船的那些人手。

作爲被突圍的帥司給遺棄在徐州城內,數萬名來自各地的輔兵和民富之中的少數夷州人,僅過了一番訓練和甄選之後,他們也得到了最新的任務,就是追隨平將門回到夷州去,重建起規模更大的海路駐泊地和糧臺來。

而其中又有另外一些人,兼帶了額外的任務,就是順道去解決掉一些,來自地方上不確定的因素和隱患。

前些日子出自羅氏大宅的清算和追索,甚至蔓延到了遙遠的東婆羅洲去,而那個幾個在婆羅洲會館裡,扮演了某種吃裡爬外角色的當地藩家,更是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和利益,才保住了餘下的語話權和不予繼續追究的保證。

大多數牆頭草出於自身的利用價值,固然是可以被暫時放過,但是幕後的主使者,卻是必須針對性殺雞儆猴的。

現在,終於輪到了夷洲方面。

..。。

鄆州,

而直到我軍進入了鄆城之後,我才發現當地軍民的熱情,居然是半年多前留下的一點餘澤,還在發揮作用的緣故。

因爲,當初撤退時路過鄆州休整的期間,不但解救了了受圍攻的鉅野城,還多活了胡馬盤踞的鄆城,最後,在出發前往徐州之前,又將一些淘汰的武裝和帶不走的物資,就地散發給鉅野、鄆城等幾個地方的民衆。

而他們就憑藉本留下的這些剩餘物資和武備,居然熬過了這個冬天,又在整個春天到夏天的胡馬子屢屢侵襲下,守住了城池而繼續堅持了下來。成爲附近數州,處境最好的一羣人了。

再加上本陣裡故地重遊的鄆州兵,故而,這裡也是少兼對本軍有所歸屬感和凝聚力的地區之一了,

因此,我再次就地補充了一批兵員,又安排了專門的人手,連同他們的親眷家屬,一起護送後方的本軍控制區去。在鉅野城設立了的第二個留守糧臺之後

又繼續揮師向北,這一次,我們就得到了當地的運力支持,當初留在大野澤內的那些船隻,也被重新修繕和啓用起來,裝上一些大件的輜重和傷員,沿着運河故道,伴隨本軍一起繼續向西進軍。

因此,得以比較輕鬆的出雷澤縣,而進入西鄰的濮州境內,然後轉道向北,一路拿下臨浦、範縣,濮陽諸城,這一帶可以說是城牆殘破而防備空虛,裡面的武裝人員,也是面黃肌瘦有氣無力的,幾乎一鼓既下或是未戰先逃了。

在一路上,又遭遇了好幾支盤恆於道的胡馬部帳,不過具體戰鬥力就乏力得多,俘獲中也不發老弱,據拷問得知,他們已經是第三第四批次,南下進入中原的塞外藩胡了,很多是聽說了南方空虛不設防,而從塞外舉族遷徙過來的,因此夾雜了大量的老弱婦孺。

而先期抵達的,比較精銳的藩軍胡馬,顯然都去侵略剽抄更加富庶溫暖的南方地區了。因此,留在當地的只剩下這些正在放牧生息的老弱部衆。

他們也顯然未能意識到,我們這一路就這麼長驅直入的打過來,而是把我們當作了一些,出來搶糧和牛馬的北軍殘餘,因此主動的沿着道路發起攻擊,在主要戰力覆滅之後,又猝不及防的就連同放牧的牲口一起大多做了俘虜。

由此可見,這些入寇盤踞中原的胡馬子,哪怕安定下來之後,依舊是各自爲戰,而缺少互通聲氣和協同的意識,這對於我的觸及部隊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但是看到原本人煙稠密,土地富庶的中原田土,居然大都變成了這些胡馬部帳,上好的牧馬地,實在讓人不是滋味。只可惜我眼下兵力不足,所能控制的區域也是有限,更兼在青州立足未穩,實在是鞭長莫及。

只能坐看沿途過來的大好河山,紛亂無主空蹉嘆,而無力繼續進取之。

這一刻,前所未有的期盼起,江寧的再度北伐來。

以現今這種紛亂離散的局面下,有我部在北伐策應牽制,南邊只要再來十萬帶甲虎賁,重新渡過淮水而兵臨中原,也是等閒視之的。

第753章 徒變3第374章 再戰3第486章 漸變16第3章 在人間(下)第690章 新氣6第42章 再行第1238章 底定8第1259章 再決9第1286章 旋滅6第1065章 零落15第618章 悵懷18第1008章 夷變8第14章 浮生夢誰客第168章 微瀾第518章 兵戎8第1158章 滄瀾2第8章 一場富貴?(下)第115章 夢醒第132章 徵兆第749章 思變9第76章 史話第448章 天傾16第127章 夜宴與機緣第755章 徒變5第168章 微瀾2第246章 營地,裝備第991章 跌宕第788章 萌動18第692章 暮氣2第548章 序間8第878章 撥亂18第1042章 殤國2第三百三十七章第82章 轉變第279章 朝生暮死罪與罰第43章 急治第31章 再逢第887章 反動7第5章 生與死(上)第593章 期新3第789章 萌動19第424章 戰局7第848章 風動8第570章 ,營生10第937章 驚破17第250章 再閱第1074章 立新4第1094章 立新24第477章 漸變7第996章 跌宕6第49章 夜酬第161章 初入本惡第1099章 立新29第791章 肘腋第6章 義軍第604章 期新9第569章 ,營生9第948章 破釜8第303章 戰淮北十七第489章 漸變19第975章 浮夢5第773章 萌動3第132章 徵兆第963章 沉驚13第119 餘音第1102章 歸遠2第510章 根本2第648章 後手8第1093章 立新23第59章 江寧第591章 期新第1137章 潮新7第1061章 零落11第407章 陷沒第449章 天傾17第822章 啓新12第426章 戰局6第30章 浮生、道途第201章 迎送第517章 兵戎7第448章 天傾16第98章 薄發1第13章 山中歲時短第477章 漸變7第482章 漸變12第1002章 夷變2第777章 萌動7第980章 浮夢10第936章 驚破16第992章 跌宕2第1203章 徐州起7第789章 萌動19第294章 戰淮北八第134章 潛動第589章 變數9第993章 跌宕3第748章 思變8第665章 出援15第623章 悵懷23第850章 風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