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二房衆人搬入新宅之後,孫氏等人在次日上午便離開歸家了,即使李氏百般的挽留,孫氏還是沒有同意留下住上幾天。
孫氏覺得,現在大閨女的事兒已經差不多可以落幕,以後也不用她操什麼心了,現在她得趕緊爲小兒子的婚姻問題操操心了,李二虎娶媳婦的事兒可一直都是她心頭第一件放不下的大事兒咧……
李氏雖說心裡有些遺憾,但是她作爲孫氏的親閨女,自然早就明白看透她孃的心思,所以母女二人約定,日後二虎的事情辦成必須要到閨女這邊住上幾日纔可。
孫氏走後,林家二房衆人便開始着手商量和落實大郎兩兄弟上學堂的事了。
因爲,林家祖上几几輩輩都沒出過啥唸書人,所以對於讀書這樣一件事兒,衆人都是兩眼抓瞎,不知從何下手的。
最後,還是林小橋提議帶着林二牛他們去鎮上雲來酒樓找了周掌櫃幫忙,他們纔不至於如此盲目。
最終,大朗二郎兩兄弟便選了鎮上一個口碑較好的夫子——人稱段夫子的入學,他開設的學堂是專門設來給那些還不曾讀過書的孩子啓蒙的。
而且林小橋聽說,這個段夫子爲人並不死板,教學方式較爲生動有趣,在他的學堂唸書的孩子,幾乎沒有出現過啥子厭學兒的現象。
段夫子這一點是林小橋頗爲滿意的,畢竟她不希望自個兒的哥哥被教成老古董,老學究,而且啓蒙教育是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最關鍵階段,若這個階段,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緒,對於以後的讀書心態是有很大的影響了。
段夫子所開設的學堂,每隔五天就有一次休沐,每次放假一天,林小橋認爲這樣安排,對於剛讀書的孩子來說是較爲合理的,沒有把孩子逼的太緊,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從此,大郎二郎兩兄弟便踏上了他們的讀書之旅……
在這期間,李氏也動作迅速,在集市上抓了二十幾只小雞仔,又抓了兩頭豬。李氏這樣做,並不是想着用它們來掙錢兒,只是想着養大了,可以多給孩子們補補,似乎想把之前十多年來林小橋兄妹四人沒有吃得上的東西,現在都讓他們吃上。
就這樣,每天家長裡短,很快便到了端午節,這也是林小橋重生以來過的第一個節日。對於李氏來說,這也是他們分家以後過的第一個節日,因此她顯得尤爲重視,早在幾日前她便開始着手準備起來了。
看着全家人積極的備節,林小橋的熱情也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她主動的幫着李氏準備糉葉,泡上糯米。
李氏想到以前在林家老宅的時候,每回過端午節,周氏總是扣扣索索,全家大大小小十七口人,總共只讓她們包上三十個糉子,這麼點兒糉子,連送禮都沒夠,更別提給孩子們吃了。
所以,林家老宅每年端午節裹的糉子,只有林老爺子和周氏可以吃上兩個,要是運氣好的話,林嬌和大房的長孫林山也能排上一個。
每每到了這個時候,二房的兄妹四人看着糉子都很是眼饞,只不過李氏知道他們即使再饞,也個個都很懂事的,從來都不會吵鬧着問她要,想到這些,李氏便忍不住的心酸想要落淚。
所以,這回,李氏一次性的泡上了十斤的糯米,準備多包些糉子,想讓孩子們過過嘴癮兒,吃上個夠。
林小橋發現李氏好像並未準備啥子餡料兒,想想也是,在這貧困的小山村裡,家家戶戶平日裡頭連乾飯都不咋捨得吃。
因爲,過節纔會包上些糉子,算是應應過節的氣氛,給孩子嚐嚐鮮,過過嘴癮兒,有香香的糯米兒糉子吃,已是十分難得,他們纔不會計較糉子裡頭要包啥子餡料。
所以,李氏開始也是想着遵循一貫的傳統,並未想過要在糉子裡頭包上啥子餡料,打算全都包上光米糉子。
但是,林小橋是個地地道道的穿越人士,又曾經是個地地道道的吃貨兒,她咋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兒發生咧。
於是,在她的強烈要求之下,李氏只得買上二斤豬肉,照着閨女的指示醃好,準備包上啥子鮮肉糉子。
林二牛也被指派着去鎮上買上些紅棗,鹹雞蛋,紅豆。林小橋一一把它們處理妥當兒,便等着把它們當成餡料兒包進糉子裡頭,到時候便能吃到香香的各式餡料糉子了。
五月初五,大郎兩兄弟今日也放假一天,四兄妹都早早的起牀了。
林二牛依照習俗兒,在林家的大門口掛上了艾草,菖蒲。艾草,是一種可以用來治病的草藥,把它掛在門口,代表着招百福之意,可以使一家人都能身體健康。
宗憻的《荊楚歲時記》中便有相關的記載曰: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爲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而菖蒲,則象徵驅除不詳的寶劍,將其插於門口,取其辟邪之意。
李氏也給他們兄妹四人每人都掛上早已繡好的香囊,香囊裡頭裝着些驅蟲的雄黃粉,驅邪的靈符和銅錢。
四人的手腕上也一一纏上了五彩絲線,亦是取其辟邪,身體健康之意。
除此之外,李氏還在林小橋姐妹二人的額頭之上,以指蘸上雄黃酒,畫上了“王”字,據說此舉之意,是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的額紋以鎮邪。
林小橋初始還覺得十分新鮮有趣兒,可是後來經不住兩個哥哥時不時的打趣兒,便想把它擦掉。
可是,李氏卻堅持不肯,林小橋看着兩個哥哥取笑打趣她們的模樣,硬是纏着李氏也給大郎兩兄弟畫上。
看着兩個哥哥額上被強行畫上的“王”字,再配上兩人面上一臉無奈的表情,林小橋也覺得這模樣甚爲滑稽,於是便拉上林小溪對着他們也是好一通取笑,這才作罷。
做完這一切,接下來便要開始準備端午節的重頭戲,包糉子了。
一家六口人都齊齊聚在廚房裡頭,各忙各的,準備幫着李氏把過節的糉子給包上。
林小橋像個小指揮似的,這兒看看,那兒瞧瞧,最後也學着李氏包了幾個糉子,可是她人小手小,包起來十分的不方便。
雖然,這幾個糉子包的模樣兒不咋地,但是林小橋卻是十分會給自個兒捧場,硬是叫着林二牛把她包好的糉子單獨放在一塊兒,一再的強調着,糉子全都煮好之後,她要自個兒吃。
李氏看着她那較勁兒的小模樣,既是無奈又是好笑,旁人也是坐在一邊笑的直不起腰來。
大約過了一個多時辰,香噴噴,熱騰騰的各色餡料糉子都冒着熱氣的出鍋啦,林小橋看了看她自個兒包的糉子,多數都已鬆開,糉葉裡頭的糯米都漏了出來,那模樣簡直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她看着這些面目全非的糉子,只得對着衆人感嘆一聲“人無完人”啊,惹得衆人又是一陣兒笑話,不過她也不是十分在意,連送他們幾個白眼兒。
然後,就拋開那些自個兒包的賣相實在不咋地的糉子,迫不及待的去嚐嚐旁人包的,自個兒強烈要求加了餡料的糉子。
林二牛給她撿了一個,利索的剝開糉葉,一股兒清香撲鼻,聞着味兒,這好似是個鹹肉糉子,咬上一口,滿嘴噴香,林小橋幾口便把一個糉子吞下了肚兒,味道兒真是不錯。
林小溪則是吃上了一個鹹雞蛋黃的糉子,看她陶醉的那樣兒,可見也是十分美味兒的。
而大郎卻吃到了一個裡頭包着紅棗的糉子,雖說味兒也好,可是他更想嚐嚐那鹹肉糉子,於是幾口吞下肚子,便去奮鬥第二個糉子了。
二郎則跟林小橋一樣,第一個就吃上了包着鹹肉的糉子,看他吃的很是享受的模樣,不用說,也是對這糉子很是滿意了。
最後,這些加了餡料的糉子,得到衆人的一致好評,尤其是那鹹肉糉和蛋黃糉,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
瞧着林小橋面上掩飾不住的得意之色,大郎兄弟倆很是給面子的,連連讚歎林小橋太會吃,居然能想到在糉子裡頭加上那麼多的餡料。
於是,李氏大手一揮,承諾衆人,既然大家都愛這麼吃,那麼以後每年端午節的糉子都這麼包了。
李氏夫妻二人,看着面前的四個兒女,香噴噴的吃着糉子,一臉兒滿足的模樣,心裡頭也是被幸福和滿足填的滿滿的。
所有的糉子煮好之後,李氏便開始收拾送人的節禮,首先便是李氏孃家,其後便是鎮上雲來酒樓周掌櫃那裡也要送上一些,畢竟上回大郎兩兄弟讀書的事兒,要是沒有他的幫忙,也不會那麼順利,李氏夫妻二人對他都是心存感激的。
這兩份節禮,李氏都是準備了五斤豬肉,加上各色餡料糉子二十個,另外各有一包鎮上糕點鋪子買的糕點,雖然對於周掌櫃那樣的人物來說,禮顯得比較輕,但是這畢竟也是個心意。
至於林家老宅那頭,李氏並沒有送上他們親手包的糉子,而是早在昨兒個,就讓大郎送了兩斤糯米和幾尺棉布兒過去林家大房,這些東西也足以夠讓兩個老人過節用了。
後來,李氏看着包的數量委實很多的糉子,想了想,便拿了個小籃子,在裡頭裝了十個紅豆和紅棗的糉子,讓林二牛提到里正家裡。
里正一家自然十分高興,尤其是里正的婆娘,也從自家包的糉子裡頭拿了六個糉子,讓林二牛提回來,給林小橋兄妹幾人嚐嚐味兒。
吃了兩個糉子之後,林小橋便有些飽了,便不肯再吃,準備留着肚子吃中午的那一頓大餐。
林小橋看着李氏不停的收拾着那些出了鍋的糉子,便建議她是否送些糉子給他們的鄰居,這樣也好打好四鄰關係不是?
李氏聽了,覺得十分有理,暗叫自個兒疏忽了,便也收拾了十個糉子讓林小橋提着送給他們隔壁的一戶人家。
------題外話------
花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