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氣度

貿易早已經是興盛起來,大明商人別說和邊上的朝鮮日本等國通商,便是那萬里之外的法()國、英()國等國家,也是貿易頻繁。

由此可見如今大明對外貿易之昌盛。

而貿易卻又是利潤極其可觀的一個買賣,轉手之間,便可獲利數倍,數十倍,這又豈是地裡刨食的莊稼漢可比。

便說那江南之地,還有那沿海地區,那些以貿易發家致富的豪門大商,這些人身家哪一個不是以十萬兩,百萬兩,甚至千萬兩計算。

但是大明王朝的稅收制度卻又是如此病態,家徒四壁的農戶,每一年被農稅逼的要死。

而那麼身價鉅萬的商戶卻又是幾乎不用交多少稅。

而且這樣的情況越到大明後期,越嚴重。

到了崇禎帝時期,崇禎帝在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們的建議下,更加是將商稅茶稅什麼的撤銷大半,和廢了沒什麼兩樣。

以崇禎十五年九江一個沿河港口爲例,一年所得的稅賦竟然只有七十三兩二錢銀子。

就問一點,這收上來的銀子,夠這一個港口官員所需俸祿的分毫嗎?

俸祿都不夠,更不要談補貼朝廷了。

這種情況可以忽悠崇禎帝,可是忽悠不了李起。

所以李起這一次免除的只是農稅而已,並沒有免除商稅。

李起就是要借這一次機會,用商稅來取代農稅的地位,在這三年裡,商稅毫無疑問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有的人也許就要問了,那李起難道就不擔心這些豪商巨賈會聚衆作亂嗎?

要知道這些豪商巨賈個個身家鉅萬,這身後的勢力和人脈那也是不俗,

難道李起一點都不擔心嗎?

答案是李起還真是不擔心。

要知道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商人要想鬧事,那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因爲商人本身自己是不具備鬧事條件的,因爲他們是屬於金字塔尖的人物,屬於極少數的人。

而極少數人要想鬧事,鬧成事,鬧大事,那一定是要藉助別人的力量。

而這個力量通常來說只有三個,第一是農民,第二是官員,第三是外敵。

李起宣佈取消農稅三年,徭役三年,無疑是極其得人心的,農民便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試問這些農戶得到了這麼大的利益,他們還會受那些商人的蠱惑驅使嗎?

這顯然不可能。

而那些官員天天在李起眼皮子底下打轉,李起對他們各個都看得通透,

這些人要想跟忽悠崇禎帝一樣來忽悠李起,這顯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加上李起武功赫赫,手裡掌握着刀把子,那豈是好惹的。

能夠當官的,那自古以來就沒幾個是傻子,試問又有幾個官員敢冒生死族滅的下場,在李起面前鬧事呢?

最後就只剩下外敵了。

也就是說勾結像李自成、張獻忠,或者說是關外韃虜這樣的人。

且不說他們能不能勾結上,便是勾結上了,李起也不怕。

一來李起本身就要對他們動手。

二來,如果他們勾結上了,那麼李起更加有正大光明的理由處置他們。

李起還巴不得他們能夠混在一起呢。

再有就是像李自成、張獻忠還有關外韃虜,這些人本身就是無法無天的所在,

在自己大明朝廷的統治下,多少還能有點王法約束在,畢竟三百年的王朝,多少還是要點點面。

然而到了他們那一邊,則完全是將全部的身家性命,寄託在一個完全沒有章法,完全沒有道德品性,完全沒有約束的人手中。

這是沒有任何保障的。

能夠成爲豪商巨賈的,李起相信他們之中也沒幾個是笨蛋。

所以李起相信他們也能看得明白。

正是因爲有如此情況,所以李起絲毫不擔心這些人會鬧事,

有道是時勢比人強,李起相信只要是稍微有那麼一點腦子的人,他們就會服從自己的管理。

雖然說自己會對他們進行加稅,但是稅賦本身就是建立在他們營利的基礎上,

如果他們沒有利潤,他們就不會去做買賣,不做買賣,又從哪裡去收他的稅呢?

收他們的稅越多,往往也就意味着他們賺得越多。

有道是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

若是他們連這些稅賦都不想交納,便不可能賺取更多的利潤,這麼基本淺顯的道理,

李起相信他們大多數人應該是能夠看明白的。

儘管說以前他們也賺同樣多的錢,卻幾乎一分銀子也不需要交,

可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天下局勢亂成這樣,誰都知道朝廷要銀子。

可朝廷免了農稅,銀子從哪裡來?

只要朝廷增加商稅比例,那很明顯就是要從商人身上來。

這些人若是還想像以前一樣不交銀子,那就只能斷了買賣,什麼也別幹。

這樣的話,他們一分銀子都賺不到,而日常的生活開支卻是巨大,

入不敷出,家道敗落也只是遲早的事情。

所以他們不會傻乎乎的不做買賣,更不會傻乎乎的用自己的人頭,去試李起的刀鋒。

至於另一條,李起宣佈大赦天下。

無論他們所犯何罪,只需要一年內向朝廷投誠,那麼李起將會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個政策不但只包含一般的土匪賊寇,甚至連李自成、張獻忠他們也包含在內。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驚世駭俗的決定,要知道李自成那可是逼死崇禎帝的罪魁禍首啊。

李起這樣做,那無疑是顯現了自己無比寬廣的胸懷。

要知道古人講究的一個理念,那就是殺父之仇,不可同存於天地間。

意思就是說誰殺了你的父親,那麼你和他同時存在於這個天地間,這是最大的恨,只能活一個。

而李起卻是爲了江山社稷的安定,人民百姓的福祉,竟然選擇放過李自成,這得下多大的決心。

這得有多強的意志和胸懷,才能下這樣的旨意。

天下人看到這個旨意,都是知道李起的初衷。

一時間,李起的聲望與日俱增,百姓對新的大明朝廷也是抱以了無比熱切的期望。

第兩百零四章 這怎麼可能第兩百七十七章 感動的陳圓圓第兩百二十二章 懷念前朝第九十五章 原來如此第四十五章 路遇強盜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事不好第七百八十三章 鄭森第五百八十七章 你欲如何第三百四十三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兩百五十六章 賭一把第五百八十八章 鍋與蓋第三百三十章 皆大歡喜第三百七十七章 客氣不得第兩百二十一章 安撫第一百一十章 匆匆過客第兩百六十六章 天下人當管天下事第七百五十二章 高興的太早第一百九十八章 營救李起第七十七章 進雲蒙山第一百六十章 吳家圍第兩百八十二章 謀劃第兩百一十七章 該當如何第兩百一十四章 讓你死個明白第六百二十九章 瞬間萬變第五百九十八章 痛心疾首第兩百七十八章 驚爲天人第兩百六十四章 暗號第八十三章 軍規條例第一百七十六章 好奴才第兩百八十二章 謀劃第二十六章 多爾袞第四百五十六章 也許是衝動了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次登場第四百九十三章 我自有分寸第兩百七十三章 仙人跳第五百一十五章 煌煌大明萬年青第七百四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三百二十一章 莫要失了本分第三百九十九章 自壯膽氣第五百二十八章 警惕的劉澤清第三百二十章 最是無情帝王家第六百九十一章 想的美第兩百四十八章 罪己詔第七百四十八章 今非昔比第三十四章 夏起 求收藏求推薦第二十八章 崩潰第兩百五十章 你懂帝王術第三百五十章 皇上息怒第二十三章 李自成第三十六章 嶽來第四百四十一章 還是太仁慈了第一百零三章 吳三桂大怒 跪求訂閱第四百八十五章 自取其辱第三百九十七章 氣急敗壞第兩百一十九章 古人和後世第四百二十七章 惱怒的多爾袞第三百五十八章 親密合作第四百九十四章可敢和本藩賭一局第七百六十六章 大清的罪人第九十八章 陳圓圓第五百五十章事起變化第七百五十二章 高興的太早第五百九十八章 痛心疾首第一百二十二章 舍不着孩子套不着狼第一百九十八章 營救李起第兩百一十三章 直取武清第三十八章 死能改變什麼第四百二十四章鰲拜第四百四十九章 衝鋒第三百九十六章 冰釋前嫌第六百二十一章做夢都不敢想第三十八章 死能改變什麼第七百三十五章 恆盛七年第五百七十四章 如此結局第五百章 最是無情負心郎第七百三十章 心中滿意第六百五十五章 女人都好騙第四百八十八章 傻妹妹第六百八十章 要勾結嗎第七百二十六章 還是早作打算好第三百四十二章 禮部有司第一百一十三章 手起刀落第一百二十五章 止步不前第一百八十五章 再逼吳三桂第六百零八章 夫妻相第三百五十二章 一物降一物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建王朝的帝王就這德行第三百六十五章 將計就計第兩百二十八章 誰能想到呢第一百九十一章 出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聲望卓著第四百七十四章 苦命人第四百一十五章 實力決定一切第六百五十章 珍惜第三百二十九章 封官第兩百八十二章 謀劃第一百六十三章 天下大義第四百四十九章 衝鋒第四百零九章 困惑的阮大鋮第一百零四章 時光流逝 物是人非 跪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