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李起的態度

這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名分。

朱元璋是這些藩王的爹,當爹的命令兒子做事情,那都是天經地義的。

而且別說做事情,以這年頭的人的觀點,就算爹要殺兒子那也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朱元璋要撤藩,那還不是一句話嗎?

他們如果敢反抗,以兒子的身份來反抗父親,那就是大逆不道,天下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跟着這樣的人做事情。

而朱允文卻截然不同,他是以一個侄子的身份去削叔父的番,即便他是皇帝,但是在普通百姓看來,他就是不孝。

所以朱棣反抗朱允文,在道義上就佔據了一定優勢,甚至他還可以以一個叔父的身份來指責朱允文,這也讓他加分不少。

而如果是他去反抗朱元璋,這些便絲毫不存在。

同樣道理,這時候如果李起接受了那個嘉盛皇帝的封賞,那麼也就承認自己是嘉盛皇帝的臣子,

到時候嘉盛皇帝就可以對他用政治手段來對付,比如說學弘光皇帝那樣召李起進京。

李起如果不進京,那李起就是對君王不忠,對君父不孝。

而如果李起奉召進京,那麼有了前番逃離京城的教訓在,李起想再跑出來,那可就是千難萬難,甚至可以說是絕對沒有可能。

而且即便嘉盛皇帝不召李起進京,只用皇上的權威,大義的名分,用其他手段來敗壞李起的名聲,分化瓦解李起的軍權,那也是可以辦到的。

反正總而言之一句話,只要嘉盛皇帝封賞李起,而李起接受了,那麼在大義名份上,李起就成爲了嘉盛皇帝的臣子,

嘉盛皇帝朱常淓便可有許多種辦法來對付李起。

“殿下,沒想到朝廷竟然這麼快的動作,您剛剛回到濟南,他便來了。”

顧炎武一臉憂慮地對李起說道。

“呵呵呵,,,”

李起呵呵笑了笑,滿不在乎的說道:“有什麼動作快不快的,這些人一準早就來了,只是知道我還沒有回來,這纔是沒有暴露身份,

現在見我回來了,自然也就大搖大擺的跳出來,倒也算有一點小聰明。”

顧炎武聽了,不由得便是對李起一陣告罪,

“屬下有罪,未能及時察覺這些人的行蹤,如今給殿下帶來麻煩,還請殿下降罪。”

李起擺擺手,“先生,你這說的哪裡話,我將這軍隊帶出去,你能夠保證山東沒有出現大的變動,便已是大功一件,賞賜你還來不及,我又怎會再來降罪於你。”

“那殿下看,這使者,我們是見還是不見?還請殿下三思。”

顧炎武鄭重對李起叮囑道。

李起自然也是知道其中的厲害,你可不要小看了這見與不見,看上去沒什麼大事,

反正只是見一下,也無妨聽聽條件,看看嘉盛怎麼說,到時候再選擇怎樣對待。

其實哪裡有這麼簡單!

要知道在這年頭,老百姓可是非常的耿直爽快,看待事情也很簡單,非黑即白,沒那麼多彎彎繞子,

在老百姓看來,如果李起接見了天使,那就說明李起承認嘉善皇帝,

要不然,你見什麼?

你如果不承認,應該直接就不見,或是直接就把使者殺了,沒必要見。

這個想法很簡單,也很粗暴。

“關起來,先押入大牢再說。”

李起簡單的說了一句,便是將自己的態度展露無遺。

堂下的一衆人等,像嶽來,戚正,郭雲龍他們,個個都是激動無比。

特別是那謝升和吳天明,他們更加如此。

剛纔李起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那態度自然也是再明顯不過,那就是李起不承認嘉盛皇帝。

既然不承認他,那麼以後起兵去討伐他,這是題中應有之意,便是三歲小孩也能猜得出來。

李起看着衆人,用無比嚴肅的表情對他們說道:“溺水而亡,如果是尋常老百姓還則罷了,但是對於君王來說,這樣的死法本藩一直是不信的。

шшш _ttκǎ n _CO

皇宮裡面,爲防不測,在設計之初,各個花園的湖水本就設計的不深,想要淹死人着實不容易。

而且皇上身邊,太監宮女,侍衛僕從,成羣結隊。只要皇上一落水,不等呼救,他們便會奮不顧身的跳下水去,以求得到救駕之功。

所以皇上在皇宮,在衆目睽睽之下溺水而亡,本藩認爲斷無可能,此事必有蹊蹺,想來此事與阮大鋮朱國弼之流絕逃脫不了幹係!”

李起這話自然也是很好理解,至於爲什麼會認爲這事情跟阮大鋮朱國弼逃不了幹係,

當然是因爲嘉盛皇帝對他們的賞賜過於厚重,這已經超出了一般尋常的恩賞。

要知道皇上加賞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都是一點一點的給,

要不然,你一步到位,以後他們又立了功勞怎麼辦?

那豈不是賞無可賞。

而現在阮大鋮被封國公,朱國弼被封郡王,這兩個人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爵位幾乎已經到頂了,以後還怎麼去賞?

所以這裡面處處透着蹊蹺。

蹊蹺之下,自然也就可以印證弘光皇帝之死絕非偶然,潞王朱常淓登基稱帝也必早有預謀。

所以李起話音一落,那心情無比激動的謝升,這時候便是第一個站出來,對李起說道:

“殿下,先帝蒙此大難,我等身爲臣子,又怎能坐視不理?還請殿下舉起大旗,號召天下軍民百姓,一道誅殺逆賊,還我大明朗朗乾坤。”

謝升一帶頭,吳天明,嶽來,戚正,郭雲龍等人自也是紛紛響應。

“不錯,還請殿下舉起大旗,誅殺逆賊,還我大明朗朗乾坤。”

一時間,大堂裡面,人人激動無比,皆是對李起單膝跪地,請求李起即刻發兵,攻打南京京城,將嘉盛皇帝朱常淓繩之以法。

至於打下南京,懲處朱常淓以後,大明將由誰來做皇帝,這自然是要再重新商議。

不過人選卻已經是擺在這裡了,現成的,論血脈,論名望,論軍功,皆是無可爭議,人人擁護。

第七百五十三章 誰最大第六百四十六章 朕有信心第六百九十三章 召見洪承疇第五百七十九章 達成心願第三百一十章 內外有別第五百一十章 你太高看他們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知遇之恩第四百三十八章 無所畏懼第三百八十九章 這些人都在想什麼第兩百六十四章 暗號第六百四十六章 朕有信心第三百二十三章 不負使命第六百六十八章 以身同受第四十九章 老於世故第一百六十二章 古人處世第七百七十四章 得寸進尺第五百六十一章 統籌規劃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掃陰霾堵胤錫第四百三十六章 如何能忍第十八章 降而復叛第六百八十六章 兵發山海關第七百二十九章執着的陳圓圓第四百三十章 峰迴路轉第三百九十八章 快刀斬亂麻第四百五十六章 也許是衝動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豈容你一死了之第四百六十二章 數典忘祖范文程第七百七十七章 爵位賞賜第三十六章 嶽來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假亂真第四百九十一章 信人不如信己第四章 氣的吐血第七百一十六章 是真是假第五十章 烏達黑莫古裡第八十八章 是我不夠帥嗎第七百四十四章 花母第四百一十二章 馬家堡第六百九十三章 召見洪承疇第六百四十章 時機未到第三百八十五章 鬼辯第兩百七十三章 仙人跳第兩百二十章 哭笑不得第九十一章 騎虎難下第六百七十五章 李定國的決然第五百三十三章 事出有因誤會生第七百七十九章大明烈士陵園第七百七十五章 家還是家嗎第五百七十六章慎言第三百二十二章 堵胤錫添堵第三百六十九章 交戰第四十五章 路遇強盜第七百七十四章 得寸進尺第三百一十四章 君王無錯論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不開眼第八十四章 宗族第六百七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五百四十六章 利令智昏第三百七十四章 合理的推斷第三百四十四章 封建王朝百官的思想第四百零七章 滿朝譁然第一百九十八章 營救李起第三百三十五章 寵臣張廣延第六百九十章 山海關大婚第一百六十章 吳家圍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心第一百三十二章 夏起捉起第四百四十四章 義薄雲天第四百三十三章 洪承疇大驚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鬥激烈第兩百四十三章 乃祖風範第十九章 第一次感受戰爭第五百零四章 送上門找死第二十四章 發兵山海關第兩百三十八章 出外靠朋友第五百三十三章 事出有因誤會生第一百一十章 匆匆過客第四百八十章 皇權威勢大如天第兩百一十一章 爾等責無旁貸第兩百零二章 殺第六百六十三章 都是騙人的第七百三十一章 從來沒有忘記他們第七百八十二章 無怨無悔第三百一十六章 心情激動第七百一十章 不知所謂第六百七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八十章 訓練第七百七十二章 破天的恩寵第三百六十七章 驚弓之鳥第六百八十二章 一拳打在綿花上第一百三十九章 敗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不遂人願第三百九十六章 冰釋前嫌第三十七章 密室第一百零三章 吳三桂大怒 跪求訂閱第三百九十九章 自壯膽氣第七百六十七章 發瘋第兩百一十三章 直取武清第四百五十九章 齊聚一堂第六百二十四章 打鐵趁熱第九十六章 劉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