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勢力的談判破裂,各方沒有達成協議,誰都不願意聽誰的調遣,最後導致了這場談判沒有實際意義的進展,發生在揚州的悲慘事件還是發生了,史可法領着城中留守的百姓抵抗着滿清八旗。
阿濟格在攻城的那一天正好是澳洲的軍艦撤離的第二天,也算是給了澳洲人很大的面子了,沒有在澳洲在的時候進軍,對於那些不走的,孫陽也沒有辦法,只能下令撤退,這次的拯救行動已經耗費了海軍大部分的軍費,國防部必然是要從其他地方剋扣下來的,這已經成爲了慣例。
有時候孫陽想,國防部這幫傢伙怎麼就和商人一般,什麼都往錢眼裡裝了,這救援行動是自己等人想要的嗎?也不看看什麼情況。
甭管,孫陽怎麼腹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國防部是一定會將這筆軍費從某項上面剋扣下來。
爲了不避免與滿清的軍隊交火,澳洲的部隊必須撤退,史可法曾經與孫陽有過交談,希望他能留下,看在都是同族分上留下抵抗異族的入侵,並且說到了元蒙入侵大宋亡國的上面。
如果孫陽不管的話,大明最後也會成爲第二個大宋,老爺子說的慷慨激情,但就是沒有說動孫陽,他不是不想幫,而是軍令在身,由不得他私自決定。
更可況對大明作戰早就安排,他手裡這點兵力即使加上海軍艦船人員也不到五百人,五百人在沒有大規模作戰武器的情況下去對抗幾萬人,這是找死,別說阿濟格的部隊配備了大量的26磅火炮就是用人堆,也能把澳洲人擊垮。
幾百人戰勝幾十萬人這種事情歷史上太少,別說在韶關有過先例,那是張獻忠的部隊沒有大量的火器,在加上守城軍隊佔據了地利,所以才能纔打敗他的十幾萬人。
現在面對的是比張獻忠還要強大的滿清八旗兵,雖然裡面也有不少大明降軍。但是可以肯定一點的是孫陽要是參戰只會失敗,失敗的只會很慘,而且他本人也會送上軍事法庭。
作爲海軍內部少壯派,未來很有可能接任海軍司令一職的孫陽來說。這無意於斷送了自己的前程,不過史可法求了這麼久也不能太寒了人家心,既然人家執意要留守,那給對方一點軍事武器還是可以的。
孫陽下令,將船舶上的可拆卸的26磅火炮送了十門給史可法。並且給了幾十發炮彈,雖然數量不多,至少也能幫助史可法抵擋一陣子,至於後面的結果如何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孫陽的軍艦一出港阿濟格的軍隊就迅速的前進了十里,只要澳洲人不在,他們想怎麼攻打就怎麼攻打,先是派人去通報史可法投降,許以高官後路,隨後又是金銀財寶的誘惑。
但身爲讀書人,史可法在民族大義上還是非常有節操和氣節的。這一點比某些東林君子們可是要好的多了。
面對誘惑史可法不爲所動,帶領城中的百姓抵抗到底,這種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最後還是在阿濟格的大軍攻破之下,以身殉國,南方的各方勢力對於史可法的評價都很高,相應的給出了自己的追封的勳爵。
不過這些虛無的東西又有什麼用,屠城揚州的阿濟格順利南下浙江與吳三桂合軍一處,在他之前吳三桂已經攻破嘉定,雖然沒有進行屠城。但傷亡也不少。
此時對於吳三桂這個大漢奸,南方各派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以除之而後快,誰都想將他殺了。爲國爲民除害,當然吳三桂的此舉也等於是像滿清貴族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他只要殺的越多的漢人就越是能表明他歸附的決心。
因爲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退路,即使不依附在滿清的羽翼之下,他也很難再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一個沒有士紳階級以及平民階級支持的軍閥是很難適應生存下去的,更何況他還要面對幾十萬大軍的圍攻。那種日子可不少受。
阿濟格聯軍,連攻數十座城池,大軍已經快打到了南京,此時南京城中的貴人有錢人才有些感覺到了害怕,紛紛收拾細軟,卷着鋪蓋就朝南逃,雖說弘光手裡還有幾十萬的軍隊。
但是大明朝的軍隊能不能抵擋的住,這些士紳官僚集團比誰都清楚不過,這些人也就是充當一下看門巡邏的作用,你想要靠他們來打戰想都別想。
這些人不臨陣倒戈就不錯了,所有看似地盤最大的南京政府,其實是最爲虛落的,在加上內部軍閥們的不團結,根本很難做到令行禁止這一項,就更別說其他的了。
所以出現大逃亡也是在所難免的了,這些人能往哪逃,要不就是往兩廣,要麼就是江西等地,總之哪裡距離滿期八旗遠,他們就往哪裡走。
畢竟阿濟格在揚州的屠城讓人很是不寒而慄,都想距離這個殺神遠一點。
這個時候最艱難的是弘光,他是一國之君,又以正統的身份自居,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其實內心和很多人的想法是一樣的,希望離開這個是非之地,至少往江西一代避避,也比距離這麼近的好。
阿濟格的聯軍到了長江北岸也不渡江,就這麼駐紮着,派人送來信,只要弘光投降,封他一個鐵帽子親王做一做,不過弘光也不笨,至少知道沒那麼好的事情,而且可以肯定自己一旦投降了死的很慘,所以也就對此事置之不理,至少在他看來這就一個陷阱。
而且還有些老臣們哭着喊着不能投降,就更加說明一旦投降了,他就完蛋了,就是死了也不知道怎麼去見列祖列宗。
不過就在所有人都認爲南京城危險的時候,桂王突然宣佈如果福王兄願意的話,他可以派出兩廣的新軍前往南京助戰,但戰怎麼打完全要由他們自己來定。
這個消息可謂不大不小,在這個關鍵時刻,桂王能如此,要說他沒有其他心思恐怕太讓人難以信服了,這麼做至少可以收服不少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