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口飢渴症

不過鄭勇也清楚,這話也就是說說而已,在國內外交部已經明確指出重點經營大北方地區的情況下,作爲這個地區的外交、商業、情報等事務的總負責人,鄭勇勢必要長期來回里加、阿爾漢格爾甚至莫斯科之間。

隨着法蘭西市場的徹底丟失(如今僅靠部分走私貿易在維持着),英格蘭、德意志諸邦、荷蘭、意大利中北部(佛羅倫薩商站的地位越來越尷尬)地區的市場也在當地人有意無意的限制下日益萎縮,如今的東岸工業,已經到了急需尋找新的替代市場的時候。

而大北方地區(瑞典王國、立窩尼亞地區、莫斯科公國),人口接近兩千萬,原本只有荷蘭商人與少許英國商人涉足,在工業、商業上面,基本還是一塊原始的處女地。而這,也是如今歐洲僅剩的留給東岸人開拓的市場了,畢竟與開拓其他成熟國家的市場相比,這裡的居民雖然消費能力有限,但競爭一點都不激烈,也不用冒着得罪既得利益者的風險——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適合如今的東岸共和國經營。

因此,本土的外交部已經正式做出重大決策:今後將把外交資源、商業資源重點轉向三大地區,即大西班牙地區、奧斯曼帝國以及大北方地區。在這三大地區裡面,大西班牙和奧斯曼帝國顯然需要與其他國家的商人進行競爭,目前東岸商品在大西班牙的市場佔有率穩步上升,但終究會有個上限;而奧斯曼帝國太過於混亂,很多錢款不能及時回賬,且競爭也頗爲激烈,因此這兩個市場多多少少總有些缺陷。

但大北方市場不同,撇去荷蘭人重點經營的瑞典王國,以及荷蘭、東岸、德意志商人三家瓜分的立窩尼亞市場不談,單說這莫斯科公國的龐大市場,如果能夠獨霸的話,那就足以令人熱血沸騰了。更妙的是,這個市場的開拓在歐洲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一開始是英格蘭人,然後荷蘭人也追着英格蘭人的腳步來橫插了一槓子。

也就是說,如果東岸人想要進入這個市場的話,他們的競爭對手就只有這兩家。不,或許如今只剩下荷蘭一家了!因爲在英國人處決了國王查理一世之後,莫斯科就極爲憤怒,沙皇阿歷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下令斷絕與英國的一切外交關係,限制英國商人到阿爾漢格爾港交易——當然有少數人得到赦免,比如著名的約翰.麥裡克爵士,但英國商人作爲一個整體勢力已經不復存在了——並且沙皇還用金錢與糧食資助流亡國外的查理二世。

第一個開拓莫斯科公國市場的英格蘭商人們遭此無妄之災,頓時一個個欲哭無淚,不過沙皇的意志不是他們能夠扭轉的,因此他們中的大部分都不得不打起包袱滾回了老家,靜靜等待局勢的變化。而這個時候,顯然就給了東岸商人插足的機會——況且莫斯科人也發出了明確的邀請,他們邀請東岸共和國爲他們名目繁多、數量龐大的軍隊換裝。

在接到這個邀請後,莫三當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與本土進行聯絡,最後終於下定決心到阿爾漢格爾港開設商站,全面經營這個擁有超過1600萬人口的龐大市場。因爲這可以極大程度地避開競爭激烈的西歐、中歐市場,避免得罪在此擁有深厚勢力的荷蘭商人羣體,畢竟在莫斯科公國,荷蘭人也纔來了沒多久,且生意規模、人脈關係都不咋地,比東岸人強得有限。可以說,只要東岸想辦法穩住這些荷蘭商人,消除他們的不滿,那麼就可以徹底掌控莫斯科公國這個龐大的市場——雖然在這個以農奴居多的國家裡,消費人羣的數量有限,但人家擁有1600萬人口,消費總額也不能低估了。

而穩住這些數量並不多的荷蘭商人,在鄭勇看來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難事。這些荷蘭人主要經營着糧食貿易,即把莫斯科公國大量出產的廉價黑麥運到阿姆斯特丹,作爲荷蘭人間接影響歐洲各國的戰略武器(阿姆斯特丹市場控制着全歐洲近七成的糧食貿易額)。除此之外,關於石蠟、繩索、木材、焦油的生意,規模還相當小,並不是荷蘭人經營的重點。

也就是說,只要許諾自己不插手荷蘭人着緊的糧食生意,那麼這些荷蘭商人對於東岸這個突然闖入的競爭者,多半會採取一個默認的態度,這就好辦多了!更何況,在莫三等人的計劃中,隨着英荷戰爭腳步的越來越臨近,東岸人在莫斯科公國的環境相信會越來越得到改善,即如果東岸本土與荷蘭人協調利益,達成一些商業方面的協定——比如讓荷蘭人放棄在莫斯科公國除糧食進口以外的其他商業活動——那麼徹底排擠掉其他競爭者,獨霸整個莫斯科市場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情。

到了那個時候,東岸的紡織品、高檔皮具、金屬農具、優質武器、礦山機械、船隻、烈酒、藥物甚至一些建築材料,將如潮水般涌入這個不設防的國度,在賺得盆滿鉢滿的同時,也必將極大地帶動國內工農業以及航運產業的發展,對整個經濟與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另外,對於一些東岸生產成本較高或者乾脆就不生產的商品,東岸人也完全可以學荷蘭人那樣充當一回二道販子,從別的市場採購過來,然後轉售給莫斯科人,並從中大賺一筆。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學荷蘭人,他們在波羅的海國家就是這麼做的,他們控制了丹麥、瑞典、波蘭、北德意志的一切,將西歐的工業品出售到這些國家,再把這些國家的糧食、牲畜、皮革、船材、桅杆、繩索、大麻、石蠟、蜂蜜、焦油、銅鐵鉛錫等各類商品運回阿姆斯特丹銷售,不但從這些轉手貿易中掙了很大一筆錢,更是利用控制着商品流向這個大殺手鐗謀取了很多政治上的利益——荷蘭商人真的是歐洲最精明的一羣人了。

既然人家可以這麼做,那麼東岸人斷沒有不這麼做的理由。什麼?荷蘭人會表示不滿?別擔心,這很快就不是個問題了!如今唯一需要擔心的,大概就是東岸人在莫斯科公國人脈不深,沒法操作那麼大的場面吧。不過這個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這陣子鄭勇就着重拜訪了阿爾漢格爾一帶有名的貴族、商人和教士,與他們拉拉關係,送送禮物,並試探性地提出去莫斯科覲見沙皇陛下的想法。

Wωω ★тт κan ★c○

如今烏克蘭的局勢越來越緊張,正是莫斯科人有求於東岸的時候——甚至於,目前就連波蘭立陶宛聯邦都有些後悔了,覺得之前不該那麼決絕地與東岸斷絕關係,以至於如今戰爭成本大增——因此鄭勇覺得自己應該抓緊機會,趁機面見沙皇及莫斯科的一些杜馬成員(一般都是門閥貴族),建立一些合作渠道、敲定一些投資協議、完成一些商業訂單。

要知道,當年英國人最初就是趁着莫斯科人渴求西方技術的時候,大力投資莫斯科公國,進而獲取優勢地位的。比如現在掌握着莫斯科公國很大比例大麻種植、制繩產業的約翰.麥裡克爵士,就是這些商人裡面的佼佼者,他本人甚至還在三十多年前爲莫斯科與瑞典之間簽訂和平條約做中間人,可見其本人的影響力之強大。

出身商人的麥裡克爵士都在莫斯科打下那麼大一片局面,那麼背後有華夏東岸共和國大力支持的鄭勇自然也有信心在莫斯科公國闖下偌大一片天地。這個處於文明邊緣的國家如今就是冒險家的樂園,英國人投資繩索產業、瑞典人在這裡建立了鐵器作坊、荷蘭人控制了糧食貿易,莫斯科公國就是在這些外來商人帶來的新思想、新技術下,艱難地開始了工業的起步。如今東岸工業品物美價廉、質量可靠的名聲已經在多個地區傳播開了,莫斯科人自然也有所耳聞,因此他們迫切希望東岸商人乃至政府能夠對他們進行投資,幫他們改良各項技術,甚至幫助他們培養技術人才,以增強莫斯科公國的實力。

莫斯科上下對多年前的王位爭奪戰、斯摩棱斯克戰爭記憶猶新,他們更忘不掉最近數十年來烏克蘭人三次向他們求救而他們卻因爲害怕波蘭而拒絕了,這對年輕的沙皇來說簡直就是刻骨銘心的恥辱!

莫斯科上下想一雪恥辱已經很久了,爲此,他們不惜引進大量西方軍事人才擔任莫斯科軍隊的教官甚至指揮官、不惜花費重金購買來自西方的先進武器、不惜代價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就是爲了強軍強國,打敗波蘭人,確立區域霸權,爲此他們真的是蠻拼的了!而鄭勇所需做的,就是把握住莫斯科上下的這種心態,然後爲華夏東岸共和國從中攫取足夠的利益。

第六十九章 農業問題第三百十七章 軍隊與財政(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渾水(十)第一百六十一章 伊河(四)第三十章 新華堡(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新華夏、新危機(四)第三百零六章 第勒尼安海(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華夏、新危機(五)第四十四章 波爾多風雲(一)第二十九章 大開發:貿易第五十七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二十章 見聞(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布城,不堪一擊!(一)第二百十五章 熱帶沃土(一)第八十二章 大河以西(五)第一百七十七章 渾水(五)第九十二章 表兄(五)第二十七章 詭異的局勢第六十四章 困難與希望(二)第四百零四章 既要戰爭,也要發展(一)第四十四章 貿易與殖民(三)第二百零一章  山雨欲來(三)第四十九章 波爾多風雲(六)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想不出標題第七章 第一件工業製成品第三十一章 人心第十一章 新移民(四)第十五章 混亂與秩序(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網(七)第二百三十七章 東岸人在黑龍江上(一)第四十七章 外交與危機(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渾水(四)第二十一章 濟南(四)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業與外交(五)第十五章 新發展(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社會變遷(六)第一百九十八章 卡法(二)第九十八章 重返黑水港(二)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線(續二)第四十九章 恢復性發展(三)第四百八十四章 商品化的農業第一百三十九章 烏江之畔(七)第八十九章 漂洋過海(十七)第三百零二章 戰爭歲月(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聖菲,指日而克!(二)第四十四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一)第七十四章 目標:蘇伊士港(二)第一百七十章 奧斯曼之行(二)第二十四章 卡瑪部落地三百五十一章 撤退(二)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三十五章 棉布市場(一)第四百六十六章 社會變遷(六)第九十二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二)第六十四章 所謂的偷渡航線第四百六十二章 紛擾的歐洲局勢(二)第四百十二章 且戰且退(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東南太平洋(一)第二十五章 百萬法郎戰爭(四)第八十四章 財富與銷贓(二)第二十章 進擊的艦隊(二)第四十八章 波爾多風雲(五)第二百九十九章 起義(三)第四百九十六章 灼熱的經濟(二)第四十二章 波爾多來信第三百九十五章 挖掘根基(一)第三十四章 燧發槍第一百十五章 河間奴(二)第十五章 新發展(四)第六章 政治與生意第七十六章 南方戰區(三)第二十七章 本土:外交(三)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島,新生活(二)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亞(九)第八章 大建設(一)第三百四十六章 冬日(六)第一百五十章 亂局(十二)第十一章 外交抗議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東新形勢第二百四十一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二)第十七章 南方共同市場(二)第一百二十章 見聞(三)第一百零五章 打草谷(二)第六十章 南方的英國人(八)第一百三十一章 民族(一)第三十二章 戰爭機器(一)第四章 荷蘭紀行(二)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十九章 春耕第一百七十五章 渾水(三)第二百零三章 血肉磨坊(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丘區(四)第六十七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三)第三百三十五章 錢荒與票據(二)第五十八章 眼花繚亂的局勢第十二章 鬚鯨港的戰鬥第六十三章 困難與希望(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資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