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烏江之畔(四)

如果說原本靖江縣佔據了烏江地區三分之二的人口的話,那麼當時間走到1650年7月10日這一天的時候,隨着移民部往烏江地區再度遷移了大批量的新移民,靖江縣所佔人口的比例便開始了急劇縮小。

十數艘72噸級的內河小汽船將大批建築材料和糧食扔在了黑河(內格羅河)入江口的淺灘上,隨後,已經先期乘坐海船抵達這裡的兩千五百名移民齊心協力,將這些物資分門別類整理好,一一搬進了臨時搭建的遮雨棚內,以免這些寶貴的物資被冬季惡劣的雨雪天氣所侵害。

而這些內河小汽船卸完貨後,也並未多做停留,而是逆着河水而上,朝更上游的梅賽德斯城而去。當然了,這是後世烏拉圭人起的名字,現在這座城市有新名字了,叫綏化堡。這座以早期西班牙殖民者開闢出來的少量熟地爲基礎的定居點,目前共有兩千二百名定居者(其中包括二百名西班牙人),未來經濟上多半是以農業爲主。

除此之外,在南邊沒多遠的聖薩爾瓦多河畔的後世多洛雷斯城附近,另有七八艘內河小汽船載運了相當數量的物資停靠在岸邊。這些物資是爲了修建這裡的一個新定居點綏遠堡——又是一個帶有徵服意味的名字,蓋因這個定居點也是在一處西班牙人的莊園上發展起來的,目前共有居民兩千一百餘人,經濟上看起來同樣乏善可陳,將來會以農牧業爲主。

言歸正傳。眼前這個密佈荒草和森林的淺灘,在東岸人的圖紙上被命名爲三河口堡,因地處黑河、烏拉圭河、聖薩爾瓦多河三河交匯之處而得名。這三個定居點(三河口堡、綏化堡、綏遠堡)與更北方的永安港合在一起,發展幾年後便又是一個縣的底子。

“烏江流域沃野千里,富饒得很哪!”靖江造紙廠廠長、前國家情報總局官員田星站在一處小高丘上,望着遠處的茫茫草原,感慨地說道。他今年才十九歲,父母都是穿越衆,在國家情報總局歷練了兩年後,現已“轉業”到了地方上,擔任起了新成立的靖江造紙廠的廠長。當然了,這種東西也就只是騙騙外人,在烏江地區警備司令廖逍遙看來,這廝的造紙廠廠長頭銜純粹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他的真正職責是接替廖逍遙以前的部分工作,即與烏江對岸的克蘭迪人持續保持聯繫,同時派人偷偷往河間地區(巴拉那河以東、烏江以西)滲透,以爲將來東岸人徹底掌握這片沃土奠定基礎。

“正所謂無工不富,烏江地區的定居點既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也沒有什麼商業貿易,也就只能種種地、放放牧,富饒?能富到哪裡去哦!”廖逍遙不同意田星的意見,只聽他說道:“你年紀還小,以後多歷練歷練就知道了。在東岸靠種地致富,那是老黃曆了!現在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生產秩序得到極大恢復,糧食產量大增,我們原本的出口市場開始一一失去。羅洽大宗貿易中心的糧食出口價格量價齊跌,上到國家儲備糧庫、下到種田的普通農民,那是一片哀鴻啊。那些響應國家號召去西大荒拓荒的人更慘,隨着國內通貨膨脹程度的加深、生產資料的漲價,他們的利潤本就被大幅度壓縮了,現在又來個糧食出口市場的崩潰,這不是要了他們的老命了嘛。我看啊,這次要不是農業部給他們撥發了一部分價格補貼,鼓勵他們將糧食出售給國內的深加工企業,我看這些大農業承包者一個也活不下去,市場真是太殘酷了。”

廖逍遙所說的正是如今東岸農業的困局。隨着土地播種面積的逐年擴大,以及三茬輪作制度的深入推廣(土壤肥力得以長久保持),華夏東岸共和國近些年來的糧食產量逐年上升,並從好多年前就成了一個糧食淨出口國。其出口的主要市場便是歐洲,其次是荷屬巴西,另外還有一些零散的小市場,但不成規模。這次歐洲戰事結束,生產得以恢復,首當其中受到嚴重衝擊的便是原本的糧食第一大出口國波蘭,其次是近年來大量向西歐出口黑麥的莫斯科公國,當然東岸共和國也受到了相當的影響,大量穀物積壓在羅洽港內,給國內的農業生產者們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而且隨着歐洲形勢的愈發穩定,從長遠來看,東岸農業的前景是黯淡的,歐洲人的糧食會逐漸自給自足起來——原本缺糧的意大利中部地區甚至已經開始種植玉米這種高產作物了——東岸人將基本很難再大規模傾銷糧食。這樣一來,東岸國內的糧食收購價便很難再維持在每噸20元以上的價格了,這對廣大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壞的消息。

政務院顯然也認識到了這裡面的問題,因此他們很快就授權農業部,向響應國家號召到內陸地區墾荒的大農業承包者們發放價格補貼,以支持他們渡過難關。與此同時,還大力提倡糧食深加工行業,即鼓勵農民們將糧食出售給各地的機器磨坊,以生產高附加值的精製麪粉——這在歐洲的高檔市場上還是有一些銷路的;此外,其他一些深加工產業也在快速醞釀和推廣之中,以豐富國內的食品市場,爲這些過剩的糧食找到銷路。

當然糧食生產過剩,最好的解決辦法顯然是找更多的人來吃。而這就涉及到移民問題了,執委會雖然下令建造了更多的移民船隻,但要真正反應到移民數量的大幅度增長上面,還是要到1651年了。不過多等一年就多等一年吧,國家儲備糧庫可以以原本的價格從農民們手裡把糧食先收上來,囤積好預備明後年移民數量大增的情況。

“種田不掙錢,那是因爲種田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田星聞言也說道,“我們國家現在二十多萬人了,農業人口就佔到了80%以上。農村水利設施連年投入巨資進行建設,農戶牲畜保養量扶搖直上,三茬輪作制度深入推廣,再加上老天爺也給面子,這些年沒啥災害,糧食連年豐收,這要還能掙錢還真出鬼了。按照統計規律,糧食產量增加10%,這價格起碼就要下跌30%以上,何況這產量增加我看還不止10%啊。我看哪,後面還是要改變一下這個結構,一些新來的移民我看都扔給南鐵公司算了,讓他們去修路、捕魚、伐木、開礦,都比種地強,我說真的。”

事實上田星所說的農業人口過多確實是一個問題。截止1650年7月10日,如果算上尚未抵達東岸的一批奧斯曼女奴的話,華夏東岸共和國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23.8萬人(明人佔比也達到了創紀錄的42%,混血東岸人的比例即便經過今年的新增人口稀釋,比例也增長到了14.5%),在這些人口中,工業人口不過區區兩萬餘人——當然東岸國內尚存在無國籍的建築大軍黑戶3-4萬人以及數量很不穩定的奴工——其餘去掉手工業者、海陸軍人、行政人員等各種吃財政飯的人頭,大約仍有超過80%的人口是純農業人口(頂多農閒時去工地或林場打工)。

這麼多的農業人口,在較好的農業基礎條件的幫助下,爆發出的生產能力是驚人的,小麥、水稻、玉米、紅薯、土豆、大豆屢獲豐收,幾乎成了執委會一個甜蜜的負擔。多收了三五斗的煩惱困擾着每個人,農民的收入逐漸下降,工人的食品支出卻明顯降低,工業人口的收入開始明顯超出農業人口一頭,與多年前的情況恰恰相反。

“現在大家都學乖了,願意********種小麥和水稻的人不多了,很多人開始種植大豆這種商品化程度最高的農作物。另外,烏江地區條件這麼好,種植苜蓿搞畜牧業也是相當不錯的,牧場鄉育種站培育出來的烏江羊不是挺不錯麼,這羊好養活、抗病能力強,還很適應烏江地區的環境,出毛率也不低,多養一些剪羊毛很不錯的,對農戶們來說也是條出路。”廖逍遙用有些不確定的語氣說道,“我們國家的毛紡業一直沒什麼起色,當然這和國家戰略有關。如果烏江地區行署能夠有清晰的發展規劃的話,那麼在這個地區大力開展綿羊養殖業也是不錯,至少不用一窩蜂扎堆大量生產穀物這種不怎麼掙錢的東西了。就是不知道湯專員是怎麼考慮的,有機會得問問他了……”

“養羊很好啊。另外種大豆、種葡萄(釀酒)、種水果、種蔬菜,養鴨養雞養鵝都是條路子,就看自己怎麼選擇了。”田星看着烏江對岸,說道:“實在不行還可以將部分多餘的糧食賣給對岸的克蘭迪人,讓他們替我們伐木。對岸河間地區的木材對我們來說也挺重要的,靖江造紙廠這個國內第一家半機械半手工的造紙企業,對這方面還是有一定需求的,這樣也能把這些克蘭迪人捆在我們這裡,以後驅使起來也更方便。”

第七十章章 明輪船第十章 狼羣(五)第一百零七章 煙臺(二)第七十章 海軍與海盜(五)第二百九十一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三)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橋口屋第一百四十一章 商業與外交(四)第五章 波羅的海第七十三章 烏江之畔(四)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濱(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南鐵公司(二)第五十四章 布宜諾斯艾利斯炮擊事件第一百四十章 烏江之畔(八)第四百二十九章 漂洋過海(四)第七十三章 斬波第二百五十二章 鐵路時代(二)第五十七章 決戰:前奏第二百八十章 火燒營房事件(二)第三百四十八章 判斷(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去國離鄉(一)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五十六章 “破浪”號的首航(一)第十三章 糧食問題第一百二十七章 蝦夷地的謀算第二章 新起點(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東新形勢第七十二章 決戰:高潮(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二十七章 大開發:“剿匪”第二百五十六章 科洛尼亞的關閉第八十六章 偉大的航行(十一)第一百十章 煙臺(五)第二百九十五章 去國離鄉(三)第三百六十九章 意識形態第三百十四章 新的拓殖(四)第五十四章 戰備之物資(二)第七十一章 海盜與海軍(六)第三百四十六章 冬日(六)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會變遷(一)第三十七章 爲王前驅(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網(四)第三十七章 河中堡的困境(一)第十八章 深固根本(四)第一百六十二章 果阿(一)第八十八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三)第五十六章 “破浪”號的首航(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經濟工作(二)第五章 鴨子湖(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創業與發展(三)第三百零一章 戰爭歲月(二)第六十五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三)第八十六章 偉大的航行(十一)第一百六十八章 製革第二百二十七章 西北走廊(三)第一百十八章 見聞(一)第一百八十章 渾水(九)第一百五十一章 亂局(十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創業與發展(三)第四百三十五章 博覽會(二)第五章 無意中的闖入者第一百零三章 火爆的貿易第二百七十八章 男爵的回信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三百六十一章 空虛的山東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想不出標題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業與外交(五)第六十二章 塔城煤礦(三)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龍江的新秩序第六十九章 決戰:間奏(二)第三十四章 戰爭機器(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礦區(二)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託兒所”第三百八十六章 銅錢(一)第一百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一百三十九章 烏江之畔(七)第一百六十七章 制鹼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場面第八十八章 偉大的航行(十三)第七十三章 目標:蘇伊士港(一)第三十六章 東岸見聞錄(續)第二十八章 新華堡(一)第五十三章 戰備之物資(一)第九章 貝齊米薩拉卡人的噩夢(一)第五十一章 大動脈的貫通第六十章 東岸主義(四)第三十章 本土:鄉間(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後方(三)第七章 狼羣(二)第六十七章 頹勢與調整(三)第五十九章 東岸主義(三)第二百九十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一)第三十四章 南鐵速度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想不出標題第三十一章 西進與鐵礦(一)第二十七章 大開發:“剿匪”第一百七十一章 奧斯曼之行(三)第二百五十五章 “訪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