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動脈的貫通

盛夏的一場暴雨後,空氣裡到處瀰漫着一股清新的味道。鐵嶺堡火車站外,一羣衣冠楚楚的男人們正站在木質站臺上,翹首以盼地看着一列被命名爲“東岸紅一號”的蒸汽列車開進車站。

這趟列車從下伊河鎮出發,一路途經峽谷鄉、百尺崖堡、梅洛堡、河津堡、成山堡五個鄉鎮,穿越330公里的大草原,抵達了位於內陸重鎮的鐵嶺堡。該車採用最新研發的“東岸紅一號”蒸汽機車,關鍵設備採用了最新出品的錳鐵,雙氣缸設計,總馬力達到了驚人220匹。全趟列車共掛有十二節車廂,一節煤水車、一節客車車廂、十節貨車車廂(每節載重12噸),跑完330公里全程只花了十個小時出頭,效率可謂奇高無比。

而“東岸紅”列車能從下伊河鎮直接行駛到終點鐵嶺堡,河津堡附近黑河河面上那座跨度達40米的小型鐵路橋也功不可沒。這座小小的橋樑耗費了大量人力,歷經五個月時間的施工,花費了九萬元的天價建設資金,這才勉強可以通車。爲了建造好這座大橋,東岸人採取了很多取巧的方法,比如在河中心建造人工沙洲、比如每6-8米建造一個橋墩等等,另外橋面上一水的蒸汽錘鍛打的鍛鐵、錳鐵部件也是該橋建造費用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而且,鐵道總局擔心河津大橋的質量和設計都有問題,因此在給火車司機們介紹的時候也一再強調,上橋前務必要減速,防止過大的衝力和剪切力破壞橋面材料。但饒是如此,“東岸紅”列車此趟駛過之後,河津大橋橋面上的很多部件仍然大量損壞或變形,急需更換。由此也可以看到,這座大橋以後必然會成爲鐵道總局的一個大包袱,維護成本會高得嚇人。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沒這座鐵路橋,從下伊河縣到鐵嶺堡就只能通過渡船轉運物資,費時費力費錢,將整條動脈級的鐵路效用生生給削掉了一小半,令人惋惜不已。當然如今就沒有這個缺憾了,雖然這條區區40米的鐵路橋維護成本高昂,但終究也是條能通單節載貨12噸的列車的鐵路橋了。從下伊河鎮到鐵嶺堡全部330公里的路程,120噸的貨物只要十個小時就能走一趟,普天之下還有比這更有效率的運輸工具嗎?

此時站在火車站站臺前的馬甲也是心潮起伏,遙想起六年前,受羅梅線鐵路複線完工的鼓舞,國內一些人剛剛起意要在西北內陸地區修建這麼一條鐵路的時候,其實執委會和政務院都還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計劃。他們甚至就連勘探也沒有做,資金和人力上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但是國家鐵道總局有人提出了這條鐵路的計劃,並認爲修完全程總計需要約四百萬的鉅額資金——這還是考慮了大量使用奴隸以減少大筆開支的計劃呢——可以分爲五年修成,每年投資約八十萬元。

四百萬元這個數字在當年,是一筆聞所未聞的鉅款。如果真按照這個計劃執行起來的話,這將使得國家鐵道總局的年支出費用暴增150%以上,這對當時還徘徊在赤字和黑字之間的東岸中央財政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在一些交通及鐵道部門官員第一次提議修建這條長度打破東岸記錄(當然也是世界記錄)的鐵路的時候,政務院是給他們打了回票的,理由是中央財政有限,資源要優先使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去。

後來在當年下半年一次由政府與部分企業人士召開的會議中,該計劃最後一次被人鄭重其事地提出來後,預算剛剛轉爲黑字的中央政府終於開始認真考慮起了起來。隨後,看到希望的國家鐵道總局趁熱打鐵,再加上鐵嶺地區煤礦、金礦、錳礦、鐵礦的相繼發現,執委會終於下定決心開始西北鐵路的修建。但當時他們手頭僅僅只有二十多萬元的資金,連修建一期鐵路都夠嗆,好在各家企業最後也各自出了一些款項,多少彌補了中央財政的不足。

就這樣,在多方籌措之下,西北鐵路終於磕磕絆絆地修建了起來,並最終於今年年初完工,耗時五年零五個月。至於耗資嘛,雖然大量使用了奴隸工人導致成本有所降低,但最終仍然耗費了超過390萬元的資金(其中超過一半爲兩年期銀行承兌匯票,預計50年、51年爲兌換高峰期),即便均攤到六年時間裡,每年支出仍然接近了六十五萬元,堪稱一筆極爲沉重的財政支出,而且還極大加重了國內的通貨膨脹程度。

但現在隨着這條鐵路的竣工,可以說一切都有了回報。封閉的內陸工礦產區有了通向沿海地帶的通衢大道,兩邊的物資和人員交流再無障礙,鐵路沿線各村鎮在國家政策傾斜下必將迎來大發展的機遇。其實這很好理解,國家花了大代價修建起來了鐵路,這沿線若是不富裕、物產不豐富的話那還搞毛啊,當政府傻麼?

“盼這條鐵路盼了六年了。”撣掉了被風吹到袖子上的一些煤灰,馬甲轉身走回了候車室內,朝圍在他身邊的一干官員們笑着說道:“大發展的時代來臨了,鐵嶺的資源條件非常好。原先可能在區位方面還有點劣勢,但現在鐵路一通,這劣勢已經被抹平了許多。鐵嶺特鋼廠、第一重型機械廠這兩家骨幹企業,必將能爲我們國家帶來新一輪基礎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別的不說,我們的錳鐵已經被多個部門使用,已經被製成了軸承、氣缸、輪對、齒輪等各種機械零部件;一重廠新生產出的蒸汽機也被各個部門密切關注着,早晚也會大規模應用到機車、船舶、工廠等各個場合去。總的來說,發展前景很好啊……”

馬甲說了鐵嶺特鋼和一重兩家大型製造企業,但鐵嶺的未來發展絕不僅限於此。最近,軍工行業的翹楚——北方兵工廠,與東岸共和國第一家軍火廠——大魚河兵工廠(東岸公司佔股65%,政府佔股35%)一同合作,將原大魚河兵工廠綜合車間裡的部分業務剝離出來並遷移到了鐵嶺堡,新成立了一家專業製造企業——西部鍛壓廠,其中北方兵工廠佔股60%,大魚河廠佔股40%。

西部鍛壓廠的成立,彌補了東岸國內鍛造行業的空白。如今隨着東岸工業的逐步發展,對高質量、高規格、不同尺寸的鍛壓件的需求越來越大,僅靠原本大魚河兵工廠綜合車間那些老式的水力鍛錘來做加工是越來越力不從心了,而且就連加工件的尺寸也漸漸跟不上,嚴重影響了東岸國內機械產業的升級。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西部鍛壓廠就應運而生了。在政務院的規劃下,第一重型機械廠、鐵路機械加工廠、北方兵工廠、大魚河兵工廠四傢俱備機加工能力企業將使用最新技術和最新工業成果,儘快生產出西部鍛壓廠所需的大型蒸汽鍛錘,以取代原本已經較爲老舊的水力機械,提高該廠的鍛造加工能力。此外,自然科學研究院機械所與西部鍛壓廠技術科也將通力合作,用國家撥下來的經費,開始研發更新、更好的鍛造設備,當然衝壓設備也將同時研製,以確保該廠生產能力的全面和多樣。

由此可見,鐵嶺堡及其周邊地區確實是國家重點打造的另一個工業中心(平安縣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重工業及能源中心),畢竟雞蛋全放一個籃子裡風險實在太大,也不符合執委會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初衷,因此這裡機械產業的興起,也是應有之意。

不過,機械、能源、冶金產業雲集此地後,對本地基建和交通設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此番鐵路通車到鐵嶺堡後,參與修建的數萬名工人(大部分爲奴隸)隊伍並未被解散。相反,他們在上頭的帶領下,分批開往了鐵嶺堡,然後在附近大興土木,廠房、街道、公路、水庫、水渠、住房等設施一個不落,偌大的鐵嶺堡幾乎成了一個煙塵蔽日的大工地。

另外,馬甲代表的西北墾殖局、彭志成代表的國家鐵道總局以及諸如交通部等單位難得地協商一致,開始攛掇新上臺的執委會11位委員們儘快批覆由他們聯合申請的西北鐵路四期計劃,即將鐵路從鐵嶺堡繼續向前延伸,一直延伸到烏江江邊爲止。這樣一來,鐵嶺地區的各種工業製成品便可就近運輸到這裡,然後裝船出海,方便快捷。畢竟,烏江下游的這段江面,江闊水深,能直接通航海船,價值很大。

他們甚至連鐵路的終點都已經選好了,那就是後世的薩爾託港。目前移民部已經往這裡遷移了剛到的千餘名明國移民,在這裡興建城堡和碼頭。他們將和後來的幾批居民一起,在這個被命名爲大興港(寓意爲西部及烏江地區興旺發達)的地方修建定居點、碼頭和火車站,爲將來鐵路通車至這裡做好準備。

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班牙的凜冬(一)第四十八章 恢復性發展(二)第三百六十五章 合作(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挖掘根基(三)第四章 新起點(四)第三百三十四章 錢荒與票據(一)第三十九章 善後會議第二十四章 百萬法郎戰爭(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策應(六)第十五章 混亂與秩序(一)第五十七章 東岸主義(一)第七十九章 偉大的航行(四)第三章 新起點(三)第八十七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二)第一百七十九章 渾水(八)第一百二十一章 見聞(四)第五十七章 南方的英國人(五)第四十二章 血河(五)第五十一章 戰備之船舶(一)第一百四十二章 商業與外交(五)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亞(六)第十四章 夜襲第三章 艱難的開始(一)第五十三章 追逐戰(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布城,不堪一擊!(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日(三)第八十章 收割及預備役第三十二章 大河以西(一)第九十八章 附屬地建設(五)第四百二十三章 海軍的意志第二百七十六章 市面(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橋口屋第二百九十一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三)第二百零六章 血肉磨坊(五)第七十八章 割麥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捕鯨(三)第九十九章 東方戰略的開啓地三百五十一章 撤退(二)第三百四十章 進攻戰與防禦戰(四)第四百九十五章 灼熱的經濟(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真想不出標題第二十二章 漂洋過海(十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紛擾的歐洲局勢(一)第三十五章 戰爭機器(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艱難的談判(四)第五十四章 南方的英國人(二)第八十三章 偉大的航行(八)第一百二十章 見聞(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冬日(一)第八十九章 漂洋過海(十七)第七章 狼羣(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人口飢渴症第九章 狼羣(四)第九十九章 西大荒(五)第四十三章 這就開戰了?第三十章 聖奧古斯丁(八)第一百十六章 新的援軍第四百十六章 抱犢崮第一百四十章 商業與外交(三)第七十四章 海軍與海盜(九)第四百五十四章 南錐(一)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亞(六)第七十一章 決戰:高潮(一)第二百三十三章 僵持與突破(一)第一百零一章 本土的準備(二)第八十一章 大河以西(四)第三十六章 爲王前驅(一)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六十一章 決戰:插曲(三)第二十六章 聖奧古斯丁(四)第二十二章 進擊的艦隊(四)第一百十章 煙臺(五)第五十一章 特遣艦隊第一百五十六章 序曲(二)第一百十二章 漁汛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第八十八章 偉大的航行(十三)第十二章 大建設(四)第二十六章 荷蘭人的未雨綢繆(二)第六十二章 決戰:插曲(四)第四十八章 波爾多風雲(五)第三百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二)第二十六章 貿易摩擦(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國離鄉(二)第十五章 深固根本(一)第三百十七章 軍隊與財政(二)第八十四章 財富與銷贓(二)第十三章 糧食問題第八十章 收割及預備役第二百六十八章 網(六)第四百五十章 社會變遷(二)第五十二章 戰備之船舶(二)第二十六章 貿易摩擦(二)第十九章 南方共同市場(四)第五十九章 艱辛的建設第十七章 混亂與秩序(三)第六十八章 新產業第四百八十五章 “搶收”行動第三百零四章 第勒尼安海(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礦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