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魏氏經濟學(三)

在濟州府逗留了兩天後,7月14日,魏博秋又乘船抵達了大靜縣;17日,抵達了旌義縣。在這兩地確認完販賣朝鮮人的數量後,20日,他又馬不停蹄地來到了此行的重點——釜山。

釜山、元山兩地作爲朝鮮向東岸開放的港口,之前一直沒好好利用起來。魏博秋抵達遠東後,決定發揮好朝鮮的潛力,使之成爲東岸人的經濟殖民地。這兩個地方目前名義上算是通商口岸,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當初東岸與朝鮮簽訂條約時,朝鮮人死活不同意割讓已被東岸軍隊佔領的釜山港,只同意給予東岸僑民在釜山“極大的自治權”。不過這也沒多大關係,東岸人目前已經往這裡遷居了兩千多名明人百姓,並且從挺身隊中挑出了部分朝鮮籍士兵擔任巡警,堂而皇之地負責其了釜山的日常治安工作。

朝鮮人設在此地的縣令金洪範屢次抗議無果後便也作罷,乾脆裝起了死任東岸人折騰。目前濟州島的地位還沒有決定呢,王京那邊屢次索要都被東岸人無理拒絕,雙方之間的關係最近着實是有些惡化的,因此這個時候還是不要過度干涉東岸人爲妙,免得再起什麼事端。

釜山港東岸人也任命了一位最高行政官員——東岸僑民墾殖會會長。這個墾殖會的機構非常簡單,下轄只有民政處和巡警處兩個分支。此外,爲了保障東岸人在此地的殖民統治,黑水開拓隊在這裡還設立了一個五百人編制的釜山守備隊,守備隊士兵的來源很複雜,既有清軍綠營俘虜、也有招募來的日本籍士兵,不要求他們有多強的戰鬥力,只需要能夠日常彈壓當地朝鮮居民中可能存在的反東岸運動就好了。

經過近一年時間來的人口統計,在與朝鮮王國明確的釜山縣範圍內(洛東江以東、金井山向東一條直線至海岸線以南區域)尚有朝鮮籍居民一萬八千六百餘人。這些人大部分以種地爲生,少部分以打獵、捕魚或煮鹽爲業。

東岸人的民政處設立後,先是從挺身隊、軍夫隊中招募了相當部分懂漢語的朝鮮人,讓他們充任民政官。這些人的水平如何先不管,總之先把架子搭起來再說。民政處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當地朝鮮人和後來的明人移民努力發展生產,爲黑水地區提供充足的糧食。與此同時,一些明人中的手工業者也將被遷居此處,在這裡辦起較爲初級的手工工業,以便將釜山的影響力逐步輻射到周邊區域。

而民政處之外的巡警處就比較關鍵了。衆所周知,東岸人是外來者、殖民者,因此只能通過警察統治來支配當地的朝鮮人。在魏博秋制定的經略朝鮮計劃中,第一步就是在釜山設立起保甲制度。

所謂的保甲制度,其實參照的多是後世中國歷史上的某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在釜山實行的保甲制度,其核心內容爲:十戶爲甲,設甲長一人;十甲爲一保,設保正一人。甲長、保正不領工資,但皆有一定特權,比如包稅、專賣東岸商品等,作爲對他們給東岸人辦事的酬勞。這個政策如果實行地好的話,對魏博秋以朝制朝的打算極爲有利。

按照目前釜山的兩萬餘人口(包括兩千餘明人移民)算來,共有427保、3995甲、10246壯丁(具體保甲戶數有多有少,依據自然村落劃分)。保正、甲長的主要職責是傳達東岸人的命令,取締朝鮮人的隨意流動,警備風、水、火災,搜捕盜匪、維持地方治安,維護道路、橋樑、倉舍,徵稅徵丁,協助東岸巡警辦案、偵查反東岸運動等違法事件,戰時還要承擔更多的雜務。

目前這些人主要由東岸人較爲信任的軍夫隊朝鮮籍軍夫,以及濟州島上的被流放的朝鮮犯官子弟充任。他們對朝鮮政權沒太多的感情甚至還充滿着仇恨,擔任東岸人的爪牙再適合不過了。他們將充當東岸人的觸角和眼睛,讓那個一直和東岸人搞小動作的朝鮮縣令金洪範無計可施。

保甲下面的各戶也有相當的義務,比如他們在遇到生人借宿、家人出外遠行或遠行歸家時,皆須向甲長彙報,甲長得知後彙報保正,保正再彙報至當地巡警派出所。如果有拖延不報或隱瞞不報的,立刻予以嚴懲、且周圍鄰居也要承擔連坐責任。

按照魏博秋的計劃,在釜山、元山推行保甲制度幾年後,還將組織朝鮮壯丁成立保安團。保安團員額初定爲五百人,團員皆由16歲以上、40歲以下身體強健、品行端正之人充任。保安團各級軍官由東岸人選派,農閒時訓練、農忙時解散,以制式棍棒爲武器。如果局勢不穩則立刻集中戒防,當然如果團員有不穩或抗命的,軍官立刻將其開除並予以嚴懲。

這些制度建立後,相信釜山地區的朝鮮人再也翻不起什麼大浪,假以時日,在這個民族思想還沒有萌發的年代,東岸人對這些朝鮮人的殖民統治必將逐漸穩固下來。而統治穩固下來後,第一要務依然是發展經濟,畢竟魏博秋花大力氣在釜山等地建立起殖民統治秩序並不是爲了好玩,而是爲了更有效率地壓榨、剝削當地的朝鮮人,使之成爲東岸人在遠東地區的輸血管。

不過釜山地區要發展經濟,又談何容易。首先這個地方在朝鮮時代,便是一個偏僻荒涼的小漁港,即便是在劃界時將富饒肥沃的洛東江畔的一些土地也劃給了東岸人,但從整體來看這裡依然是極爲貧窮的。要先開發這裡,首先就得重新整修洛東江畔原本朝鮮王國興修的一些水利設施,然後才能在當地大力開墾田地,種植各種農作物。

不過搞建設東岸人一直很在行。20日乘船抵達釜山港後,便立即通過東岸僑民墾殖會會長金吾圭(羅天生已調至元山)下令,新來的兩千餘明人全部移居至洛東江畔,與當地的一些朝鮮人混居,並重新劃分了當地的保甲關係和土地產權,以確保每個人都能分到一份面積不下於五畝的農地。當然在此過程中一些既得利益被侵犯的朝鮮人奮起反抗,但很快被聞訊趕來的守備隊士兵們鎮壓,這些反抗者及其家屬將被全部關起來然後出售給荷蘭人。

而東岸人從濟州島上的牧場內也調撥了大約一千頭牛、三千隻羊、四百匹馬以及三百口豬,以實物貸款的形式發放到了洛東江畔種植區的農戶們手中。發放原則基本上定爲明人農戶優先、保正甲長家庭優先、保正甲長推薦之農戶優先,以此類推,到最後才輪到普通朝鮮農戶家庭。

洛東江畔的農業區墾殖計劃是魏博秋髮展遠東經濟的重要一環,這裡氣候適宜、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如果在此地推行已經東岸本土證明效率更高的三茬輪作制度,相信一定能夠獲得糧食的大豐收。然後這些收穫的糧食又能夠支援東岸人在黑龍江流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除了農業種植外,釜山港也是一個條件優良的港口。雄心勃勃的魏博秋計劃花費三到五年時間,在釜山港修建起修船廠、永固碼頭、燈塔、海防炮臺、中型棱堡以及大量的物資倉庫。然後依託這個港口輻射朝鮮內地,發展商業貿易。如今可慮的就是朝鮮雖然有六百餘萬人口,但國中並不富裕,這從他們支付贖島費尾款五萬兩銀子都拖拖拉拉就能夠看得出來。要想經濟滲透朝鮮,何其難也!

不過朝鮮人再窮,對於日常衣食住行等各類必需品的需求總是存在的。那麼如何通過已經被東岸人撬開的一絲朝鮮國門門縫滲透進去,並最終將東岸人的商品銷售到朝鮮的各個角落,這纔是魏博秋需要通盤考慮並緊密策劃的事情。

魏博秋認爲,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是需要讓朝鮮王國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到東岸人打造的遠東經濟圈中去。比如組織朝鮮內地壯丁去荷蘭人的殖民地打工,然後賺到的錢再通過僑匯的形式匯回朝鮮,這樣朝鮮人才有錢來消費東岸人的各種商品。當然除了這種方法以外,鼓勵朝鮮人多種糧食或藥材也是一條路子,因爲這些都是東岸人需要的大宗商品。

總而言之,經略朝鮮要從經濟、政治兩方面共同下手,尤其不能着急,慢慢地、一點點地滲透朝鮮,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將朝鮮一步步納入魏博秋設想的大遠東經濟圈。這個經濟圈包括庫頁島及其周邊島嶼、日本鬆前藩、山丹地區、荷蘭人(抑或鄭家)的臺灣以及部分大陸地區,如果這個經濟圈能夠自生循環起來,必將能夠產生極大的經濟利益,而作爲其主導者的東岸人必然將佔據其中最多的那份份額。

7月27日,魏博秋乘船抵達了朝鮮另一處開埠港口元山津,然後開始指導起了這裡的各項規劃。等一切忙完並回到大泊港後,時間已經到了八月初了,一年一度的大馬哈魚漁汛季節漸漸開始進入高潮階段。

第二十二章 百萬法郎戰爭(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序曲(二)第三十二章 西進與鐵礦(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經濟工作(四)第五十一章 波爾多風雲(八)第六章 鴨子湖(二)第一百四十章 烏江之畔(八)第三十四章 談判(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後方(三)第一百十五章 河間奴(二)第八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十二)第七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二)第七十章 突然惡化的局勢第三十二章 不期而遇(二)第七十三章 烏江之畔(四)第十八章 鑄炮第二百八十四章 布城,不堪一擊!(一)第五章 無意中的闖入者第一百三十六章 創業與發展(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東南太平洋(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東線無戰事(二)第九十八章 重返黑水港(二)第八十章 大河以西(三)第七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市面(二)第九十二章 表兄(五)第十八章 南方共同市場(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東南太平洋(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亂局(十)第四十八章 戰備之軌道(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九章 穩定增長的經濟第三十七章 戰爭機器(六)第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亞(四)第七十三章 決戰:高潮(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船舶與航運(二)第八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十二)第八十三章 財富與銷贓(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微調(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將軍的報告第三百七十二章 戰爭催化(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東南太平洋(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卡法(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島第三百九十二章 來自荷蘭的壞消息第二百八十七章 聖菲,指日而克!(二)第四百七十四章 從南到北(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西班牙的凜冬(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戰爭與和平(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經濟調查(三)第八十六章 新歐洲貿易秩序(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市面(二)第十四章 西大荒(四)第七十六章 偉大的航行(一)第二十二章 漂洋過海(十二)第十八章 濟南(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策應(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路向西第三十一章 黑河之濱(二)第一百零二章 本土的準備(三)第一百十五章 河間奴(二)第八十五章 偉大的航行(十)第三百零三章 戰爭歲月(四)第七十一章 決戰:高潮(一)第三十五章 戰爭機器(四)第八十七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聖菲,指日而克!(一)第四百十章 漂洋過海(二)第二十一章 帕斯奎爾家族第十六章 善後處置(二)第二十二章 進擊的艦隊(四)第五十二章 波爾多風雲(九)第二百十一章 遊擊(一)第一百十三章 市政建設第九十八章 好望堡的新主人第二十九章 聖奧古斯丁(七)第三百二十八章 混亂的巴黎第六十二章 決戰:插曲(四)第二十一章 濟南(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篳路藍縷(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創業與發展(二)第九十四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四)第二十六章 本土:外交(二)第五十一章 繳公糧第三百零二章 戰爭歲月(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東印度公司(二)第八十六章 偉大的航行(十一)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會變遷(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微調(三)第九十三章 南方戰區(五)第二十七章 本土:外交(三)第二百九十一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三)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湖西(五)第二百四十二章 船舶與航運(一)第七十六章 參謀旅行(二)第九十一章 登萊第三百七十一章 戰爭催化(一)第七十三章 海軍與海盜(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