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日(三)

六月中旬的天氣已經漸漸寒冷起來了。

農業部副部長鄭斌匆匆走進自己的辦公室內,一屁股坐在裝飾了一件熊皮褥子的靠背大椅上,秘書給他端來一杯剛剛泡好的清茶。茶葉是海軍從遠東運回來的,幾乎沒什麼成本,而如果你問荷蘭人或葡萄牙人購買的話,那價格就海了去了。蓋因此時的歐洲人基本沒有飲用茶水的習慣,比如在倫敦,茶葉是被歸入藥物來出售的,每磅的價格從6英鎊到10英鎊不等,這個價格在勤儉之風盛行的東岸,顯然是太過奢侈了。

鄭斌先是給自己點起了菸斗,產自弗吉尼亞的上好菸絲燃燒產生的氣體很好地浸潤了他的肺葉,讓他昏昏沉沉的腦袋頓時爲之一清。

“新華港北部種植茶葉失敗、平安縣引種茶葉失敗、金雞納樹試種效果不理想,都在請求繼續追加農業項目專項資金補助。全他媽是要錢的,就不能爭點氣讓我們省點心麼……”鄭斌翹起了二郎腿,一頁頁地翻看秘書呈上來的文件。他如今有四個專職秘書,除了一個負責農業技術方面的秘書是農民出身、後在縣農業幹部培訓學校進修學習外,其餘三人都來自農業部開辦的首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並且是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分別負責一個方面文件、資料的整理。

“大沼鄉、河陽堡請求增撥三萬頭牛,以及十臺馬拉牧草收割機、二十臺馬拉小麥收割機?當我們農業部是提款機呢……”鄭斌嘴裡嘟囔了句,然後拿筆在文件上批了句:“宜撥從拉普拉塔繳獲之安達盧西亞黑牛一萬五千頭,各型收割機械的數量亦當減半,收割時各村可協調時間、錯開使用。如今大豐農機廠產量有限,望各地農委盡力克服困難。”

“新華夏開拓隊請求在聖瑪麗島設立植物園,並與葡屬東非、西非殖民地交流引進各熱帶經濟作物。這看起來還比較像樣,不就是物種培育基地麼,啥,要三萬塊特別經費?”鄭斌將菸斗裡的菸灰在木製菸灰缸裡使勁敲了敲,然後拿起筆罵罵咧咧地寫道:“所請之三萬經費不許。部裡經費緊張,暫撥興建植物園之特別經費銀元二千元、銀行承兌匯票八千元,其餘不足之處請新華夏開拓隊酌情撥付。”

和葡萄牙人交易自然是不能使用銀行承兌匯票的,因此農業部實際上只撥付給了新華夏地區兩千元的購買植物的費用,至於另外八千元的匯票如何能夠利用起來,這就要看新華夏殖民地的統籌消化能力了。

而所謂的興建植物園,主要是指在風景秀麗、氣候適宜的聖瑪麗島上開闢一片土地,然後引種美洲、非洲以及亞洲的很多植物——一般都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作物,如:菸草(奧裡諾科種、佛羅里達種)——弗吉尼亞引種的就是這類品種;辣椒、香子蘭和甜辣椒(秘魯種)——這三種都是調味料;胡椒(印度種)、丁香和肉豆蔻(摩鹿加種)——此時後兩種香料都控制在荷蘭人手裡,想要取得種子比較困難。

此外還有甘蔗——這個需要派出探險隊前往太平洋了,因爲此時無論是葡萄牙人在馬德拉、聖多美、巴西,還是西班牙人在西印度羣島、加那利羣島種植的甘蔗——克里奧爾種,都是低糖、低產品種。歐洲人擁有高糖、高產品種還需要等到1768年布甘維爾進行環球航行時,將塔希提甘蔗帶到毛里求斯才行,後來這種甘蔗被迅速引種至波旁島、馬提尼克、牙買加,並最終風靡整個熱帶地區。

至於咖啡和可可,咖啡(羅布斯塔咖啡豆前身、西非種)目前已經在新華夏殖民地三個據點分別進行試種了快兩年,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來進行觀察。至於可可,則還沒有進行引種,和******世界對咖啡的巨大需求量不同的是,目前東岸國內和歐洲對可可這種東西的需求量比較有限,因此暫時只准備略略引種一些留種,並不準備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種植。

這麼一一算下來,光是購置種子、樹苗,開墾完畢土地恐怕都需要很多的金錢了,更別提後期所進行的種植、養護、培育新種等等,總之是一項極爲耗錢、耗時、耗力的工作。農業部所撥的兩千銀元,恐怕還真的就只夠前期購買一些植物種子了,至於後期所需要的海量費用,那就只能等下一年再說了,畢竟現在國家財政困難嘛。

不過植物園這種事情事關重大,馬虎不得,以後年年投入鉅額經費是必然的事情。比如本土目前唯一一個植物園——興建於定西堡河對岸的北方植物園(後世巴西聖熱羅尼莫),現在裡面就引種了木薯、高粱、玉米、豇豆、西紅柿、班巴拉花生(西非種)、紅稻等多個品種植物,技術人員們一邊在裡面研究植物習性、一邊進行良種培育。這個植物園現在有兩百多名技術人員和工人,佔地三千餘畝,農業部平均每月要往裡面投入超過五千元的資金以維持各種生產、科研活動。

而在這兩個植物園外,遠東的黑水地區據說也想修建一個植物園,主要用於培育耐寒作物,如:燕麥、黑麥、馬鈴薯等食物。特別是馬鈴薯,由於在高寒地區種植的馬鈴薯有着低毒無毒的特性,同時品種也不易退化、不易染病,因此特別適合專門用來培育馬鈴薯良種,培育好的良種可以出售給農民們進行大規模種植,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無疑是巨大的。

批完這些文件,鄭斌給自己換了個更舒服的姿勢,然後抓起另一疊文件看了起來。這疊文件主要講的是今年種植的各種農作物播種面積、單產以及總產,鄭斌大概掃了掃,南方區域(伊河地區、首都地區、西嶺地區)的糧食播種面積在去年進一步擴大,上個月秋播的時候小麥播種面積達到了二十萬畝,其中首都東方縣獨佔鰲頭,全縣共秋播小麥十萬畝,佔到了一半,此外還有五萬畝雜糧田。

而北方區域的糧食播種面積就有些嚇人了,光湖西四鄉鎮(西湖鎮、大豐鄉、牧草嶺鄉、低地堡)就播種了三十多萬畝麥田,相較於平安縣、鎮海縣才各區區五萬畝的糧食播種面積,已經確定將在明年正式整合爲西湖縣的湖西四鄉鎮不愧爲東岸共和國的大糧倉,幾乎以一縣之力養活了整個北方十七個鄉級定居點(平安縣、鎮海縣糧食均不能自給),堪稱逆天。

目前該縣約有六萬頭牛、三千隻山羊、一千五百頭豬以及三百多匹馬,人均擁有耕地面積達23畝。政務院和農業部每年冬天都會組織大量人手在西湖縣轄境內修建大量水庫、提水站和灌溉水渠,大豐農機廠生產的農業機械也是優先供應這裡,甚至就連從拉普拉塔搶回來的牛都是優先廉價出售給這裡的百姓——這次農業部就準備將新近蒐羅到的三萬頭安達盧西亞黑牛分配到這裡——差不多能夠彌補該縣三分之一的牲畜缺口,這將使得西湖縣成爲全國範圍內第一個完成三茬輪作制度改革的縣份。

“還是湖西農業區的數據看得人舒心啊。”鄭斌在關於湖西地區的報告上久久停留,然後才滿足地低聲道:“秋收就收了一萬噸大豆,真真是一塊寶地,也不枉國家連年投入巨資建設了。而且下任縣長多半是我們農業部的人,嗯,值得多撥一些款項下去。得,眼看現在已經是冬日了,估計那邊又在開挖河道、興修水利,我得去看看。只可惜現在全國各地抽調了不少人去拉普拉塔打仗,本就緊缺的勞動力是進一步緊張了,今年這立冬開河行動估計不會太順利啊。”

現在拉普拉塔方面的戰事正進入到中盤決勝階段,西班牙人的頹勢雖然一如既往,但東岸人也遠沒有到可以得勝收兵回朝的地步。這樣一來,大量兵力和人力便被拖在了這個泥潭之中,不但每日裡耗費大量的物資和金錢——這些都會導致民怨上升,而且國內創造新財富的能力也在下降——因爲大量農民和工人被抽調上了前線。

可用的人力資源減少了,爲了維持原來的生產力,那麼提高生產效率就成了必然。而就農業方面來說,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多多培育動植物良種、改善土壤肥力就成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必由之路。

如今正是冬季枯水期,按照慣例,全國各縣都要組織大量人力興修水利——這個做法在東岸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這些農民們上河挖溝是沒有收入可言的,算是一種徭役,但興修好的水利系統也是給他們自己使用,因此大家也沒太多怨言。不過農業部每年冬天依然要撥出大量資金用於採購如挖河工具、禦寒棉衣、雨衣雨鞋、牲畜豆料、河工口糧之類的物資,而鄭斌作爲分管這方面的農業部副部長,當然有責任到現場看看農業部的資金使用情況了。

第二十三章 百萬法郎戰爭(二)第四百七十三章 從南到北(二)第九十七章 附屬地建設(四)第三百六十二章 嬗變的局勢第四百七十六章 外交風險(一)第四十五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二)第七十九章 好望堡的未來第三百六十七章 合作(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亂局(六)第二百十八章 熱帶沃土(四)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東新形勢第十九章 濟南(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後方(三)第一百零五章 新華夏、新危機(一)第三百四十四章 冬日(四)第三十一章 人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亂局(三)第八十七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三)第一百零七章 哥薩克與滿洲人第二十一章 濟南(四)第七十章 南巴塔哥尼亞(八)第九十九章 西大荒(五)第十一章 外交抗議第三百七十章 智利南部的老朋友第四百零一章 新青島,新生活(二)第二十六章 荷蘭人的未雨綢繆(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意識形態第七十五章 經濟圈第二百六十一章 輿情洶洶第二百五十九章 與生意人的外交(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商業與外交(二)第三百十八章 軍隊與財政(三)第二十三章 深固根本(九)第二十章 進擊的艦隊(二)第二十七章 本土:外交(三)第十九章 南方共同市場(四)第一百八十一章 渾水(十)第四百六十三章 紛擾的歐洲局勢(三)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九十九章 重返黑水港(三)第十章 新移民(三)第五十七章 黑水大開發(三)第十五章 軍部的獨走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七十七章 決戰:尾聲(四)第一百章 西大荒(六)第八十章 偉大的航行(五)第七十五章 經濟圈第四百十三章 且戰且退(二)第四章 公司在行動第二十四章 卡瑪部落第二十七章 聖奧古斯丁(五)第三百八十四章 東線無戰事(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湖西(三)第十章 新移民(三)第二十三章 聖奧古斯丁(一)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一)第七十章 決戰:間奏(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渾水(一)第二十二章 進擊的艦隊(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伊河(四)第八十五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二百七十八章 男爵的回信第一百二十章 見聞(三)第五十七章 南方的英國人(五)第四百九十四章 篳路藍縷(四)第一百二十章 打草谷(四)第四十二章 河中堡的困境(六)第三章 新起點(三)第四百零九章 漂洋過海(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集中護航(二)第三百六十章 震動全魯第一百六十五章 捕鯨(二)第四十四章 波爾多風雲(一)第九十一章 登萊第三百五十八章 魏氏經濟學(三)第二十一章 進擊的艦隊(三)第四百六十一章 紛擾的歐洲局勢(一)第六十九章 南巴塔哥尼亞(七)第三十八章 濟南(五)第六十一章 東岸主義(五)第二百二十三章 經濟工作(三)第六十五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一)第八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十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捕鯨(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經濟學(一)第七十七章 參謀旅行(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策應(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市場(一)第三十五章 太平洋貿易第二十五章 百萬法郎戰爭(四)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華夏、新危機(六)第三十章 黑河之濱(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後方(二)第十五章 新發展(四)第九十三章 南方戰區(五)第二百六十章 誤判?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方(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秘魯艦隊的絕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