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族(二)

穿越衆以區區幾百人來同化改造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到目前爲止所取得的成績,其實已經足以自傲了。畢竟,這事情的難度終究還是太大了些,一切還是慢慢來吧。

到達前期選定的地點後,幾名護衛他們的內務部警察將馬匹收攏在一起,然後便等待這些建築學校的設計師們開始來回測繪、規劃。遠處幾名少年騎着馬匹慢慢靠了過來,他們身上穿着有些肥大的舊軍裝,很多都已經洗得褪了色了,看起來多半是父輩傳給他們的。

這些少年嘴裡唿哨着,自如地在馬上做着各種動作,甚至於一個看起來還不到十歲的小孩都能駕馭着一匹小馬駒來回做着種種讓人驚歎的動作。他們似乎是在附近放牧的牧民們的孩子,不愧從小就和馬匹打交道,小小年紀就已經如此精通騎術了。

“雅各布森,好久沒看到你這個混小子了,老雅各布還好嗎?”一名中年內務部警察看見領頭的少年後,笑着問道。

“我父親他很好,雅羅斯拉夫叔叔,昨天他還獵到了一隻鴕鳥呢。”少年騎着一匹神駿的土庫曼馬,只見他似乎要賣弄騎術一般,在將將衝到中年警察的面前才猛然勒住了繮繩,馬兒高高揚起了前蹄,發出了一聲痛苦的嘶鳴。

中年警察嘴角含着笑,上前一把將少年揪了下來,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打了幾記馬鞭後,這才笑着罵道:“你小子皮癢了是不是?初中快畢業了吧,想好接下來去哪裡沒有?”

“我要去定遠軍校,他們的騎兵科教官已經來考覈過我了,只要我在接下來的文化考試中得到60分以上,就可以去上軍校。”少年從雅羅斯拉夫的懷裡掙脫了出來,然後小心地撣了撣自己舊軍裝上的灰塵,用充滿自豪的語氣說道。

中年警察含笑不語,但右手卻在少年雅各布森的背上拍了拍,似乎對他的選擇充滿了讚賞之意。事實上在如今的東岸共和國,軍人和科學家是最受人推崇的兩大職業。在各種宣傳機構的輪番宣傳鼓動之下,少年學生們大多傾向去當一名光榮的軍人,當然,有些學習成績出色的或者有特別天賦的學生也會被教師們勸說去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從而走上科學家、工程師之路。至於說藝術家、音樂傢什麼的,話說東岸有這玩意麼?

中年警察作爲內務部的一名中層警官,知道很多不爲人知的事情,因此他的讚許其實還隱含着另一層意思。即像雅各布森這種立窩尼亞人與明人的混血後裔,在仕途上會比單純的明人或歐洲人走得更爲平坦。而這,也正是如今東岸人在大力推行的異族混血政策所帶來的副產品。要想民族融合,單從文化上統一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大力通婚混血。因爲如果兩個人外貌特徵差別很大的話,等於時時刻刻在提醒對方你們是不一樣的,這非常不利於同化。

而鑑於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差異,他們結婚時肯定是優先選擇自己的同族。因此,爲了達到混血通婚的目的,東岸人從一開始就把國內人口分成了三類:即歐洲人、明人、土人,並推出了鼓勵異族通婚的獎勵政策。後來,穿越衆發現這樣效果還不是特別明顯,在穩定國內局勢後,他們又推出了更爲“嚴厲”的異族通婚秘密政策,即給拒絕進行異族通婚的人限制使用,晉升的機會更多地留給了響應穿越衆政策的人。

雖然此秘密政策從未見諸於任何法律條文或政府文件之中,但在內務部裡廝混了多年的雅羅斯拉夫看來這卻不是什麼秘密。作爲受穿越衆信任的中級警官,他的上級們並沒有隱瞞他的任何意思,而他本人也是切實響應這個政策的,是穿越衆的鐵桿追隨者之一。

鄧肯在旁邊笑了笑,沒有說話。如今東岸的新一代是逐漸成長起來了,這些人從小就接受着東岸人的國家主義教育,是穿越衆最放心的人羣,同時也是他們的核心基本盤。他們從小生活在東岸的環境內,國家的繁榮發展與對外戰爭的勝利給他們帶來了自信與勇敢的氣質。而作爲代表着東岸民族未來的他們,這種品質也必將被深深賦予到東岸人的民族性格之中。

俗話說什麼樣的環境賦予人什麼樣的性格,這話一點不假。東岸共和國成立這些年來幾乎就沒過過幾天的安生日子,先是和西班牙人開戰,然後是和英國殖民公司幹仗,後來又處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巨大威壓之下,普通老百姓自然也從種種宣傳渠道中得知了國家所面臨的一切,而這些毫無疑問也深深影響到了各人的生活,成了塑造東岸人民族性格的一大外部因素。

其實說到這裡還得感謝西班牙、英國以及荷蘭這些國家,他們從外界給東岸人施加的龐大壓力非但沒得使東岸人的社會崩潰。相反,對國家有一定認同、對舊大陸相對厭惡的他們反而更加團結在了一起,忠於東岸共和國政府,這從客觀上加速了東岸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相信等新一代東岸人徹底成長起來以後,經過幾次血與火的淬鍊,這種忠誠的品質也將被賦予到東岸人的民族性格之中。

少年們打鬧了一陣後又紛紛縱馬遠去,鄧肯看了看他們的身影,心中卻還有一片疙瘩未解。這些少年從小接觸的都是抗爭、戰鬥、征服之類的充滿侵略性的教育,長大之後勢必會遇到更多的軍國主義與殖民主義思想,在這樣的環境與教育體制之下,培養出的無疑是一個個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

對於現階段實力弱小的東岸共和國來說,鼓吹軍國主義似乎能給國家與民族注入擴張的基因,使得這個國家在後穿越者時代仍然能夠繼續高歌猛進、開疆拓土,而不至於庸庸碌碌地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並且,適度的軍國民教育還大大有助於民族融合與同化,因爲每一次對外戰爭都能提高大家的民族自豪感,都能提高大家對國家與集體的認同感,使得東岸民族在一次次血與火的淬鍊中得以成型。

不過作爲21世紀的人,鄧肯當然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軍國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後果如何他也很清楚,到時候整個國家會被軍人所綁架,窮兵黷武、四處擴張,最終結局如何真的很難講。不過穿越衆也不是神仙,他們能管好自己這一輩就不錯了,一兩百年後的事情即使身爲穿越者的他們也無法完全預料與掌控。既然適度的軍國主義對於目前以及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東岸共和國來說是有利的——因爲大環境如此,那麼就這樣繼續下去吧,執委會將來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是否修正政策的決定。

其實,鄧肯的心裡也隱隱有些鬱悶。作爲文官派系的大將,他並不是不想讓國內目前略顯狂熱的軍國主義氣氛降降溫,但問題是他辦不到啊。不說軍人強硬派勢力在執委會與政府各部門裡的影響力日漸擴大,就是基層權力也開始大量被他們所攫取。也就是說,如今軍人勢力在國內擁有最廣泛的民意基礎,再說難聽點,如今東岸共和國全民都特麼的是一羣好戰分子,這讓秉持着和平崛起論調的鄧肯很是憂傷。

算了,不扯這些沒用的了。自己還是埋頭多幹一些實事更重要,也算爲這個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吧。鄧肯想着,然後便和實習學生們開始了選址、規劃、設計,哪裡修建城牆、那些修建水庫、哪裡修建水渠、哪裡修建公路、哪裡修建住宅羣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從遠東過來的第一批朝鮮移民約七百多人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抵達東方港碼頭了。按照執委會的規劃,這些人將被分配到丘伊河這一片來,成爲即將修建的丘伊堡的第一批居民。與他們一起分配到這裡的,還有大批從里加到來的立窩尼亞人和波蘭人。

連續兩年大規模開閘引進歐洲移民後,43年東岸人引進的步伐稍稍縮小了一些,除了兩千名立窩尼亞人、一千名意大利人、一千名波蘭人和一千名北歐人外,便只有從奧斯曼人手裡購買來的約兩千名巴爾幹地區的女奴了。再加上新出生的人口,因此到了44年年初的時候,華夏東岸共和國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七萬二千餘人的規模,繼續創歷史新高。

而可以預見的是,隨着遠東移民力量的逐步增加,東岸的人口數量仍將繼續快速增長下去。有了人口就有一切,這條對東岸人來說幾乎可以當做金科玉律的信條深深根植於每個人內心。

先將沿海這邊佔住了,開發好了,然後以此爲根基,向內陸推進。北方的鴨子湖地區將向內陸的丘陵地區推進,而南方的東岸地區則將向內格羅河方向推進。想到這副未來計劃中的宏圖,鄧肯頓時將原本的一些憂思拋到了九霄雲外,渾身又充滿了幹事業的衝勁。

第一百三十四章 湖西(二)第三十六章 戰爭機器(五)第五十章 獵殺第三十二章 東岸見聞錄(一)第六十四章 非洲航線(續四)第九十三章 馬島開發計劃(一)第二百九十七章 起義(一)第四十九章 火地島之行(下)第四百零二章 新青島,新生活(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候鳥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第二百四十四章 經濟調查(一)第三十章 新華堡(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山間的躁動第二百零二章 血肉磨坊(一)第四十章 血河(三)第九十一章 表兄(四)第七十四章 決戰:尾聲(一)第四百六十章 北方新變化第一百五十四章 後方(三)第六章 狼羣(一)第二章 安齊拉納納(二)第三十二章 西進與鐵礦(二)第六章 政治與生意第二十八章 聖奧古斯丁(六)第四百八十六章 漂洋過海(十)第二百四十七章 清鄉行動第二十四章 卡瑪部落第八十九章 漂洋過海(十七)第七十三章 決戰:高潮(三)第四百十七章 艱難的談判(一)第四百十四章 且戰且退(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捕鯨(一)第二章 安齊拉納納(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去國離鄉(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社會變遷(三)第九十三章 南方戰區(五)第六十七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三)第七十五章 目標:蘇伊士港(三)第六十五章 非洲航線(續五)第六十二章 塔城煤礦(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印度洋(十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判斷(一)第五章 安齊拉納納(五)第四百九十四章 篳路藍縷(四)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帥的臨別獻禮(二)第一百四十章 烏江之畔(八)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第四十八章 戰備之軌道(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創業與發展(一)第四百十二章 且戰且退(一)第四十八章 恢復性發展(二)第二百十三章 福爾摩沙來客(一)第一章 新起點(一)第十三章 新發展(二)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第四百九十章 風起雲涌(二)第十三章 新華夏殖民地的春天(一)第五十九章 海上收費站(一)第六十一章 非洲航線(續一)第六十五章 非洲航線(續五)第四十八章 外交與危機(三)第三十二章 大河以西(一)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爾河的盛夏第八十九章 表兄(二)第六十七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三)第四百八十七章 漂洋過海(十一)第一百零五章 新華夏、新危機(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烏江之畔(七)第三十四章 談判(二)第四十二章 河中堡的困境(六)第三十四章 談判(二)第六十章 海上收費站(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華夏、新危機(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伊河(一)第四十五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二)第七十二章 烏江之畔(三)第十三章 西大荒(三)第二百十三章 福爾摩沙來客(一)第十四章 夜襲第四十章 平安堡(二)第二百十六章 熱帶沃土(二)第二十一章 進擊的艦隊(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亂局(十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談判指導方針第三百十一章 新的拓殖(一)第五十七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六章 煙臺(一)第二十三章 本土:財稅第七十二章 大掃蕩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第四十一章 杭州灣(二)第一百零二章 開拓總局(二)第四百三十三章 資本(二)第一百十一章 移民首航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二十三章 百萬法郎戰爭(二)第八十章 大河以西(三)第三十一章 人心第三百九十六章 挖掘根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