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印度公司(一)

自從1602年成立以來,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跨越超過40個年頭了。在這40年中,公司從一開始僅有六艘船的微小規模,發展成瞭如今每年擁有二十多艘船隻往返本土與巴達維亞之間的龐大生意,除此之外,如今公司在亞洲地區還有56艘大船(1641年的數字)和數量更爲龐大的中國戎克船,和40年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公司的領地在這四十年間也擴展了很多倍,從巴達維亞到班達,從錫蘭到馬拉巴爾海岸,從勃固到福爾摩沙(臺灣),從阿巴斯港到穆哈,從圖萊爾到開普敦,公司擁有遍佈三大洲的數十個商站、近萬名僱員(包括三千多水手)以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深厚的人脈關係。

可以說,經過這幾十年的發展,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逐漸走上了正軌,並擺脫了成立最初二十年內一直都揮之不去的財政夢魘。在那個草創的年代,荷蘭人一邊做生意,一邊打擊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和船隻,另外還要在各個香料產出島上修建商站並安排士兵駐守。爲此,每年花費的金錢是一筆天文數字,以至於最初的十年間承諾給股東們的分紅一直遲遲沒有兌現,即使分紅很多時候也只有少量現金,其餘都拿從亞洲運回來的香料抵賬。

爲此,各地的商人們相當不滿,尤其是那些澤蘭、代爾夫特、鹿特丹等商部的股東們,他們認爲掌握公司實際經營權的阿姆斯特丹商部的商人們貪污挪用了本該兌現給大家的鉅額利潤。不過那些能量頗大的阿姆斯特丹商人們最終還是壓下了這種質疑,並且還取得了荷蘭政府的財政援助,然後又連續發行了多年的鉅額公司債,傾盡全力地投資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戰略佈局。

從1623年趕跑英國東印度公司獨霸大部分香料貿易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美好時光終於到來了。他們的利潤總額節節攀升,每年也開始慷慨地給股東們予以大量分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原本鋪天蓋地的對東印度公司的各種指責也在一夜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巴達維亞這座荷蘭人在東印度羣島的統治中心,正如東印度公司一樣,擁有着一種蓬勃向上的朝氣。這座始建於1619年、由印度羣島委員會總幹事讓.皮特埃茨.庫恩從當地人手中奪取的港口在荷蘭人的建設下如今愈發繁榮,常住歐洲人及其家屬數量超過了五千人,如果算上歐印混血及其後裔的話恐怕得有一兩萬。巴達維亞還是東印度地區最大的港口,附近的昂特拉斯島上還有亞洲最大的修船船塢,每年12月至2月間在此季節返回歐洲的船隻有時多達20艘,絕對是荷蘭人控制下的第一大港。

不過在這種看似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不是沒有隱憂。東印度公司如今在爪哇島上正面對着馬打藍王國的威脅;同時在新佔領的馬六甲城也和當地的柔佛蘇丹關係開始有些不睦;甚至於在錫蘭島的亭可馬裡、加勒堡也必須組建一支巡洋艦隊,以確保公司在這一片海域的絕對控制權;更別提一直和東印度公司處於戰爭狀態的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了。

爲了應付這些威脅,東印度公司勢必要增加在亞洲的僱員——尤其是水手和軍人僱員的數量,而這些,可都是要花錢的啊!

安東尼.範.迪門有些憂心地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公司的財務狀況剛剛轉好沒幾年,之前那些鬧騰不休的澤蘭、代爾夫特、鹿特丹等商部的股東們剛剛因爲收到大量分紅而消停沒多久,此時如果再度因爲安全形勢惡化的原因而截留本應拿出來分紅的商業利潤,那麼可想而知這些人又會再度在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館內質疑他這個總督的行爲了。

他們完全不明白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些土著勢力的好處,他們也根本不關心控制馬六甲海峽和錫蘭島的重要性,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想到這裡,範.迪門自嘲地笑了笑,他們又不是政客,他們是商人,徹頭徹尾的唯利是圖的商人!商人只關心商業利益,這又有什麼錯?國家利益、戰略佈局什麼的他們纔不關心呢,他們只關心什麼時候給他們分紅!

範.迪門手撫額頭,將手中的一份報告翻來覆去地仔細看了看。這是他的手下馬丁.蓋利茨鬆.弗里斯船長剛剛寫給他的報告,弗里斯船長是由他派出去尋找日本沿海傳說中的金銀島的,他已經於前些日子從日本返回了巴達維亞。

弗里斯在信中向他報告:他7月份帶着“卡斯特利庫”號帆船沿着日本沿海一直航行到了北海道島附近,並沒有發現所謂的金銀島,但他認爲他發現了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的兩個延伸出的海角。他將由北海道島延伸出去的海角命名爲國會之地(其實是擇捉島),而美洲大陸延伸出來的海角命名爲公司之地(其實是得撫島),而兩個海角之間的海峽自然就被他命名爲弗里斯海峽了。

前半部分範.迪門總督看得沒什麼太大的興趣,那不過就是一次“普通”的地理髮現而已,他更關心的是弗里斯船長敘述的下半部分。弗里斯船長在信中說道,7月底、8月初的時候他在國會之地(擇捉島)附近海域發現了一艘奇怪的船隻。這艘船隻看起來很大,且在船舯部有一個巨大的扁平狀的煙囪,而煙囪內還在往外冒着煙,最爲關鍵的是,這艘船的頂桅上懸掛着一面紅底蒼鷹旗。

這是東岸人的船隻!範.迪門總督看到這裡時,腦海中第一時間跳出的就是這個念頭。他並不是孤陋寡聞、對新大陸一無所知的人,事實上一直以來他都很注意蒐集有可能威脅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國家或勢力的情報。而華夏東岸共和國這麼一個與東印度公司在開普敦地區針鋒相對的國家,他自然也花了很大的心思去了解。

只可惜有關這個彗星般崛起的國家的一切都太過神秘,外界只流傳着一些經不起仔細推敲的隻言片語,很多消息甚至自相矛盾,這讓一貫嚴謹的範.迪門總督無所適從。他只知道這個國家掌握着很多令歐洲人垂涎的技術,爲此無論是荷蘭、西班牙、法蘭西還是葡萄牙都派了間諜混進去試圖竊取一切值得竊取的情報,而事實上他們也不是沒有收穫。

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東岸人一樣很感興趣,但這個國家的海陸軍實力同樣也很強勁,再加上他們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因此東印度公司的諸位委員們也僅僅就是感興趣而已。因爲每一個能夠正常思考的人都明白,如果沒什麼事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和東岸人處於敵對關係,尤其對於把自己定位爲生意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不過現在也有個問題,弗里斯船長說他在國會之地看到了東岸人,這個事實大約不會錯,那麼東岸人在那裡做什麼?他們又是怎麼過去的?想到這裡,範.迪門頓時有些警惕。也許他們在某個我們不注意的時刻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了中國沿海?總督大人認爲這個可能性最大,不過也不是沒有別的可能,比如他們走的是南方航線,而這條航線也正是範.迪門總督大人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的。

早在去年八月份,他就命阿佩爾.塔斯曼探查南方大陸。塔斯曼沿着後世澳大利亞的西海岸南下,然後走南海岸一直向東航行,最後一路發現了塔斯馬尼亞島(他將此島命名爲範迪門地)、新西蘭南島、湯加、斐濟等地方,然後到今年六月才返回巴達維亞。

雖然不知道南方這個大陸有多大,海岸線的走向如何,海洋是如何連通的,但範.迪門總督有理由相信也許東岸人真的知道這條南方航線到底通往何處。也許他們是從南方繞過大陸然後北上進入到了日本東北部海域?那麼他們跑到那裡去的目的是什麼?弗里斯船長彙報說當時東岸人在捕魚,那麼,也許他們在那附近的某個陸地上還有個據點或港口?

這樣一來,問題就嚴重了。總督大人的眼睛盯着報告,腦海裡卻飛快地思考了起來:他們會不會是去和日本人做交易了?他們難道想擠掉東印度公司從而獨霸日本貿易嗎?又或者他們走通了中國人的路子,從而可以在中國大量進口絲綢、瓷器、茶葉等貴重物品回歐洲發賣?又或者他們對東印度公司的福爾摩沙島起了什麼心思,想要煽動當地的土著暴動從而趕走東印度公司?

總督大人越想越覺得不對勁,雖然東岸人多半真的是從馬六甲海峽偷偷跑過去的,但他的直覺一直在提醒他自己也許事情沒那麼簡單。

或許我應該加強在福爾摩沙的駐軍與艦隊?他輕聲地問着自己。

第五十八章 東岸主義(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火燒營房事件(一)第八十九章 返回(一)第四百四十七章 岱山島第八章 狼羣(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錢荒與票據(三)第九十五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五)第三十六章 戰爭機器(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奧斯曼之行(一)第二章 這是什麼地方?第三百五十三章 西地中海的盛夏(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經濟調查(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民族(一)第九十九章 西大荒(五)第四百九十章 風起雲涌(二)第六章 安齊拉納納(六)第六十八章 南巴塔哥尼亞(六)第七十六章 參謀旅行(二)第十八章 河中堡第四百三十一章 新政(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社會變遷(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華夏、新危機(五)第四十章 血河(三)第七十三章 烏江之畔(四)第三章 非洲航線(三)第六章 狼羣(一)第三百八十一章 戰爭與和平(二)第三十七章 產業發展規劃第五十八章 “破浪”號的首航(三)第二十三章 百萬法郎戰爭(二)第七十八章 邊貿市場(一)第七十九章 偉大的航行(四)第三百四十六章 冬日(六)第六十四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二)第四章 新起點(四)第五十八章 眼花繚亂的局勢第一百八十章 渾水(九)第二百八十三章 炮臺,三日而下!(二)第一百零三章 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第二百六十九章 網(七)第三十章 航海學校第二百六十四章 網(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新華夏、新危機(六)第一百零八章 殖民統治與朝鮮人第四百七十九章 南鐵公司(二)第二十四章 卡瑪部落第四百六十七章 社會變遷(七)第六十章 南方的英國人(八)第五十七章 “破浪”號的首航(二)第一章 政治任務第六章 風起雲涌(三)第三百四十三章 冬日(三)第二百十二章 遊擊(二)第五十四章 南方的英國人(二)第八十章 偉大的航行(五)第四十九章 金融市場(一)第四十五章 巴西局勢(一)第七章 安齊拉納納(七)第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亞(四)第三百零二章 戰爭歲月(三)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三十六章 東岸見聞錄(續)第三十章 聖奧古斯丁(八)第三十八章 意料之外的戰鬥第三百六十一章 空虛的山東第六十四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二)第二十一章 進擊的艦隊(三)第七十二章 大掃蕩第七十二章 海軍與海盜(七)第五十五章 目標:太平洋!第四百七十章 冷凍和麻醉第十七章 混亂與秩序(三)第七十三章 決戰:高潮(三)第三百三十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一)第三百二十三章 策應(四)第四十八章 外交與危機(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阿穆爾河的盛夏第三百六十章 震動全魯第二百零九章 血肉磨坊(八)第二十五章 本土:外交(一)第四十五章 波爾多風雲(二)第四百零四章 既要戰爭,也要發展(一)第三百三十四章 錢荒與票據(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亂局(十)第六十二章 非洲航線(續二)第四百七十一章 漂洋過海(九)第七章 狼羣(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經濟學(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虎兕出於柙第五十九章 艱辛的建設第四十七章 恢復性發展(一)第八十三章 東方港的奧斯曼人(三)第四百六十七章 社會變遷(七)第一百四十章 商業與外交(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男爵的回信第六十六章 決戰:主題(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東地中海的盛夏(二)第七十七章 偉大的航行(二)第十四章 新發展(三)第四章 安齊拉納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