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新華堡(三)

徐剛中等身材,戴着一副眼鏡,平日裡總給人一副斯文的印象。不過這傢伙可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兵了,穿越以來的每一場戰鬥幾乎都參與過,在陸軍裡的資歷相當之老。這次爲了給新華夏殖民地的開發保駕護航,從去年年初軍部便將101連這個預備役部隊動員滿編,集中整訓了幾個月後便全體裝船運到了南非,然後又分批來到了新華夏殖民地。

執委會和軍部將徐剛任命爲馬達加斯加開拓隊副隊長、陸軍第101連連長的意圖很清楚,就是利用徐剛在軍隊中多年的資歷以及在剿殺查魯亞、瓜拉尼反抗者中建立起來的豐富戰鬥經驗,穩定住新華夏殖民地這個華夏東岸共和國在印度洋上最重要據點的局面,並逐步開拓出更大的生存空間出來。畢竟,執委會的諸位委員們有些擔心史欽傑這個性格過於平和、甚至可以說有些軟弱的人能不能夠有效掌控住這裡的局面。因此,就有了將徐剛這個“雙手沾滿土著血腥”的劊子手派到新華堡來上任的這一幕。

讓勤務兵給一干人各上了一杯茶後,史欽傑便急切地詢問起了王鐵錘這次給他們運了哪些東西過來。

“一批水泥、石灰、耐火磚、鋼筋等建材,剩下的都是糧食工具等生活物資和生產工具。對了,還給你們運來了一些糧食種子。土豆、大豆、水稻、小麥等啥種子都有,據說都是農業局種子培育中心試驗田內經過幾代雜交優選出來的糧種。不過呢,鄭斌那小子交給我的時候說也就是比一般的種子強一些,抗病害能力和產量啥的比普通的種子提高有限,至於更優秀的種子他們目前還在繼續研究。”王鐵錘從兜裡摸出一張寫着字的白紙,一邊看一邊說道。

“有種子來了就行。”史欽傑滿足地笑了笑,說道:“這些種子我會找一些試驗田種下,然後再選優種繼續種植。”

“嗯,是這個理。”王鐵錘給自己點了個菸斗,附和着說道。突然他好像又想起了什麼似的,轉而又朝史欽傑說道:“對了,老史,我出來前農業局的鄭斌讓我勸你這邊少種水稻來着,說水稻田容易孳生蚊蟲,從而導致你這邊的勞動力大量感染瘧疾,失去勞動能力甚至死亡。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你自己好好考慮一下吧。”

“我又何嘗不知道這邊蚊蟲的厲害?”史欽傑苦笑了下,也給自己點了個菸斗,然後繼續說道:“在沒有化肥、農藥,也沒有特別優選種子或精耕細作的情況下,水稻是我們目前手頭除玉米外唯一種子產量比在1:10以上的主要農作物了。更難得的是這邊的環境非常適合種植水稻,不種真是可惜了。不過你說的瘧疾確實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種水稻插秧、拔草、施肥到收割,都很容易被蚊子叮咬,得了瘧疾就完蛋了。”

“老史,我一直想問一下,新華夏這邊的瘧疾真的這麼玄乎麼?得病率真的有那麼高?”一直坐在一旁沒說話的徐剛也開口問道。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說高也高,說不高也不高。”史欽傑先是說了幾句沒營養的話,然後話鋒一轉,說道:“其實全看你防護做得怎麼樣了。這邊的蚊子體內的瘧原蟲基本全都是惡性瘧原蟲,不過帶病率據我觀察並不是太高,本土那邊資料室裡也有一些這方面的介紹,我記得帶病率平均下來大概在1%多一點的樣子。也就是說你被蚊子咬了一口,然後你只有1%的機率會感染瘧疾。看起來機率不高,可問題是如果你每天被蚊子咬個十七八次,那麼這個得病機率疊加起來一看就有點恐怖了。時間長了的話,其實是很難不中招的,除非你很少到有蚊子的地方去活動。要想所有人都不中招,除了加強防護外,最好的措施就是消滅這座島上所有感染瘧疾的人。那樣沒有了病毒來源,即使你被蚊子叮咬了,那麼你也不用太過擔心會感染瘧疾,可問題是這樣不現實,至少目前不現實。”

徐剛默默地點了點頭。他剛來到此地,之前對瘧疾也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此刻聽史欽傑“科普”完了後,心裡多多少少有了些底。

“水稻肯定是要種的,不過我會少種一點,只種幾畝實驗田,就算是優選一些種子用的吧。”史欽傑又說道,“其他的我想了想,旱季時種大豆、小麥,雨季時由於淋溶作用劇烈,表層土地肥力不足,那麼就種玉米、紅薯這種深根作物吧。正好此地也需要這種高產作物來解決糧食問題,不然光種大豆、小麥這種玩意肯定不夠吃的。考慮到以後還要接待大量明朝移民過來,這糧食儲備不豐總不是個事啊。對了,這邊還很適合種一些劍麻,這種東西國內應該很需要的吧,不管是民用還是海軍採購,這需求量一直都很大的。這邊種植上規模後,以後就不用再從英國、俄羅斯進口了。”

“我看這樣行。”王鐵錘在旁邊附和了句,“旱季時乾脆只種一種大豆算了,還能改善土壤,而且大豆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軍用物資,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的需求量都很大。雨季時種玉米正好,而且這邊的微酸性土壤也正適合種這玩意兒吧,嘿嘿,這邊土地雖然貧瘠了些,但到時候種種玉米卻沒太大的關係。”

“光種玉米肯定不行的。”史欽傑擺了擺手,說道:“還是得紅薯、玉米間種,不然這單產數字也是很寒磣人的。你別不信,在沒有足夠化肥和有效的殺蟲劑的情況下,雖然這邊的土壤、氣候條件都挺適合玉米生長,我們也優選了一些種子,但畝產多半也就在250斤到300斤之間,不會再高了。玉米成爲高產農作物,那是在後世大力培育雜交品種和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的情況下。以我們目前的農業水平,畝產能達到250斤都得精耕細作了。你看看南非河中堡那邊,種的那些玉米、高粱,雖然每年冬天都清塘肥田,也有農技站的人指導精耕細作,但在不使用化肥的情況下單產就是上不去。即使修建了完善的水利灌溉設施,高粱畝產始終在300斤左右徘徊,小麥畝產更是隻有200斤左右,有時候還不到點。所以啊,我們這邊還是得實行玉米和紅薯間種,這樣能大大提高單產。而且,這兩種作物都是深根作物,能夠吸收土壤較深層次的養分,減少熱帶地區淋溶作用的影響。”

“那這個紅薯與玉米間種的話一畝能收多少糧食?”徐剛又在旁邊問道。他問完后王鐵錘也看向了史欽傑,顯然他對這個問題也比較關心。

“這個說不好,我也只能估算。”史欽傑搖了搖頭,說道:“農業部以前也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種植實驗,而且就算有過實驗也做不得準,畢竟土壤和氣候環境都不一樣。我只能按照這麼多年來農業部在各地農田中採集出來的數據進行估算,嗯,我預計大概每畝能收玉米150-200斤、紅薯500-600斤。當然,實際種植時產量可能會有些上下偏差,因爲產量也要看土地施肥狀況、氣候、病蟲害以及精耕細作程度,不過平均下來每畝收個六七百斤上下的糧食應該問題不大。”

王鐵錘和徐剛對視了眼,兩人對這個產量都自覺很滿意。對於新華夏殖民地這種遠離本土的飛地,在母國海上運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最好還是能夠自給自足的好。當然這個自給自足是指能夠解決基本生活所需,至於工業產品方面的自給自足就基本不太可能了,畢竟殖民地就要有殖民地的覺悟,而且現階段本土那邊鐵定也是不會讓那些先進的工業技術和工藝流程流出到殖民地的,這不是制約殖民地的發展,而是事關國家安全。

而要解決生活所需,最基本的一點便是糧食。如今新華夏殖民地這邊包括奴隸在內的小兩千人一直吃的都是從南非河中堡運過來的高粱,不過這種情況必須得到改善。不然的話,當高粱佔據了寶貴的運輸噸位時,那麼其他的一些物資例如奴隸、建材、布匹和鐵製品等等就會相應地少起來,這對殖民地的發展很不利。

而且更關鍵的是,依照和葡萄牙人達成的最新協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會有相當一批明朝移民會通過海運來到新華堡,保守估計數量有兩三千人。這個數量幾乎已經是新華堡現有人口的兩倍了,這麼多人的吃喝拉撒難道全靠外運?這短時間還好說,時間長了南海運輸公司的丁老總絕對會急得跳腳,人家的運輸公司合着專爲你新華夏殖民地一家服務啊?所以,一切還是得靠自己。

第五十九章 東岸主義(三)第五十三章 戰備之物資(一)第四十四章 貿易與殖民(三)第七十九章 邊貿市場(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澳洲的慘淡經營第六十五章 非洲航線(續五)第三百十六章 軍隊與財政(一)第五十九章 南方的英國人(七)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來(一)第二百四十三章 船舶與航運(二)第八十二章 偉大的航行(七)第三百五十七章 魏氏經濟學(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東南太平洋(四)第四百七十九章 南鐵公司(二)第一章 政治任務第三十章 新華堡(三)第二十七章 聖奧古斯丁(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策應(三)第五十二章 狼來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湖西(五)第十七章 南方共同市場(二)第一百零八章 煙臺(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班牙的凜冬(一)第四十八章 外交與危機(三)第四章 艱難的開始(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丘區(五)第二十九章 聖奧古斯丁(七)第九章 大建設(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東印度公司(二)第一章 新起點(一)第八十四章 財富與銷贓(二)第四十一章 平安堡(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東南太平洋(二)第一百十九章 見聞(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一)第一百二十一章 見聞(四)第十四章 新華夏殖民地的春天(二)第二百零五章 血肉磨坊(四)第七十章 決戰:間奏(三)第十七章 深固根本(三)第三十二章 不期而遇(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打草谷(五)第三十章 黑河之濱(一)第三十四章 南鐵速度第三百七十九章 秘魯艦隊的絕唱(二)第九十一章 登萊第四十八章 火地島之行(上)第三章 安齊拉納納(三)第二十章 濟南(三)第四百九十三章 篳路藍縷(三)第十章 庫艾特的到來第五十七章 “破浪”號的首航(二)第十三章 十二字方針第四百三十章 新政(一)第十二章 新發展(一)第四百零八章 風吹麥浪(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資本(一)第七十四章 探險船隊的出發第四十五章 波爾多風雲(二)第七章 安齊拉納納(七)第三百三十二章 西北墾殖局(一)第一百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五十四章 波爾多風雲(十一)第七十六章 決戰:尾聲(三)第四十六章 巴西局勢(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逐漸復甦的經濟(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二)第二百八十章 火燒營房事件(二)第七章 風起雲涌(四)第三十八章 棉布市場(四)第八十三章 偉大的航行(八)第三百零七章 熱那亞人的目光(一)第二百八十八章 集中護航(一)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九章 狼羣(四)第三百八十三章 東線無戰事(一)第五十四章 南方的英國人(二)第四百四十六章 東岸日本公司第三百四十一章 冬日(一)第一百三十章 東南太平洋(三)第九十五章 附屬地建設(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響(一)第三百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的新客人(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帥的臨別獻禮(一)第七十五章 參謀旅行(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影響(一)第二百五十一章 鐵路時代(一)第四百四十三章 漂洋過海(六)第二十二章 私掠第六十八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四)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東新形勢第四百六十四章 社會變遷(四)第一百六十章 西印度洋(十四)第五十六章 波爾多風雲(十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資本(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渾水(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變幻的風雲第一百零八章 煙臺(三)第四百三十五章 博覽會(二)第九十三章 南方戰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