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非洲航線(二)

海軍部二等參謀、少尉黃楊站起身,朝丁燦林點了點頭,不慌不忙地說道:“依照計劃,海軍部將在南非好望角北方約150公里處後世貝格河(Bergrivier荷蘭語:貝格河)入海口修建兩座炮臺。此外,貝格河內後世韋爾德里夫城位置上還將修建一座城堡以及河港碼頭。貝格河下游河面寬闊,水量豐沛,稍加疏浚後就能容納大型戰艦和運輸船。河港遠離波濤洶涌的外海,是我國運輸船隊和海軍艦隊理想的錨泊地。”

黃楊穿越前是一名高一學生,經過幾年的歷練,如今也算是海軍部裡的一名後起之秀了。隨着黃楊的話語,衆人紛紛將目光投向會議室正前方一幅手繪大比例非洲沿海地圖上,莫茗將一面小紅旗貼到了貝格河入海口的位置。

“爲什麼不將港口修建到後世開普敦的位置?”有人問起來了,“我記得那裡似乎是優良深水港吧,後世那裡可是南非的立法首都呢,繁華無比。”

“是這樣的。我們挑選的這個港口不是商業港口,因此她首先注重的是安全性、隱蔽性和抗風浪能力。大家看下地圖,貝格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入海口處有一條天然沙壩將海面可能產生的巨浪擋在了壩外,就如同鴨子湖入海口處一樣。有這樣優良的自然條件,沙壩內錨泊地的水流就很平緩,利於船隻躲避惡劣天氣。除此之外,入海口處狹窄曲折的河道使得船隻通過的速度大大降低,通過的時間也大爲延長。一旦有敵艦來攻,我們只需要扼守住河道兩岸的炮臺,便有足夠的時間將敵艦擊沉。最後,最重要的一點是隱蔽性。由於她是一個內河港口,我們只需利用地形將入海口處的炮臺隱蔽住,那麼任何人都很難從遠處海上發現這座港口。這對於國小力弱,不能屯放太多兵力與人口在這裡的我們非常適合。”黃楊對着地圖侃侃而談,將選擇這座港口的好處一一解釋清楚,搏得了在座不少人的肯定。

“黃參謀說完了好處,我說一下選擇這座港口的壞處。”莫茗看黃楊說完後,便清了清嗓子接着道:“主要就是一點,貝格河的水流平緩了以後,河水中攜帶的泥沙容易在入海口處淤積起來,降低港口的水深。當然,這隻需要我們定期清淤就行了,不是什麼大問題。而且,據我所知,貝格河河水清澈,河水中攜帶的泥沙並不多,我們港口清淤的間隔期可能是以十年爲單位的。”

莫茗和黃楊兩人一唱一和,總算在南非這個節點的選擇上與大家取得了一致。

接下來莫茗繼續介紹:“海軍在貝格河口建立穩固的據點過後,將會以此據點爲根基,向南繞過好望角,探索進入印度洋的最佳航線以及沿線海域的氣候和水文狀況。由於有俘獲的英國水手做指引,預計此過程將縮短至數月至一年。進入印度洋之後,海軍將在馬達加斯加島北端選擇一個節點,此節點暫定爲後世的安齊拉納納。”

莫茗說完後黃楊少尉再次站起身,將一枚小紅旗貼在安齊拉納納的位置上,然後面向衆人說道:“大家請看地圖,安齊拉納納位於馬達加斯加島最北端,是一座優良的天然深水港。兩條相對延伸出的海岬將數個深水海灣封閉在內,海岬內部風平浪靜,優良深水錨泊地衆多。水深普遍在10米以上,更有20米以上的超深水錨泊地。海岬之間水道寬度不足兩千米,修建起炮臺後足以封鎖任何試圖通過此水道的敵對艦隻,優異的自然條件甚至比後世青島膠州灣的條件還要好。”

“我插個嘴啊。”來自建築隊的一名穿越衆範磊舉手說道,“南非那邊我不怎麼擔心,那邊的條件還可以。但是馬達加斯加呢?尤其是北端的安齊拉納納,那可是低緯度地區,熱帶雨林氣候,蚊蠅滋生,很容易產生疾病。尤其是一種果蠅,能寄生在人的表皮下面產卵,危害很大。我以前在非洲幹過工程,知道這點,大家一定要注意啊!別的我沒什麼可補充的,你們繼續。”

在將這點仔細記在筆記本上後,莫茗翻了翻稿紙,繼續說着:“安齊拉納納港口的地理位置異常重要,是溝通我們航線的重要中間節點。將來無論是北上紅海或波斯灣,還是東進東南亞地區,這是都是承上啓下的重要位置。將這裡經營好了,我們便有了立足西印度洋的根基。接下來是我們整條非洲航線的最後一箇中間節點——吉布提,是的,就是位於亞丁灣西側的吉布提。下面,關於吉布提的內容將由黃少尉來向大家詳細講解。”

黃楊點了點頭,隨即走到地圖前,指了指地圖右上方東北非一處地方說道:“這裡就是吉布提,位於亞丁灣西側。後世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叫做法屬索馬里。我們要選擇的港口不是位於後世吉布提市的地方,而是向西沿塔朱拉灣進入格勃特湖,在湖畔南岸一片連綿的山脈腳下擇地建立港口。理由和之前一樣,安全!一切爲了安全!大家請看,格勃特湖入海口處有兩個相對延伸出的尖角,將內湖與外海相連接的水道寬度縮短爲不到一千米,地勢極爲險要。同樣道理,在這個尖角頂端處設立炮臺要塞後,可以將一切敵人擋在湖外,作爲海軍基地來說最爲理想不過了。”

“這裡算是北非了,還靠近阿拉伯半島,降雨應該很少吧?作爲海軍基地與補給港口會不會不合適?”有人提出了異議。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將港口設在格勃特湖內南側的原因。”莫茗解釋道,“塔朱拉灣內的後世吉布提市地區雖然也有一些季節性河流,但總的來說還是較爲乾燥、炎熱、缺水的,後世當地居民可是向埃塞俄比亞買水的呢。而格勃特湖內南側則不一樣,這裡是高山連綿之處,沿湖山腳下的植被覆蓋率還算可以,山間也有一些河流、小溪什麼的彙集起來注入湖內。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山間水源,修建人工蓄水庫,這足以支撐一支艦隊和當地不多的居民生存所需了。後世我記得中國政府就在格勃特湖內投資興建中轉港口,作爲西北方不遠處阿薩勒湖豐富的鉀鹽資源出口的港口。鉀肥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清楚,這裡可是一座寶庫啊,以後可以好好開發。”

“好了,講完吉布提,接下來就是我們的終點站——奧斯曼帝國的蘇伊士港。”莫茗合上了手頭的稿紙,看着講臺下面鴉雀無聲的衆人說道:“從東方港到蘇伊士港,整條航線的航程超過了一萬海里,依照4節的巡航速度,我們的船隊第一次航行可能需要四個月以上才能走完全程,這還不包括中途躲避惡劣天氣的時間。在這裡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執委會開闢新航路的決心已下,就算困難再大我們也要將這個堪稱第二條海上生命線的通道打通。這不光是生意上的問題,也事關執委會和華夏東岸共和國今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基本國策。在這裡我可以透露一點,那就是奧斯曼土耳其這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的大帝國今後將會是執委會平衡歐洲局勢的重要砝碼。”

“將來經營好了這幾個節點,我們是否可以以此爲基礎東進大明?”終於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了。事實上在穿越衆中一直存在這麼個呼聲,就是開闢東方航線,自己想辦法去大明移民,以節省大筆的費用;必要時甚至要干涉明朝局勢,對明末存在的幾股勢力或拉或打,以使其更爲符合東岸共和國的利益。

之前由於華夏東岸共和國國小力弱,自保尚且戰戰兢兢呢,更別提遠征東亞了,所以這些人便很少提起這茬。如今有了開闢非洲航線這檔子事,這些人便舊事重提,理由很簡單,從安齊拉納納或吉布提往東穿越印度洋便進入了東南亞地區,離大明就已經不遠了,也許華夏東岸共和國能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這裡呢。

“幾年內暫時都沒有這個計劃,也許將來會東進,但不會是現在。”莫茗很明確地說道,“請注意,我們目前全國總人口還很少,算上最新到港的歐洲及東亞移民才堪堪達到一萬七千人的規模。這麼少的人口數量幹什麼事都會顯得力不從心,而且,等我們經營好這幾個中間節點,將整條航線開闢成熟以後,恐怕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呢,這個事情急不得。國家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這個開不得任何玩笑。”

接下來一整天的時間內一羣人都在會議室內吵吵嚷嚷,討論甚至爭論着各種細節。一直到傍晚時分,莫茗才根據各部門意見,整理出了一份開闢新航線的草案。在草案中,開闢航線所需要的物資、勞力、船隻、軍隊、技術人員等全部一一羅列清楚,就等再完善一下後送交執委會報批了。

第一百八十四章 影響(三)第一百十二章 橡膠第四十章 河中堡的困境(四)第十八章 濟南(一)第五十三章 漂洋過海(十五)第三百五十六章 魏氏經濟學(一)第四十一章 海試第三百十四章 新的拓殖(四)第八十五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銅錢(二)第十五章 混亂與秩序(一)第十八章 南方共同市場(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逐漸復甦的經濟(四)第四百零六章 既要戰爭,也要發展(三)第六十六章 頹勢與調整(二)第八十五章 財富與銷贓(三)第八十五章 東方港的西班牙人(一)第四百七十一章 漂洋過海(九)第九十六章 山間的戰鬥(二)第二十六章 貿易摩擦(二)第七章 風起雲涌(四)第二十一章 進擊的艦隊(三)第三十一章 人心第二十四章 百萬法郎戰爭(三)第三十二章 戰爭機器(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民族(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二)第十九章 深固根本(五)第一百九十五章 棉花第二百九十四章 去國離鄉(二)第六十九章 決戰:間奏(二)第九十七章 重返黑水港(一)第四百十九章 艱難的談判(三)第一章 新起點(一)第三十五章 談判(三)第二百四十七章 清鄉行動第四百章 新青島,新生活(一)第七十三章 海軍與海盜(八)第一百八十九章 丘區(五)第二章 非洲航線(二)第七十五章 決戰:尾聲(二)第九十一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一)第七十七章 西線無戰事第八十九章 表兄(二)第九十二章 南方戰區(四)第二十二章 私掠第一百四十四章 亂局(六)第三十九章 平安堡(一)第十二章 南巴塔哥尼亞(五)第二十六章 餘波第二十一章 訓練第五十八章 南方的英國人(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聖菲,指日而克!(一)第二十九章 烏江之畔(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渾水(六)第六十六章 海軍與海盜(一)第四章 新起點(四)第九十八章 重返黑水港(二)第六十三章 困難與希望(一)第七章 安齊拉納納(七)第四十五章 戰爭結束的曙光(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網(六)第一百三十七章 創業與發展(二)第六十八章 新產業第一百九十九章 山雨欲來(一)第六十五章 蜂擁而至的移民(一)第四百二十章 黑海亂象(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澳洲的慘淡經營第八十九章 返回(一)第一百二十五章 澳洲第十二章 新發展(一)第四十一章 河中堡的困境(五)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印度洋(十五)第五十五章 南方的英國人(三)第三百七十二章 戰爭催化(二)第五十九章 決戰:插曲(一)第一百零六章 新華夏、新危機(二)第二十九章 大開發:貿易第三百十三章 新的拓殖(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南巴塔哥尼亞(十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後方(三)第二十七章 貿易摩擦(三)第四百九十七章 灼熱的經濟(三)第七十三章 目標:蘇伊士港(一)第一百十七章 糧食問題第三百九十九章 西班牙的凜冬(二)第三百八十九章 大帥的臨別獻禮(二)第六十四章 艱難的工業進步(二)第七十九章 好望堡的未來第四百六十四章 社會變遷(四)第七十一章 南巴塔哥尼亞(九)第七章 第一件工業製成品第四百四十四章 漂洋過海(七)第七十五章 參謀旅行(一)第八十一章 大河以西(四)第四十三章 貿易與殖民(二)第九十五章 山間的戰鬥(一)第二百四十一章 東岸人在長江上(二)第九十三章 再次出航前的準備(三)第三十一章 新華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