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交子

要想了解紙幣,就必須大致的瞭解紙幣在古代中國所發展的歷史,和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這也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幾天在反覆思考之後,先不去管自己的新法,而是將重心放在了貨幣的改制上面,只要在經濟上抓穩了腳跟!牢牢的抓住了北直隸的經濟基礎!他不擔心這幫老臣能翻什麼風浪!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個善於抓住主要矛盾的人!

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歷史考證,“交子”最早在成都萬佛寺內印製。

過去的研究者曾認爲,成都東門的“椒子街”應該是當時官方印製“交子”的地方。因爲《成都城坊古蹟考》對成都東門“椒子街”有這樣的解釋,“一說街名曰‘交子’,以宋代嘗設交子務於此。”

但是當地的貨幣收藏家對此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爲根據《成都金融志》中的文字解釋:“北宋益州的‘交子鋪’實爲四川歷史上最早的貨幣金融機構,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准設立的紙幣發行機構。”顯然,說紙幣發行機構就是印製地,是沒有依據的。也就是說,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椒子街”就是“交子”的誕生地。由於“交子”誕生已900多年,又無具體的實物考證,只有從文獻資料中查找。在2009年。貨幣博物館的詹星就開始從歷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誕生地。《全蜀藝文志》,元代費著的《楮幣譜》中有一段文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增1員;掌典10人。貼書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鑄匠2人,雜役12人,廩給各有差。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交子務官兼領,後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淨衆寺。”這說明官方發行的“交子”印製地就在城西的淨衆寺,不過經過了900餘年,成都早已沒有什麼淨衆寺了,怎麼找呢?後來,經過四川南充市的學者丁祖春的幫忙,詹星的查證又深入了一步,原來,淨衆寺最早建於東漢桓帝延熙年間,六朝時名爲安浦寺。唐時名爲淨衆寺,宋代換名淨因寺,元末明初更名爲萬佛寺。明末張獻忠進川后毀於戰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爲萬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門金花橋側。

二、產生原因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爲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成都是重要的經濟重地,而且,蜀漢通往外界的道路又異常崎嶇難行,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着幾個貨幣區,各自爲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三、發展過程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爲攜帶鉅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僞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爲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覆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爲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僞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爲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爲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爲鈔本),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爲“錢引”,改“交子務”爲“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爲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爲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鑑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四、影響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爲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着重要意義,是我國金融業在世界上的貢獻。

宋孝宗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紙幣幣值穩定並留下了不少紙幣管理言論的皇帝。他管理紙幣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一是實行錢會中半的制度。使人民手中的會子能保持對政府的一半的法償能力;二是控制會子的發行數量,在會子貶值時就實行紙幣回籠政策。淳熙十年。當他看到新印會子的數額時,說道:“新印會子比舊又增多。大凡行用會子。少則重,多則輕。”2這是他的經驗之談,樸素地反映了紙幣流通的規律。由於財政的需要,他不得不增加會子的發行,但對會子貶值一直存有戒心。他多次告誡朝臣要謹慎對待會子流通,會子的發行數量決不能過多。淳熙十二年,他還表示自己因擔心會子貶值,“幾乎十年睡不着”3。會子作爲封建社會的國家紙幣,它的發行主要不是爲了有利於商品流通,而是爲了財政的需要。因此這一年孝宗又表示:“會子之數不宜多。他時若省得養兵,須盡收會子。”4養兵成了孝宗心目中發行會子的最主要的原因。

多爲木版或銅版印刷,與宋、元、明時相仿。票面呈豎方形,尺幅較大,雖爲二色或三色套印,但色彩單調,印刷技術並不複雜。民間多能仿製。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僞造,又無技術措施,只好在票面上加蓋官府印鑑,用以保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這在中國印鈔史上,尚屬早期、簡單的仿僞措施。與此同時,政府還制定了維護鈔票信譽的法律,通過對僞造者和揭發報官者進行懲罰和獎勵的法律條款,來防止和制裁僞造者,以保證鈔票的流通和信譽。

紙幣是指以柔軟的物料(通常是棉)造成的貨幣,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並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不具價值,雖然作爲貨幣的一種,但其不能直接行使價值尺度職能。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發明,即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則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紙製的貨幣。一般由國家銀行或由政府授權的銀行發行。我國紙幣源於北宋之‘交子‘,演變沿襲至今。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文》:“按範淳父爲《郭子皋志》,言交子云:紙幣之設,本與錢相權。元祐間已有此語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傢俬,況且金銀體重,豈是一車載得盡的?不知宋時盡行官鈔,又叫得紙幣,又叫得官會子,一貫止是一張紙,就有十萬貫,止是十萬張紙,甚是輕便。

紙幣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

紙幣是指,代替金屬貨幣進行流通,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與金屬貨幣相比,紙幣的製作成本低,更易於保管攜帶和運輸,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

紙幣不是貨幣,但可以執行貨幣的部分職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部分國家的紙幣還可以執行世界貨幣職能(如美元、歐元等)。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國家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爲限度。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不兌現紙幣是由政府發行的不能兌換成黃金或白銀的紙幣,其購買力源於政府的權威和信譽。

隨着物品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貨幣。貨幣開始是由大家公認的某些等價物充當,如貝殼等。後來逐漸由金銀等貴金屬充當。金屬貨幣使用久了,就會出現磨損,變得不足值,人們就意識到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貨幣進行流通,於是就出現了紙幣。

侯恂沒有想到皇帝會這麼的懂經濟,似乎比自己要在行的多呢!他剛纔說不能擅自更改祖法,也就是跟東林黨的大臣們一個腳步共同進退罷了,但是真的要他說出解決方案,他哪裡說的出來,這這這了半天,一幫東林黨大臣們都爲侯恂捏了把汗,鄭月琳和張慧儀都很同情跪在地上的侯恂,倆女也都對皇帝很是佩服!沒有想到皇帝是一個這麼懂得經濟的人,皇帝懂政治,懂權謀,在歷史上比比皆是,但是懂經濟的皇帝,其實沒有幾個。

侯恂大着膽子的看了看崇禎皇帝朱由檢,崇禎皇帝朱由檢也在看着侯恂,兩個人想着的事情,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侯恂不相信崇禎皇帝朱由檢真的有辦法能夠解決貨幣的問題!

事情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崇禎皇帝朱由檢想着的已經不單單是貨幣的問題,他想着的是貨幣的作用,真的有這麼大嗎?能夠挽救他已經將近於崩潰的崇禎王朝嗎?)。

第200章 血戰拒馬河第769章 厭倦了第405章 同一個規格第222章 鄭家莊起火第8章 言官張有德第398章 聖眷第390章 不怒自威第349章 文萃希第151章 誰能夠知道明天會怎麼樣第875章 又胡來?第403章 檢郎第595章 小主第486章 抱着雍容華貴第612章 解毒第460章 聰明人第718章 告發田建章第386章 大明要圍着朕轉第312章 圖窮匕首見第198章 手電筒第395章 銀子不重要第118章 聖旨比皇帝本人威力大第700章 臭壞蛋第743章 無人約束第484章 豔壓全芳第201章 就是要跟他們血拼第302章 乾女兒第1053章 去中原第379章 對症下藥第307章 一行白鷺上青天第930章 皇上快些第276章 兩個關鍵第946章 兩小無猜第677章 抱着藍琪薇第856章 八旗戰鬥力第216章 會見孫承宗第799章 談婚事第168章 膜拜大神第782章 有所保留第752章 王承恩的不安第565章 揚子江畔遍地人頭第597章 接見林丹汗第866章 魂飛天外的多爾袞第223章 文人互掐第513章 田家第59章 張慧儀1131 江南聽雨第721章 舞會第504章 徽州商幫第603章 放得開第635章 天下沒人比朕狠!第1章 崇禎元年第40章 皇帝要捱打了第504章 徽州商幫第720章 王承恩回來了第817章 孫承宗的顧慮第631章 建奴,你們給朕跪着出去第788章 有信心第736章 最高層第916章 高三老的家第454章 李倧第981章 想靜一靜第697章 大明中央銀行第718章 告發田建章第802章 高級會議1106 千鈞一髮第791章 主角第727章 記日記第254章 無法收場1108 皇帝血戰第256章 心智如鋼鐵第151章 誰能夠知道明天會怎麼樣第630章 死守承天門第771章 楊鶴洪承疇第41章 御前審案第658章 徐光啓跟不上了第970章 又怎麼了1130 國之大者第19章 國事要緊第980章 張偉業家第126章 孫承宗的顧忌第970章 又怎麼了第722章 莊火林第157章 叫魂1129 施政爲民第1093章 皇帝來了第156章 不堪重負第384章 皇黨第670章 文黛琳過生日1129 施政爲民第208章 朕要靜一靜第46章 史上最大力度的京察大計第921章 豁然開朗第861章 大明是朕的家第1068章 破天際第791章 主角第812章 朕親自帶領第517章 十歲女童陳圓圓第1030章 動情第187章 很難駕馭的團隊第996章 上兵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