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固始汗的表情,崇禎皇帝就心知肚明他在想什麼,便微微一笑道:“這天下格局變化很快,墨守成規是沒用的。有準備總比沒準備的好,哪怕最後沒用到,又有什麼關係,是不是?”
理確實是這個理,固始汗自己也算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自然是懂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成爲青藏高原的汗王。
崇禎皇帝見他答應,便不再多溝通了。固始汗雖然有本事,可他縮在西藏那個地方,就可以知道他是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待在那犄角旮旯裡,必定會被天下大勢所拋棄。既然他願意待,就待那裡好了!
於是,這個覲見就基本上結束了。崇禎皇帝邀請他在京師過年,同時也讓他認識下大明的強大,如此一來,也能讓西藏更爲安份。
而崇禎皇帝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忙。
相比以前,其他高產作物得到了更大的推廣。特別是土豆這個,在河套平原的收成很是不錯。這讓崇禎皇帝很是欣慰,糧食足的話,對於洪承疇籌建整編草原新軍有非常大的幫助。
財政方面,國庫的收入倒是和去年相差不大。
雖然玻璃、蒸汽機和水泥等方面的收入在增長,可從去年末開始,東南沿海就開始打仗,先有臺灣之戰,然後是安南之戰,再是呂宋之戰,這嚴重影響了鄭家那邊的收入。
不過對此,崇禎皇帝也沒太在意。通過鄭家收取保護費的模式來徵收海商的稅錢,這個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如今成爲了海軍,就更是不能用這種舊有模式了。
崇禎皇帝之所以前後兩次都去了廣州,就是梳理海商的稅收模式。
如今大明海商的貿易對象,主要是大明新的佔領地,這個需求很大,是目前海商最多去的地方。其次是周邊的夷國,不過雖然夷國衆多,可他們的消費卻低,更多的是換取當地的特產,運回國內進行貿易,這纔是對夷國的大頭。
最後一個,就是和佛郎機人的貿易。這個就目前來說,還不用出海,只需要在廣州這邊進行交易。等到將來,大明海軍的勢力進行擴張之後,大明的海商必然也會走出去,可以遠至非洲那邊都是可以的,也可以去佛郎機國進行貿易。
但就目前來說,海波不平,遠貿的風險太高,並沒有什麼人去冒險。但是,也是因爲這個原因,在南方和江南那邊,已經新出現了一種聲音,就是覺得在廣州直接和佛郎機人貿易,估計大頭都讓佛郎機人賺去了。朝廷不如早點遠征,早點開疆拓土,這樣他們也就能遠航去貿易了。
對於這些新聲音,崇禎皇帝當然是歡迎的,能讓他遠征中東那邊多一些理由。不過暫時,他還不打算去拔苗助長,就讓這種聲音自然增長好了。畢竟遠征中東那邊,可不是隨便就能出征的,還需要時間準備。
國庫這邊,南洋戰事已經平息,且在大明的掌控之下。大量大明百姓的移民,必定會帶動極大的需求。由此可知,海貿這一塊,在明年又會爆發,稅收肯定也能恢復,甚至比起以前還要多。
國內這邊,玻璃就不用說了,是有錢人的剛需。且隨着玻璃技術的成熟和多樣性,新的需求也在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
崇禎皇帝對此並不是很關注,就玻璃來說,他更多的是關心凹凸透鏡以及玻璃試管之類的生產情況。
凹凸透鏡這些,在光學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玻璃試管這些,則關係到化學的發展。這纔是他最重視的地方。
在水泥這一塊上,之前定下的政策,經過一年的實踐,證明是有效的。
用水泥修路鋪橋的同時,分出一部分水泥用於當地有錢人家的消費,以此來補貼基建的成本。
不過在這個政策中,問題也是有的。地方都察院查獲在這水泥上挪用貪腐的案件,就達到十五起之多;而東廠和錦衣衛查獲地方都察院參與的水泥貪腐案,又多達六起之多。
對於這些案件,崇禎皇帝壓根沒有手軟,雖然沒有像太祖一樣剝皮充草,但效果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崇禎皇帝查抄了他們的家產,讓他們全家都成爲了窮光蛋,然後罰做勞役,修路鋪橋,爲大明的基建大業再貢獻他們僅有的價值,也算是有個另類的“以儆效尤”的作用。
對於這一年的基建,崇禎皇帝並不滿意,下旨來年要加大這個基建的進度。以地方衛所轉化的工程兵爲骨幹,輔助於地方的勞役,加快修築全國的公路。
大明的擴張,絕對離不開基礎交通的改善。有改善交通的一個大殺器,就是蒸汽機在車船上的應用。
因此,崇禎皇帝最爲關注的一個事情,也是這個。在處理完最重要的幾個事情之後,便由太子陪同去視察了蒸汽機的應用情況。
火車樣品已經有了,鐵軌也是實打實的。經過演示之後,總結來說,動力還是有點不足,換句話說,就是能量的轉化率有點低,速度也慢。
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上,一直到1825年,英國人斯蒂芬森製造蒸汽火車,創造了當時陸地行駛的最高速度,也才每小時24千米而已。這個速度,還趕不上後世電動自行車的速度。可是,雖然只是這個後世看來極慢的速度,卻也一下讓蒸汽火車得以迅速推廣。
崇禎皇帝雖然不知道這個,但卻知道摸着石頭過河的道理,更何況,還有他這個有400多年曆史見識的。因此,他便下旨:等年後就修築鐵路,從京師到通州的,有問題不怕,羣策羣力解決之;這第一條鐵路的修築經驗,一定要用書面形式總結起來,以便在全國進行推廣。
鐵軌方面,不搞什麼木軌,更不用鐵包木,就直接用鐵軌。大明沒有動亂,生活安定,有朝廷支持,鋼鐵產量並不低的。
雖然說一下在大明鋪開鐵軌可能不夠,但這麼一下推廣也不現實。
另外,鋼鐵的一個非常大的消耗去處,就是武器和盔甲的製造。但是,大明軍隊,已經很多都用棉甲了。對火器的防護,棉甲比起鐵甲來說並不差的。
當然了,最最重要的是,崇禎皇帝知道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是鋼鐵產量,他怎麼可能在平時不注重鋼鐵產量這個事情。
然後,就是蒸汽機在船上的應用了,這個比在車上應用更有難度。不過這個難度也是相對的,直接上螺旋槳是難度不小,但是,用蒸汽機驅動明輪卻不困難。明輪的船,在大明開國初年就已經有過的,船匠們也知道怎麼做。
不過根據前期試驗的結果,這個明輪船雖然比起以前的船要好不少,但缺點也比較明顯。
第一,明輪船的結構比較笨重,特別是遇到風浪,明輪葉片部分或全部露出水面,使船舶不能穩定航行。當然,這一點,在內河上航行的話,遇到這種情況的次數會少一些。就算有,也不算是問題。畢竟能有這麼大的風浪,以前的那種船也一樣會有問題的。
第二個問題,是明輪的葉片使用時易損壞。明輪轉動時有一半葉在空中轉動,不僅增加了船的寬度和航行時的阻力,而且當它在碼頭上停靠時,與兩旁的輪船很容易發生碰撞,既影響自己的安全行駛,也存在着擦傷別的輪船的可能性。
第三個問題,也是最爲關鍵的問題是,如果水草一類的纏繞物絞住明輪的葉片或軸,明輪就有失去轉動的可能,這種問題就比較致命了。
正是因爲明輪有這麼多缺點,大明早年就有的明輪,就沒有推廣使用。當然了,如今用蒸汽動力替換了原本的人力踩踏這種方式,是能讓蒸汽明輪得以重見天日,有使用的好處。
對此,崇禎皇帝也沒有因噎廢食,當即下旨,蒸汽明輪船繼續建造,可以在京行大運河,以及黃河長江的部分航段進行運用。同時,也試着建造海上的明輪看看。
另外,蒸汽驅動的螺旋槳船,也不能中斷試驗,有困難克服困難,一定要把螺旋槳船給打造出來。
爲此,崇禎皇帝還提供了不少建議給他們參考,畢竟有後世的見識在,而且好歹是大學畢業,學過的東西多,有些原理也是知道的,總能說上一說。
才視察完了這些,大年三十就到了。
崇禎皇帝也就給自己放了假,好好地過個年再說。
至於崇禎二十一年的計劃,他打算專注內政,不打算再擴張。至少南洋還需要穩固,洞吾的造船廠也不可能那麼快建好;西北那邊,也要給洪承疇時間去整編,不可能馬上西征。
當然了,這個不擴張也不是絕對的,比如說,倭國。崇禎皇帝通過豪格身上的竊聽種子知道,這個“神級密探”的任務完成的非常出色,把倭國已經鬧騰地不行。
沒錯,此時的豪格,正在經歷人生三大喜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