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鹽引之利

第二天早上,帶着聖旨的太監才姍姍來遲,這玩意反正不是晚就是早,剛好按着時間來的話,可不像後世一個電話,分分鐘的事情。

我沐浴更衣,領着母親和王妃跪迎了聖旨。

聖旨說賞白銀十萬,河東解鹽一萬引。

說實話,我是真不知道這個時期的國庫有多少,動不動就賞十萬,因爲這些事情不關我的事,所以,我一度都沒有去關心,而且我也沒地去關心。作爲一個王爺,老實本分纔是我該做的,去打聽朝廷一年的歲入,那是想要做什麼。

我只管領着錢花就是了。

當然,皇上賞我的錢只是他的內帑,但國庫充足才能保證他的內庫才能充實啊。

我反正的印象中覺得明朝不是亡於李自成,也不是亡於後金,而是亡於財政,也就是說,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這個龐大的帝國,好像才幾百萬兩白銀。你說,皇上一次打賞就是十萬兩白銀,加上一萬引的鹽,這全國上下多少王爺呢。

當然,王爺也有跟當今皇上的親疏遠近,我想作爲皇上的親弟弟,他纔會如此毫不吝嗇的賞賜吧,別的王爺會不會有這樣的殊榮那就不得而知了。

款待了來使,我纔來思考,這鹽引是個什麼東東。

看來,我真的不太關心身邊的事情啊。你說我在明朝活了這麼多年,居然沒有真正的去關心過這裡的生活,連什麼是鹽引都只有一個大概印象。當然,這並不能全怪我,我沒接觸過這些東西啊。這麼多年,柴米油鹽什麼時候輪到過我去關心。

只有真正的融入其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驗。經濟生活是這樣,政治生活同樣是這樣。

而我現在纔剛剛決定融入大明王朝的社會經濟生活當中,而政治,好像離我還很遠。許多明朝的政治制度,我好像根本就不怎麼去關心。

以前我還以爲我可能是要當皇帝的人,應該對這些做到了然於心,可現在,我有可能連紫禁城的門都不能再走進,我還去思考這些問題做什麼呢。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也。

再說,大家不都是說明朝的皇帝昏聵無能嗎,但明王朝不一樣國祚三百年。也就是說,帝王之術不用學也能當皇帝。自有身邊一幫大臣推動帝國朝前進。只要君權神授在百姓心中還有市場,那皇帝就會

自然而然存在。

我把陳良訓和楊默叫到身邊,詳細向他們問了問關於鹽引的問題,並一些明朝的經濟制度。

鹽這個玩意所有人都需要,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起。我大致瞭解了一下,販鹽這個行當的利潤有多高。

難怪後世的一些電視總是拿鹽來說事,好像舉國上下所有的富商都因鹽而興。

換句話說,朝廷是在用鹽榨乾普通百姓最後一點血汗啊。

換了我是王爺,我應該對於這麼高昂的利潤欣喜若狂纔對,但我怎麼覺得自己在吃百姓的骨肉呢。

楊默告訴我,解鹽算中等檔次的鹽,產于山西解州附近州縣,統稱河東鹽,行銷陝西和山西部分府州。每引最少可以賣到6-7兩白銀。

也就是說,我手上這一萬引的鹽我除了支付從山西解州到陝西西安府的運輸費用外,全是淨利潤,連稅都不用繳納。

用陳良訓的話來說,至少能有五萬兩白銀的入賬。

那些商人還需要爲購買鹽引支付價值在一兩到二兩白銀不等的銀錢或者糧食,再付出運費都能獲得高額的回報,更別說,我只需要出點運費了。

我哥看來待我還真的不薄,可怎麼前些年在京城的時候他不給點鹽引給我呢,這是一個一本萬利的買賣啊。

楊默還對我說,朝廷對鹽實行專營並配給制度。這一整套流程是這樣的。

朝廷在產鹽區設立竈戶,專司食鹽生產,世代製鹽,然後由鹽運司收購併統一對外發售。商戶用實物或者貨幣購買鹽引,到各地產鹽區支取販運到指定的地方銷售。

但銷售和運輸原則上不屬於同一個商戶。

零售採用配給制,也就是說,普通百姓丁一個月最多一斤鹽,口半斤鹽。朝廷於是就把食鹽的生產銷售統統掌控在手裡。

我認爲,這應該算是計劃經濟的規律了吧,那就註定要失敗。

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雖然食鹽生產成本並不高企,但成本比起後世來還是高了很多。許多竈戶比農戶生活水平更低。

一引鹽直接間接的成本因爲運輸路途的遠近以及食鹽本身的質量而有很大的區別。

有的地方食鹽能賣到10兩銀子一引。

難怪這些商人如蛆附骨一般。楊默甚至告訴我,朝廷的稅賦甚至有一半來自鹽。

要真是這樣的話,只能證明這個國家太畸形了。

這裡的食鹽已經不僅僅是食鹽了,而是朝廷對普通百姓抽取的食鹽稅。反正鹽所有人都會吃的,因爲食鹽國營,所以,只要你去購買食鹽,你就給朝廷上繳了稅賦。誰也逃不掉。

(這就比如後世,許多人認爲自己的工資沒有達到3500的個稅起徵點,就以爲自己沒有給國家納稅,其實,國家對所有銷售的產品抽取17%的增值稅,而增值稅全部包含在了商品的價格之中,因爲增值稅是根據商品零售價而定。光這一項就表示只要你購買了商品就爲國家上繳了17%的稅,誰也逃不掉,除非你什麼東西都不買。但這是不可能的。中國人的稅負指數是全世界第二,達到百分之三十多,別的不說,你買一輛小汽車或者一套房子,起碼一半以上給國家交了各式各樣的稅費,那些狗屁專家還說咱老百姓宏觀稅負不高,艹!)

對此,我也無可奈何。我現在想的是如何去把一萬引的食鹽變成現錢呢,當然變成能吃的糧食也行。

不管怎樣,在這即將到來的亂世,糧食纔是硬通貨。

在面對果腹的口糧的時候,天下沒有人是神仙。古時候被餓死的帝王將相也不乏其人。三國的袁紹(還是袁術?作者)兵敗的時候,想吃一碗粥而不得,最後活活餓死。

陝西省差不多有口四百萬,而我這一次就有鹽兩百萬斤,差不過夠全陝西人吃半個月的了。

楊默跟我說,賞賜衆王爺勳卿鹽引是尾大不掉的痹症,許多人手裡有鹽引,而產鹽地沒有鹽可供給,這就造成了許多人手裡的鹽引需要往後挪很多年才能變成真正的食鹽,這個在法名上有個說法叫守支。還有種說法叫常股和積存。

因爲朝廷濫發爛賣鹽引,使得鹽引的總和數目已經遠遠高於實際食鹽的產量,這就造成了某些商戶提高鹽引價格來獲得優先支取食鹽的權力,而朝廷認爲這有利可圖,就把食鹽的一部分固定爲積存,這部分食鹽優先供給有優先支取權的鹽引,而另外一部分就是常股,按排隊的先後次序支取。

我看了一下我的鹽引,屬於積存,也就是說,我可以隨到隨取,而不用去解州排隊等着拿鹽了。

反正聽楊默和陳良訓你一言我一語的講了大半天,我才明白這裡面原來這麼多講究。

難怪這個時代私鹽,鹽幫盛行,有百分之百的利潤,資本家就會不顧人間的一切法律了。

雖然現在的商人算不上資本家,但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章完)

第一二三章 商州之主第零*章 劍拔弩張第零零六章 生日派對第零一零章 母親之惑第一三三章 武器裝備第一零六章 妙兒初夜第零四五章 好人好事第零四四章 遊手好閒第一一三章 羈絆京城第零二二章 神宗謝幕第零一七章 如願以償第一零一章 信王選妃第一零八章 女人如水第一零零章 彈劾魏奸第零二一章 聞雞起舞第一五二章 請殺人劍第零五二章 跟我拼爹第零八五章 血戰到底第一五四章 公益助學第一一一章 就藩之選第一七三章 天啓託孤第零四六章 不學有術第一五八章 小鎮遇美第一一六章 不如離去第零八一章 銀櫃賭坊第零二二章 神宗謝幕第零九九章 總督東廠第零六三章 是非不分第零九九章 總督東廠第零九一章 紅頂商人第零五四章 萬有引力第一三六章 建衛商山第一二三章 商州之主第零五五章 聞名見面第一二四章 聽雨小築第零一九章 匆匆看客第零零九章 無妄之災第零四三章 信王府邸零七二章 父女重逢第一五六章 創新之路第零七五章 母親生日第一六八章 節日氣氛第一二六章 街頭喋血第零二八章 出宮一遊第零四六章 不學有術第零三六章 御史大夫第零二一章 聞雞起舞第一四三章 妙兒身份第零零六章 生日派對第零八八章 氣節有價第一六一章 夜色如昨第零二七章 司禮太監第零*章 劍拔弩張第一五六章 創新之路第零零二章 淑女母親第零一五章 四P五P第零九八章 太子慈然第零五一章 衝冠一怒第一零四章 我思我在第一一七章 放虎歸山第一四四章 身份轉變第一零九章 冊立王妃第零九九章 總督東廠第一六七章 王爺十六第零六六章 真實身份第一六九章 無望等待第零三一章 扮豬吃虎第一零九章 冊立王妃第一一四章 偶見魏釗第零八三章 麻將創意第一二一章 行萬里路第零七零章 臣本奴役第一五三章 親民助農第零二四章 兩顆紅丸第零二五章 移宮案發第零九四章 賑災義舉第零二零章 你死我活第零八一章 銀櫃賭坊第一二八章 小偷小米第零五九章 番茄花園第零七四章 有法可循第零三五章 千戶大人第零六零章 其樂融融第零五七章 尊師重教第零七零章 臣本奴役第零二七章 司禮太監第零五五章 聞名見面第零五一章 衝冠一怒第一一四章 偶見魏釗第零七九章 自我定位第一五九章 英雄救美第一五五章 樂不思蜀第一四二章 以學之名第一五六章 創新之路第零零六章 生日派對第一六三章 剿匪方案第零五五章 聞名見面第零五一章 衝冠一怒第零八九章 歪脖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