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

崇禎二十二年伊始,分別發生於交趾和日本的兩場規模不大的戰事,並沒有給大明帶來任何不利影響,大明國內各項重大工程依舊在緊張而有序中進展着。

隨着小冰河時期進入尾聲階段,大明南北方氣候正在漸漸恢復正常,十幾年大規模移民工程所帶來的良好效果也在逐漸顯現。

尤其是陝西、河南、山東、山西這幾個受災最爲嚴重的行省,在經過數千萬人口異地搬遷安置後,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修復和改善,大自然以它特有的神奇力量,將原先的赤地千里,變成了十幾年後的綠滿山野。

這裡尤以陝北一帶的變化最爲明顯。

陝北地區是最早開展大規模移民工程之地,在徹底平息流賊禍亂後,當地民衆大部分被遷移到臨洮、西安、鳳翔府等地,留在當地人口不足原來的兩成。

據陝北各地官府上稟的信息來看,乾旱貧瘠的黃土高坡現在大部分已經被綠色植被所覆蓋,崇禎初年起連年滴雨未下的境況,在最近數年已是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正常的雨季雨水充沛、寒冬大雪紛飛,早已斷流的大小河流也都基本恢復如初,連帶着水量已經極小的黃河也有了波濤滾滾的模樣。

朱由檢對此感到十分欣慰。

沒想到當初爲了讓無數百姓活命而被迫採取的搬遷工程,竟然無意中成爲對生態環境最爲有利的舉措。

爲此他特地下旨,將陝北各地減免賦稅的期限延長爲十年,當地官府官吏俸祿及其他開支,由戶部覈算明晰後全額劃撥。

大明現在真的不差這點錢。

繼崇禎二十年太倉總收入突破兩千四百萬兩之後,崇禎二十一年年底統計,太倉收入又增加了三百萬兩,增長幅度一成還多。

照此速度發展下去,在太倉收入基數越來越大的基礎上,每年一成的增幅,持續下去的話,那可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朱由檢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這種增幅還會有變化,好的變化。

不僅是他對此充滿信心,朝堂重臣們大部分比他還要樂觀。

隨着大明、荷蘭、英國之間大海戰的結束,海上絲路得以恢復暢通和安全,受到英國長達一年封鎖的荷蘭商船開始陸續恢復原有航線,崇禎二十一年下半年,荷蘭商船抵達馬尼拉的數量增加了五成,大明商船開往馬尼拉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這一勢頭在崇禎二十二年開始變得更加迅猛。

與之相對應的是,江南地區對遠洋大型商船的需求量猛增,爲了抓住時機獲取更多的利潤,金州造船廠開建了四個大型船塢,在保證大明海軍新型炮艦建造水平和質量的情況下,開足馬力生產民用商船,但就算如此,仍舊是遠遠無法滿足民用商船的需求量。

金州造船廠接到的商船訂單已經排到了崇禎二十七年,也就是說四年之後了,船廠原有匠人學徒青壯輔工數量,也從最初六百餘人猛增到兩千多人,船廠面積也是一擴再擴,各種工匠輔工的招工則是每兩月便要舉行一次,以便更好的應對日益加大的工作量。

金州這座大明大多數人從未聽說過的小城,現在已經成爲渤海灣最繁華的所在,城區面積一再擴大,並且正在向船廠所在的渤海東岸延伸着。

由於船廠各個階層月薪高、補貼多、開支及時,所以工人和他們的家眷們花起錢來也是大方的很,這也就極大帶動了商業的繁榮,金州城以及船廠附近,各種各樣的商鋪酒樓客棧鱗次櫛比、各式各樣的旗幡飄蕩,來自大江南北的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

很多親自趕到金州催要自家預定商船的江南豪商以及管事,自然不會放過如此好的商機,於是乎,產自江南的布帛、綢緞、鞋帽、脂粉、針線、糖果等等各色商品便被海船運到此處,在滿足金州城消費的同時,再通過陸路向錦州、瀋陽以及更北的、正在開發建設中的新城行銷。

金州港碼頭經過勘探和改造,已經成爲僅次於天津港的北方第二大港,能夠同時容納二十艘排水量在一千五百噸左右的大型商船靠泊,而離此不遠的金州軍港則被列爲了禁區,每天都有官軍小隊不間斷巡哨,嚴禁無關人等靠近。

爲了緩解金州造船廠的壓力,早日實現大明商船往來全球各地的宏偉目標,在今年,也就是崇禎二十二年年初,朱由檢下旨,在上海設立江南造船廠,一應模式照搬金州造船廠,也是分軍用和民用兩部分,由兵部和工部分別派員管轄,地方官府無權干涉其日常管理。

江南造船廠基礎建設完成後,將會從金州造船廠抽調一部分骨幹工匠南下工作,以支撐起新船廠的框架,只要這些經驗豐富的工匠就位,其他的學徒輔工就好說了。

一南一北兩家大型造船廠,將會極大地提高和促進大明工業的發展水平,也能帶動相關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人數,將更多的勞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兩大船廠的興建和投入使用,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諸如篷帆、繩索、鐵釘、油漆、木材及加工等等,這些造船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由船廠統一從世面上採購,這些私人作坊從中獲取一部分利潤,而他們所僱傭的工匠壯工也能賺取薪資供養家口。

爲了讓更多平民百姓從朝廷投資爲主導的產業中受益,朱由檢特地下令,凡是與公家合作的私人業主和作坊,必須要按月按時足額給名下僱工發放薪資,不得以任何不正當理由剋扣工錢,薪資不得低於公家相關產業工人每月的標準。

公家產業與私人業主發生業務關係前,要對其在當地的信譽和聲譽進行排查,凡有惡劣行跡、名聲不佳者,禁止合作,有公家之人與其私自勾連者,着錦衣拿辦。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讓天下最廣大的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這纔是初心,但有所違,那這樣發展有何意義?

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八百六十七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一百六十五章 蠱惑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三百二十五章 探底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三十六章 朝會第四十章 大戰4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一百二十章 激戰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訪艱辛、 驚喜、睚眥必報第三百章 證據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七百一十五章 西班牙人的算盤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五十章 殘暴第七百一十三章 議定出兵第三百五十八章 聖意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一百九十六章 戰後第八百零八章 衝突與應對第四百七十三章 難以應對的陽謀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