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

乾清宮裡,朱由檢正在手拿一張硬紙片細細觀瞧。

這張紙片的材質與四海商行的銀票一樣,都是在質量上乘的桑皮紙裡添加了一些其他材料,所以使得質地既有韌性又有硬度,只要不是用水浸泡,就能在較長時間內使用。

這是大明第一代身份證明,它將會取代使用幾百年的路引憑條,成爲大明最新的身份憑證。

在這張紙片的正面第一行最上端,印有“大明公民身份證”的字樣,然後下面便是持證人個人身份信息介紹,比如姓名、性別、籍貫、年齡、形貌特徵等,其規格和式樣與後世的身份證基本一樣。

身份證的背面則是這樣的一段文字:凡持此證者皆爲大明公民,自當遵從大明各項律法章程,自覺維護大明之社會穩定,不得參與任何針對危急大明社會穩定基礎之事。

大明朝廷有義務保護持證人人身及財產之安全,爲持證人提供公平公正之生產生活環境。

凡持證人自覺有遭不公之待遇,皆可往各級官府申訴,各級官府上下相關人等,皆應爲申訴者提供合理之詮釋,否則以瀆職論處。

凡持證人於大明境外遭遇不平之遇,造成人身及財產損失者,若其境遇實屬冤屈,大明朝廷將會動用一切之措施,爲其討還公道。

上述所謂之措施,包括使用武力。

大明皇帝陛下欽此。

爲了更好地促成大明上下國家概念的形成,更加廣泛地激發起大明所有人的愛國情懷,朱由檢想到了這一舉措,此舉在內閣中也引發了不小地爭議,但最終朱由檢還是以強硬地姿態讓閣臣們通過了這一提議。

至此,大明終於不再是以朝代的形式出現在歷史長河中,而是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屹立在天地之間。

這種身份證將會先行頒發給常年往來於大明各地的行商、舉子生員等人使用,之後再逐漸向民間擴散,直至符合條件的所有人都能領取到。

第一代身份證除了激發所有人的國家概念和情懷外,還有一件更主要的功能,那就是替代路引、信票、憑條等比較繁瑣的手續和證明,簡化普通人的出行限制,調動起人口流動的積極性。

太祖出身貧賤之家,要說見識,那是真沒有太多,作爲農戶出身的他,最不喜歡的便是商人,更別提什麼發展市場經濟了。

他老人家深知流民太多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有多大,所以他最怕天下人舍家撇業地四處流動。

太祖認爲,老百姓跑來跑去,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容易出亂子。

要是大明的老百姓美食都出來瞎逛遊,說不定在有心人的蠱惑下,就能嘯聚山林、扯旗造反,嚴重威脅到老朱家的大好江山。

太祖登基之後,最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將老百姓限制在自己家裡,不讓他們遷徙流動,一個個都老老實實在家種地納稅便好。

於是乎,大明的路引制度很快便出臺了。

路引制度是與大明律掛鉤的。

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辦事嗎?可以,先去衙門說明理由。

如果理由正當,官員可能會批准,讓你登記備案,發給你一張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寫的路引,上面蓋着大印,寫着你的名字、年齡、籍貫、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攜帶的物品。

有了這張路引,你纔可以去百里以外旅遊、經商、求學、探親;沒有這張路引,一經官府查出,輕則打屁股,重則砍頭。

路引的格式是這樣的:“某縣某都某裡某人,爲告給路引事,因往某處買賣(或探親、求學、遠遊),恐沿途經過關津把隘去處有所阻隔,理合告給路引,庶免留難,爲此給引。”

路引一般是長方形,橫窄豎長,寬約半尺,長約一尺,用白棉紙豎排印刷,四角和左側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寫文字和鈐蓋大印。

商旅出行,將路引小心翼翼地摺疊起來,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

沿途穿城過關時,會有兵丁盤查;晚上住宿客店,也會有巡捕抽查。

路引在手,萬事皆休;路引若丟,那趕緊向基層官吏行賄,興許人家會放你一馬,否則按照律法嚴辦,小命得丟掉半條。

“凡無文引,私度關津者杖八十,若關不由門,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守把之人,知而故縱者,同罪。……若有文引,冒名度關津者,杖八十,守把之人知情,與同罪。”

要說在亂世剛剛結束之後,路引制度還多少能說得過去,但放在商業活動日趨頻繁的現下,這種制度已經很明顯地限制了社會的發展,並且在實施過程中,也讓許多冤屈和黑幕尋找到了寄生的土壤。

一個國家想要大步向前,人員的流動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因素。

路引制度的實施,雖然的確讓犯罪率大幅降低,但同時也使得整個社會因此而處於半停滯的狀態,極大的阻礙了國家前行的步伐,也讓各種文明之間的碰撞缺少了相應的契機。

身份證的出現讓路引制度成爲了過去,自頒發之日起,大明境內將不再限制人員流動。

從此之後,不管你是商賈行人,還是生員百姓,只要持有此證,遇到有司檢查時便可以以此證明自己的合法身份,並可以在大明境內任意停留與留居。

其實以千百年來形成的家鄉概念來說,就算人人有了身份證,天下人也很難做到舉家搬遷的現象。

中國人對故鄉的依戀是根深蒂固的。

除非迫不得已,否則的話,絕大數人寧肯吃糠咽菜,也絕不會去他鄉享受錦衣玉食。

故土難離,故鄉的一切是很難割捨的。

內閣已經行文天下將路引廢除,只要有身份證,官府將不會再對個人發出,從哪來、到哪去、去幹啥的靈魂三問。

有了銀票的先例,身份證的印製過程倒也不難,個人只要需要,都可以到當地免費官府辦理。

身份證上的所有內容如同後世的填空題,包括背面的那段話,都已經全部印製妥當,官府中的書吏只需要提筆填寫相關內容即可。

希望這一微小的改變,能夠讓大明未來的道路更加寬廣吧。

就在朱由檢陷入沉思的時候,馬尼拉的捷報呈送進宮。

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八百四十八章 世間之奇女子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八百二十八章 病重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十七章 樊城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二十八章 告捷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六百九十九章 興建水庫、酒坊不能太多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三百章 證據第二百六十四章 廢籍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三十五章 事定第六百二十三章 皇上狠狠地懲治妾身吧!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七百零二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七百五十六章 新產品賣給歐洲人、拋磚引玉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援第五百零一章 新設府縣與駐軍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一百零七章 大勝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