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

崇禎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靖海伯鄭芝龍向京師發來有關呂宋島的呈報:大明海外移民慘遭西班牙駐軍及當地土著屠殺,目下雖不知具體死亡人數,但據駕船逃回來的閩籍移民聲稱,至少有數千名大明籍移民被戕害,倖存者或是躲進深山叢林,或是乘船逃回福建行省。

鄭芝龍的呈報送達內閣後,並未引起很強的反響,大多數內閣輔臣在閱覽過後根本沒把這個當回事,因爲這件事已有前例,這回不過是歷史重演罷了。

早在萬曆三十一年時,西班牙就曾經在馬尼拉屠殺過超兩萬的大明移民,事發之後,西班牙駐馬尼拉總督擔心會遭到大明朝廷的報復,於是他便假惺惺的嚮明廷寫了一封道歉信,言稱此事是不得已而爲之,希望獲得大明政府的諒解,雙方可就賠償一事進行談判。

沒想到大明上下對此事反應冷淡,只不過是象徵性的回信予以口頭譴責和警告,表示堂堂大明是熱愛和平地國度,朝廷奉行與人爲善的立場,不忍心加罪於西班牙人,希望西班牙人以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保護好在馬尼拉的大明移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西班牙人在接到回信後欣喜若狂,他們從這封信中看到了大明朝廷對待海外子民的態度,從此之後西班牙人變得更加有恃無恐,並且直接導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對大明移民地第二次大屠殺。

其實當初大明皇帝和朝廷之所以不願意管這件事,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大明官方從上至下都認爲,離開大明前往東南亞謀生的這些移民,已經不再是明朝子民,因此朝廷沒有必要再去管他們。

其二,當時大明朝廷爲了支援朝鮮,與東亞日本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國力消耗巨大,也沒有國力再和西班牙繼續交手。

正是基於上述兩個原因,這纔將此事做了輕描淡寫的處置,可是明廷的這番態度卻使得西班牙人變得更加無所畏懼,這種心態一直延伸至今日,致使第二次屠殺慘劇再度發生。

而現在部分內閣成員們的反應與當初幾乎一摸一樣,多數人以爲依樣畫葫蘆,寫信予以譴責即可,反正大明民間對此事也不會太過關注,這種想法在內閣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這部分閣臣們同樣認爲,這些移民已不是大明朝廷治下之民,現在國內剛剛經歷過持續十幾年的動盪,局勢雖已好轉,但朝廷目前的工作重心應該以安民屯田爲主,不應該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甚至付出諸多犧牲去進行報復。

“白谷、建鬥,你二人如何看待此事?”

內閣首輔溫體仁的公房中,溫體仁、孫傳庭、盧象升三人坐在黃花梨打製的官帽椅上,正在商議對鄭芝龍的呈報進行票擬。

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也就是說對於來自全國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即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

這實際上就是代擬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採納。不過,內閣的“票擬”終究不過是給皇帝提供參考的初步意見,最後的拍板定案仍決定於皇帝的御批(批朱)。

而內閣權力的有無及大小,內閣實際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現於所擬“票擬”被採納的程度上。

如果內閣輔臣們在諸多事務上建言得當,處置公允,時間長了之後,皇帝對閣臣處置公務的能力就會十分信任,也會慢慢將權利放到內閣之中,反之亦然。

“溫公、建鬥,傳庭以爲,靖海伯呈報之事,於萬曆年間已有先例,但其最終處置卻是有失我皇明之風範!

想那所謂西班牙之國,地處極西,卻依仗船堅炮利而橫跨萬里襲佔呂宋諸島,致使其版圖擴展,其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這兩次屠戮事件中之罹難者,大多數是迫於生計而漂洋過海遠至呂宋,其用意無非謀生也。這其中更有諸多無辜之老弱婦孺,西人悍然對此般手無寸鐵之人痛下殺手,其手段委實太過暴虐,傳庭以爲,此舉已干犯天條,我皇明不能坐視如此人間慘劇一再生髮!”

雖然久歷沙場,見過無數血肉模糊的戰場慘狀,但孫傳庭內心深處仍舊秉持這扶助弱小的士大夫傳統思想,所以他對西班牙人無差別大量殺傷的行爲憤然不已。

“象升贊同白谷兄之言!

無論事情起因爲何,西人此般行爲已如禽獸一般,比之流賊建奴還要令人痛恨!

我皇明坐擁十萬虎狼之師,當派兵以大義之名分予以懲戒,以警示西夷諸國,勿要在我皇明之眼前生事,否則其後果自負!”

盧象升面色沉靜地出言贊同道。

他的心思與孫傳庭相差無幾,同樣對西班牙人的殘暴行爲極爲不齒,並且直接建議票擬上奏明,應當調派大明官軍對西班牙人進行打擊,以此來警告那些西方野蠻人,既然來到離大明不遠的地方,就得老老實實地,別想着爲所欲爲,不然的話大明官軍會教你如何做人。

與溫體仁、侯恂、李邦華、楊嗣昌、範景文等一班純粹的文臣不同,孫傳庭和盧象升以文臣之姿領兵出戰日久,對於武力還是比較崇尚的,所以他們並不排斥用武力來解決一些事情。

雖然閣臣們早就知道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已經做出了攻打馬尼拉的作戰方略,但大多數人的心裡卻是十分地不以爲然。

遠涉重洋跑到呂宋,就是爲了打下那個距離大明十分遙遠的破島,此舉實是有窮兵黷武的嫌疑。

現如今天下已經太平,盛世即將來臨,不是應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嗎,怎麼還要無故興兵?

那些武將要是有了太多的軍功,以後可就很難控制了。

兵部堂官與五軍都督府的武將們爭吵不休的事情已是人盡皆知,這讓文臣們在內心不舒服的同時,也隱隱感到了不安。

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第八百二十四章 新一代海上霸主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三百四十四章 內閣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八百五十二章 求援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一百五十一章 愁城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八百章 太子聽政、安撫鄭芝龍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五百七十八章 捨不得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一百八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四百二十一章 錢莊銀票的目的和作用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二百二十二章 封駁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