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京營1

京營是守護京師重地,保衛皇宮的最後力量,崇禎自然不會任由其掌握在他人手中,特別是朱純臣這樣的牆頭草,根本不值得信任和託付;現在國內局勢逐漸好轉,歷史上流賊大規模肆虐中原的事情沒有發生,自己也有了勇衛營這隻值得信賴的武裝,從朱、張兩家手中奪下京營指揮權後,交給歷史上已經證明過自己的薛濂和衛時春,這樣自家和家人基本沒有了後顧之憂。

坐着的薛濂起身拱手朗聲道:“皇上,臣家起自行伍,今雖不掌兵事,但對行伍也算知之甚深,我皇既然垂詢與臣,臣自直言以告,或許言語間所涉他人,但爲皇室及大明着想,臣亦是知無不言!”

崇禎讚許的點頭道:“朕知你忠義,今日自是願聽直言。”

薛濂接着道:“自太祖初年設置京營,以拱衛兩京重地以來,期間雖屢經變革,但京營之重要始終被朝臣認可,所以京營從最初數萬人,擴充至今已達幾十萬人,若掌管得當,嚴明軍紀,操訓嚴格,糧餉得宜,京營必成天下皆畏之師!”

“但自天啓年間始,魏逆一黨把持朝政,罷黜正直敢言之能臣,濫用阿諛逢迎之徒,遣中官總督京營事物以來,京營日見沒落;營將皆爲內監私人,對軍伍之事一竅不通,彼輩日常凌虐士卒,剋扣餉銀,使京營士氣皆無,士卒憤懣之情積存於心;我皇上登基以來,清除閹逆,盡廢其亂政,遣勳貴之家總督營政,自此其衰敗之勢漸緩!”

崇禎坐在御案後面苦笑的搖了搖頭,魏忠賢雖被文人痛罵,但其掌握朝廷權柄期間,還是做了不少實事的,比如舉國家財力全力支持孫承宗的遼東戰略,使得努爾哈赤在對明的軍事行動中,並未佔得什麼便宜,比如在江南之地設立礦監、稅監,用富庶之地的財力物力,來反哺朝廷財政以及西北貧困地區,魏忠賢的倒臺,只不過是崇禎對哥哥天啓帝的一種否定罷了,雖然贏得東林黨人的一片喝彩聲,但自此之後,國庫收入銳減,財政捉襟見肘,陷入窘困,直至最後消亡。

想到這裡,崇禎道:“那依卿之言,勳貴與中官執掌京營,現今又有何區別呢?據朕所知,現今之京營,與前並無分別!”

薛濂嘆了口氣,躬身道:“我皇上所言亦是實情,恕臣直言,無他,所託非人也!”

衛時春也起身拱手道:“臣與陽武侯所見略同,還望我皇上莫作他想,陽武侯絕非貪戀權勢,欲取而代之之人!陽武侯與臣所言俱是出自公心!還請我皇明鑑!”

崇禎擺手道:“朕今日只請二位卿家前來,自是要聽肺腑之言,何況朕若未曾對此有所瞭解,何來欲重整之說?卿等儘管直言,朕自會分辨明暗!”

“臣等謝過我皇之寬容!”二人施禮謝恩後,薛濂接着道:“今京營之弊病有四;其一,軍士多被朝廷及中貴、武臣拉去服工役,不似武夫,倒與田夫無異!”

“其二,到了年齡的兵士,應由子弟替代,但吏胥上下其手,索要重賄,使貧困老弱兵士充斥營伍!”

“其三,富裕的兵士不願參加營操訓練,賄賂將領將名籍列入老家,其名雖在冊,餉銀照領,但其人卻不得見!”

“其四,士卒空額衆多,將官賞罰不明,日常剋扣嚴重,久之士卒不滿日重,一旦上陣,潰敗立見!”

崇禎深深點頭,讚道:“陽武侯所言切中軍中時弊,與朕所聞幾無二致!沒想到卿不操武事,競對此間弊端了如指掌!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朕竟將明珠暗藏於室,實乃朕之誤也!”

薛濂趕忙施禮道:“我皇上乃明君在位,臣豈敢與明珠並論,只是閒暇之時,軍中與臣關係密切者來臣府邸閒談,言及至此,臣方知此間之弊!”

崇禎擺手讓其坐下,開口道:“那薛卿可知,軍中尚有欲有所作爲之將乎?”

薛濂道:“稟與我皇上知,雖說京營沉痾日久,但還是有忠勇之士,在平庸之人壓制下,雖鬱郁不得志,可心中還是有奮發之思,只嘆報國無門耳!“

衛時春也接口道:“臣下祖上也是出自行伍,軍中也有幾名相熟之人,偶與飲聚,言及大明當前之局勢,也是慨嘆不已,只恨自己無有一展抱負之平臺,臣空具伯爵之銜,對此也是無能爲力,深夜無人之時,也是輾轉反側,嘆息不止!”

二人平日均是喜讀詩書,文學造詣俱是不凡,言行舉止像文臣更多一些,但血管中流淌的依然是忠勇的熱血。

崇禎神情肅穆,盯着二人道:“朕欲將京營交付與你二人,朕想看到,不久的將來,一隻紀律嚴明,能打敢拼,遇敵絕不後退的善戰之師!你二人可敢接此重任?!”

薛濂與衛時春俱是三十餘歲,正值壯年,心中自是不甘一生蹉跎,聞聽皇帝之言,二人頓感熱血沸騰,跪倒在地,以頭觸地後擡起身形,薛濂語氣鄭重,神色坦然的道:“臣與宣城伯相交莫逆,平日言談起來,對當前之危局亦是憂心不已,只恨無有報國之門!臣等世受皇恩兩百餘年,值此國家用人之時,臣等願披肝瀝膽,爲我皇上,我大明傾盡一腔熱血,來回報我朝養育我等之恩!”

崇禎起身繞過御案來到近前,彎腰將二人扶起,然後負手站立,明亮的目光注視着二人道:“有你二人這番話,朕亦是頓感心頭溫暖!只要我們君臣齊心協力,不管是流賊還是建奴,終將難逃覆滅的命運!我大明的百姓,也終將不再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衛時春施禮後道:“皇上,臣等二人並不懼流賊建奴,也有信心替我皇上操練處一隻勇武之師,但當下所憂唯有如何接掌京營之事,畢竟成國公府在軍中威望深重,臣二人陡然進駐,恐有不測之事!況且成國公並無重罪,那皇上要以何名將其兵權收回?”

崇禎負手回到御案後坐下,擺手讓二人坐下,小黃門端着茶壺給二人續上茶水,二人端杯啜飲,剛纔一番言論後,確實有點口乾舌燥。

崇禎喝了口茶,將茶杯放下後,開口道:“成國公府久享聖恩,值此國家危難,國庫枯竭之時仍不收手,猶在大肆貪污侵吞公孥,這已是將家族私利置於國家大義之上的重罪了!已有御史臺以及給事中上本彈劾與他,朕絕不容忍此等人物立於朝堂!”

“二位卿家放心,朕已有萬全之策,朕會遣兵部侍郎王家彥帶隊前往京營覈查,一旦查實,他成國公還有臉待在任上?朕自會讓其交出兵權,閉門思過,若有其他心思,哼哼,正是勇衛營和錦衣緹騎建功之時!”

薛濂和衛時春也是心下惕厲,不敢接話。

崇禎笑道:“你二人不必擔憂,朕不是是非不明之人,誰對皇家和大明忠心,朕還是一清二楚的,朕已非涼薄之人,朕向來仰慕太宗之風采,太宗對待功臣之道亦是朕之慾也!”、

朱棣靖難成功後,對待跟隨他的功臣寬厚無比,優容有加,除了犯了大忌之人外,未曾擅殺功臣,崇禎這番話也讓薛、衛二人放下心來。

崇禎接着道:“朕會從勇衛營調撥兩百名將官與你二人,將勇衛營日常操訓方法帶到京營,你們也可挑選有能力、信得過的將官,將他們拔擢於合適的職位,這樣才能做到如臂使指,放心,朕不會懷疑你們!”

二人起身謝過,崇禎接着道:“你們接掌之後,老弱士卒不必裁撤,畢竟他們也是大明子民,一生在軍營中渡過,僅憑微薄的餉銀養家餬口,一旦裁撤,無一技之長的人混口飯吃都難。”

薛濂道:“我皇仁慈之心令臣敬服,只是若不裁撤,這些人如何安置?畢竟人數衆多!”

第二百七十章 圍城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三百三十四章 朝堂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四十三章 看望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八百四十三章 與衆不同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七十章 商路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二百五十章 寧遠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五百八十章 佈置妥當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十一章 勇衛營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級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一百八十章 爭議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一百三十九章 圖謀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六百一十四章 乾股與分紅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五百五十四章 額就是中意她!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五十章 殘暴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七百四十三章 升賞、後事安排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八百五十六章 議定出兵、太子監軍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三百六十章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