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

隨着各地秋收、秋耕、秋耕的結束,各地官府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賦稅入庫的忙碌階段,崇禎十三年全年的整體事物即將到了收尾和盤點的時候。

爲了預防因爲各種極端天氣突然爆發而再度產生大批流民的現象發生,朱由檢已經下旨,沿運河兩岸每隔兩百里修建一座大型倉房儲存糧食,每個倉房可存儲三十萬石糧米。

運河是貫通南北的大動脈,將倉房建在運河岸邊,足可以應對大型自然災害過後有可能出現的流民大軍。

按照運河的總長度三千五百餘里來計算,需要修建十七座倉房,存糧五百餘萬石,建成後可供數百萬人食用數月之久。

這一舉措是爲了預防萬一而採取的,有了這些糧倉,纔是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紫禁城裡的天子以及朝堂重臣們纔會夜夜安枕無憂。

在崇禎九年,陳奇瑜擔任漕運總督時,曾經奉旨修建過幾處大型倉房,現在這些倉房由戶部及所屬地官府共同管理,巡河御史以及戶部會不定期對原有和新建的倉房進行抽查,以防貪墨事件的發生。

除此之外,各個縣衙的官倉也分別在擴建之中,按照屬地人口三個月所需口糧進行擴建,爭取在不可抗力因素髮生時,能夠在第一時間開倉賑濟,穩定民心,然後等待朝廷從外地調撥糧食前來救援。

而府和州都要興建可存儲三十萬石的糧倉一座,行省所在地要興建五十萬石的糧倉一座。

等到這些官倉建成後,就算遇到再大的天災,也可以保證不會出現流民四起這種惡劣局面的發生。

朱由檢的這一決策得到了重臣們的一致響應,內閣的行文在被迅速起草後馬上送往各個布政使司。

不管是未雨綢繆也好,或者是驚弓之鳥也罷,反正這件利國利民的大政方針已經被徹底貫徹了下去。

上至閣臣,下到知縣,所有的執政者們都對數年前遍地流民的景象心有餘悸,爲了一口吃的,流民們可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再說現在朝廷的確是太有錢了。

新政的實施使得太倉庫房爆滿,原先的十座大型庫房不得不採取了合併撤銷的舉措,這才使得通過漕運送來的糧米錢物有了能容納的地方。

大明的國庫共有十座,並且並不是只屬於戶部所有。

除了內承運庫是宮內專用外,其餘的九座各有所用。

廣積庫,貯硫黃、硝石。(屬於工部)

甲字庫,貯布匹、顏料。(屬於戶部)

乙字庫,貯胖襖、戰鞋、軍士裘帽。(屬於兵部)

丙字庫,貯棉花、絲纊。(屬於戶部)

丁字庫,貯銅鐵、獸皮、蘇木。(屬於戶部)

戊字庫,貯甲仗。(屬於工部)

贓罰庫,貯沒官物。(屬於戶部)

廣惠庫,貯錢鈔。(屬於戶部)

廣盈庫,貯紵絲、紗羅、綾錦、絲絹。(屬於工部)

爲了騰出足夠的庫容,原屬工部的戊字庫與兵部的乙字庫合併,這樣就騰出了一座庫房。

而丁字庫中存儲的銅鐵已被運到軍器監和將作局供其使用,獸皮、蘇木存量並不多,索性被四海商行一股腦兒的收去在市場發賣。

儲存寶鈔的廣慧庫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早就一文不值的寶鈔全被送到了京郊的造紙工坊回收利用。

在經過一番整合之後,騰出的這幾座大型庫房稍微改造處理後,就可以當做糧倉來使用了。

不這樣不行,單單是從二十多個宗藩那裡徵收來的夏收賦稅就有五百八十萬石,這已經比每年漕運的總量還要多出一大截的數量了。

運河上的漕船每年都會給京師輸送四百萬石左右的糧米,以供百萬人口的京師所用,有此可見宗藩們是多麼的富有。

其實就算是在持續的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大明也並不缺糧食。

宗藩以及官紳士紳大戶們的家中都有足夠多的糧食,但是他們就這樣坐看大明崩盤,卻沒有人拿出一粒米給朝廷賑濟饑民。

那些在這場持續十幾年的動盪中族滅的大戶人家不值得同情和憐憫,南京府和松江府被斬殺的數千口人命也不足惜。

由於大明北地持續數年的大興水利、開荒拓田,以及見面賦稅等配套政策的實施,京畿地區的糧食產量也有了大幅增長,大部分農戶家中都存下了足夠多的口糧,這就極大的減輕了太倉糧庫放賑的壓力。

伴隨糧食豐收而來的是京師對漕運需求的急劇減少,如果不是朱由檢考慮涉及漕運的近百萬人的生存問題,那麼現在運河上日夜不停的大量漕船將會減少三成還多。

現在京畿地區每年向京師輸送的糧食就高達百萬石之多,這是大明兩百多年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盛景。

江南地區以及宗藩們繳納的賦稅,有很大一部分被存留在了當地官倉之中。

因爲京師的庫房根本無法裝得下如此巨量的糧食,這就是爲何各地官倉需要擴建的理由。

就拿山東來說吧,青州的衡王府、兗州的魯王府、濟南的德王府,這三個宗藩名下共有田地一百六十萬畝,這次夏收共繳納賦稅五十餘萬石,在加上衍聖公府繳納的十餘萬石,山東布政使司憑空就多出了七十萬石糧食,而這些糧食被全部留在了山東,大部分被用來支應關外移民路途所用。

而當年受災最重的河南布政使司更是有福王、周王、汝王、伊王、鄭王等數名近枝親藩,他們名下的田地可是比山東的宗藩還要多出不少,這些宗藩處徵收來的賦稅也同樣被留在了當地官倉。

周王由於投誠最早,所以王府名下的田地被特許享有了三十萬畝的免稅權,這也讓知道消息後患得患失的周王感激不盡,並特意上本謝恩。

除了山東、河南兩地以外,山陝兩地的宗藩賦稅也都被朱由檢下旨留存本地,用以確保土地貧瘠地區的百姓口糧,維護當地的穩定局面。

太倉糧庫騰出的庫容,主要用於儲存江南士紳以及南方諸藩繳納的賦稅,其中有很大一批糧食被四海酒坊所消化。

現在國內事物基本佈置妥當,也是時候派兵去馬尼拉了。

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三百一十九章 逮人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七百五十一章 南北經濟發展要均衡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五十一章 親情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四百九十七章 捷報傳來第四百章 佈防第一百三十八章 殺俘第三百零四章 面孔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一百一十四章 壟斷第七百六十六章 西班牙軍隊登陸第六百六十四章 方以智還是太過年輕了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章 皇莊4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怪物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三十八章 入京第十三章 誠意伯第四十七章 收留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四百八十六章 好消息第四百六十九章 城中清軍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四百一十四章 四輪馬車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八十四章 決心第六章 皇莊2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六百四十三章 敗逃、得信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三十三章 安排第五百三十八章 強硬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三百零九章 遠慮 (求訂閱收藏)第五百九十九章 猜測皇帝心思的溫體仁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三百四十六章 舉薦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四百五十九章 誅心之言第四十章 大戰4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