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

在西北和北面安排完畢後,剩餘的軍醫中有一人被派往了正在修建通遼城的平虜將軍、通遼總兵馬科部。

最後,有四名軍醫被分派到了徵虜將軍、瀋陽總兵李重進部。

李重進部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會經歷不少的戰鬥。

滿清雖然已經滅亡,但其殘部卻仍有不小的勢力,李重進要匯合東北其他各路明軍,定期出兵掃蕩清軍殘餘人馬,以此來限制滿清再次發展壯大起來。

按說以明軍現有的實力,大可以派遣大軍一路向北平推,將清軍殘餘人馬徹底剿滅或驅逐,但是在經過充分的思考之後,朱由檢暫時放棄了這個戰略。

東北黑土地富饒遼闊,這裡是朱由檢計劃中的北方糧倉之一,但要想達成這個宏偉目標,幾十年的時間怕是遠遠不夠。

現在關外的人口太少了。

先讓多爾袞他們在那幫着開發東北吧。

大明從瀋陽往北開發,清軍殘部由北往南開發,雙方雖是相對而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

尤其是清軍殘部,他們不開發不行,再厲害你也得有糧食吃。

再想如數年前那樣從大明搶劫已經完全不可能了,只能自己種。

大家的心思一樣,都是先穩固下來再謀其他。

等到清軍們開發了好大一塊地盤,那就輪到明軍去搶他們了。

在距離瀋陽東北方向一千五百里之地,有一座面積不大的小城,規模與樣式,甚至城牆的寬窄高低都與赫圖阿拉極爲相似。

這座小城滿語名叫穆丹烏拉,意爲彎曲的江,後世則被稱爲牡丹江。

牡丹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由於各個朝代的更替,其稱呼也不盡相同。

在夏、商、周時期,被稱爲肅慎、息慎和稷慎。

到了兩漢、三國、魏晉時期,肅慎人改稱爲“挹婁”。

至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又轉稱勿吉。

隋唐時期,勿吉又轉稱靺鞨。

靺鞨族當時分爲七個部落,其中佛涅部居張廣才嶺東牡丹江和寧安境內,呈寶部居綏芬河流域。

五代時靺鞨族改稱女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舊日渤海國邊民被稱爲生女真。

皇太極即位後,便將族名定爲“滿洲”,簡稱滿族,由此牡丹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又稱爲滿族。

這裡纔是滿清真正的發祥地,赫圖阿拉不過是永樂年間,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帶領族人數次南遷後定下的所謂都城。

在穆丹烏拉以西一百餘里之地,還有一處後世鼎鼎大名的邊城-------寧古塔。

現在那裡是兩白旗多爾袞兄弟的地盤。

1608年,也就是萬曆三十六年,努爾哈赤派兵修建並進駐寧古塔,然後以此爲基地征服了興凱湖、三岔口、烏蘇里斯克、穆棱、寧安、密山、琿春等地的女真部落。

崇禎十一年盛京被明軍攻滅,皇太極自焚而死,因爲提前安排長子豪格帶着兩黃旗族丁北遷之故,所以連皇位都沒來的及傳給他。

豪格與寧完我、范文程以及兩黃旗一干年輕貴族,在明軍到達併合圍盛京前一個月,帶着兩黃旗兩萬余男女老少,裹挾着十幾萬漢人包衣,攜帶着大量糧草物資北遷至此,並把穆丹烏拉定爲了大清新的都城。

穆丹烏拉周邊地區土地肥沃,並且因靠近大江的緣故,水利灌溉極其便利,無須深耕細作便能有很好的收成。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世時,先後將數萬虜獲的漢人包衣遷至此地開荒拓田,也是打算爲後代子孫留下一條後路,沒想到今天真的派上了用場。

在經過二十多年的大力開發後,穆丹烏拉雖然居住的人口並不多,但幾萬勤勞的漢人包衣們卻開墾出了四十餘萬畝田地,每年能收穫幾十萬石的糧食。

這些豐收之糧除了一部分被運往盛京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糧食被儲存了起來,穆丹烏拉城中十座糧倉裡都是堆得滿滿的麻包,看到這一狀況後,寧完我和范文程都是鬆了一口大氣。

他們北遷時雖然也帶來不少糧食物資,但兩黃旗兩萬多旗丁,加上皇太極交給豪格的三千護軍,還有十幾萬漢人包衣,加起來近二十萬人,人吃馬嚼下來,每天消耗的糧食可不是個小數目,單憑他們帶來的這些糧食可支應不了多久。

在盤點完糧倉儲備後,寧完我與范文程兩人粗略計算了一下,隨即聯袂請見豪格,請求他立即下令,從即日起實施軍管,穆丹烏拉範圍內所有人口每日糧食消耗都要配發,並且八旗與漢人包衣一視同仁。

由於此時盛京陷落、皇太極自焚的消息還未傳過來,一向脾氣急躁、頭腦簡單、舉止傲慢的豪格憂心之下也變得沉默穩重起來,對待寧完我和范文程也不像以前那樣態度驕橫。

“寧先生、範先生,軍管本王倒是無甚想法。

現下夏糧已收,這天氣也一天天冷起來,到明年再收糧食還有一年,這糧食是得算計着吃。

可這八旗丁口與包衣奴才一樣對待,怕是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豪格耐下性子,放低身段,學着父親皇太極的做派,用從未有過的溫和語氣對寧、範二人說道。

“太子殿下,往後你這自稱要改一下,勿要口稱本王,要稱孤!

大清還未亡!皇上還在鎮守盛京!殿下乃皇長子,皇上的聖旨已將殿下賜爲皇太子!

消息未明之時,殿下先自稱孤,若真是有不忍言之事生髮,殿下當以皇太子身份繼承大統,爲我大清新皇!”

寧完我並未正面回答豪格的問題,而是非常嚴肅地糾正了豪格的稱謂,范文程也是隨聲附和,請豪格一定注意這個細節。

受儒家文化多年的薰陶,寧完我和范文程都把大義和名分看的相當重要,他們受皇太極託孤的重任在肩,自是要竭盡全力維護豪格的地位。

兩白旗多爾袞兄弟抵達寧古塔的消息已經傳來,這兩人可是豪格極爲強勁的對手。

論身份和能力,多爾袞和多鐸都在豪格之上,雄才大略的皇太極都一直不曾壓服二人,更別說這個只知道衝鋒陷陣的豪格了。

在局勢不明之前,多爾袞兄弟倆不會不顧大局引發內訌,可若是後面的消息陸續傳來,兩白旗很可能會藉機發難。

現在豪格手中只有三千皇太極的護軍,再就是一直駐守在穆丹烏拉的兩千多兩紅旗和兩藍旗的人馬,這隻人馬最終會在很可能的內訌中倒向誰,現在還是一個未知因素。

必須想辦法儘快把這兩千多人徹底掌控住才行。

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六章 皇莊2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八百四十二章 新概念、新思路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五百七十七章 都盯上海貿這塊大蛋糕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八十章 困難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六百一十六章 朝廷沒錢養老?士紳們有啊!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一百七十三章 猜測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一百二十一章 伏擊1第二百三十四章 開端第八百二十三章 新型戰列艦、大型商隊遠航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不高興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七百八十六章 皇帝撐腰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手筆升擢、談判開始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五百五十一章 恢復大唐安西四鎮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六百四十二章 盧閻王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八百六十三章 想收藏日本盔甲的太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一百八十一章 投賊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十六章 平叛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五百一十九章 葡萄牙教官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