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

“縣尊、文成,我想過,若是單指着將來移民新墾田地繳納賦稅引發朝堂重臣關注,然後再據此打開我等升遷門路,恐怕是遠遠不夠!

你們想,數年來,我等費盡心力所做之事,整個平涼府下轄各州縣官府都是一樣在做,且有幾個靠着大河、佔據地利之優的州縣比我等做的還要好上許多,將來因功升遷,也是他人走在我等前面。

我仔細考量過,要想着幹出更大之政績,咱們不能單靠着田畝所出,還得有其他產業來增加繳納賦稅之額度,若是上繳夠多,那不想升遷都難了!

可咱這衛護縣幾乎未有工坊,想要生財,就得想法子,而這新酒就是最佳之途徑之一!”

田一農、崔世生都是不住點頭,同意範英雲的分析和判斷,但聽他提到想用新酒作伐,二人都是連連搖頭。

“歷朝歷代對釀酒都是管控極嚴,只因此物雖是極爲人愛,但卻會消耗衆多糧食。

現今大明北地雖說缺糧之事基本無憂,但卻沒有足夠之糧來釀造此物,朝廷是絕不會允許的!

更何況新酒釀製之法可是歸屬天家,豈是我等所能覬覦之物,不妥、不妥!”

田一農將前傾的身子收回,端起酒盞飲了一口,拿起筷箸夾了幾口菜咀嚼片刻嚥下後開口道。

“縣尊,此次我巡視鄉下,跑了十餘個村子數十家農戶查看,這連續兩年豐收之下,不管是移民還是縣裡原有農戶,各人家的糧倉可都是堆滿了糧食,現下就算敞開吃,怕是陳糧還未吃掉多少,今年之新糧便又下來了!

七裡堡有名叫做李保的陝北遷移戶,家中有一妻二子一女,其中其妻、兩個兒子都屬壯勞力。

這李保一家也是賣力氣,自崇禎九年至去年,兩年多時日開墾田地五十餘畝,加之其種田頗爲在行,去歲夏秋兩季收麥粟九十餘石,得糧八十餘石,共計一萬三千斤!”

田一農與崔世生聞聽不禁也是咋舌不已。

田一農雖然知道崇禎十年與去年兩年,衛護縣不管是遷移戶還是本地戶,糧食收成都是越來越好,但因按聖意,新墾田地三年不計徵,所以他們也未曾派人每家每戶統計過農戶的產量,只是將新墾田畝總數做了一個統計。

範英雲繼續說道:“縣尊、文成,據我所知,四海酒業所出新酒主要用小麥、大麥、豌豆做原料,然後加入酒麴釀造,具體工藝並不清楚。

而四海酒業之所以能用糧食釀酒,主要得益於紅薯在京畿一帶的大量種植!”

紅薯的名頭現在已爲諸多官員所知,田一農與崔世生當然並不陌生,只是因爲陝西一帶沒有引進種植,所以他們也只是聽說過是一種高產農作物,但到底適合情形並不知曉。

“據來訪的客人告知與我,京畿一帶之崇禎十年便開始大量種植紅薯,因此物不佔良田,於地力無求,大可以於荒坡山地種植,成活率極高,產量也是極大,據聞畝產可達一千餘斤,並且可以以其代糧裹腹,實爲荒年必備之佳品!”

田一農與崔世生聚精會神地傾聽範英雲的講說,一邊聽心裡一邊琢磨:這老範雖說出身不行,但腹中確實有料,也不知他從哪知曉如此多雜七雜八的事物。

“要想釀酒,糧食大大的富餘,此乃是前提,既是紅薯能代糧,那縣尊便可以上本請求於衛護縣下農戶試種,等到產量大增後,農戶便可用紅薯作爲主糧之選,而其所產麥粟便可爲官府大量收購。

而後縣尊再上本請釀酒法,以釀酒之產出增收,如此一來,農戶多賣糧有利可圖,而縣府賣酒便可上繳大量稅金,制酒也能僱請本地民衆爲工,如此一舉三得之策,便可使我衛護名聲大噪,且於朝廷之稅金遠超此前,到時候我等升遷還不是水到渠成?”

範英雲一口氣講完後,端起酒盞將裡面剩餘之酒一飲而盡,而後張嘴呼出一口大氣。

“縣尊,老範此策大有可爲!

據世升所知,紅薯乃聖上親言大力推廣之物,現下既是京畿地區廣植,那便說明相關種植之法已是成熟,縣尊上本請於衛護試種順理成章。

至於釀酒經銷增加上繳稅金一事,世升自當修書恩相予以詳細請示,以聖上之仁厚,當會慮及西北農戶貧窮之況,我等所請應當會得以允可!”

崔世生與次輔孫傳庭的關係,在陝西屬於人盡皆知之事,這也沒有什麼好避諱的。

既然崔世生願意出面求助與孫傳庭,將衛護縣糧食連年增產豐收以及其他情況詳細說明,這位次輔能出面替衛護縣面聖稟明,建個小酒廠也算不得什麼大事。

範英雲剛纔闡述的已經十分詳盡,這事看上去十有八九能成,一旦事成,那麼頂多三年之內,衛護縣給朝廷上繳的賦稅可就不是多年來的幾百兩了,有可能是十倍數十倍的增長,有這樣的政績,他們三人升遷自然毫無問題。

“那此事就這樣定了,老夫明日便上本京師。

再就是,既是老範言及農戶田地大量增產一事,如此多糧食久儲於戶下,怕是不易保管,最好還是收儲於官倉爲好。

文成,明日你便帶人開始勘察場地,而後開始籌建新官倉,待建成後,老夫便上本朝廷,請撥付銀錢,用以收購戶下之存糧,以備不時之需之同時,也能讓農戶增產之時亦能增收!”

田一農思忖一下之後對崔世升道。

農戶自建的儲糧倉房,不管是從設施上還是管理上都無法與正規的官倉相比,如果保存不善,糧食受潮發黴、被蟲鼠齧咬會損失不小,田一農剛纔的佈置的確是利農的良策。

“縣尊,即是提到農戶增收一事,我倒是也有些許思路。”

崔世升領命後接着開口道。

“陝北移民中,有不少人家原先世代與邊牆外之韃虜混居,於蓄養牛馬等牲畜一事上頗有所長,而觀我縣現況,此等大型牲畜卻是極爲缺乏,若能動員精善此技之農戶繁育牛馬等,將來既能增收,亦能解我縣之困境。

故此,我以爲,縣尊上本之時最好於此事也要提到,請朝廷另撥款項予以扶持。”

“文成此議雖是極佳,但若是蓄養牛馬,所需草料從何而來,我縣可並無大型草場啊。”

範英雲語帶疑惑的開口道。

“哈哈,老範,這你就不懂了!

有一種作物名曰苜蓿,不管是青料還是乾料都可以作爲飼養牛羊豬雞之用。

再者,待適才所言之酒廠建成後,將此新酒銷往北地之客商,前來進貨時,大可以將其北地草料運來我縣售賣啊,這一來一往間,不就多了一份收入?”

崔世升跟着孫傳庭走南闖北間,知道苜蓿的諸多用處,於是便簡略地將苜蓿諸多事宜講說一遍,田一農與範英雲都是點頭叫好。

既然是開了增收增產的頭,思路打開的三人順着現在的話題,把腦子裡的想法一一講出,然後分析利弊再決定是否實施。

經過長達兩個時辰的探討,在增加了幾項其他舉措後,田一農與崔世升方纔興盡而歸。

第二天上午,田一農與崔世升、範英雲聯暑的厚厚題本便通過驛站發往了京師。

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八百八十九章 扮豬吃虎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地四百五十五章 心有不甘的皇太極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三百二十四章 吃癟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四百六十三章 再來一次十三副?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二百五十六章 戰前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一百七十六章 撬動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四百一十七章 巡鋪所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五章 皇莊1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二百九十一章 細節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六百六十五章 做夢也沒想到能吃飽飯的李保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四百九十二章 內閣人選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十章 商路第三百五十八章 鄒家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規第六百九十二章 恩賞、佈防圖第三百零三章 亂起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八百三十三章 取消宵禁、擴大內需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四十一章 大戰5第二章 駱養性第一百四十二章 閒談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二百六十章 備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二百二十九章 草民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八十八章 兵亂第五百五十七章 終成眷屬、賜銀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三十七章 大戰1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六百二十八章 勳貴們的猜測和打算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九十五章 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