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

莊元洲赴任曲阜知縣已有差不多半年之久了,而這半年的官宦生活徹底顛覆了他多年來形成的認知,也促使他拋棄了某些幻想,最終選擇倒向了皇帝這一邊。

初至曲阜之後,在參加過一系列例行公事般的士紳宴飲活動後,莊元洲按照預先的計劃,時常身着便裝,帶着僕從開始深入田間地頭,打算對曲阜當地社情民意做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瞭解和認識,以便爲後續的治理打下一個堅實地基礎。

但是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忙碌之後,莊元洲對自己能不能在任上幹出一番政績產生了嚴重懷疑。他已經察覺到,作爲名義上曲阜縣最高行政長官的他,只要不向孔家低頭,自己的政令就根本出不了縣衙。

自從太祖朱元璋把曲阜知縣一職欽定爲孔家世襲以來,凡兩百年間,歷任曲阜知縣均爲孔家子弟,加上衍聖公這個在士林中無可撼動的名號,曲阜名爲大明所屬,實際上已獨立於朝廷管轄之外。

而自打現在的朱由檢於崇禎八年穿越過來後,出於對孔家種種劣跡發自內心地厭惡,便於當年年末將太祖定下的規矩做了改動,改派外官擔任曲阜知縣一職,想通過這種手段瓦解孔家在曲阜,乃至整個兗州府的龐大勢力。

但事實證明,朱由檢的這種舉動是徒勞並且可笑的。

作爲第一個就任曲阜知縣的外姓官,李少華在赴任當天便去了衍聖公府,當着孔胤植的面便表明了態度:自己雖然是朝廷命官,奉命擔任曲阜知縣,但自己並無意冒犯侵佔衍聖公府的權威,在曲阜,一切規矩照舊。

自那之後,在孔家的大力支持下,曲阜縣各方面一如既往,李少華也因處處以孔家指令爲尊,所以在吏部每年的例行考功中都被評爲上等,只等着五年任期屆滿便能順理成章地官升一級。

而這看似皆大歡喜的局面卻因孔胤植的溺斃戛然而止,李少華也因衍聖公莫名溺亡被斷坐失之罪而罷職回家,隨後曲阜知縣和衍聖公爵位虛懸,宮裡好像忘記了有這兩件事一樣,儘管孔家屢屢上表請封及授官,但所有的表章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沒有任何迴應。

莊元洲到任伊始,孔家雖然也安排旁支子弟宴請過他,但孔胤植的長子、名義上衍聖公爵位承繼者孔興燮卻一直沒有露面,孔家大房一脈更是對他的到來視若無睹一般。

莊元洲心裡自然清楚,孔興燮雖然並沒有承襲爵位,但儼然已經當仁不讓的以新一代衍聖公自居,這是等着自己親自登門拜訪呢。

而他卻非常清楚皇帝對孔家的厭煩,所以這個門是無論如何不能上的。只要自己一踏入孔家的大門,那就意味着仕途的終結,就算孫傳庭的面子在也沒用。

所以莊元洲到任後只是象徵性地去孔廟祭拜一番,對士紳們種種或明或暗的提示充耳不聞,堅決不入孔家一步。理由是衍聖公位虛懸,作爲朝廷命官,他去拜見名義上還是庶民的孔興燮於理不合,只要孔興燮承襲爵位,他自然會親自登門拜訪。

看到新任知縣如此做派,曲阜的鄉紳官紳們隨即採取了有意無意疏遠他的策略,而莊元洲對此也並不在意。在他的思慮中,曲阜只不過是他仕途的起點,只要能摸清皇帝的真實意圖並且付諸於行動,然後在吏部考評中得到中等名次,那就不會阻礙他順利的升遷。

但是莊元洲很快發現,自從他這番表態之後,只要與他相關的幾乎所有事情都變得糟糕起來。

首先便是夏糧徵收遇到了重大阻礙,朝廷給曲阜定下的一千石賦稅徵繳指標根本無法完成。戶房典吏在徵繳賦稅期間,先後數次拿着各種表格找到莊元洲,然後逐一說明,某戶本應上繳多少,但因田地乾旱少雨以致絕收,故而無法徵繳到位;某鄉因爲收割前突遇狂風冰雹襲擊,以致莊稼大面積倒伏和減產,別說上繳賦稅了,就連今年的口糧都成了問題等等。

最後戶房典吏坦言,今年的賦稅徵繳只能完成三百石,剩餘的七百石空額已無力完成,只能請知縣大老爺自己想辦法了。要麼是就拿這三百石上繳,然後在年末吏部考評中被評爲劣等;要麼是自掏腰包添上這個大窟窿,花錢買個平安,以保證在仕途上不留污點。

這名典吏最後還笑眯眯地告訴莊元洲,如果知縣大老爺想自費購糧,他倒是認識幾名大糧商,保證比市價要便宜些許,並且還暗示,上任大老爺遇到這種麻煩事,最後都是孔家幫忙才完成了差事。

莊元洲在不動聲色的把這名典吏打發走之後,心裡已經明白,這一切都是孔家在背後作祟,只要自己現在馬上去孔家拜訪,那這次的賦稅徵繳肯定會如期完成。

對於孔家這種上不得檯面的齷齪手段,沒想到聖人之後氣量如此狹小,莊元洲對此既感可笑又感失望。

在前段時間四處體察民情的時候,莊元洲對孔家所擁有的田地財富已是大致知曉一些,知道曲阜應該承擔的一千石糧食賦稅,對於坐擁幾十萬畝良田的孔家來說如同九牛一毛。

在皇帝和重臣們想方設法籌集糧食安置數千萬災民的情況下,每年田地中出產上百萬石糧食的孔家卻對此視而不見,而且趁機提高糧價大發橫財,這種行徑已經不能用齷齪來形容了。

直到這個時候,莊元洲突然明白了皇帝爲何深厭孔家,並且想要讓孔家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了。

讓孔家這數十萬畝田地能夠上繳賦稅,這纔是皇帝的根本目的,而衍聖公爵位一直虛懸,就是皇帝想借此拿捏孔家的手段之一,但是這種事需要有人去做惡人,自己不幸或是有幸,被皇帝給看中了。

不對!

一旦孔家數十萬畝田地上繳賦稅,那大明其他的士紳大戶呢?聖人之後都能繳稅,你們憑啥不能?

皇帝這是打算要與天下士紳爲敵啊!

想到這裡,莊元洲突然之間心跳加速,人也徹底醒悟過來,與此同時,心裡頓時感到既驚又佩。

他其實很清楚,大明現在根本不缺糧食,之所以糧價騰貴,主要是因爲天下的士紳大戶們,把名下不納賦稅田地出產囤積了起來,然後藉着天災人禍之際投入市場謀取暴利。

而一旦皇帝這個宏大的策略最終達成,那太倉就會很快變得充盈無比,到時候不管何地發生多大的災情,朝廷都可以從容應對,從而會避免再有崇禎初年大規模流賊事件的發生。

手裡有糧,心中才會不慌。

可是,如果真要這樣去做了,那可就會立刻成爲天下讀書人的公敵了,會被整個士紳集團所唾棄,若是皇帝頂不住壓力半路放棄,那出頭的人便會被當做替罪羊推出來,最終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同樣,如果這個戰略能夠成功,那自己的前程將會是一片光明,今後只要不犯大的錯誤,將來位列朝班絕對沒有問題,甚至入閣執政也大有可能。

面對這個成功與失敗並存的機會,自己該如何選擇呢?

第三十八章 大戰2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二章 駱養性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二百三十七章 私訪第七百零八章 未雨綢繆,亡羊補牢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九十三章 城外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二百九十章 宴會第五百八十九章 有人慌了神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八百七十一章 改進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二十一章 密旨第五百八十七章 有錢不一定智商高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一百四十四章 新政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八百九十一章 未來閣臣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五百零七章 秋後算賬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八百一十六章 被打懵的聯軍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十七章 樊城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五百一十章 一切可以重來嗎?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一百零八章 宮內第一百四十六章 肥羊第五百四十九章 孫傳庭、盧象升的反應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二十五章 西安左衛1第十章 初見文臣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三百六十五章 驛站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四百二十七章 潰敗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三百一十五章 偶遇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八百五十章 變生肘腋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