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

由於無法預測鄭芝龍在開海問題上到底持什麼樣的態度,在經過全面考慮後,朱由檢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

首先當然就是派欽差去往福建,全力爭取鄭芝龍在此事上能夠與朝廷合作,這也是朱由檢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依據朱由檢的判斷,鄭芝龍妥協的希望還是很大的,原因就是自己數年來展現出來的強悍武力,加上對鄭家的優待,軟硬兼施之下,對於已經富可敵國、現在只想將榮華富貴綿延下去的鄭芝龍而言,捨棄一定的利益並非是很難做出的選擇。

但開海畢竟是從鄭家以及名義上聽從他的海寇們口袋裡搶錢,就算鄭芝龍同意了,平時依附他的那些大小頭領是何態度就不好說了。

設立海關,將原先由鄭氏集團從海商們身上抽取的保護費改爲給朝廷納稅,這對相當一部分亦商亦寇、已經自由散漫慣了的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在這些人的心目當中,陸地上歸朝廷管,一望無際的大海則是他們的天下,海面上那些來往不覺的商船就是一個個移動的銀庫,那些銀錢就是老子們的,現在有人想要過來搶食吃,這不是找死嗎?

要知道,鄭家那面小小的認旗,一面旗就能賣出一千兩的價錢,哪艘商船隻要沒有認旗,最後的結果就是船毀人亡的下場。

一艘船一千兩,鄭家拿六成,剩下的四成由其他人分潤,就算大頭都讓首領們拿了去,但每個海盜都或多或少能拿到一些,這就是鄭家的凝聚力所在。

在鉅額利益的驅使下,天王老子也沒放在這夥海寇的眼中,而朱由檢的搶錢計劃無異於火中取栗,結果到底如何,現在全是未知數。

若是策劃的不夠周密,最後很可能會出現十幾萬海寇各自爲政、東南沿海亂象分呈、正常的海貿遭到嚴重打擊的局面,這是朱由檢最不願看到,也是他無法接受的結局,也會對他的整個戰略造成極壞的影響,會讓大明海軍的建設至少推遲數十年的時間。

“此事事關重大,若想徹底解決此事,靖海伯之態度是最爲關鍵之所在,須得精心謀劃,將一切不利因素考慮在內,最後拿出一個切實可行之方略方可。

鄒卿作爲欽差,朕倒是未有異議,但此事卿須與陳卿仔細斟酌會商,力爭在不引發東南沿海太過動盪之況下將此事辦成,事成之後,朕自會不吝升賞!”

鄒維璉雖然與鄭芝龍相熟,但以他的行事風格來看,去了鄭芝龍處也不過是以朝廷大義的名分來行事罷了,可是這件事僅靠大義的名分是遠遠不夠地,必須施以其他手段作爲輔助纔會提高成功的概率。

在這個時候,陳奇瑜這位智謀深遠地戰略家就該登場了。

論起對人心的洞察力,鄒維璉根本無法與陳奇瑜相提並論,之所以委他作爲欽差,最主要的就是爲了打消鄭芝龍的戒備之心而已。

“臣遵旨,待會商畢,臣自會抓緊與鄒部堂商議此事!”

陳奇瑜起身施禮接旨,剛纔還有些不安的心裡也徹底安穩下來。

對於剛纔隨着大夥兒一起反對皇帝的那番舉動,陳奇瑜也是多少有些後悔,生怕因此失了聖眷。但現在皇帝居然將如此大的事情着落在他的身上,那說明對他並沒有產生惡感,只要自己能帶着鄒維璉把此事辦得漂漂亮亮,再往上一步也不是不可能。

雖然心裡一直瞧不起海寇出身的鄭芝龍,但陳奇瑜卻並未在戰術上輕視這個大明新晉伯爵,鄭氏所擁有的勢力確實不容忽視,要想按照皇帝的意思,將這股無法掌控的勢力收歸己有,的確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啓奏聖上,現下無論是山東災民移往遼東,抑或是河南災民遷移湖廣,由於事涉上千萬人口,其中大小事情瑣碎繁雜,不論是戶部、工部以及牽扯其中之地方官府,所需官吏已是力有未逮,甚至可以說是遠遠不夠,這也導致移民過程中,由於官吏不到位而引發的混亂狀況。

內閣已接獲數十份地方奏報,請求增加官吏數量,以避免諸多不可控之事生髮,臣據此上稟,以便聖上明察。”

陳奇瑜和鄒維璉接旨後,溫體仁起身施禮稟報道。

現在北地的移民工作已經陸陸續續開展了三年時間。

除了陝西各府向西安府、平涼府等地就近遷移,山東中南部災民向南四湖遷移、山西部分災民持續向臺灣遷移外,山東西北災民移往遼東、河南南部兩府移往湖廣的工作量最大、牽扯的人口最多,事涉其中的官吏已是不敷使用。

已經精疲力竭的相關府縣的主官紛紛上書內閣,請求朝廷能夠增派人手,能夠讓奔波其中的官吏們得到喘息之機。

溫體仁的奏稟讓朱由檢頓時驚醒過來。

隨着皇帝的位子越來越穩固,自己還是犯了想當然的錯誤。

上面一張嘴,下面跑斷腿。

自己只想着能夠儘快完成移民開發的戰略,卻根本沒顧及到下面具體辦差官吏們的辛苦。

在交通條件極爲不便的當世,底層官吏們只能徒步跋涉於萬水千山之間,同時還要管着數百萬計移民的吃喝拉撒,這種長期的精神和身體高負荷運轉下,一向懶政惰政的大明官員吏目們能夠堅持到現在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當然了,這種官場新風氣之所以能夠卓有成效,也是在利益和有效監督雙重作用下取得的。

在按照職差拿月薪、辦差還有額外的各種補助、表現突出的底層吏員會得到晉升品級等等各項物質利益刺激下,直接與黎民百姓打交道的底層官吏們爆發出了空前巨大的工作熱情,在加上督察院御史、錦衣衛校尉的明暗監督,這才使得相關官吏們沒有出現對政策的牴觸情緒。

但隨着時間的不斷延長,官吏們工作的熱情也在逐漸衰竭,生理和心理上也即將到達極限,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還要繼續進行下去的移民工作也將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是時候該找些勞力去幫忙了。

“此事是朕疏忽了,虧得首輔於內政之上始終關注如一。

三年來,北地相關地方官吏於救災一事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內閣及吏部、督察院、親軍堂官應就御史及親軍所呈報數據,做出相應賞擢,此事須儘快着手會商。

至於增派人手一事,首輔可有良策應對?”

朱由檢先是誇獎了老溫一句,在提出自己的看法後詢問道。

“此事老臣倒是有一策呈報聖聽!”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五百五十九章 放假、大肆採購、衣錦還鄉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四章 洪承疇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二百五十二章 情弊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八百四十九章 全面推廣的難題第五百七十五章 皇帝打算與天下官紳爲敵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三百六十八章 爭議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六十九章 發展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五百四十六章 目標是馬尼拉的大佛郎機人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十五章 譁變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一百六十七章 思緒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七百五十章 醫療和教育決不能商業化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一百八十六章 攔截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八百三十七章 伶牙俐齒、毆打官差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六百一十九章 修路帶動市場繁榮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百三十掌 登船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四章 洪承疇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七百一十六章 錯估形勢第五百七十三章 對自己人下手要狠一點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五百六十三章 農業不僅僅是種田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一百七十七章 工坊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八百六十章 以文制武還是文武並重?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四百三十四章 清軍的反應和對策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六百四十八章 被同化的危險、必須警醒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七百二十二章 伏擊、斃殺敵酋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五百四十三章 荷蘭人的考量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九十八章 計議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六百三十一章 張網以待、終有所獲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六百五十章 宮內改革、減少天家個人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