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天下第二城

抵達太原之前,易風先聽見了洶涌的水聲,沉吟不絕。春回水暖,冰河解凍,河流高漲。

太原城左汾右晉,一條大河自太原城當中橫穿而過,這並非一座尋常的城池,而是三城相連,週迴四十餘里,汾水穿中城而過,引晉水入經西城、中城入東城。氣勢恢宏、景緻雄奇,城中房屋建築鱗次櫛比,層層疊疊,顯露着富麗、輝煌、以及繁榮的景象,像易風一行展示其中原門戶,北方中樞的重要地位。

易風不是第一次見到這座城池,但見一次驚歎一次。比起塞外的懷荒,這次連城龐大無比,比起河北重鎮幽州,這裡繁華富裕,比起京師大興,這裡也是生機勃勃,瑰麗大氣。

望着夾雜着冰凌的渾濁河水打着旋的奔騰,易風感嘆連連,太原位於河東的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爲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太行山雄居於左,呂梁山巍峙於右,雲中、系舟二山合抱於後,太原平原展布於前,汾水自北向南縱貫全境。

加上北面的太原三關,再往北還有樓煩、雁門兩座雄關要塞,可以說這裡確實是天然的要塞中樞,只要守住太原,整個北方都能安穩,更能保證河南和關中兩大重要地區的安全。

自魏以來,太原也一直是北朝的中樞,比起西魏入關後才重新恢復生機的關中長安。太原的底蘊更比長安深厚。周隋兩代立都關中,隋朝營建新都大興近二十年,可依然比太原城強不了多少。時至今日。若將大隋的城市排行,大興不論政治還是軍事或者經濟地位,都可論第一。而第二,毫無疑問是屬於太原。洛陽比不了太原,揚州也比不了太原,荊州、成都、幽州更比不了太原。一直以來,雖然大隋立都大興。並沒有公開設立陪都,但隱隱的。卻也是以洛陽爲東京,以太原爲北京。

易風和楊雄並騎上前,尉遲恭親自擔任易風的掌旗官,鮮紅豔麗的赤色旗幟上飛揚着代表易風的白色猛虎。

他們最先靠近的是太原三連城的西城。高大的西城在望,隔着河水暴漲的汾水。

一座巨大的鐵索橋橫架在汾水河上,鐵橋很大,兩岸各建有一座巨大的橋頭堡,以守衛河橋的同時,兼用做鐵索的固定,橋頭堡內建有兩隻萬斤鐵牛聳立,十幾根粗大的鐵索自橋頭堡牆內拉進堡內,系在大鐵牛之上。橋頭堡周圍一里。堡高六丈,用大青石壘就,只開兩門。兩門上都建有六層的箭樓,每層有十八個箭窗,整個箭樓前後兩面各有一百零八箭窗以守衛堡門。堡門巨大,門上還釘着一百零八個大銅釘。一遇戰事之時,可以直接在門上大銅釘之間塗上厚厚的爛泥,以防火攻。增強防禦。

太原城不愧爲軍事要塞,太原城外河上的鐵索橋橋頭堡就如此雄偉堅固。可謂堅不可催。而更讓人稱奇的是太原城有三座這樣的鐵索橋。出現這種情況,首先不得不說是太原城的選址上以及那條汾河與晉河還有後來開挖的那條晉渠。

太原三連城東西相連,中間是一座中城緊密的把東西兩座城給聯結起來。而那座南北貫通河東的汾河,卻正正好的自中城的中間穿過。而晉河在太原城的西側流過,太原從這條西側的晉河裡又開挖了一條引水渠供三城使用,這條渠道從西向東,將太原三城貫穿,與南北貫穿中城的汾河,正好十字交叉。

wωw •тTk án •Сo

汾河與晉渠形成十字交叉,然後又與晉河一起形成了一個三角。

太原中原的汾河與晉渠的十字交叉上,修建了一座座落於中城之中,聯通兩岸的城中橋。

而在太原城西側南面的晉渠之上,則修建了一座豫讓橋,在太原城南面的汾河上,又有一座汾河橋。

“這鐵索橋和橋頭堡都是由晉王坐鎮幷州之時修建,原來只有一座浮橋,很不方便,一遇冬季結冰或者暴雨冰凌等時候,就無法過河。楊廣籌集款項,修建了這座堅固的十八索道大橋,從此保證了西城與汾河西岸的暢通。後來又修了另外兩座”楊雄見易風不停的打量着這座城池,笑着向他介紹。

“便民還是其次,有此兩座橋頭堡在,這大鐵橋根本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於太原西城的防禦,也有相當大的保護作用。”易風點評稱讚,楊廣這傢伙還真蠻喜歡修這些東西的,在天門關修了楊廣棧道,沒想到在太原還又修了這麼彪悍的橋頭堡和鐵索橋。可以說,太原城外這兩河一渠,把太原城和城外的土地切割成了七八塊,使得整個太原城的防禦更加複雜起來。強大了進攻的難度,增強了守衛的能力。而楊廣在這河流上修建的這三座大橋也相當有用。不僅僅是方便過河,特別是他選的位置,一座橋在三城的正中間,是在城中城的中城裡面。這就使得太原城東西兩城相連,免於被敵軍分開切割進攻,他們跨河卻做到防禦一體。隨時可以互通有無,相互快速支援。而另外的兩座橋,則都修建在太原城的南面,一在西南,晉渠與晉水的河口不遠。因爲晉渠是從西橫穿三城,因此這條渠道實際上把西城的南部給包起來了,成了一條更大的護城河。有這條晉渠,就使得西城只有一半暴露在敵人的進攻範圍之內,這無疑大大增強了太原西城的防禦力。

甚至因爲太原三城連接,東西直抵兩側山下,這也使得當敵人進攻太原的時候,基本上只有北面處於敵人的攻擊範圍之內。要想攻擊南面,得從兩側翻山。而晉水和晉渠組成了一個丫形,又添了一道阻攔,這時西南面的這座豫讓橋就是到繞到南面進攻的重中之中,必經之橋了。

而過了豫讓橋也只能攻擊到西城的南面而已,因爲還有一條汾河南北貫穿而過呢,要想攻擊到東城的南部,還得再越過太原城南面汾河上的汾河橋。

可以說,太原城真是建築的太利於防守了。本身堵在太原盆地的北端,用三連城聯接起來直接頂到東西兩邊山下,把整個大通道給堵住了。然後汾河從中穿過,使得太原城北面就分割成了兩大塊。又通過晉水和晉渠又切了幾刀,再加上南面的兩座河橋選擇的位置,更使得整個太原城形成了立體防禦圈。就如太原連城的佈局一樣,那是城連城、城套城,就算敵人攻進來,可也會鬱悶的發現,他們只是攻破了第一層而已,還有一層又一層的關卡防禦等着擊破。而這種帶有相連而又能獨立性質的佈局,則使得在攻防戰時,就算破了一個口子也沒事,還有第二道甚至是第三道防禦保護着。

就有如那些帶有水密艙的船隻一樣,船艙設計成相互不通的一個個艙區,就算一個漏水,也影響不到其它的艙,大大提升安全性。太原的這種防禦風也是如此,通過河流、鐵橋、還有一個個的城區把整個太原分割成了好幾層以及最內一層好多塊的這種縱深防禦體系,可以讓守軍戰鬥到最後一刻,最大限制的加強防禦力,最大限度的提升進攻的難度。

“也只有蒲州黃河上聯通河東與關中的蒲津大橋,比這大橋更雄偉。”楊雄也是很讚歎。易風點了點頭,他這次回來的時候就是過的蒲津大橋。蒲津大橋比起這座橋規模更大,更長,那也是座鐵索橋,橋兩岸也是用大鐵牛繫住大鐵索,上面鋪設木板。但蒲津大橋跨度更長,而且蒲津大橋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橋在河中心有一座沙洲,然後在那裡建築了一座橋中堡,一座比這兩座橋頭堡更堅固險要的河中之堡,把守着蒲津大橋。建在橋中央的河中心沙洲上,自然比起建在兩頭的橋頭堡更險固。

太原城開有二十四個門,不過卻沒有從北面進入。因爲太原城三連城,中城最小,只是連接東西二城。而西城最繁華熱鬧,總管府也設在西城。西城內也有三城,但卻不是東西相連而是成品字形,或者說是倒品字形,北面是倉城和新城,那條東西橫穿而過的晉渠南面纔是大明城,也就是太原府的核心所在,總管府就在大明城內。

易風一行自北南下,從西側那條狹長的通道到達晉渠前,經豫讓橋過河繞到太原城南面,然後進入西城,再進入西城三內城之一的南面內城太明城。

進入豫讓橋西橋頭堡後,易風還特別要求登上城門上那高高的箭樓上眺望對岸的正對面的西城西南角。站的高,看的遠,易風登高遠眺欣賞着汾河與西城的美景,而李密劉文靜等則都在努力的觀察着西城裡的一些細緻之外,打量有沒有什麼異常,比如兵馬埋伏之類的。

第537章 伴君如伴虎第364章 紅拂的決定第39章 楊廣的私生子第35章 侮辱第125章 引 誘第496章 打回關中第329章 孤注一擲第551章 李靖根本停不下來第134章 楊廣第566章 李靖出山第8章 公主第91章 冠軍將軍第348章 與民爭利第96章 交鋒第213章 奪旗第40章 財色兼收第248章 房玄齡的計劃第397章 突破下限第186章 坐山觀虎鬥第57章 旗、令、印、冊第237章 君無戲言第300章 御駕親征第430章 扶不起的阿斗第380章 開張第17章 燕雲十八騎第450章 保存實力第319章 三生契合第51章 無路可退第341章 反詩第507章 名將對決第171章 皇長孫第320章 不安好心第573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128章 懷荒新軍第149章 發媳婦第532章 君臨天下第231章 豔福不淺第32章 傲嬌第33章 那一瞬的溫柔第81章 書生萬戶侯第460章 連挑三將第288章 成器第504章 南征第572章 最 致命的一擊第180章 長寧公,長寧王?第417章 一眼看上了第227章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第548章 全面戰爭第443章 擁兵不前第440章 胡馬度陰山第347章 典籤李密第557章 衛國公第272章 李四第463章 捷報連連第532章 君臨天下第1章 毀人名節第2章 逼婚第66章 河南綠林第403章 夷男第333章 捷足先登第174章 小姨子第110章第354章 書生第23章 盟友第161章 講武堂第536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150章 謝文東第301章 欲擒故縱第415章 殺個回馬槍第56章 我願意!第304章 李淵投效第63章 白馬坡第244章 劍拔弩張第224章 彪悍的妹子第124章 戰爭紅利第225章 錢能通神第238章 功高第9章 見面第524章 朕不後悔第475章 漢王已略地 四面楚歌聲第97章 先下一城第306章 攪屎棍第264章 打狗何須看主人第5章 赴湯蹈刃第268章 借刀殺人第401章 不知死活第28章 掌權第426章 易風的賤命真硬第278章 攤牌第529章 三辭從命第422章 糧草百萬、甲四十萬第149章 發媳婦第506章 垂簾聽政第82章 積銷燬骨第153章 漫山遍野第50章 白馬銀槍易三郎第471章 高熲的投名狀第341章 反詩第514章 大運河第505章 黃雀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