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南蠻之亂

楚歷五年,海外的混亂傳回楚國,在楚國本土也驚起陣陣波濤。

一番喧囂之後,楚國朝堂也統一了意見,盯準了罪魁禍首——蜀侯!

原本正準備撤出益州的宛城一師,又殺了個回馬槍,並且不等蜀侯來使詢問,楚國就已經先一步遣使,來訪者不是旁人,正是第一屆科舉時,在模擬出使時表現突出,平時以辯才受禮部重視的鄧芝。

不過從出使的級別,也能夠看出楚國的重視程度——鄧芝再怎麼突出,現在也只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

劉璋雖然惱怒楚國毀約,但還是在城都,“熱情”的接待了鄧芝。

這次既是張鬆、鄭度等西川賢臣,也沒有對劉璋的慫,提出什麼相左的意見。

畢竟現在蜀侯府、或者說是西川的情況,的確有些不妙……

益州南部,南中蠻紛紛北上作亂,此時哪怕沒有楚國發難,蜀侯也已經焦頭爛額。

至於南中蠻忽然來犯,並不是因爲別的,正是陳宮、高順兩年來的“教化”,以及楚國兩年來對蜀侯府的出口,取得了成效……

陳宮、高順,聯合五溪蠻的大首領,也就是現在五溪獨立師的師長沙摩柯,從荊州南部,跋山涉水的往益州南部宣揚楚學。

益州南部的情況,和荊州南部差不多,都是漢夷雜居,許多漢人大族,也都是半夷半漢,要說區別的話……就是南中地區的縱深更大,蠻夷勢力也更復雜。

因爲沒有統一,“大”並不等於“強”,只是“複雜”。

不過就和荊南一樣,每次所謂的南蠻之亂,沒有單純的民族衝突,基本都是益州南部的大族帶頭搞事情的!

這次規模甚大的南蠻之亂,情況卻有些區別……

之所以生亂,其實間接原因,是楚國五溪獨立師的行動,擠壓了部分蠻人的生存空間!

楚學西渡之處,建起了一座座簡單的城池——沒有高大的城牆,只是劃定了聚居區,交通允許的地方,甚至已經開始開設工坊……

然而並不能說是順利!

僅僅是一條“交通允許”,在南中就已經是很苛刻的要求。

之所以南中地區,千百年來與中原文化未能徹底合流,自然有其原因……

以陳宮傳回的普查消息來看,整個南中地區,山區地形佔了八成半,還有一成是高原、丘陵,妥妥的“大山深處有人家”。

不僅可以開墾的田地,都十分零散,尤其不少都是坡田,畜力耕作、真氣機關耕作都很難發展……

而且因爲地形複雜,也導致氣候複雜多變,堪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經常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屬於發展農業的話,“資質”很低的土地。

如果要依賴運輸?

偏偏路也不好修,即便在後世,山區也屬於不好修路的地段,更何況白圖只是點出了水泥,還沒有可供提煉瀝青的石油……

這也令南中的城市化難度,比想象中更大——畢竟沒辦法靠農業自給自足、或是能夠輕易獲得外運的糧食,僅靠“大自然的饋贈”的話,則聚居規模不能太大!

白圖的硬盤也不是萬能的,面對這種情況,硬盤裡唯一有些幫助的,是一篇關於彩雲之南省的作物排行與分佈。

發現後世的時候,彩雲之南種植的作物中,玉米、馬鈴薯、橡膠樹佔了不小比重……而這些暫時指望不上。

另外就是粳稻和油菜……或者說是蕓薹(tai)。

蕓薹原本在東漢並不普及,被稱爲“胡菜”,一般是幽州、幷州河套、乃至河西等地,這些羌、氐、鮮卑人分部的地區有種植。

白圖爲了楚民的膳食營養,命工部研究過哪些地區適合耕作各種蔬菜,之後由民部負責普及,現在小有成效,所以楚國也有不少地方,在原本休耕的空檔種蕓薹。

另外就是經濟作物比較吃香,比如甘蔗、茶、中藥、山菌類,以及同樣現在還沒有的菸草。

並且在礦產方面,南中在華夏文明中,無疑是相當優越的地區。

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南中就是盛產金銀之地……

總的來說,南中並不適合農耕文明,尤其是小農經濟——如果要自給自足的話,那麼經濟作物的性價比也會降到極低,而自給自足系列的水稻、小麥、桑麻……在南中的種植效率很感人。

因此搞經濟作物、開發礦產的話,在南中還有出路,想要將這裡轉化成小農經濟,那就不是神農精華能解決的,這也是爲什麼南中地區長久以來,雖然受到華夏文化薰陶,但始終沒有徹底合流。

楚國要解決這一問題,比之前漢王朝,要多出一樁優勢,那就是已經基本拋棄小農經濟,只要修出路,並且提高南中的經濟作物產出性價比,以及優越的礦產資源,這裡完全可以靠交易,將日常所需“吸”過來。

而相比於後世工業化之後,現在楚國最大優勢……自然就是人口!

整個楚國才一千多萬人口,而南中地區,漢夷不過百萬,因此完全可以先將有限的人口,集中在幾個少有的交通“較爲”便利、土地“較爲”適宜耕種的地區,不用和太偏僻、太深的大山較勁兒。

否則如果是十倍、百倍的人口,再想要轉型,那就更加困難!

然而即便如此,不買“楚學”賬的人也有很多,哪怕陳宮、高順、沙摩柯的拳頭夠大,也有不少部族,秉持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態度,不斷向北遷徙。

這也正是這次益州“南蠻之亂”的次(gen)要(ben)原因……

至於主要原因,則是益州南部的許多大族,都在藉機煽風點火,甚至親舉反旗。

因爲這兩年“楚貨”不斷涌入,而且還是找了蜀侯作爲“經銷商”,因此作爲益州大族根本的蜀錦、井鹽產業,受到了很大的挫傷!

哪怕劉璋接受了張鬆的意見,將這部分利益分潤出來,但是……

這些大族又不是小店面——隔壁的烤串便宜,我們直接去隔壁進貨?那穿串工怎麼辦?

小店面可以把穿串工辭退,但這些大族下面,那麼多張嘴要養,可不是純粹“商業利益”夠大,就能夠彌補的!

因此現在哪怕楚國不動,劉璋也已經焦頭爛額。

既然硬氣不起來,自然對鄧芝也只能好生相迎……

第一百七十二章 鹽的魔術第四百六十四章?騎兵的榮耀第三百四十七章 江陵開第五百一十五章 士燮的驚異第三百三十八章 周公難第五百零一章 你來的正是時候第一百五十五章 龐士元第三百三十七章 巴蛇姬第二百七十七章 條件第五百六十一章 瓜葛第四百七十章 二營長,你退下!第三百一十三章 有病第四百零八章 夫人小心,他是楚後的人!第三百五十七章 輔漢七……六侯第四百五十六章?歸來第五十四章 巧遇第三百一十七章 老人家第二百零七章 清廉儉樸第一百一十八章 地氣有變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師府的困境第三百四十九章 急報第四百九十六章 學考倒計時第五百零八章 陰暗的楚王第四百零六章 頭鐵第三百零二章 行者第九十七章 驚雷第四百三十五章 亶州第八十八章 袁術的迴應第一百六十六章 開門,送仁德第四十三章 叫陣第四百三十五章 亶州第五百八十二章 俘虜第三百五十七章 輔漢七……六侯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萊對峙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機立斷夏侯涓第五十章 掎角開陣第四百八十六章 助人爲樂第一百三十六章 甘寧上任第五百九十三章 長安驚變第二百四十四章 金陵異聞第二百一十六章 槓精東來第一百七十二章 鹽的魔術第四百零三章 大型宮廷魔幻倫理戲第三百三十六章 消息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師府的困境第四百八十章 水路第二百五十二章 爭論第六百零八章 雨第三百零四章 港口偶遇第四百零七章 板甲第七十四章 二斗孫伯符第九十四章 天書第六百零四章 威震三秦第一百六十八章 威武門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處置第一百一十四章 分歧第五十九章 特產鄔堡第一百二十七章 有何面目第一百八十章 七勝七敗第五百二十六章 三家暗盟第五百八十四章 搏一搏第四百八十八章 黃天第四百二十七章 好人壞人第四百四十八章 魏國海船第一百四十章 信息戰場第二百三十四章 同一場酒宴不同的人心第四百零九章 晚上算賬第七十四章 二斗孫伯符第五百一十六章 交州入楚第一百四十章 信息戰場第三百二十七章 二十七萬換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血戰第五百七十五章 禮物第二十七章 家宴第五百九十四章 長安局勢(二合一)第二百一十九章 人形船錨第一百二十五章 誠實的迷惑第四百六十七章?動兵第二百零九章 打擊第二百六十六章 沙摩柯第四百四十二章 歲旦宴第一百四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四十二章 破冥阨第四百七十三章 獻城第五十一章 憋屈的埋伏第二百零五章 賈文和第十五章 硬盤第四百三十四章 金銀宴第四百一十三章 指導工作第三百七十六章 狠與毒第二百八十二章 要想學得會第二百三十三章 步人甲第五百八十六章 魏國應對第七十二章 民勇第一百三十章 上半場第四百二十章 各方反應第四百三十七章 夷州榜樣第二百一十九章 人形船錨第四百三十章 變化的禮部第十二章 世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