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漳泉往事(下)

明年夏四月,大享將吏,伏甲於內,將害洪進。酒數行,地大震,棟宇幾頹,坐立皆不自持。同謀者以告洪進,洪進亟去,衆驚悸而散。漢思事不成,慮洪進先發,常嚴兵爲備。

洪進子文顕、文顥皆爲指揮使,勒所部欲擊漢思,洪進不許。一日洪進袖置大鎖,從二子常服安步入府中,直兵數百人皆叱去之;漢思方處內齋,洪進即鎖其門,使人叩門謂漢思曰?‘郡中軍吏請洪進知留務,衆情不可違,當以印見授。’漢思惶懼,不知所爲,即自門間出印與之。洪進急召將校吏士,告之曰:‘漢思昏耄不能爲政,授吾印,請吾涖郡事。’將吏皆賀。即日遷漢思別署,以兵衛送。”

《續資治通鑑》記敘此事後還特地提到“漢思退居數年,以壽終,”可見留從效死後發生的執送留紹鎡和幽禁張漢思事都是不流血的。

比《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生活年代稍早的蔡襄爲陳洪進兒子之一的陳文善頁?寫的墓誌銘中說:“從效爲帥,王(指忠順王陳洪進)爲之副,從效死,張漢思繼之,漢思昏不治,王自代之。”

在比蔡襄生活年代更早的宋代文學家王禹偁在爲陳洪進的幕僚陳仁壁所寫的墓誌銘中說:“唐未大亂,天下分裂,東南閩,有王審知據之自立,繼以李、留、張、陳凡五帥七十年。”

陳洪進取得政權後,分別向南唐和北宋方面請求任命,南唐方面隨之任命陳洪進爲“清源軍節度使、觀察泉南等州”,承認了既成事實。

陳洪進又附吳越王錢氏請命於宋,還派衙將魏仁濟間道奉表去開封,表章自稱“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恭聽朝旨。”宋太祖顯然對此感到滿意,遣通事舍人王班送詔書到泉州撫諭。

據《楓亭志》陳洪進傳(可能來源於泉州古《清源志》),宋太祖還將此事詔告南唐後主李煜,詔書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話:

“泉州陳洪進遣使奉表,言爲衆所推,因而總領州事,以誠控告,聽命於朝。觀其傾誠,尤足嘉尚。但聞泉州昔嘗附麗,尤荷撫綏,然變詐多端,屢移主帥。恐其地裡遼遠,制馭有所未遑。朕以書軌大同,恩威遠被,嘉其款附,已降詔書。蓋矜其遠俗便安,不必以彼此爲意。想惟明哲,當體朕懷。”

李煜接書後以“洪進多詐,首鼠兩端,誠不足信”回答,太祖再次詔諭李煜,李煜只好聽命,不敢爲難陳洪進。“是冬又貢白金萬兩,**茶葉各鉅萬。煜覆上言,請寢洪進恩命,太祖又以諭煜。”?這樣,陳洪進成功地從北宋得保護,增加了與南唐周旋的籌碼。

到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索性把泉漳兩州由原來的“清源軍”改爲“平海軍”,正式授洪進爲“平海軍節度使,泉漳等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推誠順化功臣,鑄印賜之。

又以陳洪進長子文顕爲節度副使,且知泉州,次子文顥知漳州。

這次宋廷越過南唐,直接向泉漳頒賜軍額,表明宋太祖已不給南唐以禮遇,要發動決定性的統一戰爭。

陳洪進在外交上的成功,導致泉漳兩州又有了十五年的長期穩定發展,爲了每年籌集大量的貢品進貢給宋廷,史書中說他多斂於民,後來宋太宗甚至對他的丞相說:“陳洪進止以漳泉二州贍數萬衆,無名科斂,民所不堪。”實際上加重民衆負擔的主要原因如地方誌乘所說是爲了向宋廷納貢。

向急需戰爭費用的宋廷繳納“保護費”,是不得己的事。與動亂和戰爭相比,卻是好得多的選擇。

朱維幹先生在《福建史稿》中提到,陳洪進每歲向宋廷進貢的泉州土產菖麻,從四十匹增到二萬匹之巨。這一方面固然說明人民負擔之重,另一面也說明地方生產力之發達。

開寶六年(973年)開始,宋太祖決定統一南方,他屢次要求南唐李煜到開封朝覲,以和平方式完成對南唐的統一,但李煜不肯放棄刈據,稱疾不行,認爲自已“臣事大朝”,沒有不是之處,面對統一的大勢,聲稱要以“死”抗爭。

974年趙匡胤令大將曹彬進攻南唐,最後李煜城破被俘。

下一個目標是吳越,但吳越在攻打南唐的戰爭中站在宋廷一邊參戰有功,所以要用和平統一的辦法。戰後不久,宋太祖即邀請錢椒入覲,併發誓不把吳越王羈留開封,讓他有來有回,錢椒也真的去了,受到很好的招待,宋太祖也遵守諾言,送他回吳越。

但宋廷內心當然是昐望吳越王能主動納土於宋的。

錢椒還是心存僥倖,認爲參戰有功,不願表示主動。剛好這時遠在福建東南一隅的陳洪進,聽到錢椒入覲的消息,唯恐落後於人,馬上派兒子文顕和幕僚陳仁璧、劉昌言入貢,送去**萬觔,象牙三千觔,龍腦香五觔,並要求親自入覲。這下宋太祖大喜,找到一個主動納土,促進和平統一的模範,於是“太祖下詔召之”,陳洪進遂宣佈入覲,但半路到了南劍州(今南平)卻聽到宋太祖突然逝世,一時形勢莫測,只好回至泉州舉哀。

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加封陳洪進檢校太師,明年八月(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陳洪進再次起程入覲,宋廷派大臣程德元到宿州迎接慰勞,到達首都後,宋太宗“賜錢千萬,白金、絹各萬,禮遇優渥,又增其食邑。”

第二年四月(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遞上納地表,據《楓亭志》和《仙遊縣志》,全文如下:“臣聞:峻極者山也,在汙壤而不辭;無私者日也,雖覆盆而必照;顧維遐僻,尚隔聲名,願歸益地之圖,輒露由衷之請。

臣所領兩郡,僻在一隅。自浙右未歸,金陵偏霸,臣以崎嶇千里之地,疲散萬餘之兵,望雲就日以維勤,畏首畏尾之不暇。遂從間道遠貢赤誠,願傾事大之心,庶齒附庸之末。

太祖皇帝賜之軍額,授以節旄,俾專達於一方,復延賞於三世,祖父荷漏泉之澤,子弟享列土之榮。棨戟在門,龜緺盈室,雖冠列藩之寵,未脩肆覲之儀。

暨江表底平,先皇厭世,會嬰犬馬之病,尚阻雲龍之庭。皇帝陛下,欽嗣丕基,誕膺景命。臣遠辭海嶠,入覲天墀,獲親咫尺之顏,疊被駢番之澤;六飛遊幸,每奉屬車之塵;三殿宴嬉,屢挹大罇之味;旬浹之內,雨露洊臻,至於童愚,亦荷殊獎,恩榮若此,報效何階!

志益切於君軒,心遂忘於坎井,臣不勝大願,願以所管漳泉兩郡,獻於有司。使區區負海之邦,遂爲內地;豈豈生齒之類,得見太平。伏望聖慈授臣近地別鎮。臣男文顯等早膺朝獎,皆忝郡符;牙校賓僚久經驅策,各希鈞造,稍霂鴻私。”

陳洪進所獻包括所管漳泉二州十四縣,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戶,兵一萬八千七百二十七人,納土壯舉,使978年第二次入覲的吳越王錢椒又一次感受到統一的巨潮不可阻擋,但吳越王還是猶豫不決,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敘了當時情形:

“俶朝禮畢,數日,欲去,不獲命,又不敢辭,君臣恐懼,莫知所爲。

仁冀(一吳越大臣)曰:‘今朝廷意可知,大王不速納土,禍將至矣!’俶左右固爭以爲不可,仁冀厲聲曰:‘今已在人掌握中,唯有翼翅乃能飛去耳!’遂定策納兩浙地圖,請效地爲內臣。”

陳洪進帶頭納土,大大地促進了和平統一進程,使宋廷圓滿地完成了對中國南方的和平統一,這在中國曆次改朝換代的記錄中,是最爲理想的一次。

因此宋太宗對陳洪進一門給予極爲優厚的封賞,宋太宗“以洪進爲武寧軍節度,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諸子皆授以近郡:文顕通州團練使,?文顗滁州刺史,文顥康州刺史,文頊頣州刺史。賜白金萬兩,各令市宅。

明年從平太原,六年封杞國公;雍熙元年,進歧國公;年老求致仕,優詔免其朝請,賜第於開封祥符縣。二年以疾卒,年七十二,上罷朝二日,贈中書令。諡忠順,敇葬祥符縣田村,賜御書以守塋。學士王祐撰碑,中書舍人蘇昌簡撰志,配享太寧殿,封穎川會稽東海南康王。”

留從效和陳洪進對民心所向、統一大勢能有較爲清醒的認識,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閩中士人的作用,國家統一是閩中士人共同政治訴求。

黃禹錫不顧個人安危,繞道鄂州去開封見後周皇帝柴榮,陳仁璧、劉昌言開寶九年陪同陳文顥去見宋太祖,陳應功常向陳洪進備述天命人心歸屬之意,劉昌言替陳洪進起草納地表,還有陳洪進女婿揚崇鼎以及徐昌嗣、陳齊鶻等都起了作用,閩中士人羣體形成了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傳統,得到宋皇帝很高的評價,因此到了北宋間還能產生許多在社會進步和改革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歷史人物,如蔡襄、曾公亮、蔡確、呂惠卿、蔡京、蔡卞等。

宋皇帝對閩中士人情有獨鍾的典型例子是宋太宗重用劉昌言,劉是泉州南安人,曾陪同洪進子文顕(一說爲文顥)入貢汴京(開封),宋太祖親勞之。

後爲陳洪進起草了一篇措辭懇切的納地表,太宗曾高興地問他:“覽洪進表,委命盡心,非卿潤色耶?”劉昌言後舉宋進士,判審官院,未百日宋太宗就把他提拔爲樞密副使,有人提意見說劉昌言閩南語口音,奏對難會(聽不懂),太宗怒曰:“我自會得!”其眷注如此。

留從效與陳洪進治理泉州達三十五年,十分重視農業生產,留從效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和優惠開荒屯田,“間有土田不盡墾者,悉令耕種。”陳洪進積極圍海造田,《泉州府志》記載他“築陳埭,圍海田,留眷屬,建宅舍,命部與民共墾殖”,在楓亭也圍海墾殖了大片田地。陳洪進在錦將重修瀛裡天水淮(後改名節度淮),在涵江建造陳安陂,在楓亭修太平陂和金釵溝,留從效在楓亭修造“留公池”,泉州和興化一帶至今可以找到許多有記載可查的留、陳所修造的水利工程?。

五代泉州手工業,特別是與海外貿易有關的陶瓷業、冶煉業、絲業等,均得到較大發展。在泉州城西龍頭山有五代泉州冶煉的遺址,後建廟,故民間俗稱鐵爐廟;永春倚洋冶煉場建於五代,到宋時是全國201所冶煉場之一,可見規模之大。

留、陳大力發展海外交通貿易,從泉州港運往阿拉伯、東非等地的貨物有陶瓷、銅鐵等手工業品,運回的是象牙、犀角、玳瑁、明珠、**、樟腦等物。五審知時代福州與泉州同是繁榮的對外港口,但後來福州港口由於長期戰亂的影響,大大地衰敗了,泉州港口卻由於留、陳的努力,又有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到宋代成了全國最重要的對外港口。

留、陳在泉州建設羅城,遍種刺桐美化環境,開拓大道,建造貨棧,以“招徠海上蠻夷商賈”,世稱泉州爲刺桐城。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增進了亞非各地人民的往來和宗教的興盛。

有歷史學家考證:波羅洲之文萊發現的唐代兩耳罐,與在安溪縣出土的隨葬品無異;馬來半島發現的唐代耳罐,也與在肖厝區山腰鎮唐基出土的器物極爲相似。

這些實物資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泉州陶瓷業發展的狀況。另有歷史學家指出:五代時全國“人口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清源,即漳、泉二州,其戶數相當於唐元和年間的四倍。”

此外,留從效、陳洪進也大力興建佛寺。留從效在泉州,舍南園別墅建南禪寺(今爲承天寺),超度在泉州戰場上死去的戰鬥雙方的亡靈,又建廣教寺,玉泉廣濟院,惠安敦光寺,白巖寺,重建莆田法海寺;陳洪進在泉州建法石觀音寺,資壽寺,增建九日山延福寺,並在山上雕刻巨型阿彌陀佛石像,陳洪進女兒陳璣(又稱陳二十娘,一說十八娘)建崇福寺,崇福寺中應庚石塔近年整修時發現安放有女性金釵,金耳環,頭髮和舍利,推斷爲陳璣遺物。

留陳對佛、道兼收並畜,平等對待,所以各種宗教人士對留、陳多有好感,表現在這一時期流傳的許多讖語上。

如流傳妙應大師有讖語云:“先打南,後打北,留取清源作佛國。”預言留從效在南面和北面各打一仗,然後據有泉州發展佛教;智廣禪師有諺雲:“卯下田,力交連,井底坐,二十年。”預言留從效統治泉州近二十年。大和尚行雲預言:“陳氏當有五侯之象,去此五年,戎馬千萬,衆前歌後舞入城,喜而不怒。”預言陳洪進納土,泉州興高采烈地迎接受宋朝廷接收,陳洪進一家因此封五侯。

並有故事說陳洪進一日在書房寫字,有一蒼鶴在門外哀鳴,陳洪進替它把卡在喉嚨裡的魚取出,鶴魚兩活。

這些讖語與故事古書多有記載流傳,雖不是真有其事,但顯爲宗教人士所編造,反映了他們對留陳兩人的好評……

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65章 封賞第23章 趙光義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156章 激戰黃縣第128章 數路大軍並進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151章 長安亂第117章 揚一益二第96章 敗逃第47章 弱肉強食第79章 清丈田土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38章 南地亂起(中)第1章 南唐變法之藍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11章 初戰,血勇!第162章 敗亡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83章 慘烈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25章 江南文會第77章 軍心大振第103章 驚疑不定第103章 以牙還牙第76章 再佔清河城第32章 門第之風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94章 大事休矣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41章 步卒大陣第57章 三軍兵馬大元帥第41章 獵梟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158章 南漢劉隱第12章 北地狼煙第50章 袍澤弟兄第57章 三軍兵馬大元帥第23章 逼降宋軍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81章 不留活口第15章 暗流涌動第29章 傭兵自重第76章 再佔清河城第42章 魂歸來兮!第158章 輕兵潛進第7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二)第93章 大軍壓境第19章 大戰起第104章 南楚第121章 朝秦暮楚第99章 一線峽第110章 中國的火銃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33章 搏虎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8章 王審知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46章 絕路第43章 鐵鷹銳士第65章 封賞第45章 聲東擊西第37章 安重海第132章 搖搖欲墜第29章 傭兵自重第25章 鹽神第6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五)第72章 陰雲密佈第59章 耶律述率第20章 威勢第54章 晉陽帝第5章 鄉野密聞第24章 大戰尾聲(下)第165章 天下第112章 死期將至第138章 錢弘左第86章 最後一搏第44章 戰術第93章 南唐鐵騎第26章 竟然是你第30章 禪位第19章 太原府衙第21章 霸絕天下第98章 形勢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85章 鐵甲連營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110章 中國的火銃第72章 陰雲密佈第39章 古代的陣法(三)第151章 蘇南形勢第158章 輕兵潛進第38章 古代的陣法(二)第22章 郭無爲第162章 南漢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