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年輕俊傑

一個月前,武昌新軍工程八營打響了“首義第一槍”,推翻滿清帝制的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消息傳到上海,以陳其美爲首的同盟會聯絡了以李燮和爲首的光復會以及以李平書爲首的上海商團,決定響應起義。10月31日,革命黨人陳其美和紳商代表李平書、王一亭、沈縵雲、葉惠鈞等在白克路貞吉里李平書的家中召開會議,決定於11月3日發動上海光復起義。是役,經過上海革命軍的浴血奮戰,特別是革命黨敢死隊與江南製造局清兵的殊死交戰,起義終於奏凱。

凌晨時分,上海光復的消息已經隨着通電明傳整個遠東,甚至全世界。有着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可不同湖北武昌,以一城之地擁有數百萬人口,幾乎雲集了五成歐美來華貿易商人的赫赫大上海,它的光復有着極其特殊的意義,似乎象徵着‘大清’這個遠東帝國的徹底沒落一般,電報處收到消息後甚至沒有如平時那般等待第二日再傳到李漢手中,而是跟他的警衛協商之後叫醒了還未完全睡去的李漢,遞到了他的手中。李漢得到這消息之後果然心神振奮,忙叫電報處以他的名義,通知應城那邊拍發一封電報祝賀。

這一番折騰,等到興奮散去他睡下的時候,已經到了臨近五更天了!

11月4日,起了個大早的李漢才放告別了武勝關,告別了季雨霖、孫國安等軍政府將領,帶着副官陳天祥跟一羣參謀、警衛,在一營新軍的護衛下,在關外隆隆的炮火聲中,踏上了南下的火車!拿下了武勝關之後,軍政府臨時從孝感調來了不少精通鐵路維修的技工,在數百民夫不分晝夜的忙碌下,又發動力量拆卸了一部分孝感至漢口段的鐵軌,纔在短短几日將已經遭到破壞的應山縣內的一段綿延近五里的鐵路重新修好。如今,只要武勝關不失,源源不斷的物資補給可從孝感等軍政府腹地運來,補給大軍作戰。

想必光化縣數千清軍全軍覆滅,只被遁走了清將的消息一定傳到了信陽,今日天方啓明之時,他才方纔和衣睡去不久,就聽到關外響起了隆隆的炮聲,在停歇了一夜之後,清軍重新發動了對武勝關的衝鋒,數十門大炮夾雜着呼嘯聲,不斷落在關內民夫們用了一夜時間才方建成的陣地上!

老袁怒了!

坐在火車上,閉目養神的李漢靜靜的聽着車輪摩擦鐵軌傳來的‘噌噌’聲響,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看樣子他這兩記巴掌終於讓那位未來幾年間將要執掌這個新生遠東古國的‘袁大總統’終於認真起來了,可惜,此時他的北方佈局的棋子已經落下,莫要說如今河南清軍總數已經與軍政府麾下大軍人數等同,便是再多一些,也恐怕就要開始頭痛了,因爲,他們快要忙不過來了!

他面前的桌上有一攤紙屑,方纔焚燒不久,是從山西娘子關那邊發過來的,他在半月前便開始佈置的幾人終於抵達了目標的身邊。爲了逼迫清廷下定決心從河南調兵北上,分擔軍政府的壓力,他曾出手用了一記損招,將原本歷史上也差不多該暴露了的吳祿貞的‘三路大軍會京師’的計劃提前暴露在了清廷面前。無論這消息是真是假,只要清廷得到了風聲之後決不可能忍住,他雖然不敢確定如今是不是經王士珍之手,將這一記‘震撼’送到紫禁城內,但是不管如何,不算去先後折損在軍政府手上的近萬清軍,清廷已經從南陽、信陽抽調了三個協近九千人北上了,如今算來河南省內清軍不比軍政府多上多少。他手上的兵雖然以新兵居多,但是,他手上掌握着豫鄂交界三座雄關,連偏遠的九里關也在武勝關大捷之後,被一心想要立功的孫國安主動請纓,帶着他手下的河南混成協殺將過去,倒是沒費多少功夫,就拿了下來。借雄關據守,信陽清軍如今除非繞道襄陽或安徽,否則就只有強攻三關南下了!

何況如今拿下了光化縣之後,第三協跟第四協將要合兵一處,那張懷芝若還沒有老糊塗不想遭遇合圍,當該明白這時只有退出湖北,返回南陽一條路可走了!

如今他已經掌握了局部優勢地位了,雖然這種優勢並不大,而他本人也不該在這種時候離開應山迴歸應城坐鎮。他也是十分無奈,如今的鄂中軍政府缺兵少將,根本沒有堪當大用之臣,此時正值全國各地紛起雲涌的獨立浪潮,孫武也在昨日的電文中透漏了一個消息,他有意召集衆多獨立省份的代表至武昌討論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可能性,這可是件他籌劃了很久的大事,加上漢口戰事對於湖北軍政府嚴重不利,黎孫二人都有從湖北其他地區調兵反攻漢口以增加自己在軍政府威望的意思。

但是湖北省內的勢力勉強也就那麼幾個,他的鄂中分軍政府正在北面全力抵擋清軍自湖北境內沿京漢鐵路南下,孫武、黎元洪二人便是有意鄂中出兵也有顧慮,剩下的便只剩下如今已經編練了兩協一標約莫七千多人的宜昌分軍政府了!

鄂中分軍政府圖謀長江上游黃金水道不是一天兩天了,因此這個時候即使有些風險,他也不得不親自坐鎮應城,指揮。爭取一舉拿下鄂西這塊軍政府戰略版圖上的最後拼圖!

應城前幾日已經發來電報催促他快些回去了,是張梅生叫人發過來的,看他的口氣,應該是好事。除此之外他還要準備即將開會的湖北臨時議會,宋教仁抵達湖北之後除了外交,一直在忙碌着搭建臨時議會,到時他也要趕到武昌參會!

孫武、黎元洪都給了他不少的暗示,他的鄂中分軍政府掌握了湖北十府中的五個,到時候還要有一番計較,因爲已經有不少對他的鄂中分軍政府不滿了,很可能到時會藉機耍槍,要逼他解散了鄂中分軍政府!不僅要組建臨時議會,還要重組湖北軍政府,不過到時一點可以肯定,即湖北軍政府必須把持在革命黨人手中,立憲派人士和一些開明的官僚只是陪襯,當然鹿死誰手現在還不清楚,大家還要爾虞我詐、陰謀詭計齊上陣,狠狠算計一番。

李漢跟鄂中現在的身份比較尷尬,他不屬於這其中任何一個集團,又擁有強大的武力、如今控制了半個湖北,想要把他跟鄂中排擠在議會跟即將重組的湖北軍政府之外肯定不可能,不提湖北幾千萬百姓怎麼看,但是李漢手上的兩萬多兵就可以肯定,絕對不會同意的!

十一月三日,陝西、山西、湖南、江西都已經派出代表抵達武昌,雲南派出的代表估計也就是這幾日就能到達武昌,上海那邊估計不會派代表來,陳其美什麼樣的人物,身爲同盟會巨頭之一的他最是眼高,又如何願意把第一都督拱手讓給在他看來不過撿了個便宜的黎元洪!

李漢閉目養神的功夫間仔細回憶了一陣,對於民國的這段歷史,因爲離開學校之後已經太久沒有溫故,所以對他來說已經十分模糊了,只是隱隱記得,似乎武昌倡導的這會議最後並沒有成功,好像是因爲當時湖北軍政府前線戰事失利,清軍攻陷了漢口之後,更是將戰線推向了漢陽,並派遣水師騷擾武昌。結果最後便宜了陳其美,似乎是在上海召開的組成臨時政府議會,會議決定選舉黃興爲大元帥,黎元洪爲副元帥,而黃興堅辭不授,堅等孫文歸來。當時已經掌握了湖北軍政府實權的黎元洪對陳其美操縱上海會議的行爲十分不滿,於是跟上海派之間就會議提到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首府展開了爭奪,最終便宜了遊走在立憲派跟漢臣集團之間的江浙派,奪去了臨時政府的首府!

這裡面的事情牽扯利益極多,以至於他現在在猶豫,是不是要放棄一部分計劃!

列車行駛的很快,也許跟心情有關吧。可能是太累、可能是這短暫的安逸時間的確令他十分享受,不知不覺之間便昏昏睡去了。就在火車一路嗚嗚的汽笛聲之中,李漢一行人很快就抵達了孝感車站了!

不過,當他的副官陳天祥推醒了他的時候,車站內噪雜的聲音驚動了他,令李漢沒有想到的是,孝感車站內此時迎接他的除了鄂中分軍政府的張梅生率領的一羣臨時政府的官員跟當地的駐軍外,還有數目衆多的操着各種口音,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投軍的青年志士。

“大帥,俺是安徽蚌埠過來的,俺要參軍,外邊還有俺們一起來的十幾個同學!”

“李帥,阿拉們上海的,搞了一萬多銀兩,來資助革命。”

“李將軍….”

熙熙嚷嚷,吵吵雜雜。一會工夫李漢便聽到了上海話、閩南語、粵語、北方方言、四川話等十幾種語調,也不知這些年輕人從哪獲知李漢將從北方前線趕回來的消息,一座不小的車站內竟然擁擁嚷嚷的恐怕擠有上千人。有來參軍的健壯兒郎,有各地慕名趕來的學生娃,甚至李漢還看到一羣身着學生裝的民國女學生,似乎是感覺到了他的視線,領頭的幾人興奮的尖叫,一羣約莫十幾個女學生在男伴的幫助下,似乎是想往他這個方向擠過來。

“請讓一讓!”

“煩勞各位讓一讓!”

經歷了上次的暗殺時間之後,盧三狠狠操練了手下警衛連的一幫手下,如今一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羣往李漢這個方向擠來,惟恐這人羣之中又暗藏着清軍或者其他勢力的死士、槍手,忙指揮着數十裝備了新式軍裝的魁梧警衛隊員,隔開了擁擠來的人流。

李漢被這陣仗嚇了一跳,張梅生上了年紀擠不過來,不過他倒是派了個年輕精壯的手下,從擁擠的人羣之中艱難的擠到了李漢身邊,詳細跟他稟報了一下情況。

原來這裡面不少人都是前些日子聞之武勝關大捷之後,從武昌或者湖北、湖南以及臨近的安徽涌來的嚮往革命的年輕學生,其中不乏家世不錯的富家子弟,看了他在報紙上誇大的形容軍政府新兵缺槍少彈的情況後,抵達應城便是一同慷慨捐助,不乏一出手就向軍政府捐助過萬銀元甚至銀兩的款少。他們原本都是聽到革命的消息之後便從各地趕到了武昌,只可惜等待的卻是漢口失陷、湖北軍政府的軍隊節節敗退的消息。

因此,當獲知鄂中分軍政府以一府之力抵擋住了妄圖經襄陽、京漢鐵路南下的數萬清軍,併成功奪取兩座雄關,伏擊了南下數千精銳北洋軍之後,李漢更是成爲了衆多熱血年輕人心中的偶像。原本投奔武昌的青年,不少人紛紛改投應城,儘管這裡遠遠比不得天下重鎮武昌繁華。

自打抵達了應城之後,就有人一直盯着鄂中分軍政府,希望能夠早日見到心中的偶像。今天有人發現了負責軍政府民政雜事的張梅生一早上了馬車,在不少人的護衛下往孝感趕去之後,頓時就有心思敏捷之人活絡了起來,原本只是猜測李漢是不是要回來了,沒想到到最後竟然驚動了大多數來到應城的年輕人,他們自發聚集到了一起,或租借馬車、或步行,李漢等抵孝感的時候,時間已經快到午時了,便是步行也足夠大多數人趕到孝感地區了!

這羣年輕人中不少都是精通西學的學生,不少人更是各地陸軍學堂的後備軍官。據張梅生介紹,還有十幾來自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跟其他各地陸軍學堂的畢業軍官,其中就有幾個李東來都感到不凡,已經被他安排了住處,就等他回到應城接見了。

也難怪張梅生頭疼了,這些年輕人不少可都是有真材實料的人才,甚至不乏各地師範學堂出來的學生,懂得各種各樣的西式學科,或許含金量比起後世的博士、博士後之流有所不如,但對於這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而言,哪個不是未來能在歷史書上留下一個名字的人物,嗯,哪怕只是地方誌!

對於這些金貴的娃,張梅生真的沒了奈何,李漢多次吩咐他,一定要小心對待這些年輕人,千萬不能出了什麼事情!軍政府如今根基淺薄,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來填補空白,這些年輕人雖然不能立刻就被委以重任,但卻有可能成爲中興新中國的人才,也難怪自全國各地趕赴應城的數千人中,老實到軍政處的募兵點要求加入鄂中革命軍新兵營接受三個月訓練的只有少少不足三分之一了。剩餘不是極爲倔犟,就是非要立刻加入革命新軍,北上抵抗清軍,就是那啥子保衛軍根本不願意在新兵營裡待幾個月的時間。

聽着那張梅生派來的年輕人一邊擦汗一邊彙報如此情況,李漢麪皮一陣抽動,想笑最後卻沒有笑出來。這些年輕人的加入,固然會立刻壯大他的隊伍數量,但是卻成爲了嚴重的浪費,這些學生之中很多都是學過西方學科的,不少甚至還是仔細研究對比過西方列強國家體制的法學、哲學等西學的學生,這些寶貝蛋兒,就算是他們自己願意爲革命犧牲在戰場上,李漢也斷不會應允了他們。再不就是這些人雖然學識不錯,但身體素養可能還不及經常忙於農活的農夫來的要強一些,就是送上了戰場也並不能迅速形成戰鬥力。不論是編入革命軍的哪一主力還是地方巡防營,都會影響現有編制的戰鬥力。

何況李漢還有一個忌諱,他雖並不反對黨爭,但是並不希望現在就讓自己還不容易才清理乾淨了異聲的軍隊重新有了其他的想法,人民百姓可以有黨爭、有不同的意見,唯獨軍隊不能有、軍官不能有,歷史上的民國已經用盡四十年的戰亂證明了一個事實,一旦領導的軍隊有了不同的聲音,就會出現爭執然後過渡到政治,最後演變成軍閥混戰、黨同伐異。歷史上可不就是半個世紀的戰爭賠款跟列強掠奪沒能摧毀這個遠東帝國,結果它自己卻用了幾十年的內戰,徹底跌入不入流國家的行列之中,損失逾千萬億的財富。

不過如今軍政府即將步入快速發展的快車道,這些軍政府急需的人才他必須要留下來。之前還沒有什麼氣候,如今經過武勝關之戰後,一己之力獨擋數萬南下清軍,無論他願不願意他都已經成爲了焦點的存在,這從各地青年學生來投就可以看出。而高調顯露在國內民衆與知識分子視線內,將自己的影響力建立起來正是他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而且他也能理解這些年輕人的想法,大家滿腔熱情,千里迢迢趕來投奔革命新軍。你卻拒之門外,不讓滿腔熱血的他們立刻加入前線戰場,爲心中的理想與革命努力,你讓這羣正值多想年齡段的年輕人心裡如何想?

因此他沉吟了片刻,已經有了主意。當下和副官陳天祥等幾人使了個眼色,揚聲道,“諸位,諸位暫且安靜,可否暫聽李某一言?”

李某?李漢?

人羣頓時安靜了下來,之前他們或許還只是猜測這自北方武勝關方向開來的列車內下來的會不會是如今名滿天下的荊襄五府巡檢使,鄂中分軍政府總司令官李漢。如今聽得有人開了口,大家的注意力頓時都落在了聲音響起的地方,幾乎不約而同的,看到了一身戎裝的李漢?

一時之間頓時有不少的年輕人只感覺腦袋好似嗡的一聲炸裂開了,莫非面前這個年齡看上去逼他們大不了多少,卻生的高大威猛的年輕將軍,就是傳說中的荊襄五府巡檢使,鄂中分軍政府總司令官李漢?

只見他一身衆人從未見過的新式軍裝,金絲穗花跟兩肩之上耀眼的金星無不顯示此人的高貴威嚴,他的身上扎着武裝帶,武器鼓鼓囊囊的置在一側,讓人只看一眼就感覺這絕不是裝飾,一雙後世帶來的高筒軍靴穿在腳上,配合着他高大挺拔的身材,不得不說,李漢的模樣雖只比普通稍強一些,但俗話說一高遮百醜,再加上他身上的軍人氣質,一瞬間不知道多少年輕人被他傾倒,紛紛心中暗贊也只有這般雄偉的男人,才能打下不世戰績!

場面隨着他的聲音安靜了下來,這令李漢十分滿意,點了點頭,面上多了幾分笑意:“諸君想必是從各地趕來支援湖北革命的年輕同志了,李某暫代前線正在同清軍交戰的一衆革命軍戰士們跟各位說一聲感謝。諸君或有出身貧寒、或有出身富庶、或有精通西學、或有目不識丁,但是我卻從各位看到了一種共同的東西,看到了這個民族的傲骨,這個國家的希望。我在西方的時候,曾經在朋友的介紹下,參加過不少的西方精英階層聚會,諸位,我可以明白的告訴各位,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出生在一個西方強國地驕傲與自信,而這一刻,我也從各位身上看到了一股不屈、一腔憤怒,曾經我們的祖先丟去的東西,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明、我們的一切,在你們眼瞳中都能看到,你們在渴望着奪回來!很好,代表着這個古老的國度,你們走出了正確的第一步,來到了革命的聖地,決定親自投身這一場決定我中華命運的鉅變之中,只是…”

李漢微皺眉頭,語氣依舊平淡卻震懾人心,“我已經從軍政府軍務處知道了詳細大概了。但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爾等既欲從軍,如此無紀律性,即使是軍政府的各部巡防營,也斷不能任由各位如此胡鬧!肩扛重任者,散漫無狀是絕對不行的。我們不僅需要自律,還需要以無比的意志力去戰勝任何壞習慣與不好的東西。諸君莫要以爲戰場是個好去處,李某一屆武夫,剛從戰場下來,興許身上硝煙味還沒能淡去。卻也明白一個道理,沒有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就踏上戰場無異於送死,戰場可是一處會死人的地方?”

他擡起頭表情有些嚴肅的往下面看去,發現不少人面上浮現思考的神色,但更多的卻依舊不以爲然,心中嘆了口氣,或許他們已經錯誤的將熱血跟犧牲的含義弄混淆了吧!

當然,話還是要繼續說下去的。

他臉上多了幾分肅穆,轉瞬摘下了頭上的軍帽,拿在了手中,“諸君既千里迢迢奔來參軍,當皆懷有報國之志。然諸君既未赴武昌,又未去他地,而是來到了應城。當是認爲應城乃可投之地,認爲我鄂中分軍政府乃是諸位可以施展抱負之所!”

可不是嘛!這句話算說到每個人的心中了。不然你說全國革命風潮雲起,哪裡投軍不得?爲什麼非要趕到鄂中來投奔你呢!

“我理解諸位的滿腔熱血,也決不會讓諸位的滿腔愛國之情付諸東流。但是各位既然願意將信任投給軍政府,軍政府也斷不能辜負了各位的信任,讓諸位白白在戰場上丟了性命!告訴各位一個好消息跟一個壞消息吧,不知道諸位想不想聽!”

周圍一陣安靜,大家被他問的有點摸不着頭腦了,良久纔有零星的回答響起來,“想聽,李將軍,您給我們說一下吧!”

“沒問題,好消息就是,經過我鄂中革命軍第三協、第四協、第六協、河南混成協的通力合作,昨晚午夜鄂中革命軍全殲西路清軍一部,打死打傷清軍逾三千,收復失地光化縣,最遲今日第三協將與第四協合圍南陽南下清軍張懷芝部,即便張懷芝果斷往北撤回南陽,鄂中軍隊也將跟隨攻入河南,強攻河南清軍;除此之外在昨日,武勝關守軍擊退清軍第四十多次進攻並發動反擊,趁機拿下清軍建在關外的陣地,打死打傷清軍近兩千人!”

明明是一場大勝,然而他的語氣卻十分平淡,面上也毫無喜色,令不少聽聞鄂中革命軍又一場大勝之後要歡呼的小年輕們也跟着歡呼不起來了,他們還不知道那個壞消息是什麼!

“壞消息就是,自28日至今的戰事,歷經短短七天時間,鄂中革命軍各部殲敵逾八千人,俘虜清軍傷兵近三千。然軍政府也爲之付出巨大死傷,七日內戰死各部士兵近四千,重傷、輕傷兩千之重。”

他用沉重的語調繼續說着,“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跟各位一樣有理想、有抱負,願意爲革命爲共和付出犧牲的年輕人,而他們原本也可以不用戰死在戰場上。只因爲戰事興起的倉促,很多士兵都沒能接受足夠的軍事訓練,有些甚至不知道武器該如何使用,不懂戰場配合、不懂掩護,不會挖戰壕,不會戰術,不懂規避流彈….數千位我知道、我不知道名字的同志們爲新中華,自己永遠躺在了前線的戰場上,他們也有父母、也有妻兒,卻遺憾的永遠再也見不到了!”

低頭默哀一分鐘,李漢重新擡起頭來,將那軍帽戴在了自己頭上,望着鴉雀無聲的周圍一衆年輕人,眼睛特別在那幾個顯眼的女學生處多停留了一陣,發現大多數人都眼睛紅紅的,甚至那幾個女學生已經抱在一起哭了起來,這才繼續說道:“非是軍政府不近人情,只是戰場無情,諸位都是有家庭、有父母妻兒之人。各位願意將信任投給軍政府,軍政府就要對得起諸位的信任。如今我鄂中數萬健兒已經逐漸掌握了北線戰事的優勢,也爲各位留出了更多的寶貴時間進行訓練。諸位若還真想上的前線戰場,可在軍務處下面的徵兵點處報名,接受過的專業訓練之後,軍政府才放心讓各位踏上戰場!好了各位,我要說的就只有這些。諸位一路趕來孝感車站迎我,李某倍感榮幸,等會我會吩咐司務處,爲各位張羅些飯菜,若有不足請各位多多體諒。李某還有幾千戰死袍澤後世需要處理,先行一步,還望多多包涵!”

再擡起頭,帶領衆人下了列車,李漢等人所到之處果然人羣自動爲其裂開一條行路,一行人很快便回合了被擠在人羣之中的張梅生等,往車站外走去。

車站內不知何時響起了一陣掌聲,響了許久,直到李漢走遠,漸漸聽聞不到。

第700章 矛盾激化7第289章 以殺止殺第88章 應城風雲(1)第655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7第10章 誤會與陸家援兵(上)第502章 一觸即發第538章 巨頭北上第78章 漢川起義第525章 海軍決定第366章 蔣方震與忙碌的日子第183章 打草驚蛇(中)第690章 暗流涌動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55章 全面進攻(上)第225章 留些後手第342章 1911年的最後一天第460章 桌下第229章 亂局第289章 以殺止殺第220章 一場不能輸的戰役(上)第五百九十二章第158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4)第152章 惡戰一家嶺(4)第248章 赴宴第199章 劉偉元來訪第284章 血戰光化第296章 何進續職第379章 迫在眉睫第205章 落後就要捱打第503章 護國肇始(上)第107章 摩擦第683章 軍事會議上第88章 應城風雲(1)第680章 蘇俄第280章 內閣總理大臣第344章 陰謀與導演第336章 成都戰役(二)第185章 任務第577章 青島之戰(1)第92章 虎踞鄂中(2)第505章 雷霆(1)第133章 骯髒的政治(上)第188章 血書殘卷第37章 秘密採購與租船協議(4)第397章 南進?北上!第333章 就任川督(下)第448章 大戰(五)第623章 三路開戰2第359章 湖北變(中)第5章 招待第268章 灤州兵諫第575章 妥協與應戰第363章 餘波(下)第496章 驅朱運動第314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中)第498章 不惜開戰(下)第140章 沙洋失陷第317章 來自四川與北方的消息第99章 鹽業(4)第14章 義莊(下)第157章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3)第4章 方老先生第90章 應城風雲(3)第189章 青太?情才?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216章 戰時軍事總司令第587章 照會第322章 歷史在這裡稍稍走偏第473章 變局第39章 控制工程八營(上)第474章 和談第333章 就任川督(下)第580章 青島之戰(4)第440章 劍指岳陽第543章 神秘來客第230章 強攻均州第657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9第315章 整頓與聯合鹽業(下)第114章 內憂外患(2)第411章 大選第三百令七章 實業第651章 決戰唐努烏梁海2第六百三十七章第598章 末日臨頭第231章 清軍來了第253章 誓師奪關(上)第536章 以夷制夷第301章 勸進(上)第67章 低調第91章 虎踞鄂中(1)第605章 日本妥協第423章 亂第212章 軍務會議、居正逼宮(上)第518章 刺袁(中)第626章 捷報頻傳1第138章 入城第698章 矛盾激化5第638章 中俄之戰4第589章 佈置與陰雲第277章 謊言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