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讓努力者致富(1/3)

正如明眼人所看到的是,嘉穀糧油這艘“航空母艦”乘風破浪的同時,也驅動着千家萬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變一個地方要多久?

嘉穀以實際經驗告訴世人,只要方法對路,一兩年足以讓一個地方“舊面換新顏”。

冀省倉州下的海星縣,在《舌尖上的大米》裡就扮演着這樣一個角色。

從昔日讓人發愁的鹽鹼地,變成如今令人豔羨的“致富田”,海星縣只用了兩年——在《舌尖上的大米》熱播後,海星縣聲名大噪。

“熱鬧來得太突然,差點讓我們不知所措。”國家水產科研院的研究員方琦賚面對着前來見證豐收的齊政,有些意外又有些欣慰地說道:“沒想到一部紀錄片還能有這樣的影響力,連帶着我們團隊都出名了……”

齊政微微一笑。

海星縣地處冀省東部海濱平原,境內有數十萬畝鹽鹼地。以前是成荒連片、無人問津,但經過嘉穀的改造,如今已經變成了黃金葵大米的種植地和鹽鹼地水產養殖地。

想起這兩年的改變,方琦賚還覺得如在夢中。

她在九十年代末開始就在這片土地上進行鹽鹼水產養殖試驗。

水產養殖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的工作,尤其是開發鹽鹼地進行水產養殖,調控水質與尋找合適品種已經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相對於前兩點,資金匱乏纔是最大的難題。

從一開始做試點,方琦賚等人便僅靠水產科研院內部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度日。因爲經費有限,很多時候項目一停,試點也就結束了。

多年來,方琦賚一直在試圖申請行業專項支持,但沒有成功。

直到柳暗花明,迎來了嘉穀這個大金主。

“還是齊總有魄力!”方琦賚一語雙關道。

這既是對齊政大膽和他們團隊合作的感慨,也是對他大力堅持拍攝《舌尖上的大米》的欽佩。

要知道,自己這裡一直都是試點,能否大規模推廣、能否帶來收益,她心裡其實也沒底;而在嘉穀拍攝紀錄片的時候,她也覺得這是浪費錢。

而事實證明,天才的眼光是一般人難以比擬的。

方琦賚笑眯眯道:“《舌尖》火了之後,今年的蝦還沒有捕撈,蜂擁而來的訂購電話就將其一搶而空了!”

齊政倒是沒有太多意外:“我們的蝦養得好,就跟黃金葵大米一樣,即使沒有上節目,也絕對不愁銷路的……”

嘉穀進入海星縣後,面對着土地鹽鹼及旱、澇等困擾當地農業發展的難題,主動與方琦賚團隊合作,探索出了一條挖池擡田、以漁改鹼的“上農下漁”鹽鹼地綜合開發利用的新路子。

簡而言之,就是在低窪處開挖池塘,養殖水產,土壤中的鹽分溶到水塘後,土壤的鹽鹼度會明顯下降,從而可以種植水稻。

水產養殖的“肥水”造成一般土壤富營養化狀態;但對於貧瘠的鹽鹼地,這種飽含有機質的水,恰恰是增肥土地的寶。

基本上,每開挖100畝的魚塘,就可恢復周邊耕地120畝——既能修復耕地,又能創造更大的效益,可謂是兩全其美。

當然,前提是鹽鹼地水產養殖能成功。畢竟,這是“鹹水”,相當於在陸地上養海產。

方琦賚團隊的研究,正是在鹽鹼地上養殖南美白對蝦,這種蝦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在國內市場很受歡迎。

但這種蝦卻是好吃不好養——養蝦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行業,國內工廠化養殖的南美白對蝦成活率不到三成。

在鹽鹼地養殖南美白對蝦更是難上加難。這種蝦對水質的要求很苛刻,鹽鹼地地質成分非常複雜,看似相似,但物質成分往往差異很大,這就要靠方琦賚團隊調水,讓池塘裡的環境適合養蝦了。

讓方琦賚感到意外的是,在與嘉穀合作後,項目推進簡直是如有神助。

池塘挖好後,僅靠降雨就完成了耕地鹽分的淋洗;南美白對蝦蝦苗的成活率也超過了60%,讓整個團隊都充滿了信心。

齊政笑而不語——這邊離海也就三十多公里,“五斗雲雨陣”調雨輕輕鬆鬆;至於養蝦,技術要靠方琦賚團隊,但保證活得更好就靠“三星聚靈陣”靈氣滌體。

——一如嘉穀的常規操作,技術團隊保證下限,而他齊某人開掛提高上限。

在嘉穀第一個“吃螃蟹”的鹽鹼地養蝦-種稻示範點取得成功後,海星縣全面推廣“上農下漁”鹽鹼地綜合利用模式。

今年,海星縣被開發的鹽鹼地近三十萬畝,包括十餘萬畝水產養殖面積和十五萬畝水稻田。

嘉穀實驗室和方琦賚團隊攜手,結合雙方的經驗,還在池塘周邊選種了耐鹽鹼的紫花苜蓿,在稻田裡養鴨,形成一個循環生態圈:鹽鹼水水產養殖―養殖水澆灌入田―牧草固土並生成牲畜飼料―畜糞爲稻田提供營養……

嘉穀免費爲海星縣合作戶提供蝦苗和黃金葵大米稻種,通過在本地建立種養基地、水稻加工基地等途徑,帶動地處退海之地、土地鹽鹼化嚴重的海星縣真正變爲了“魚米之鄉”。

當地產出的黃金葵大米,自帶弱鹼性,外形圓潤,晶瑩微透,煮熟後米香濃郁,軟筋香甜;經過《舌尖上的大米》宣揚,可謂是“一舉成名天下知”,連帶着養殖的白對蝦都出名了。

方琦賚帶着齊政漫步在池塘和稻田之間,介紹着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驚人變化。

片片稻田在陽光照射下泛着點點金光,陣陣秋風裡,沉甸甸的稻穗涌動起金色的稻浪,傳遞着美妙的旋律。稻田中到處涌動着收穫的身影,每張面孔都洋溢着掩飾不住的豐收喜悅。

方琦賚感慨道:“不得不承認,與嘉穀合作,不僅爲國內的鹽鹼地建立了一個漁農綜合利用的大範圍試點,也真正爲本地農民帶來了致富之路。”

齊政笑了笑:“我們嘉穀奮鬥的目標,不就是爲了讓努力肯幹的勞動者,感到有奔頭、能致富嗎?”

……

第257章 亞洲最大單體養豬基地第416章 以併購始,以併購終(5/5)第695章 時代不一樣了(2/2)第193章 這麼好的事?第198章 冤家路窄(4/4)第79章 啤酒這個江湖(求收藏!)第438章 富農是根本(1/3)第428章 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然過去(2/3)第65章 大嶺村新貌(求收藏!)第424章 “鮎魚”與“鹹魚”(1/3)第373章 耕海牧漁:日益繁榮的漁場(3/3)第673章 “鐵桿莊稼”(2/2)第688章 到沙漠去(上)第14章 靈陣初顯威(下)第281章 徹底引爆第471章 我就是“薅羊毛”了第616章 當中國大豆衝擊市場(1/2)第67章 利益糾葛(求收藏!)第639章 誰掌握着鑰匙(1/3)第504章 撼動能源格局?(2/2)第183章 人蔘雙雄聯盟(3/4)第703章 老東家的愛第203章 百年老樹入總部第612章 逮着日系糧商欺負(4000字)第597章 瘋狂的大豆(2/2)第352章 後糧食危機時代(1/4)第330章 一杯敬健兒,一杯敬觀衆第563章 美國大旱的陰影(1/2)第669章 義不容辭(1/2)第285章 榮獲食品界“諾貝爾獎”第338章 多了一羣駱駝夥伴第19章 頂級香米第147章 我們也不是好欺負的(2/3)第389章 一觸即發的食用油大戰第198章 冤家路窄(4/4)第63章 身嬌肉貴的“二師兄”(求收藏!)第217章 有些氣不能忍第326章 不開發難道留着污染嗎?(2/5)第516章 行業整合之始(4k)第611章 你走開!(4600字)第526章 夏季海島之行(1/2)第471章 我就是“薅羊毛”了第450章 這是對定價權的爭奪(第一更)第109章 他要戰……就一邊去(7/10)第27章 老油井入手(求收藏!)第426章 和嘉穀做生意(3/3)第636章 契機(1/3)第189章 花團錦簇(3/4)第472章 那是進口陽光、土地和水(1/2)第732章 緊張感(1/2)第194章 真·“嘉穀”第256章 人禍怪天災第457章 嘉穀的牧草大業啊(2/3)第11章 深謀與認可第568章 獵食者們(1/3)第312章 利國利民的海上“草原”(1/3)第497章 變革無處不在(1/3)第657章 誰傍誰大腿第148章 步步緊逼(3/3)第375章 顛覆專家認知(2/2)第694章 競爭與壓制(1/2)第48章 回國與警醒(求收藏!)第706章 小麥之變局(二合一)第518章 與虎謀皮能有什麼好結果(2/2)第464章 潰不成軍(3/3)第100章 當前的霸主,未來的對手第338章 多了一羣駱駝夥伴第580章 一路平推(4200字)第63章 身嬌肉貴的“二師兄”(求收藏!)第343章 國家級沙漠水庫立項(4/4)第587章 從農家子到跨國經營新星(4000字)第662章 新興植物改變世界(下)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92章 頭鐵的科學家(求收藏!)第194章 真·“嘉穀”第192章 魚米之鄉的憂與喜(3/3)第105章 這貨是誰(3/10)第546章 無窮的潛力(1/2)第622章 一“豆”成名(4)第440章 除了嘉穀,還有誰(3/3)第126章 逆勢而行(2/3)第120章 一企對一國(2/3)第275章 勝利果實和一盤大棋第519章 太需要一個整合者了(5000字)第691章 讓男人強硬的……(2/2)第343章 國家級沙漠水庫立項(4/4)第442章 哥不在江湖,但……第479章 立起來的中國啤酒業(2/2)第527章 我們的海鮮牌(2/2)第114章 規模決定地位(2/3)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416章 以併購始,以併購終(5/5)第512章 與雜交水稻之父的初見(2/2)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271章 大豐收(上)第97章 海濱綠色長城(上)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253章 中草藥養豬第492章 未來是我們的第638章 啤酒“饑荒”(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