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體察民情

小金寶不過八九歲,有些人來瘋,太平道人和長生喝茶說話之時小金寶一直在旁邊上躥下跳,太平道人一邊安撫小金寶,一邊不無歉意的衝長生告罪,只道自己教徒無方,疏於管教,令小金寶少了禮數。

長生微笑擺手,只道孩子終究是孩子,對待孩子沒必要太過嚴苛。

長生這麼說並不是出於作客禮節,也不是因爲小金寶的前世所著正眼法藏和降魔手札被自己所得,而是他當真這麼認爲,人的成長總要有一個過程,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不然對孩子不公平。

所有人都喜歡聽好話,孩子更是如此,見長生並不批評自己,小金寶兒反倒有所收斂,主動跑去廚下幫啞婆婆燒火,待得飯菜做好,又幫忙端粥送菜。

長生動身時帶了一些果品和點心,便拿出來給小金寶兒吃,這裡地勢偏遠,少見精細的點心和西域水果,小金寶兒得了果品點心,跑到一旁挑選分配,“這是師父的,這是啞婆婆的,這是我的……”

待小金寶兒走遠,長生纔開口詢問太平道人接下來的打算,太平道人只道自己依舊會住在這裡,平靜度日,頤養天年。

聽得太平道人言語,長生點了點頭,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倒不是說異類就一定是壞的,而是異類與人類的想法多有不同,不同的想法造就了不同的行事風格和不同的理想追求,大部分的異類修行都只是爲了延年益壽。

太平道人知道長生不但是龍虎山的道士,還是朝廷的王爺,但長生不提廟堂官場和社稷民生,它也不主動詢問,因爲它壓根兒就不關心這些事情,那些都是人類該關心的事情,而它只是個異類。

長生的確餓了,一邊吃飯一邊與太平道人說話,太平道人對養生之道多有涉獵,見長生瘦脫了相,擔心他辟穀不當,便好心的與他探討服氣辟穀的養生之道。

長生自始至終也沒有告訴太平道人自己消瘦的真正原因,因爲路是自己選的,承其利必受其弊,自己位極人臣,封王拜相之時就應該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可能會付出怎樣的代價,沒必要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成就,也沒必要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不易。

吃過飯已近四更,長生沒有拒絕太平道人的殷切挽留,自道觀留宿了一夜。

道觀裡焚的都是檀香,檀香有靜心安神之效,躺下之後長生很快睡去,這種檀香的淡淡香氣令他感覺安心且熟悉,這種熟悉的氣味來自龍虎山卻並不只是來自龍虎山,還來自更遙遠的什麼地方。

由於元氣未復,睡的便沉,一覺醒來已是辰時,太平道人對長生感激非常,真心希望他能多留幾日,但它知道長生瑣事纏身,長生執意要走,它也不便挽留,道觀附近被它埋下了大量財寶,即便明知長生不缺銀兩,依舊挖出了兩袋漢代的馬蹄金與他做盤纏。

長生心力交瘁,一直沒緩過神來,他很喜歡道觀的安寧,也想自這裡休養幾日,但外面還有一堆麻煩事兒等他處理,而且他也很擔心張善和張墨,只能早些動身。

長生牽馬出觀,太平道人帶着小金寶出來相送,長生原本已經上馬要走,卻突然想起一事,轉身又誇讚了小金寶兒幾句,只道他雖然年幼卻極爲聰慧,似昨日那般危急關頭,能夠做到臨危不亂,及時告知太平道人所在位置。

長生之所以誇獎小金寶兒是因爲昨晚多虧了小金寶兒,他並不知道太平道人身在何處,如果不是小金寶兒及時告訴他太平道人在後院兒的鐵鍋里扣着,他便無法在第一道天雷降下之前趕過去。

這個細節小金寶兒並未向太平道人提及,可能連他自己都忘了,但長生卻不能不提,他得讓太平道人知道多虧了小金寶兒,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能埋沒他人的付出。

離開太平觀,長生騎馬回返,由於不趕時間,長生便沒有凌空飛渡,而是騎馬疾行,出來一趟不能只做這一件事情,他需要在回程的途中體察民情,巡視各地的真實民生。

黔中道,劍南道,嶺南道這些地方原本就很窮,百姓的日子本就過的很是艱難,不過今年比往常更難,沿途倒是少見逃難流民,但鄉人大多衣不蔽體,面有菜色。

途中歇腳打尖兒,鄉人們談論的多是三件事情,一是西川戰事打的何其慘烈。二是物價飛漲,米糧奇缺。三是哪裡又出現了什麼樣的妖怪。

聽得鄉人議論,長生能做的也只有無聲嘆息,西川是劍南道的一部分,原本是王建割據,前段時間龍顥天攻下了西川,但龍顥天並沒有班師回朝,而是直接留守西川,取王建而代之,朝廷費時費力,貼錢貼兵,到最後不但未能平叛,反倒給龍顥天做了嫁衣,究其原因還是當年皇上忌憚他和龍虎山的關係,不放心將三十萬大軍全都交到張善手裡,由此埋下了禍根。

所謂的重新開始,從頭再來全是騙人的話,因爲包括人生在內的所有事情都有連貫性,之前做過的每一件事情都會互相累加並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所有錯誤的決定都會產生不利後果並影響最終結果,皇上早年受閹黨裹挾,惶恐多疑也可以理解,但其分兵三路這一做法卻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嚴重浪費以及地域兵員的大量喪失。

此前長生曾經與宋財交談過,知道今年物價飛漲,也知道物價較往年漲了四倍不止,但只有親身經歷才能真切感受到物價飛漲對民生造成的惡劣影響,實則金銀銅錢本身一點價值也沒有,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爲它們能用來易換民生所需的米糧布匹,農事不興則百事皆廢,糧食不夠吃是引發物價飛漲的主要原因。

至於市井之中談論的妖孽四起一事長生也並不感覺意外,因爲類似的事情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發生了,只不過近段時間貌似更多了,妖孽的大量出現令得各地人心惶惶,妖邪鬼魅本身帶來的傷害並不是很大,但影響卻極度惡劣,因爲世人都知道有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一說,妖邪鬼魅的大量出現令世人普遍認爲大唐要亡了。

黔中道位於江南西道的西面,北面就是山南東道,傍晚時分,長生趕到了三道接壤的驊州,計算時間,與臨走時衝府上家丁交代的三天還剩下兩天,時間還算充裕,他便想要往東略做圈繞,過去看看江南諸州的瘟疫鬧到什麼程度。

由於氣血兩虧,便很容易疲憊,長生猶豫過後決定自城裡歇上一晚,明天四更再往東面去。

驊州位於三道交界處,往來客商較多,長生剛剛自客棧大堂坐下,不等飯菜上桌便聽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消息,數日之前曾經有人看到大量龍虎山的道士連夜北上,浩浩蕩蕩,足有上萬人。

聽得商販議論,長生瞬時恍然大悟,這個消息應該是真的,龍虎山道士的確全部出山了,先前漕河兩岸的降雨極有可能是龍虎山的一衆道友聯手作法所致,不過傳言的人數有誤,因爲龍虎山的道士加在一起也不過三千人,這其中還有不少老弱,能作法的也就兩千左右,哪來的上萬人。

飯菜上桌,長生胃口全無,雖然他不曾親自領兵,卻能感受到張善兄妹所承受的巨大壓力,爲了拿下洛陽,他們連最後的家底兒都拿出來了……

第二百八十八章 深夜驗屍第三百八十章 前往蘇州第五百四十章 禍起蕭牆第五百七十九章 趕赴少林第三百三十三章 百官之首第五百四十二章 雪上加霜第一百七十三章 強援在後第三百四十五章 凱旋而歸第二百九十八章 佛法感化第一百七十二章 鬥法開始第五百七十八章 暫作休整第一百四十六章 九五之尊第一百零五章 殺入王府第六十五章 何去何從第二十九章 封閉七竅第二百一十八章 擅離職守第三百六十章 危機四伏第一百七十一章 三足鼎立第五百二十九章 悲痛欲絕第四百四十章 死裡逃生第一百二十六章 符紙聖諭第三百零一章 佛塔牡丹第三十九章 歧黃之術第十章 何來猴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舉童試第四百三十三章 好個霪賊第一百七十九章 形勢危急第一百零七章 兄弟情義第三百三十三章 百官之首第四百五十七章 爲臣之道第五十二章 胡作非爲第一百六十五章 瞬息萬變第二百零五章 帝王心術第一百六十九章 氣度胸襟第四百三十六章 先利其器第一百九十七章 身心俱疲第四十九章 四位靈童第二百四十七章 伊賀家族第二百七十三章 回返長安第三百三十一章 回返長安第二百六十章 如實啓奏第二百七十二章 有跡可循第三百七十六章 後患無窮第三百零四章 黃毛猴子第四百五十二章 如何善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光明現身第二十四章 隨機應變第二百三十二章 妖孽橫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光明現身第四十五章 大膽妖孽第四百九十章 鸞鳳和鳴第一百七十九章 形勢危急第四百三十一章 真心善待第五百五十二章 老狗少年第五百五十八章 百密一疏第五十一章 多吉法王第二百八十八章 深夜驗屍第五百八十六章 平和之人第五百零七章 朋黨作亂第五百八十五章 老僧夜訪第五百七十七章 自問本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委以重任第二百四十三章 深夜探監第二百五十八章 妖龍逆鱗第一百二十章 聖旨皇榜第七十二章 混元心法第三十二章 追兵現身第十六章 諄諄善誘第一百章 遊擊將軍第八十三章 陽光之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身救援第五百五十九章 忙裡偷閒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頭侏儒第五百七十章 機關造物第二百六十四章 其位其威第五百八十八章 千年老妖第一百六十七章 借刀殺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血戰擂臺第二百五十一章 早做準備第二十一章 北上雍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商賈作風第七十七章 天師庇護第二百零二章 律法無情第五百八十二章 無聲默契第三百五十九章 真假虛實第一百零一章 誓死效忠第二百四十六章 久別重逢第三百二十三章 蒼天有眼第五百五十二章 老狗少年第四百五十一章 擎天保駕第二百零八章 張善真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生死與共第三百三十五章 文臣武將第五百二十三章 後撤受阻第七十一章 天賦異稟第四百五十章 驗查真身第三百三十一章 回返長安第一百三十三章 合縱連橫第三百二十七章 一個交代第三百六十四章 後知後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