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零八年末發生的這一場世界大戰和吳畏從前熟悉的歷史上那場戰爭完全不同。
因爲吳畏的出現,現在的世界戰場上主要分成三個陣營,在歐洲打成一團的同盟國和協約國以及主要戰場在亞洲和美洲的泛太平洋合作組織。
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德國人忍英國這個老大也不是一天半天了。所以當戰爭開始之後,雙方立刻打得基情四射,想慢都慢不下來,更不要說停止了。
而本來被英法兩國寄予厚望,用來當作抵禦德國擴張主力的俄國此時則並沒有加入協約國,而是以泛太平洋合作組織成員的身份按住土耳其猛打,根本沒有加入到歐洲主戰場的意圖。
與德國人同樣被英法兩國當成希望的美國人倒是成功加入了協約國陣營,但是此時在北美戰場上,美國人正面臨着來自南北兩個方向的夾擊,而且國內各加盟州的態度搖擺不定,早已自身難保,根本不可能對歐洲戰場造成影響。
而真正引起這場世界大戰的共和國,則已經成功摘下了印度這顆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正在摩拳擦掌準備進入中東。
從目前局勢來看,協約國以一己之力挑戰另外兩大陣營,實在勇氣可嘉,不愧爲曾經的世界霸主。如果戰況再給力一點的話,倒也足夠自豪一下了。
可惜現實當中沒有如果,法國人的本土正在遭受德國人的猛烈攻擊,大片國土淪陷。英國雖然因爲地理的原因,本土並沒有遭到打擊,但是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大部淪陷。
因爲需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對抗德軍的艦隊,所以,英法艦隊不得不放棄太平洋戰場。放任中俄日三國艦隊,在南海耀武揚威。
在這種情況下,經過西園寺公望的再三要求,吳畏終於批准日本陸軍加入戰場。
一九零九年五月,在決定把第八師投入到美洲戰場上後,爲了彌補暫時的兵力空虛,所以吳畏命令日本陸軍第四師團登陸菲律賓。
六月,王啓年指揮的印度方面軍羣,終於初步肅清印度次大陸上的抵抗力量。開始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中東地區。
而對於吳畏來說,案頭的議題又多了一個如何治理廣大佔領區的題目。
從去年開始,一直在猛烈批評國防軍四處出擊屬於窮兵黷武的文人們,現在已經被國防軍彪炳的戰績打得臉都腫了。
好在臉皮薄一點的文化人早就從崖山跳海了,現在剩下的臉皮都比較撐住,腦子慢的人還要堅持不懈的用臉來抽國防軍的手,腦子轉得快的人已經開始轉而鼓吹重現漢唐雄風,讓萬邦來朝了。倒好像一年前,他們聽說共和國向英國宣戰時如喪考妣的言論從來沒有發出過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方面軍達成全面佔領的消息傳來後,京城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翻譯介紹印度的歷史地理等基本情況的熱潮。在這些臨時轉行的文人努力下,廣大市民已經從完全不瞭解印度的狀態變成了知道那裡是如來佛的故鄉,當年孫悟空保護唐僧在取經路上遇到的坎坷經歷,都是發生在印度境內。
從這裡可以看出文化圈的人腦子都不笨,在沒辦法查找到足夠有用的資料情況下,立刻就選擇了創作同人作品。
寫同人的好處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一點自然就是不用費力去描述印度次大陸的世界觀,只要給讀者指出一個方向,其他的內容讀者們自然可以去根據吳承恩的小說自行腦補。就算腦補錯了,那也是吳承恩的錯。
現在吳畏只能慶幸葉黛主執政務院工作的時候,提拔上來了的很多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至少這些人還知道到哪裡去查詢資料,不會人云亦云。如果現在政務院的部長司長們上書要求吳畏派遣和尚道士去印度除妖,那他真的只能撞牆了。
吳畏當然很瞭解印度的真實情況,也對那裡肥沃的土地垂涎三尺,但是得益於他從前喜歡泡論壇和看軍事節目,所以知道那裡的水有多深。如果那裡沒有一直享受恆河水的印度人民的話,他也許還會考慮一下如何佔有那片土地,但是現在,他覺得那裡不着火就算不錯了。
不幸的是,無論是不是想永久佔領,他都要給出目前穩定印度局勢的辦法。
維持現在的高壓統治政策雖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吳畏並不覺得這個辦法可以長久進行下去。當年4v僅僅被日本人統治了幾十年,後來常凱申公還摻了那麼多水進去,結果統戰六十年,嚮往殖民統治的人幾乎把統派消滅了。以英國人在印度下過的那麼大功夫,要是沒有一幫人心嚮往之,那是不可能的。
吳畏可沒興趣在印度打治安戰,以他前世的經驗,王師那麼牛都沒能搞定伊拉克,共和國既缺錢又缺人可不能掉進這個坑裡去,他可沒有幾十億元去給印度培訓個位數的人才。
讓吳畏欣慰的是,王啓年、藍曉田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再一次證實了他看人的眼光。與段祺瑞的做法不同,這兩個人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在印度搞什麼長治久安,或者千秋萬載一桶漿糊。
段祺瑞在印度的表現是有原因的。也的第七師從來就不是嫡系部隊,從中央拿到的待遇自然也提不上臺面,但是他同時又肩負着靖邊的任務,總參也不能既讓段祺瑞跑又不給他吃草,反正葉知秋也地方各省的控制力不行,乾脆就允許段祺瑞在雲貴兩地徵收邊稅。
實際上段祺瑞要養軍,當然不能光靠收稅過日子,當初第十二師的侯碩就曾經通過他買過英國步槍。
正是因爲有這種經歷,所以段祺瑞在吳畏上臺後做事一直謹慎小心,生怕被他抓住小辮子新帳舊帳一起算。
再加上他又有股文人的性子,比較看重名聲,總想着開疆拓土,打着將印度納入共和國版圖的主意,所以纔會在印度佔領區採取懷柔的政策,沒想到反而讓吳畏非常惱火。
王啓年和藍曉田就完全不同了。這兩個人既然肯重新出山,心裡對吳畏自然是毫無芥蒂。但是兩個人改朝換代的意圖已經破滅了,對於回國的前程和身後的名聲就沒那麼看重,所以雖然重回戰場手握重兵,但是也就僅限於如何更好的完成任務,並不會分心爲自己謀劃。
所謂無慾則圖,兩個人不爲自己打算,自然就可以對現在的戰場看得更清楚。再加上藍曉田眼光極高,當初連顧雨這個頂頭上司都看不到眼裡,對於印度人民的素質自然更加深惡痛絕。在他給吳畏的報告當中明確指出這塊地方有價值的只有土地,如果一定要搭上人口的話,那麼不要也罷。
既然思路一致,吳畏當然立刻就批准了兩個人的報告,但是卻否決了藍曉田提出在種姓問題上做文章的建議。
他在給王、藍兩個人的秘信中指出,印度的種姓制度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穩固的階層和利益羣體,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不如另闢蹊徑,從民族問題上做文章。
在這封秘信當中,吳畏給出了一些指導意見,包括促進印度各民族自治;保證少數民族參政議政的權利;教育資源有目地的向少數民族傾斜;對少數民族素質沒有達到主體民族水平之前,放寬對少數民族的法制要求,少抓人少處罰放寬量刑標準等等。
同時還要求印度佔領軍當局大力支持印度民族的發掘工作,本着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原則,幫助已被同化的民族恢復本來身份,包括但不限於幫助印度種族人民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字和語言。
王啓年和藍曉田接到這封秘信後,相顧無言,都覺得吳畏此人心機深不可測,處亂世可謂妖人,處治世則謂人妖。
吳畏提出的指導意見當然不可能直接下發執行,所以王、藍二人又經過深入研究細化,制定出《關於印度民族自治暫行辦法》,開始在印度全境推行。
由於在這份文件當中,軍管當局對於民族自治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讓很多對自己處境不滿的婆羅門和剎帝利看到了希望,於是很快就在印度大陸上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
雖然這次運動一度曾經被印度地方領主視爲威脅而遭到武力鎮壓,但是在佔領軍當局迅速介入後,大部分領主開始轉爲主動推動民族建立,絞盡腦汁爲自己治下的地區發掘少數民族。
在佔領軍當局的放縱下,印度大陸的民族數量以爆炸般的速度增加,大多數時候,只需要收集十個人以上的名字並且編造出一個用於登記的民族名稱,就可以在當局備案,並且獲得一塊地盤用以自治。佔領軍當局默認大的地方領主繼續管轄自己傳統領地的少數民族,並享有這些民族享有的權利,條件是這些領主必須是自己領地當中某一個民族的成員。
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大量衝突,只要確保不會把第三方捲入進去,佔領軍當局一律不干涉當地民族內政。隨之流血衝突的增多,很多本來從屬於同一領主的民族之間也開始出現裂痕,各民族忙於內鬥,對一直堅持主持公道的佔領軍當局越發順從。
到一九四零年,共和國徹底退出印度大陸時,印度大陸已經擁有五百六十多個民族,並且在一九二零前後就已經自豪的宣稱消滅了造成了印度人民沉重災難的主體民族,實現了五百六十個民族大團圓。
因爲要確保各民族享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所以在印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當中,席位並不是按照人口劃分的,而是按照一個民族一個席位的原則分配。這直接導致了從一九四零年國大開使工作到一九四五年的五年間,印度國大沒能通過任何一項全國項的議案。
當然這些就和共和國沒什麼關係了。作爲一力打造出這種局面的共和國領導人們,他們給予了印度人民充分的自由和民主,讓恆河流域的人民沐浴在現代文明的光輝當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後,悄然退出了這片土地,只流傳下無私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