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帝腦子一抽,把完顏玉給抓了起來,於是宋青宛好巧不巧的跟完顏玉在宮裡的牢中見了面。
宮裡的牢房也不算是牢房,就是一處冷宮院子中,由於兩人會寫咒語的事,於是兩人就這麼華麗麗的被抓了,也不知道誰建議的,就把兩人關在了一起。
這是宋青宛和完顏玉三年來正大光明、明正言順的見上一面,還被關了一個晚上,兩人有一個晚上的時候聊天,抱擁在一起。
或許明日太陽初升,兩人一同赴死,但宋青宛並不懼怕,這三年裡頭,她日日都在等死,早已經置生死於外,就連完顏玉也是這樣,兩人最遺憾的卻是小彤彤怎麼辦?
但宋青宛很快打消了她的顧慮,她說道:“只要文先生在,咱們家的小彤彤就不會有事,再不濟,文先生會把孩子送去大理跟着她的哥哥,將來的人生也不可估計,咱們便不必擔心了,無非不過一死。”
是的,無非就一個死吧。
兩人也是心沉如石,當夜裡兩人居然了在一起,或許是生死一線之間,或許是兩人扭在一起也掙脫不出的命運,這兩人都放飛了自我,就這一次吧,三年了,兩人都等了三年了。
第二日兩人被提溜出來,去的居然不是樑帝的書房,而是朝堂。
宋青宛去是以歸義公主之身份,否則她真的是不夠格站在這朝堂之上。
兩人被送來,其實樑帝的本意就是叫大臣來定罪的,不然就這麼廢了一個太子,也說不過去不是。
樑帝算是知道了,先前與弟弟完顏玉達成一致,完顏玉以太子之身份對付徒單氏一族,兩敗俱傷後,還政於榮王,這三年裡來,完顏玉一步一步的正在實施着這個承諾,但是樑帝卻發現,這太子府與徒單氏的交鋒怎麼就這麼久也沒有到魚死網破的境界來?
而榮王卻過得不是很好了,三年前回一趟京過中秋,被人暗中刺殺,雖然事後沒有查出來是誰,但樑帝知道,不是完顏玉就是徒單氏一族,可惜沒能抓到證據。
事後榮王又回了幽州,之後又頻頻傳出來被人刺殺的事,好在這個兒子有本事,到時有驚無險,樑帝原本打算把榮王就此調回來算了,可是想着回到京城反而陷入這三角格局裡頭,倒不如自己在京城裡與兩方勢力鬥上一鬥,給自家的寶貝兒子留條康莊大道出來。
因爲這心思,樑帝這些年也一直忍着,一個是結髮的枕邊人,一個是自己的親弟弟,可是他卻發現這兩邊勢力因爲年長日久的相鬥,反而勢力越來越大,變得旗鼓相當起來,這下可讓樑帝頭痛了。
先前的完顏玉在京城是站不住腳根的,除了九黎的勳貴會支援他,還念着當年的好之外,其他朝中大臣無人支援,可是因爲他坐了幾年的太子之位,這朝中的大臣,居然有人反水,還當真站完顏玉那邊去了。
樑帝瞧着就氣得牙癢癢的,眼下好不容易抓住了完顏玉的把柄,樑帝竟然生了要廢太子的心思。
都幾年,叫他鬥一個徒單氏都鬥不倒,再這樣隱忍下去,太子的勢力都見長了,到時樑帝都要壓制不住,這個弟弟可是有本事的,年紀又比他輕,比榮王又有號召力,不成,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太子的頭銜給廢了一了百了。
可是這事兒到了朝堂之上就困難了,文武百官紛紛站出來反對,裡頭有不少大臣根本不是完顏玉這一邊的,他們屬清流一派,但他們不支持樑帝以太子行咒術之事而廢了太子。
一個國家立太子和廢太子都不是這麼輕意且草率的,何況這行咒術的事還是那個所謂的說的,朝中對樑帝忽然拜了一個爲他煉製丹藥的事個個都耿耿於懷。
史之鑑,歷史上多少皇帝在最後彌留之際,吃丹藥,尋術士,就想長生不老,久久的坐在這個皇位之上,可是史上又有幾人不是死於丹藥之術。
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如今樑帝提出廢太子的事立即遭人駁回,樑帝站在高位之上,氣得那叫一個火冒三丈的,想不到自己辛苦建起來的樑國,如今不但不聽他指揮,反而被這一羣大臣給控制了去,當即就想要拖幾個大臣下去殺了以示懲誡,以示自己的威嚴。
而爲首的清流大臣當屬宋洐君的恩師張獻文了,他帶領着清流一派在朝中的影響可是不小的,但他一向支持的是皇上,不管誰最後坐上九五之位他都會支持,所以他一向中立,他所領統的清流一派也是中立的,他們不會參與奪嫡之戰,卻有爲帝王補闕之職。
而眼下卻是行補闕之事,新拜的他們還沒有上摺子規諫皇權呢。
於是樑帝就看到了張獻文,二話不說指着他,“來人,把他給朕拖下去,以下犯上,削去其職權,輪爲庶民,子孫不得爲官。”
君無戲言的,這話說的不可畏不重,當即滿朝文武都跪了下來。
如今的張獻文官拜丞相,是朝中邸柱,就算有官員對他有異意,也不會在此時不幫他的,這一次涉及到不只是張獻文之人,而是天下的讀書人,若是樑帝因爲一句耿直的話而把人削去了官位,輪爲庶民,子子孫孫都不得爲官,不得做讀書人,這樣的懲罰着實太過,哪日便會輪到了自己。
文武百官都跪下了,樑帝越發的生氣,甚至原先的優雅與沉穩都不見了,整個人都暴戾了起來,他起了身,站在金鸞殿上來回踱步,甚至指着底下的文武百官破口大罵。
罵了一通後,情緒還是很激動,好在這時送上了丹藥,樑帝吃了丹藥後,似乎情緒穩定了下來,接着坐在了寶座上。
宋青宛全程看着,心下一驚,那丹藥不會是鎮定藥物吧?莫非樑帝已經被這控制?
不過樑帝的身體情況關她什麼事,眼下最要緊的是兩人能否活命。
卻不想這朝堂把先前針對宋青宛和完顏玉行咒術之事要廢太子的事到最後演變成百官彈劾,強行逼樑帝廢了之位,否則百官罷官,都要回家種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