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0.1.9

李信在幷州查兵馬生意的事,漸漸牽出了很多大人物來。 首發哦親不止程太尉,很多人,連他看了都心驚並心寒。大楚和蠻族在邊關打仗,小磨小擦這麼多年,大楚幾乎就沒勝過。以前總覺得是將士的緣故,現在則發現原因很多。連朝中許多能左右戰事的大臣們都私下做兵馬生意,把好的武器馬匹都賣去蠻族,又給蠻族提供很多助力……戰爭如何取勝?

李信之前覺得程太尉太過自信,對太子和自己防備不夠多。現在他到了幷州才明白,程家沒什麼需要防備的。大半朝廷的人都不希望打仗,對蠻族侵犯邊關重地都抱以無所謂的態度。即使太子想要打仗,也是打不起來的。

李信看了看,他蒐集的這些東西如果曝光,必將引起朝局的震動。不知遠在長安的太子殿下,是否有這種魄力。

他原本對隴西軍出現在幷州地界雖然略有疑問,但疑問也並不多。隴西大軍本就和幷州的程家軍交好,隴西在蠻族吃了大虧,這大虧還是由瘋子阿斯蘭挑起的,程家軍接應一二也無所謂。阿南之前就是聽從李信和江照白的建議,去隴西從軍。然他不過一個不上不下的小將,交些銀錢找些關係,脫離就脫離了。

阿南跟隨後,李信從阿南口中得知了不少隴西軍的故事,心中疑惑非但不減,反而加深。最讓他不解的是,隴西軍這般英武,與阿斯蘭從隴西那邊的邊界,一直打到幷州來了?他們是爲什麼打成這樣的?僅僅因爲阿斯蘭葷素不忌?

但是阿斯蘭他忌啊!

幷州這邊的邊界根本不是他的主場,他爲什麼要從極北那裡一路跑到這邊來?

事出反常,必有妖。

李信堅信這個道理。

然他正準備着手探查隴西軍因何與阿斯蘭發生衝突時,江三郎給他來了信。江三郎在信中說道,朝廷已經有連續三日沒收到來自墨盒的信函了。江三郎推斷,韓卿並沒有控制住墨盒的局勢,墨盒反而更亂了。江三郎希望李信手邊的事情差不多後,就去墨盒走一趟。

於私,太子雖沒有給李信特權,然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李信打入墨盒,憑本事守住墨盒的話,能留在墨盒的可能性極大。李信便能由太子身邊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護衛,晉級爲左右一方戰爭的大將軍。

於公,大楚絕不能淪爲蠻族的後花園,任蠻族他們予取予求。一旦李信留在墨盒,那與蠻族的戰事上,就佔據了主導權。畢竟蠻族與大楚開戰,大多時候戰場都在極北、幽州一帶,即蠻族左大都尉阿斯蘭常駐的地段。李信守住墨盒,聯合烏桓共抗蠻,勝利之日可期。

墨盒如今斷了消息,江三郎憑自己敏銳的直覺,覺得那邊出了事,便要李信走一趟。

李信在野,江三郎在朝。兩人一外一里,又有江家特殊的消息傳送方式,快馬加鞭之下,李信收到江照白的信函時,也不過過了兩日。

李信心頭凜然,既然他於兵馬之事上的證據蒐集得差不多了,而墨盒又出了事。他便放下心中對隴西軍出現在幷州的疑問,趕往墨盒去看韓卿在那邊出現了什麼事,墨盒現今是什麼樣的狀況。

然而阿斯蘭……

李信心中冷哼,他明明知道阿斯蘭現在混跡人羣,就在幷州地段。他即使走了,又焉能放過阿斯蘭?

李信招呼阿南,如是如是地吩咐一番,讓阿南去幷州以北、蠻族右大都尉阿卜杜爾的地段走一趟。蠻族左右兩大都尉不和已久,之前纔剛打過一場仗。後來有王庭插手,兩人才不打了。但阿卜杜爾必然以爲阿斯蘭已經跟隨大軍離開自己的地盤了。阿卜杜爾要是知道阿斯蘭還在幷州晃悠,肯定要坐立不安,以爲阿斯蘭又要攪和什麼。只要阿南去故意讓人送個消息,不管真假,阿卜杜爾的人都會前來找阿斯蘭。

右大都尉的人,也是恨不得左大都尉阿斯蘭死的……

李信自己動不了手,但仍要給阿斯蘭找點事幹,讓他莫要太寂寞,從而想起什麼事來了。

李信在幷州待了一個多月,臨去一天,將整理好的所有關於兵馬生意的證據,通過郵驛傳回了長安。總共這麼多的東西,他能給的都給了。至於太子殿下能不能下得了決心動手,太子殿下會怎麼做,李信就不關心了。與阿南分開,並說好匯合之時,李信策馬離去,隱入市井中,並以極快的行程趕往墨盒。

在李信走後,阿斯蘭確實還逗留在幷州。幷州郡守府的人自發現刺客後,警惕了很多。李信想偷東西是沒什麼大的影響,阿斯蘭想偷個大活人出來,就麻煩的多。阿斯蘭咂舌,看出郡守府上現在守得滴水不漏,都是那個叫李信的小兄弟做的。

他都多少年沒見過這麼壞的小兄弟了……

然而乃顏跟着他出生入死這麼多年,以阿斯蘭的性格來說,是萬萬不可能丟下不管的。

阿斯蘭就是疑惑:程家軍不是向來跟阿卜杜爾那個傢伙勾肩搭背,狼狽爲jian嗎?怎麼會捉乃顏?他們難道還想跟自己開戰?這距離有點遠啊,程家軍的後備力量不足,真敢跟自己開戰?這麼多天過去了,他們也該問出乃顏的身份了……就這都不放人?

程家軍什麼時候這麼有血性了?

阿斯蘭眯眼,已經讓自己的親騎軍日夜趕路,前往幷州。阿卜杜爾那個膽小鬼不敢打仗,他來!

當阿斯蘭在幷州市集中轉悠時,郡守府中,乃顏已經被放了下來。隴西軍的將軍趕了過來,禮對於他。乃顏換了身乾淨衣服後,在大堂中見了兩鬢斑白的林將軍。林將軍與程太尉是連襟,程太尉的三郎媳婦,正是林將軍的第六女。捉拿乃顏的事,從頭到尾都是隴西軍主力的。程家軍幫了些忙,卻並不知道林將軍爲什麼要捉這個人。

隴西軍終於從乃顏這裡問到了自己想知道的話,事關重大,將士們做不了主,林將軍親自從隴西趕來,接見乃顏。

林將軍與乃顏說話時,聲音因爲激動而哆嗦,“這位壯士,你確定當年丘林脫裡死了,關於舞陽翁主的身份就無人問津了嗎?”

乃顏淡漠看他一眼:“自然。我們大都尉從沒關心過這種小事。”他頓了頓,“我們大都尉不是那種兒女情長的人。不管舞陽翁主是誰,我們大都尉都不會關心。兩國打仗是男人們的事,你們不用把一個小娘子扯進來。”

“不不不,乃顏兄弟,那是你不瞭解,”林將軍神情肅穆無比,“你們大都尉的這個女兒,在大楚,是我國長公主和曲周侯的女兒。她出生時還被陛下封爲了翁主……如果這是真的,對於我們大楚來說,是奇恥大辱!我們絕不會容許一個外邦女子做我們的翁主!”

乃顏不耐煩,並頗爲後悔自己說漏了嘴,“丘林脫裡已經死了,我只知道他當年的意思。真假什麼的,我給不了。你們內鬥是你們的事,與我無關。”

林將軍也覺得此事棘手。他自得知消息,便覺晴天霹靂轟於耳,被震得一整天精神恍惚。左大都尉阿斯蘭!這可是一個煞星!他的女兒!長公主和曲周侯在長安,那也不是什麼好得罪的人!

林將軍在邊關打仗這麼多年,他見識了多少大楚的將士被蠻族殺死,多少馬革裹屍……然而他們的翁主卻是一個外邦女子,如何對得起死去的將士們?!

林將軍得知消息的第一刻,就想殺了那個女子,以絕後患。然他冷靜下來,又知道這件事恐怕不是自己能插手的。他已經將消息給了幷州軍士,再把消息傳回長安,想看程太尉的意思。程太尉身在朝局中,自己這邊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影響。既然自己這方先查到消息,自然要傳給程太尉知道。

同時,在幷州這邊,事關重大,幷州郡守是程家軍出身,他沒有想到絕妙的主意前,只想先找到阿斯蘭。這件事最開始如何,最終結果如何,都逃不開阿斯蘭。得知阿卜杜爾派人前來幷州尋找阿斯蘭,郡守也派出人協助。程家軍向來禮待蠻族人,他們不想跟阿斯蘭的軍隊打,只想先穩住這個變數。

幷州因爲一樁秘聞,所有知道消息的人都被控制住了。

長安這邊,未央宮中一宮青綠,太子於東宮中,剛剛收到李二郎從幷州送來的大車竹簡。

已到了春日,冰河裂碎,萬物復甦。宮中綠樹蔥蔥郁郁,在風中日光中搖晃,光線打照在東宮一殿的長矮方案上。光點斑斑駁駁,在綠意濃濃中,晃的人頭腦昏沉。

太子殿下手撐着額頭,翻閱着這些竹簡。他的臉色變得極爲難看,扣着竹簡的手指微微發白,青筋暴動。

殿外傳來笑聲。

一會兒,宮女在殿門簾外問,“殿下,今日是女兒節,您昨日答應與太子妃並小翁主出宮玩耍。太子妃問您還去嗎?”

隔會兒,太子殿下的聲音有些虛地傳出,“孤有要事,以後有時候再去吧。”

宮殿外,得知了消息的太子妃與小翁主都有些失望。小女孩兒仰着臉不高興地看母親,扁起了嘴,“阿父總說話不算數。不像阿糯的父親,她父親就說話特別算數。阿糯想養貓,她父親見了貓就咳嗽,身上就長紅點,特別可憐。就那樣,他答應讓阿糯養貓,就還讓阿糯養貓。我阿父就不行,說陪我出宮,他又不去了。”

小翁主口中的阿糯,是寧王家的女兒。小翁主年長阿糯幾歲,這幾年阿糯隨父母進京後,小翁主就領着阿糯玩,兩個小孩子的關係還挺好的。

太子妃伸手,在女兒頭上敲了下,斥責,“什麼她阿父?那是你五叔!”

小翁主哼了聲,不甘不願地改了口。

太子妃見女兒不開心,就溫柔勸她,“你阿父有事情忙,你既然喜歡阿糯,不如我們出宮找阿糯玩?”

小翁主先是眸中一亮,然後更加失望了,“阿糯跟她父母出京了。”她越說越傷心,“阿糯前天跟我說,我五叔要在女兒節時帶她去郊外爬山玩。他們要在外面過節,要看山看水看日出……他們一家子今天都不在家。”

小翁主瞪着太子妃。

太子妃呃一聲,心想沒見過這麼寵女兒的,還勾起了自己女兒的傷心事。太子妃只好抱起女兒哄,說咱們也出京,咱們也爬山去。咱們不光爬山,咱們還去寺廟禮佛……她哄了半天,纔將女兒哄高興。

太子妃一行人離開了東宮,出宮後又出京。坐上馬車後,太子妃擔憂地看眼身後漸被拋遠的未央宮宮殿,不知道夫君那裡出了多大的事,竟連原先說好的事情現在也不成了。

到底是出了什麼事……

太子張術在宮中,仍然對着竹簡發呆。

李信給他送來了非常多的證據,李信這趟差事辦得格外好。李信沒有跟竹簡一起回來,說去墨盒看一趟。張術沒有在意李信不回來,光李信讓他看的這些有關兵馬生意的朝中大臣的名單,太子殿下就已經目呲欲裂了。

一大半的朝臣都在做損害國家利益的事!

難怪自己每次提出兵,他們都要拉着自己!

最可恨的是程太尉!

程太尉曾是他的太傅,教他讀書教了很多年。他的治國理念,很多都出自程太尉。程太尉口口聲聲支持他,要驅除韃虜。然而在幷州!在幷州!太子雖早就懷疑程太尉未必跟自己一條心,但他從沒想到,程太尉居然牽頭,將大半個朝堂上的臣子全牽去做兵馬生意了!

這是覺得大楚遲早是蠻族的,遲早會沒救嗎?

才這麼去巴結那幫蠻夷?!

張術無比的心口膽顫。

他從天亮坐到天黑,他看到了程太尉的可怕野心,看到了歷歷在目的名單。他多少次手發抖,多少次將竹簡一揮掉地,卻又無數次地重新撿起來。他恨得心臟脾肺腎劇痛,鮮血瀰漫在口腔中,恨不得殺光這些人!

大楚的江山!

他的子民!

就是被這些蛀蟲們害死的!

每年邊關之禍,南蠻之禍,他們永遠說沒兵沒錢。蠻族之禍多少年得不到解決,近年南邊也出了事。大楚國土一點點喪失,他們仍然不在乎……是啊,他們何必在乎?那江山又不是他們的,子民也不是他們的。他們只顧着自己的利益,只想着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就行!

那麼百姓呢,那麼大楚呢?

實在可恨!

張術僵硬着身子,坐在一室黑暗中。他仿若處身於孤零零的荒島上,仿若是那失了國土丟了美人的西楚霸王。漢兵略地,滿目瘡痍,他手提長劍立在烏江畔。烏江水逝,虞姬已遠。他趔趔趄趄,望着血流成河。八千子弟,慷慨悲歌……他進退兩難,跪倒在地。

太子閉上眼,眼前是兩條路。

一個是順應他們,就這樣吧。大楚不再是以前的大楚,卻也還是大楚。屈服於蠻族,每年給上供些財物,長安依然歌舞昇平。反正受苦的永遠是百姓,剝削來源永遠是平民們。像他們這些貴族,除了偶爾能感覺到那麼一絲屈辱感,其他時候仍然尊貴。國土完不完整,等過上幾代,也沒人知道了。

第二個是解決他們。他頂着所有人的壓力,把這些蛀蟲一一拔掉。然而這是大楚多少年的積弊,他要一朝拔去,必然極其傷身。但是他沒有時間了,他只能快速解決。這些人個個背靠大世家,他動了他們的勢力,他父皇本來就不喜歡他……他這個太子的位置,恐怕就危險了。

張術很可能因爲他非要插手兵馬生意,而失去儲君之位。

而如果他不管,他就還是太子。他父皇找不到理由廢除他,他父皇已經越來越不耐煩待在這裡。他父皇很快會熬不住而退位去,他到時當了皇帝,想做什麼,會比現在順遂的多。

太子雙拳抖動,頰畔肌肉縮起。

道理都明白,大丈夫有所爲有所不爲。然他每每看一眼這些名單,每每想到自己辛苦治國,內裡卻被這些蛀蟲們蠶食。他心中不甘,他無法原諒,無法忍受。大楚是他們張家的,他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這個王朝。即使眼看它垂垂老矣,也想要力拔山兮,將之救回。

這只是一個選擇。

一個是救了國家,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另一個是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親眼看國家走向無法挽回的那一步。

太子殿下在宮中枯坐。

一殿之外,長安城中沉浸於女兒節的歡喜中。大楚的節日很多,幾乎每個月,都有各種名頭來祭拜。長安城中繁華無比,車水馬龍,從日升到日落,在不宵禁的時候,沒有哪一時刻,是不熱鬧的。

晚上,太子妃一行人回宮。

小翁主帶了禮物給父親,喋喋不休地在太子面前抱怨了許久。太子妃半天找不到女兒,聽了宮女的話後,忙過來將女兒帶走,不打擾太子處理公事。

太子妃親抱着小女孩兒,在一室燈火中沿着長廊往外走。女郎不知道跟懷中女孩兒說了什麼,小翁主被逗得咯咯直笑,摟着母親親了許多口。

太子麻木地看着他們。

一時想,爲了她們,我不能衝動,不能失去眼下的一切。

一時又想,爲了她們,我必須解決朝中蛀蟲們。不然現在的一切,遲早會失去得更多。

太子的掙扎,無人理解。

他整日整夜地煎熬,每夜被噩夢驚醒,神志恍惚又憔悴。

於一日暴風雨中,太子與太子妃在殿中交談。午夜後,太子妃離宮。太子坐於窗邊,看着天邊電閃雷鳴。看那雷鳴聲中,妻子的身形被無限拉長,即使走在排排燈火中,仍然寥落又淒冷。張術聽到嘈雜的很多聲音,雨聲,雷聲,說話聲。

張術看到很多的光。天上的電光一道又一道,劈向大地。雨大如注,澆灌四野。

他即使閉上眼,也能看到天邊的亮光,能看到妻子方纔悽然的眉目中堅定無比的神情

她跪在他面前,說,“殿下做自己想要的事吧。妾不能爲君分憂,卻至少不會成爲殿下您的拖累。妾生死追隨於殿下,殿下莫要因小失大。”

“古來文死諫武死戰,妾沒有那般本事。妾只能向殿下保證,無論殿下走哪一步,無論旁人怎麼說,妾必不離不棄。”

一介女子,尚有這般覺悟。

那些花着國家俸祿的大臣們,卻在把大楚推向一個末路。

太子冷笑,淒涼無比。暴風雨中,窗外嘩嘩雨聲如雷,他忽然睜開銳利的眼眸。眼中神情不再退縮,他起身抽劍,將桌案劈成兩半。他於大雨中瘋癲般大笑出聲,冷聲道,“孤必與你們不死不休!”

正是這日大雨之夜,太子政變開始,一舉血洗大半個朝堂。整個朝堂震動,開始混亂恐慌。人人自危,將從此夜開始……

大雨滂沱。

長安下着大雨,往北走,一些地段沒有雨。到幷州的時候,雨又一貫的大。

黑夜長雨,整片天地都被雨聲包圍。入了深夜,長街空蕩無人,兩邊的房舍中,偶有火光映出。水窪深深淺淺,一個男人牽着馬,從巷子一角拐了出來。男人穿戴斗笠,斗笠下還戴着面具。他走在大雨中,衣衫已被雨水淋溼,然他本人步履穩健,腰桿筆直,一點也沒有狼狽之意。

忽一時刻,從兩邊房舍檐上竄出無數人馬,有的在牆上,有的在屋檐上。這些人是蠻族人士的打斷,間或有大楚軍人的穿着。人人舉着武器,從大雨中爬出來,將男人圍在其中。

阿斯蘭神色一點也不意外,他從身後抽出長刀,當街而立,他看着這些人,隨時準備打起來。

突然前方幽蘭光影處,傳來馬蹄聲。等馬近了,阿斯蘭眯着眼,看到來人竟然是右大都尉阿卜杜爾。阿斯蘭扯了扯嘴角,心想這幷州,還真像是他們蠻族人的地盤一樣,阿卜杜爾帶着這麼多蠻族將士,都能說來就來。比起這位右大都尉來,阿斯蘭人見人打,簡直跟過街老鼠似的。兩人待遇差別實在太大了。

阿卜杜爾騎馬停在前方,心中警惕,並不敢再靠近,唯恐真招了他這位同僚的眼。

阿卜杜爾在茫茫大雨中,衝前方的阿斯蘭大吼,“阿斯蘭,放下武器!我這次不是要找你打仗的,我給你帶了個好消息!送你一個大好處!你肯定要感謝我的!”

阿斯蘭手中橫刀根本不動。大好處?好消息?

這世上於他而言,就沒有什麼稱得上好的消息。

阿斯蘭在某一時刻,晃了晃神。

他到了這一步,已經沒什麼是撐着他的了。他一生最溫軟的時光,色澤最鮮明的時刻,也許都停留在了十八年前。

阿卜杜爾繼續吼道:“我們找到你女兒了!”

阿斯蘭:“……”

“你還記得車騎將軍聞平嗎?是他帶走你女兒的!你妻女沒有全死,至少你女兒是活着的!你放下武器,跟我走,我這就帶你去找證據,去找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