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出兵朝鮮前後

東學黨起義前後,借兵問題成爲朝鮮政府內部討論的重要議題,但幾起幾落,長期未能得以實行。

先是在一八九三年四月東學道徒報恩聚會時,朝鮮政府即有借兵中國之意。五月二日,舉行大臣會議時,有人提出:忠清道監營兵力微弱,不足以鎮壓之,而京畿防務亦不甚固,唯有借調中國軍隊代戡。會後,朝王特派內務府官員樸齋純親訪袁世凱,請求中國派軍艦及陸軍駐馬山浦,以資鎮懾。袁認爲,東學道烏合之衆,不足構成威脅,而“調兵駭聞遠近,必多騷謠”。注1併力勸朝鮮政府宜鎮靜處之。十日,再次召開大臣會議,討論處理報恩事件的對策。朝王又提議請援中國,因領議政沈舜澤、右議政鄭範朝及左議政趙秉世皆持反對意見,未能做出決定。當時,朝王怕京城空虛,不敢派遣親兵,故主張借兵中國。而沈舜澤等人反對借兵中國,只是怕負擔軍費。至於如何妥善解決國內的危機,皆無一人道及。因此,君臣們儘管意見不一,實際上都無改革弊政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打算。只是由於報恩聚會的東學道衆解散,借兵之議纔不再提起。

及至一八九四年全琫準起義後,借兵中國之議再起。兩湖招討使洪啓薰密奏朝王,提出借外兵助剿。然而,推動借兵中國之議的最有力者,還是“勢道”注2閔泳駿。閔泳駿的後臺則是朝王李熙和閔妃。當時已有大院君李昰應與東學黨勾結的風傳。李熙和閔妃爲防範此事,故積極支持閔泳駿與袁世凱保持密切聯繫。注3只因大臣中反對者甚多,難以付諸實行。五月二十五日,李鴻章電總理衙門稱:“舟次迭接袁道電:‘全羅道匪黨勢頗猖獗,韓兵,練潰敗。又添調江華槍隊炮隊四百餘往剿’雲。韓王未請我派兵援助,日亦未聞派兵,似未便輕動。應俟續信如何,再酌。”注4直到此時,大臣之間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李熙儘管傾向於向中國借兵,但唯一的顧慮是懼怕日本出兵。因爲日本代理公使杉村濬曾多次訪問外務署督辦趙秉稷及其他大臣,力言借調外兵甚爲不可。注5李熙更擔心借兵中國,日本必以此爲藉口出兵,局面將難以收拾,因此舉棋不定,下不了最後的決心。

但在此時,閔泳駿仍然與袁世凱暗中聯絡,不斷磋商此事。閔,袁曾在校洞之閔泳駿府中密議,袁謂朝鮮文武官吏中無—人物,閔請道其意。袁稱:“方今東學跳梁,招討重任,而使孺子之洪啓薰任之。國家不誤而何?餘近遣使至戰地偵察,將無嚴威,軍無紀律,官校終日不爲一事。兵卒出入閭里,偷財貪色,爲害居民賊軍在前。則遠陣於數十里以外,待其退卻,然後追討。是豈討賊之本意?餘謂朝鮮無人物以此。若使餘畫策,期以十日,必不難討滅之。”注6袁還向閔表示,只要朝鮮政府以正式照會的形式提出求援,中國可隨時考慮其借兵要求。

三十日:廷臣會議討論借兵問題,意見仍然相持不下。領敦寧府事金炳始反對借兵最爲激烈,向李熙進言曰:“匪徒雖難赦,然皆我民,將以我兵剿之。若惜他國兵誅討,我民心當如何?民心易渙散,宜審慎!”注7討論無結果而散。

三十一日,全州陷落的消息傳來,京城爲之震動。李熙急派閔泳駿向袁世凱求助:“方今全州失守,以若朝鮮之兵,難以抵亂敵。且人才難得其人。望大人特念。”袁十分爽快地回答道;“朝鮮有危,吾豈不悉心護之乎?若有難處之端,吾當擔當矣。”閔聞此言大喜,即回報李熙。

六月一日,廷臣會議討論借兵是否會引起第三國出兵的問題。朝王與大臣的談話內容如下:

閔泳駿、趙秉稷稟:“都城二十里內,賊犯之前,各國兵不得下陸,公法所載。今日清兵請來,其他外兵不得揮入。”

朝王,“若日本稱鄰誼,出兵來助,以何對之?”

閔泳駿:“此亦袁世凱必有塗抹之策,不必煩聖慮。”

朝王,“日前袁氏之言,不無俄兵見機稱助之意,此則何以答之乎?”

閔泳駿,“自有所答之道。”

至此,朝王才下定借兵的決心,對諸大臣曰:“此論(指反對借兵的主張)固好矣。來頭事未可料,諸大臣之論亦宜請援雲。清館照會促送可也。”注8

同一天,袁世凱向李鴻章報告說:“京兵敗,械被奪,韓各軍均破膽。昨今商派京及平壤兵二千人,分往堵剿。王以‘兵少不能加派,且不可恃’爲詞,議求華遣兵代剿。韓歸華保護,其內亂不能自了,求爲代戡,自爲上國體面,未便固卻。頃已囑‘如必須華兵,可由政府具文來,即代轉電請憲核辦’等語。”注9

按照《天津條約》,中國向朝鮮派兵,日本也可藉口出兵。對於這一點,袁世凱不是不知道。朝王之所以遲遲不敢請援者,也是爲此。那末,袁世凱爲什麼這麼積極地推動此事呢?因爲他相信,即使日本以護衛使館爲名,有出兵之舉,也不過派遣百餘名土兵而已,不致引起難以了結的糾葛。

其實,早在五月上旬,當袁世凱派平遠艦幫助朝鮮運兵時,日本即非常關注中國士兵是否登岸。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又密令杉村濬:密切注童朝鮮政府與中國使節之間的關係,是否已向中國求援。到六月一日,杉村濬已探知韓王決定借兵,但不知中國態度如何。於是,急遣書記生鄭永邦訪問袁世凱,以“詢匪情”爲名試探袁的真意,並誘引袁入其圈套:

鄭:“匪久擾,大損商務,諸多可慮。韓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難辦,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

袁;“韓廷亦有此請,我政府冀其習戰自強,尚未覈准……

袁;“乙酉約我如派兵,應由何處知照?”

鄭,“由總署,北洋均可,我政府必無他意。”注10

袁世凱聽了鄭永邦“必無他意”的口頭保證,更加相信日本頂多“不過借保護使館爲名,調兵百餘名來漢”,絕不會出什麼大事的。所以,他才那麼自信地給李鴻章打了請兵的電報。

六月二日,杉村濬親訪袁世凱,詳探朝鮮請援之究竟。前一天鄭永邦來訪時,袁世凱已經透出“俟接到正式公文後,即籌備出兵”的口風。杉村濬當即電陸奧宗光報告此事。所以,他今天來訪,一方面是證實此事;一方面以“盼華速代戡”爲名,進一步誘袁上鉤:

杉村濬問,“盼華速代戡,允否?”

袁答:“韓惜民命,冀撫散。及兵幸勝,故未之請,不便遽戡。韓民如請,自可允。”

杉村濬問:“倘請遲,匪至全州,漢城其危。擬先調兵來防護,華何辦法?”

袁答:“或調兵護,或徙商民赴仁川,待匪近再定。”

杉村濬:“韓送文請告知,以慰盼念。倘久不平,殊可慮。”

杉村濬所說;“擬先調兵來防護”,含催促中國出兵之童,又是爲日本出兵預留地步。袁世凱卻見不及此,總是從好的方面考慮,以爲同杉村濬有老交情,不會對自己過不去,說什麼“杉與凱舊好,察其語意,重在商民,似無他意。”注11完全相信了日本方面的瞎話。

到了六月三日,朝鮮政府終於命內務府參議成岐運,攜政府照會正式請求中國派兵。並任命工曹參判李重夏爲中國兵艦迎接官,內務府督辦申正熙、參議成岐運統轄軍務司,負責有關接待中國軍隊事務。

在朝鮮政府向中國送出請援照會的當天,日本駐天津領事荒川已次奉陸奧訓令,也前去拜會李鴻章。荒川所談與杉村濬“語意略同”,使李鴻章更相信日本“必無他意”的保證,毫不懷疑其包藏禍心,便坦率相告:“韓請兵,勢須準行。俟定議,當由汪使知照外部,事竣即撤回。”注12這樣,日本方面便完全掌握了中國的派兵計劃。

清政府既應朝鮮政府的請求,決定派兵赴朝,便電駐日公使汪鳳藻,根據一八八五年中日《天津條約》有關條款,知照日本外務省。六月六日,汪鳳藻照會陸奧宗光,告知中國政府應朝鮮政府之請求,按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派令直隸提督葉志超“選帶勁旅,星馳朝鮮全羅、忠清一帶,相機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搬回,不再留防。”注13

照會發出的當天,日本方面立即有所反映。汪鳳藻急電李鴻章,告知日本政府令其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帶捕二十名立赴韓,並添調一艦護商”。注14李鴻章電覆汪稱:“韓未請餒派兵,倭不應派。若以使館護商爲詞,究竟有限,且漢城現安靜無事。祈與妥商。”七日,袁世凱亦來電:“大鳥來,慮生事”。李鴻章則覆電說:“大鳥不喜多事,伊帶巡捕二十名來,自無動兵意。”注15他堅信日本“必無他意”,不會藉機生事。

就在同一天,按連發生了兩樁事情:

第一樁:日本外務省照復汪鳳藻:“查貴國照會中有,保護屬邦”之語,但帝國政府從未承認朝鮮國爲中國之屬邦”。注16爲“屬邦”二宇,日本外務省官員與汪鳳藻“大費辯論”,日方欲汪“商請酌改”,汪則“正詞拒之”。對此,李鴻章的態度很堅決,復汪電雲:“文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前事歷歷可證,天下各國皆知。日本即不認朝鮮爲中屬,而我行我法,未便自亂其例。故不問日之認否,礙難酌改。”注17但是,他完全沒有看到,日本之所以提此問題,是爲日後擴大事態而埋下的伏筆。

第二樁:日本駐北京臨時代理公使小村壽太郎照會總理衙門,聲明根據《天津條約》,“因朝鮮國現有變亂重大事件,我國派兵爲要,政府擬派一隊兵”。注18同時,李鴻章亦迭接袁世凱來電,謂已派譯員詢衫村濬,詢問日本“派兵何事”,杉村答以“調護使館,無他意”。又說;杉村“近頗驚惶自擾,故各國均疑之,謠議頗多。鳥(大鳥圭介)來,或稍鎮靜。”注19李鴻章均信之不疑。由於他對日本的險惡用心缺乏清醒的估計,因此只能按照自己一廂情願的主觀構想那樣幹下去。

中國所派軍隊分三批渡海。第一批,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所統蘆防馬步軍,共九百一十人,爲前鋒。六月六日下午六時,自塘沽登圖南輪,於八日下午六時抵牙山海口。九日,登岸整隊,進扎牙山縣。第二批,是直隸提督葉志超所帶榆防各營,共一千零五十五人,以及彈藥、糧餉等,分載於海宴、定海二輪,於八日下午六時啓航,十日下午三時抵牙山海口。因無駁船,直至十二日上午十時始全部登岸。第三批,是總兵夏青雲率馬隊百名,旱雷兵百名及步隊三百名,乘海定輪渡海,於二十五日抵牙山縣。於是,屯駐牙山的清軍人數達二千四百六十五人。

當中國派兵之先,丁汝昌先期遣濟遠艦率揚威駛至仁川口,與平遠合爲一小隊,以觀形勢。及至葉,聶兩統領率軍赴朝時,以超勇艦護之。又恐其力量單薄,又分揚威赴牙山,留濟遠、平遠兩艦泊仁川口。當時,日本運兵船絡繹而至,大和、筑紫、赤城三艦亦泊仁川口,井派遣汽艇探測牙山灣,顯然居心叵測。而李鴻章卻要袁世凱勸告朝鮮政府;“日與華爭體面,兵來非戰,切毋驚擾。迭阻不聽,即聽之。速設法除全匪;全復,華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挾,仍可堅持不許。”注20

六月十二日,根據李鴻章的指示,葉志超委派聶土成爲前敵營務處,負責剿辦事宜,本人則暫駐牙山以待命。但是,聶軍並沒有同東學黨起義軍直接交仗。聶士成只是派弁兵一百人,隨帶翻譯,持告示前往全州招撫。告示共三種:其一,曉諭起義軍解散。其中有“爾國王發電告急,我中朝愛恤屬國,不忍坐視不救,奉諭欽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統領率帶馬步槍炮大隊前來助剿。特念爾等本屬良善……大兵到日,爾等能悔罪投誠,洗心革面,均予免殺”注21等語。其二,“諭示商民各安其業,毋得驚恐”。其三,申明軍紀。有“奉憲檄飭,防營遠征,保護藩屬,護衛商民,自行軍旅,紀律嚴明。今入朝鮮,軍令重申,購買物件,照給錢文。如有騷擾,或犯別情,軍法從事.決不稍輕”等語。注22這三種告示被日本間諜送報日本駐朝公使館。不久,“漢城飭弁持倭使大鳥圭介來諮,詰問前日所出告示是否真僞”。注23果然,後來大鳥圭介便就聶士成告示中“我中朝愛恤屬國”、“保護藩屬”的語句大作起文章來了。

其實,聶士成派人招撫起義軍之日,正是起義軍退出全州之時。先是東學黨起義軍攻陷全州後,兩湖招討使洪啓薰又返軍攻城,因起義軍防守嚴密,久難攻下。朝王一面處分引起事件的責任者,將全羅道觀察使金文鉉革職,流配濟州島,並將古阜郡守趙秉甲革職,系械監禁;一面急發最後的精銳江華槍炮隊四百及京城、平壤監營兵二千增援,並命嚴世永任三南注24招撫使,同新任全羅道觀察使金鶴鎮赴任,與洪啓薰協力從事。從派“招討使”到再派“招撫使”,說明朝鮮政府對東學黨起義軍的政策巳由“主剿”轉爲“主撫”了。

嚴世永抵達全州後,先佈告朝王處罰負此次事件責任的地方官吏,以緩和起義軍的敵對情緒,繼之以勸諭,表示政府願意妥商解決此事。此時,全琫準已獲悉中日兩國出兵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嚴世永代表朝鮮政府接受了起義軍提出下列十二條件,於六月十一日共同簽訂了休戰協定,即所謂《全州和約》:

一,停止迫害起義者和東學道徒,政府與東學黨人合力維持社會秩序。

二,查明貪官污吏的罪行,加以嚴懲。

三、嚴懲橫暴富豪。

四,嚴懲不良儒林兩班。

五、燒燬奴婢文書。

六,改善七種賤民待遇,不得強制白丁(原注:屠戶賣肉者)戴平壤笠。

七、許青年寡婦再嫁。

八、廢除一切擾民的苛捐雜稅。

九,任用官吏打破門閥界限,登用人才。

十、嚴懲私通日本者。

十一,取消一切公私債務。

十二、土地應平均分配。注25

十二日,全琫準率起義軍退出全州,撤至淳昌和南原一帶。二十四日,新任全羅道觀察使金鶴鎮到任,開始安撫地方。

聶士成之抵全州,已是七月五日,亦即東學黨起義軍退出全州後二十天。是日下午三時,聶士成獨率數十騎進入州城。全州城經過此番戰火,“廬舍焚燬,民無棲止”。查明流離失所者共九萬家。聶士成令“開列名單,每家給以洋銀二元,聊助牽蘿補屋之費”。

七日,又發佈告示,表示希望“本統領旋師之後,爾等士農工賈務須守法奉公,各安生業,同享太平之福”。注27即離開全州。十日,聶士成回牙山,向葉志超報告全州事件業已處理完畢。並建議速請李鴻章“派輪接隊內渡,免啓釁端”。葉志超則猶豫不決。當天夜晚,聶士成致電李鴻章,報告“前敵招撫情形,並請撤隊內渡”。其稟文有云:

“我軍本奉命平韓亂,非與倭爭雄也。倭乘間以水陸大隊壓韓,據險尋釁,蓄謀已久。又敵衆我寡,地利人和均落後著,與戰,正墮彼術中。今匪亂已平,正可趁此接隊內渡,免資口實。此老子不爲人先之謀,亦兵家避實就虛之計。況韓爲泰西通商之國,豈容倭人鯨吞?倘仍頑梗,可請英、俄諸國評論曲直;一面調集我海陸各軍駐屯北洋,奉天邊境。俟秋涼,我陸軍出九連城趨平壤以拊其背,海軍戰艦大隊塞仁川以扼其吭,彼時倭師勞而無功,將驕卒惰,可一鼓破之也。否則,倭將先發制我,釁端一啓,大局可危。”注28

聶土成電文的中心意思,是主張實行退卻。這位被日人譽爲“計劃戰略常以勇敢見稱”注29的將領,爲什麼主張退卻呢?這是因爲“兵無常勢”,而要逐步地在軍事上變被動爲主動,只有採取兵法所說的“避實就虛之計”。這是一種積極的戰略退卻。在軍事上已失先著的情況下,應該說實行戰略退卻是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如果聶士成的意見被採納,則中國不僅在軍事上可改變不利的處境,而且在政治及外交方面也將居於主動的地位。對於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計劃來說,必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時,大鳥圭介看到“朝鮮國內出乎意外的平穩,中國派去的軍隊只是駐紮在牙山,並未進入內地”,即曾致電政府說:“目前若向朝鮮派遣過多軍隊,就會引起朝鮮政府和人民,尤其是第三者外國人發生不必要的懷疑,在外交上實非得計。”陸奧宗光也認爲:“目前既無迫切的原因,又無表面上的適當藉口,雙方還不可能開戰。因此,要想使這種內外形勢發生變化,除去實施一種外交策略使局勢改觀以外,實在沒有其他方法。”注30中國若真實行戰略退卻的話,儘管日本還會玩弄各種花招,但要逞其外交伎倆,必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欲實行其速戰決策則定然勢所難能了。

十一日,聶士成又力請葉志超電李鴻章“請班師”。於是,葉根據自己的考慮,向李提出上、中,下三策。他把聶士成的建議作爲“中策”,而另外提出了由北邊速派大軍的所謂“上策”。但是,兵機既鈍,緩不濟急,且無貫徹此策的決心和正確措施,結果仍是“遷延不斷”注31,實際上無異於“下策”也。當天,李鴻章覆電“暫靜守勿動”。注32

聶士成提出“撤隊內渡”的建議時,正是清軍實行戰略退卻的大好時機,而這樣的時機稍縱即逝,難以再來。葉志超和李鴻章皆未能採納此議並付諸實行,真是聚九州之鐵難以鑄成之大錯!這樣一來,清政府在各方面的處境愈來愈陷於被動了。

注1《養壽園電稿》津院去電,《袁世凱致李鴻章電》(光緒十九年三月十八日)。

注2“勢道”,又作“世道”,用以稱王族外戚之當權者。

注3《梅泉野錄》,第132頁,見《袁世凱與朝鮮》第348-349頁轉述。

注4《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32頁。

注5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第3頁。

注6《曰清戰爭實記》第1編,第33—34頁。

注7《朝鮮史》,高宗李熙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注8轉見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第347、349頁。

注9《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32—33頁。

注10《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33頁。

注11《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34頁。

注12《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54),第13卷,第8頁。

注13《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58),第13卷,第9頁。

注14《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34頁。

注15《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56.957,960),第13卷,第8--9頁。

注16《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519號。

注17《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63),第13卷,第10頁。

注18《日本外交文書》第27卷,第525號,附件乙號。

注19《北洋大臣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962、965),第13卷,第10頁。

注20《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第37頁。

注21聶士成:《東征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2頁。

注22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2卷,第93--94頁,《日清戰爭實記》第1編,第63頁。

注23《東征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4頁。

注24“三南”,指朝鮮南部全羅、忠清、慶尚三道。

注25轉引《1893--1895朝鮮農民起義》,第100--101頁。

注26全琫準率部撤至淳昌、南原一帶後,並未解散。十一月下旬,日軍大舉進攻起義軍。十二月9日,全琫準被叛徒告密,不幸被俘。日本侵略者把全琫準處斬刑,並懸首示衆。日本侵略者又搜捕東學道教主崔時亨,捕之,於1898年7月25日在漢城處以絞刑。

注27《東征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6--7頁。

注28《東征日記》,見《中日戰爭》(6),第8頁。

注29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3卷,第134頁。

注30陸奧宗光《蹇蹇錄》中譯本,第20--21頁。

注31《洪熙致盛宣懷函》,見《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下),第21頁。

注32《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第14頁。

第四部第二十章 瓜分的開頭第六部 第二十八章 關鍵還是海上第二部 第二十三章 洗腦的重要性第一部 第六章 面見李鴻章第三部第六章 羅斯柴爾德家族第五部第五十一章 會師的寄望第四部第三十章 變起第六部 第二十九章 “瘋狂的賭博 ”第六部第三十九章第五部第八章 怒火第四部第三十九章 最後的血性第五部第五十三章 襲擾補給線第三部第三十一章 綠營改制第六部 第二十五章 狼羣第五部第四十六章 遼東大捷第五部第十五章 潛艇!原來是潛艇!第六部 第一章 新生代第一部 第十六章 大戰在即第三部第十七章 上刺刀!第一部 第三十五章 拼命(3更票來)隨便說兩句第六部 第五章 豐收年第六部第三十九章第一部 第二章 賣國和約第三部第二十四章 財神入股隨便說兩句第五部第六十章第三部第十九章 總參謀長第四部第四十五章 請戰隨便說兩句第六部 第二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第四部第十八章 南洋水師第六部 第十八章 帝國主義的頭子第六部 第二十八章 關鍵還是海上第四部第四十八章 政黨第四部第三十章 變起第一部 第八章 南下第五部第十一章 文化影響第四部第三十章 變起第三部第十二章 僞軍第五部第二十五章 豐收第三部第十二章 僞軍第四部第二十一章 必死之決心第四部第十八章 南洋水師第四部第十二章 維新的呼聲第五部 第一章 干涉第四部第十九章 真金白銀的威力第二部 第五章 牛人聚會第六部第四十四章第六部 第二十一章 密使第五部第五十九章 大膽的構想第一部 第三十五章 拼命(3更票來)第二部 第二十四章 合約(又是三更)第六部 第十五章 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第一部 第十三章 許諾第五部第十五章 潛艇!原來是潛艇!第四部第十二章 維新的呼聲第五部第五十三章 襲擾補給線第四部第九章 山東半島第四部第七章 新軍!上刺刀第二部 第四章 抓人第一部 第二十九章 活捉波里也第四部第五章 連夜攻擊第三部第十三章 股東會議第一部 第六章 面見李鴻章第五部第五十五章 雞冠山上的意外第一部 第三十七章 南下西貢第六部第四十九章 時間第六部 第十五章 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第五部第二十三章 看着地圖打仗第二部 第二十六章 偷樑換柱第四部第三十一章 準備跑路第六部 第八章 強硬的姿態第二部 第三章 出事了第六部第五十一章第五部第三十五章 戰略轉移第三部 第二章 興奮的計劃第四部第二十五章 起兵!第四部第三十八章 落日餘暉下的北京第六部 第二十五章 狼羣第三部第十九章 總參謀長第六部 第二十六章 搶人第五部第三十五章 戰略轉移第一部 第十四章萬里赴戎機第一部 第三十三章 襲擾(求推薦)第二部 第三十八章 猶太商人第五部第六十章第二部 第二十七章 勾引第三部第二十九章 還是慈禧說了算第一部 第三十九章 傳信第五部第五十五章 雞冠山上的意外第二部 第二十九章第一部 第二十七章 反攻第五部第三十一章 電子戰第五部第二十五章 豐收第六部 第十六章 吏治第四部第五章 連夜攻擊第二部 第三十四章 從今天開始第五部第二十八章 斷交宣戰關於潘鼎新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