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潛流暗涌

路上盧克忠對楊樸道:“你在會寧一事,大遼士子多有知曉,若以楊樸之名現身,只怕會被人識破。不如潛伏城中,趁機謀事。如何?”

楊樸答應了,忽而想起一事,心道:“你說我在會寧一事大遼士林多有知曉,然則你自己豈不是也早就知道?在曷蘇館時我還以爲你是被我說動,原來卻是早有此心,只是趁機借我過橋!”想到這裡心裡冷笑,口中卻不道破。

兩人進入遼陽府以後,楊樸另有去處,並不住盧克忠家。原來劉介和趙觀在遼陽府都有重要據點,楊樸出發前楊應麒便打過招呼,趙觀劉從連千里越境的事情也敢做,何況在偌大的遼陽城藏一個人?

盧克忠和楊樸約好聯絡方式後,便來見同僚打聽消息,此時金主對高永昌“不許聯手、只許歸降”的消息已經傳來,而高永昌皇帝夢正濃,哪裡肯答應!盧克忠見一切和楊樸所言若合符節,北歸之心更爲堅定。不多時高永昌宣見,盧克忠不說曷蘇館事,先詐道:“此次去曷蘇館,無意中卻打聽到一個天大的消息!”

高永昌問是什麼,盧克忠道:“高麗人對遼東也動了心思,興兵五萬,要來犯我東京!”

高永昌大驚,盧克忠又道:“微臣到曷蘇館之時,高麗也派了密使,許諾了曷蘇館人不少好處,要他們起兵呼應。他們行動雖然隱秘,卻仍被微臣窺破機關,微臣當機立斷,以好言語先將曷蘇館部穩住,又使計誇耀我大元兵威,又令曷蘇館上表示忠。如今東南局勢暫時無變,只是當此之時,似不宜對曷蘇館人索求過甚,否則容易讓他們倒向高麗!臣以爲眼下宜以羈縻之策,令胡十門作爲遼陽與高麗之緩衝。待契丹事畢,再作打算。”

高永昌大喜,嘉獎了盧克忠,忽然急報傳來:“金人引兵南下,不知何意!”

高永昌忙問道:“有多少兵馬?”

“金軍偵騎四出,我們不敢靠近。但遠遠望去都是殺氣。”

高永昌又問道:“打聽到都有哪些將帥了麼?”

“主帥是女真勃極烈斡魯,副帥是金國駙馬折彥衝!”

渤海君臣一聽這話更慌了!盧克忠心道:“楊樸果未騙我。”

羣臣正慌亂,又有諜臣來報:“大遼興兵來犯,號稱五萬。”

高永昌忙呼且罷朝議,又命人傳令整軍備戰,戒盧克忠等“不得將高麗來犯之事外泄”。

遼金兩路來犯的消息一傳開,遼陽府登時人心惶惶。不過聽說會寧漢部是這次金軍的主力後,許多渤海人又起了僥倖之心。這幾年漢部對渤海人頗爲優待、不視爲外人的事在大遼各地多有傳聞,許多人甚至說漢部的首領其實都是渤海人,因此聽說漢部南下,都盼望金軍戰勝遼人,那樣無論高永昌是勝是敗他們都有一條活路。

盧克忠眼見人心如此,知道高永昌必敗無疑!問題僅在於開到城下的是契丹還是女真而已。

數日後消息傳來:金軍遼軍遇於瀋州,遼軍望風潰敗,漢部先鋒衝入瀋州城內,城中兵民盡降。盧克忠聽說後趕來朝見,只見高永昌已經連剛打造好的龍椅也坐不住了,畏懼之情現於臉上。

盧克忠奏道:“金人此來,未必是戰。趁着還沒和我軍接鋒,趕緊派人勞軍,或許可以化干戈爲玉帛。”

這句話正中高永昌下懷,當下命他持金印、銀牌,上表願去帝號稱籓。盧克忠領命出來後,秘密請見楊樸,楊樸道:“你持我書信去見折大將軍,我仍留遼陽,以作內應!”

盧克忠也等不及第二日便出城,走了兩日便遇見北軍前哨,卻原來是曹廣弼派出的偵騎。他說明是使者,偵騎將他送到中軍已是隔日。盧克忠打聽得護送自己的是漢部兵員,未見主帥,先出示楊樸交給他的信物求見折彥衝。那兵員持了信物,沒多久來請,態度客氣多了。

盧克忠步行入中帳,一路見兵甲光芒耀日月,士氣卷塵衝長天,心道:“這樣的武功!高永昌如何能敵!”

進了大帳,只見上面坐着五人,最中間那人不過二十出頭,顧盼間卻有氣奪三軍之勢;左邊一箇中年,沉斂韜晦,不測深淺;這中年下手一個青年,身穿鎧甲,頭上卻結着儒巾,不像戰將,卻似一個書生;右邊一個年輕將軍,一張臉就如同是用鐵木雕刻出來的一般,脖子上一塊青色胎記,一言不發卻令人凜然不敢冒犯;他下手那人一身胡人打扮,目光一掃,竟讓盧克忠背脊冒出一陣冷汗。

盧克忠膝蓋一軟,跪下呈上楊樸的書信。

這五個人,便是折彥衝、狄喻、曹廣弼、楊開遠和蕭鐵奴。此次南征,漢部精銳盡出。不但如此,工兵伍中甚至藏着不少非爲戰爭而來的農工醫士。楊應麒沒有明說,但曹廣弼等卻都隱約猜到他的打算。

折彥衝取了盧克忠的信看了,說道:“盧先生是楊先生引薦的良才,不必多禮,快坐下吧。這帳裡都是自己人,大家以後要一起做事,我來給你介紹一下吧。”

盧克忠連道不敢,折彥衝道:“不必這樣拘束。”當下給盧克忠一一介紹了狄喻等人,又對他們說了楊樸信中之意。

曹廣弼問盧克忠道:“高永昌是真要投降麼?”

盧克忠道:“未必!此人好行險,又圖僥倖——是個不見黃河不死心的人。大金軍威天下,行速如神,這麼快就打下瀋州,一戰擊退契丹,這都是他始料未及的。或許他要藉此爭取時日,整軍備戰。”

蕭鐵奴冷笑道:“就算他是真的要降,我也不讓。好容易等到一個廝殺的機會,豈能因一紙降書就罷手?”

曹廣弼問道:“高永昌能打退遼人,是僥倖還是他真有那個實力?渤海人有那麼善戰麼?”

盧克忠道:“契丹渤海,以戰鬥論不過五五之數,因高永昌佔了地利,又是背城而戰,渤海兵士氣高漲,所以能勝。”

曹廣弼又問:“此去遼陽府,道路是否難走?高永昌還有什麼天險可以依憑麼?”

盧克忠從懷中取出一幅圖來道:“此去遼陽府道路,盡在此圖之中。”

曹廣弼接過看了一下,見上面不但有山川地形,還有高永昌的軍備分佈,點頭道:“可比應麒給的詳細了不少。”

折彥衝從曹廣弼手中接過看了,笑道:“東京在我等囊中了。開遠,給應麒寫封信,告訴他情況。”

又對盧克忠道:“你也別回去了,免得被高永昌識破降罪。我會對外宣稱將你扣留。你不熟軍旅之事,這次且作嚮導。待疆域略定,再去幹內政——我們會打仗的人不少,會理財治國的文臣可缺得很哪!”

盧克忠又道:“遼陽府內,士子頗多,還請大將軍破城之時優容幾分,以備將來。”

折彥衝笑道:“我漢部除了打仗,輕易不殺人。只要是人才,我們歡迎還來不及,不會加害的。”

盧克忠大喜,又道:“我已經列了一個名單在楊樸之處,只是事情機密,一時不敢去聯絡。”

折彥衝道:“楊樸既在遼陽城內,想有安排。鐵奴,你若衝進城時留手些,別亂殺人。”

蕭鐵奴哈哈一笑道:“我理會得。”

漢部諸將計議畢,折彥衝才帶盧克忠來見斡魯,斡魯見了金銀牌、稱藩表,問折彥衝道:“你看如何?”

折彥衝道:“其表言詞慢遜,其意不誠。他說要做遼陽王,難道我們真把整個遼陽府給他?”

斡魯冷笑道:“這遼陽府連你都不敢要,何況他!”當日便傳令進軍。曹廣弼、蕭鐵奴、闍母、蒲察、迪古乃等領軍進擊,斡魯與折彥衝並騎居中,楊開遠押後。干將斡魯古鎮守瀋州。

斡魯和折彥衝望見沃裡活水時,前方來報:“渤海人在河南佈陣,蕭將軍、闍母縱兵強渡,渤海人不敢接戰,望見我們就逃。”

斡魯笑道:“高永昌這等孬種,也敢說要做遼陽王!”

兩人才渡過沃裡活水,前方又來報:“蕭將軍追到遼陽城下,渤海人不敢開戰。蕭將軍他們正在城下叫罵呢。”

折彥衝道:“天色已晚,讓大楊將軍布營,今日且罷戰,明日再攻城。”

高永昌軍在沃裡活水不戰而潰之後,遼陽城內有識之士便都知道他是一塊扶不上牆的爛泥巴。

在金軍攻城之前的一個晚上,楊樸正在劉從提供的秘密住所——一個商鋪的地下室中暗自謀劃,忽然僕人來報:“外面有一個人求見楊先生。”

楊樸大驚:“我在東京行事隱秘,知道的只有盧克忠一人而已,他又已出城,怎麼還有人知道我在這裡?莫非是事蹟敗露了?”問那僕人道:“是什麼樣的人?帶了多少人來?”

那僕人道:“三十來歲年紀,儒服儒巾。只帶了一個童子。”

楊樸心道:“這個商鋪伏有五個護院,萬一有變,大可對付得了。”便讓僕人請他在後堂相見。

他先走上來坐定,點燈烹茶,心中七上八下。門扉聲響,一個儒士走了進來,面目似曾相識,楊樸腦子一轉,低聲叫道:“張浩然!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裡!”

眼前這人姓張,名浩,字浩然,是遼陽渤海人,在士林中頗有聲名。而他背後的張家更是渤海一帶的望族!楊樸投漢部以後,也曾與他通信,張浩雖然回信問好,不過只談經史,未涉國事。這時聽見楊樸的話冷笑道:“楊樸之!你和盧克忠做的好事!哼!你以爲憑你們兩個,可以瞞得過渤海千百士人的眼睛麼!”

楊樸嚇得臉色蒼白,顫聲道:“盧兄他……”

張浩笑道:“據說他被金軍留住了,高永昌那廝還派人到他府上慰問呢。”

楊樸聽說盧克忠“被金軍留住”已是一喜,聽張浩直呼“高永昌”更是大喜,說到:“浩然此來,莫非也有棄暗投明之意?”

張浩笑道:“卻不知樸之有無引薦之心。”

楊樸見門窗緊閉,說道:“跟我來。”兩人進了地下室,楊樸道:“非是樸之不信浩然,只是身在險地,萬事須要小心。一個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張浩道笑道:“你卻也太過謹慎了。其實從高永昌稱帝,我便知他難成大事。只是沒想到他會敗得如此之快!高永昌軍在沃裡活水不戰自潰,東京一道便都知道他連負隅頑抗之力也沒有了。此時高永昌自顧不暇,哪裡還有心思來理會樸之。”

楊樸點頭道:“我進城之事十分隱秘,浩然如何知道?莫非是克忠兄轉告?”

張浩笑道:“你所託庇的這個劉從,在東京算得上什麼角色?你進城時,便被我的族兄張玄素子真看破了。”

楊樸驚道:“聽說子真兄在高永昌處擔任要職,他既知曉,只怕高永昌也已知道了。”

張浩搖頭道:“我們這些人被迫從了高永昌,又非本心。因此大軍壓境之際,人人都有二心。你在女真漢部之事,東京士林多有知者。此次忽然出現在東京,自然是大有蹊蹺。大夥兒正要借你保全士林元氣,就算知道了,非但不會告發,反而會代爲掩飾。若非如此,單憑一個盧克忠加上一個不入流的小商販(指劉從)就能護得你周全?”

楊樸大喜道:“克忠兄走後,我本以爲自己在東京是孤軍奮戰,沒想到卻有這麼多好朋友暗中幫忙。我說這兩日怎麼行事如此之順,原來是有士林朋友暗中照拂。”

張浩道:“閒話少提,樸之此來,可是代金軍做事?”

楊樸道:“可說是,也可說不是。”

張浩奇道:“這是怎麼說?”

楊樸道:“浩然知有漢部,卻不知對漢部瞭解有多深?”

張浩沉吟道:“漢部之事,你在信中略有提及。此外往來商人也常常傳出些荒誕不經之說。”

楊樸道:“何謂荒誕不經之說?”

張浩道:“處女真國都之內而不受轄制,此一不可信。自言大宋,大宋與女真相隔萬里,宋人如何能過去?就是過去,如何瞞得過我大遼士子?此二不可信。言其首領威武過人也就罷了,說有個七將軍年不過十六七歲卻已經學究天人,大遼境內無人能比,此三不可信。處蠻荒之地,而號稱部內人人識字,此四不可信。建基不過三四年,凡有外人來附,頃刻歸心,此五不可信。傳言其民富裕過甚,縱處最底層之人也不愁溫飽,且知禮節,此六不可信。其餘太過荒謬無稽的便不談了。”

楊樸笑道:“你沒去過,所以不信。”

張浩奇道:“難道都是真的不成?”

楊樸道:“只第四條略有出入。近來新附者甚多,因此不識字的人也多了。不過七將軍對此事十分上心,多方設法,定要做到讓整個漢部無人不識字。”

張浩驚道:“若依你這樣說,漢部中識字者也爲數甚多了!”

楊樸道:“七將軍定下條例,凡在漢部三年而目不識丁者,便要受罰。五年而不能通過考試者便要開除出籍。因此人人勤奮。雖然在行旅之間也有傳授書算的老師——除非是戰事正急,否則每夜休息之前人人都要讀書學字半個時辰。”

張浩沉吟道:“此舉大有深意,看來這個七將軍果然不是常人。”

第三零六章 南宋的君臣第五十六章 林公子入港第四十一章 曷蘇館事第四十章 兵下遼東第二四零章 一檄天下安第五十七章 狡政與黠商第二五五章 威脅下的團結第一二二章 人死茶就涼尾聲第三三六章 醉獻妃第五十三章 梟雄之異志第一一八章 進退重思量第三十章 新編胡伍第二零六章 學生潮第一七四章 逆第三四五章 輾轉第二零三章 鉅變第一一九章 棋局大逆轉第一二零章 移運轉興亡第八十五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第二三八章 棋盤大變幻第二六五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一二五章 鄧肅押糧第二四七章 回首實有怨第三四四章 北遊第七十章 相國寺一日遊第五十章 進退之間第二二九章 公主車駕第二三三章 宗澤之逝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一八一章 責第二二五章 暗香浮動第三三二章 金蘭折尾聲第二十八章 稱帝號第一六四章 請辭第六十章 報怨軍的去向第二八二章 君臣各自算盤第三四七章 嶽幕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二六五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第一七七章 勢第二六零章 卻爲誰家守土第二八一章 南北兩種人心第三一九章 雲中黃河第一四二章 入太行第二二零章 汴梁一空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八十五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第五章 出谷第一一三章 羊圖狐口食第二零零章 兵臨第一八九章 國債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二三三章 宗澤之逝第二一五章 演兵法第二七四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第一四三章 塘沽問第六十章 報怨軍的去向第一七二章 信任第二五二章 大變亂之前徵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二六六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第一三零章 兵敗山倒第二八九章 大漢新政新局第一九三章 秦檜第二三三章 宗澤之逝第二零八章 陳家貨第一七八章 會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場之間第十八章 通商路第一百一章 雖知君乃豪傑第三三九章 民之貴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二七六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七十六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第二五零章 大勝利的背後第一七零章 安撫第一二二章 人死茶就涼第三三七章 珍珠衫第一三三章 胡部潛流第八十六章 大搶親喲大搶親第一三六章 燕京變故第一百一章 雖知君乃豪傑第一八九章 國債第二九八章 蕭帥的大意第一七九章 亂第一四四章 兄弟間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六九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第一五九章 針鋒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二十九章 再破遼師第三二八章 胡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