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鄧肅押糧

大宋宣和四年,道君皇帝因方臘一事頗悔用兵,但趙良嗣等人堅持說平燕易如反掌,在宰相王黼等人利勸善誘下,趙佶終於再次決意北伐。王黼於三省之中特設經撫房,專治邊務,竟把北伐事宜獨立於樞密院之外。又括天下丁夫,計口出算,得錢六千二百萬緡以充軍用。一時間燕雲未得,而國內浮怨已起。

但道君皇帝和童貫哪管這些?該享樂的繼續享樂,要立功的趕緊立功。剛好北遼政權派遣使者來告即位,又底氣不足地表明願意“免除歲幣”,宋廷太宰少宰,樞密宣撫都認爲遼人可欺,於是進兵的決心更爲堅定,以兩個不通軍事政務、北國詳情的權臣童貫、蔡攸(蔡京之子)爲正副宣撫使,引兵十五萬北上巡邊。入宮辭駕之日,童貫在趙佶面前大言炎炎,將燕雲十六州說成唾手可得之物,而趙佶亦覺理所當然,同時指點了童貫一些軍國大計云云。

楊應麒在塘沽聽說童貫將至雄州,便派鄧肅爲使者,運了兩萬石糧草前去犒軍。楊應麒有意窺探大宋軍勢以定謀略,所以也扮成隨使商人前往。鄧肅見歐陽適竟然全無攔阻的意思,自己也不好勸。

運糧道路是先從界河逆水而上,跟着轉入清河,過保定軍直達雄州城附近的碼頭。清河在大宋境內,北面有白溝河作爲屏障。界河卻是遼、宋的邊界。但這幾個月來漢部的船廠運了好多適合江面作戰的小戰船來,時時在界河上巡弋,蕭幹縱馬來干涉過幾次卻都討不了好去,派使者到滄州責問李應古,李應古卻以“彼非我大宋軍民”推諉,到後來蕭幹無法,只得放棄界河水面,只在岸上防範。

漢部兵船在江心遊弋護航,運糧船隻則靠南岸行走。轉入清河後漢部的兵船便不再跟去,以恪守兵馬不入宋境的約定。

這是鄧肅第一次以漢部官員的身份回宋境辦事,所以對此行十分看重,連穿什麼衣服都做了一番思量。

漢部官員在楊應麒的影響下本來都不怎麼計較穿着,舉止隨心,但宋籍士子多了以後,不少人見辦公官吏服飾雜亂,政廳有如市集,太不像樣。在他們的呼籲下,漢部文官系統纔開始出現正式的官服。按照李階等人的設想,最好是把宋朝的官服照搬過來,但楊應麒卻嫌那些官服太不方便,雙方討價還價了好幾個會合,最後採納了管寧學舍一個學生的設計,製作了三套大方得體的官服:第一套是正式的禮服,只在特殊的場合才穿着,長袖長袍,觀履皆備,極爲隆重;第二套是胡俗便服;第三套是漢俗便服。鄧肅此時穿的正是漢俗便服,雖叫“便服”,其實款式也頗爲正式,而且風格類於大宋官服,所以雄州守臣和銑一見之下便感奇怪:眼前這個“大金”來的使者,從頭到腳實在看不出半點胡人味道。

和銑的這眼光讓鄧肅頗不舒服。雖然他對漢部已產生了相當的認同感,但在他內心深處,仍認爲大宋士子於北國爲臣是不得已的事情。在遼南軍中時這種感覺還不怎麼明顯,此刻一與大宋官員交接,這種情緒馬上涌了上來。所以當和銑委婉打探他的籍貫學源時鄧肅的第一反應就是含糊帶過,兩三句話便把話題帶到糧草上面。

和銑也算是個有爲國之心的書生,對糧草的興趣比打聽鄧肅來歷濃厚得多。本來他是不贊成北伐的,但運糧的事童貫派人打過招呼,要他好生接待漢部使者。而且友邦在戰前無條件贈糧無論如何也算是件好事,甚至可以視爲一種吉兆。當下和銑便在鄧肅的帶領下親自來到清河的碼頭邊,看着一袋袋的糧草運將上來,心中高興,大讚歐陽將軍守諾,又問:“這些糧草有十萬石麼?”

鄧肅道:“敝邦去年年成不好,兼且海路遙遠,十萬石糧草一時難以畢集。因此打算分五次送來,這是第一批兩萬石。”

和銑哦了一聲,頗爲失望,隨即想起人家畢竟是無條件來送東西的,而且年成不好、海路遙遠也似乎都是實情,不好拿冷眼給人家看。

鄧肅又道:“這十萬石糧草是歐陽將軍給童太師的私贈,所以這次下官到來,一是與和大人交割糧草入倉,二是要面見童太師。這第一件事已經完畢,第二件事卻還得請和大人促成。”

和銑道:“朝廷先鋒兵馬雖到,但童太師的虎駕怕要幾日後才能到達雄州。”

鄧肅道:“既如此,能否請和大人安排一下,讓下官於城中等候?”

和銑見鄧肅的隨從不過十餘人,手卻往運糧的民夫一指說道:“鄧大人留下可以,只是這些運糧的兵丁……”

鄧肅一聽笑道:“這些哪裡是兵丁?這只是我們從滄州招徠的民夫,說來都是大宋的子民。此次下官前來,隨行的都是文官,並無兵將。”

和銑聽了稍覺奇怪,說道:“我看他們衣物整齊,行走進退均有法度,還以爲他們是貴國的廂軍呢。”

原來漢部在塘沽立定腳跟以後,爲因應各方面需要而有步驟地招募民夫。華夏土地經過百多年的生息,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漢部一立出招募牌子便有無數流民涌了過來。但漢部對於這些流民也不是來了就要,而是挑選其中質樸強壯者,發給衣物、餉糧,又由漢部的工兵進行培訓,培訓完了以後分成隊伍,每個民夫隊伍都由漢部的老工兵作爲正副隊長帶領。短短几個月間,這批宋籍農民已經成爲塘沽建設、助防、運輸、治安等事務不可缺乏的力量。由於吃得飽,穿得暖,加上訓練得宜,所以這些人和大宋的廂兵相比不但衣甲鮮明,而且絕無廂兵身上的憊懶氣息。甚至就是和大宋的禁軍相比也更精神些。

正因爲這些民夫具備以上特徵,所以纔會讓和銑有所誤會。實際上他聽了鄧肅的話也並不深信,若有意若無意地走近幾個民夫休息的地方,聽見他們用以交談的都是河北地區的漢兒土話,這纔信了幾分,卻仍道:“北伐大軍將至,雄州已成要地。這些民夫運糧之責已完,留在這裡,一來人多口雜,恐生是非,二來也沒有必要,不如……”

鄧肅道:“和大人放心,等他們幹完了活,我就命他們回去。”

和銑這才釋疑,安排他們一行入住雄州城內。

入城後鄧肅見楊應麒的眼光四處遊走,低聲問他在找什麼,楊應麒嘆道:“不是在找什麼,只是故地重遊,想看看有什麼變化。”

鄧肅怔了一下道:“故地?啊!我忘了七……七哥兒你來過的。”隨即想起當初漢部被拒對楊應麒來說可不是什麼好的回憶,便不再提,轉了個話題道:“七哥兒看這位和銑如何?”

楊應麒笑道:“地是故地,人是故人!只不過這些年沒見,他好像升官了。唉,他大概已經不記得了我。但要是二哥來,他一定記得!”軍伍行走,不可能十五萬人同時出發、同時到達。童貫雖然未到,但先頭部隊早已進入雄州境內,有在城外安營,有的在城內駐紮。

從清河到雄州城內,短短的幾里路程中往來兵丁甚多。楊應麒舉目望去,但見番漢摻雜,竟比漢部兵馬還不像中原軍隊。爲何會這樣?原來宋廷此次興兵,多用秦晉兩地兵員,其中有不少是大宋境內的少數民族。就算這樣,軍隊中漢人兵員也遠比少數民族爲多,可是由於許多兵丁是臨時徵集而來,少經訓練,舉止之間像個邊荒農民遠多過一個戰士,言行憊懶散漫,和楊應麒印象中“中原軍隊紀律較好、舉止較文明”的印象大相徑庭!因其蠻野,所以氣質便和他心目中的蠻夷有相類處。

楊應麒再細心觀察他們的衣甲兵器,越看越覺窩心。大宋兵制與女真不同:女真之兵都是自備兵器衣甲,大宋軍隊的裝備卻是由朝廷提供。自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邊疆和平已久,所以武備日漸荒廢。熙寧一朝曾力圖振作,一時間兵器犀利,武備大興。但蔡京當權以後又廢弛下來,朝廷的稅賦都用於建道觀、起園林、聚奇寶、搜花石,兵府甲庫裡面的東西幾十年間竟然都沒更換過,這次貿然興兵,事前也沒經過詳密的籌劃,只是將十幾萬人拉起來,再將兵府甲庫裡的東西發下去。甚至發放物資的官吏也是馬虎了事。楊應麒見一些高個子穿着露肚臍的短甲,一些矮子卻批着及膝的長袍!心道:“穿成這樣,走路都不方便,還打什麼仗?”又掃了幾眼他們的兵器配備,鈍的刀,鏽的刃,腐爛的柄鞘,缺角的鞍韉!一顆心登時沉了下去:“這些人就是和我們剛剛招募來的民夫打,只怕也打不過!”

忽然前方一聲“救命”打破了楊應麒的冥思,他回過神來,只見一羣軍士逐着一個蓬頭亂髮的女子朝這邊而來。那女子一臉的驚惶,那些軍士卻是滿面的淫笑。那女人邊叫救命邊逃,那些軍士卻貓捉老鼠般不慌不忙,似乎吃定了她。周圍有不少兵將看見這場面都駐足觀看,卻沒人出頭。

鄧肅怒道:“光天化日之下,這些人竟敢行此傷風敗俗之事!大宋沒有王法了麼?”

那女子正孤苦無援,聽見這句話稍覺振作,又見鄧肅一行的打扮似乎是官爺,連忙跑了過來乞求庇護。

護送鄧肅進城的雄州文吏勸鄧肅道:“貴使,這裡是大宋,不是貴國。這些事情,你還是少理爲是。”

那女子本來正跪在地下求援訴苦,聽見這話身子忍不住後傾。鄧肅聽到這句勸告也是猶豫了一下,怕因這些枝節誤了大事,回頭看了楊應麒一眼,楊應麒低聲哼道:“良心!”

鄧肅一震,心中叫了聲慚愧,對那文吏道:“天下不平事,天下人管得!大宋哪條律令軍規允許軍士在大街上爲非作歹了?”

那女子聽了大喜,那文吏卻苦笑道:“貴使太憨直了!本國的事情,你哪裡知道?”

他還沒說完,那些追逐而來的軍士已經跑到跟前,爲首那人約四十多歲年紀,滿臉的橫肉,指着鄧肅叫道:“什麼東西!敢管爺爺的事!來啊!拿下!”

他身後的嘍囉就要上前,那雄州文吏忙攔住道:“不可!這幾位是童太師的貴客!”

那些嘍囉聽到“童太師”三個字連忙住手,爲首那人卻仍傲然道:“我爺爺的貴客?本少爺怎不知道?”

那文吏一聽驚道:“原來是童萬寶童少爺!”

鄧肅聽得一怔,楊應麒卻忍不住笑道:“爺爺?童貫好像沒那麼老吧?怎麼會有你這麼大的孫子?”

那童萬寶喝道:“大膽!我爺爺的名字也是你叫得的?”

那文吏一聽忙道:“童爺息怒,這幾位是外邦人士,不知中原禮儀,還請見諒。”

“外邦人士?”童萬寶看了鄧肅等一眼說:“遼人?”

那文吏道:“不不,是金國的上使。”

鄧肅糾正道:“是漢部靖海將軍的使者。”

那文吏可搞不明白這些,只是應道:“是是。”對童萬寶說:“這次鄧大人爲使,是要面見童太師的。大家本是一家人,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場誤會。要是鬧大了,將來童太師面前怕不好看。還請童爺大人大量,不要計較了。”

童萬寶似乎也知道一些事情,說道:“是東海那個歐陽將軍的人麼?嘿!我也聽爺爺提起過,說是來給爺爺送大禮的。既然是爺爺的貴賓,那我就從輕發落。讓他們把那女子交出來,這事就算了吧。”

那文吏又湊到鄧肅這邊來陪笑道:“鄧大人看如何?”

鄧肅還未說話,楊應麒問那女子道:“你是這姓童的家奴?”

那女子慌忙搖頭。

楊應麒又問:“那是他家的姬妾了。”

那女子跪在地上哭訴起來“奴家並不認得這位……童爺,只是剛纔在市集賣刺繡,忽然這幾位爺圍了過來,然後……”說着又哭。

鄧肅喝道:“如此說來,便是強搶民女了!”

童萬寶怒道:“強搶民女又怎麼樣?我們姓童的,別說民女,就是官女,搶了又怎麼地?我爺爺馬上就要封王了!到時爺爺我便是王子王孫!這些女人能得爺爺我的臨幸,那是她們的福分。”

鄧肅聽他爺爺來爺爺去,怒火中燒,手按佩劍竟是顫抖不能自已。楊應麒見他如此大失分寸,頗爲奇怪:“這事雖令人義憤,但志宏不是量淺不能忍的人,怎麼會如此過分激動?”

楊應麒卻不知道他如此激動由來有因。要是鄧肅在漢部境內見到這樣的事情,多半能平靜處理。但這次是出境後首次回到大宋,對他來說,這片土地乃是他的故國,在這裡他內心深處實以主人自居,而視楊應麒等爲客。他多希望大宋展現在楊應麒眼中的是一個富強而文明的形象,但現實卻完全相反!當此末世,就是首都汴梁的民間秩序也已不能和津門、遼口相比,何況這即將成爲童太監作威作福之所的邊陲之地?這種心理落差戳破的其實正是鄧肅內心不願承認的一種自欺!對於這種自欺的剝離陳正匯也曾有過,不過當時他是自己獨個兒漸進自省,不像鄧肅這樣,一入宋境就在楊應麒面前遇上這等醜事!但這些只是他內心隱秘處的波瀾起伏,就連他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瞭,別人卻如何能理解?

那文吏見鄧肅臉色不善,暗叫糟糕,楊應麒扯了一下鄧肅的衣袖道:“鄧大人!您受歐陽將軍所託,凡事謹慎。”

鄧肅畢竟不是莽夫,醒悟過來,手脫劍柄,心念一轉,已有主意,說道:“下官雖在境外爲官,但見胡人也知禮儀廉恥!何況大宋!童太師位極人臣,更當自律!這位童官爺,你此刻在雄州的作爲,童太師知道麼?在外部使者面前強搶豪奪,不知在大宋算不算有失國體?若童太師聽說了這件事情,不知會如何處置?”

那童萬寶被鄧肅幾句話擠兌得狼狽不堪,既不敢恃強奪人,又不願就此離去。他那幾個不知好歹的手下看見竟然慫恿道:“童爺!理他們幹什麼!咱們就把這小娘子拿回府去,看他們敢怎麼樣!”

要鄧肅等是本國士人,也許童萬寶早就下令亂來了。但他們畢竟是童貫的貴賓,心中存了忌憚,雖然被嘍囉們慫恿得心動,幾次想動手,卻每每懸崖勒馬,猶豫不前。忽然幾員騎士擁着一輛馬車走近,其中一個二十不到的少年騎士上前來問:“前面什麼事情?你們爲何在此堵塞道路?”

童萬寶正愁沒臺階下,聽見這話跳了起來,指着那騎士罵道:“你什麼東西!敢來管你童爺爺的事情!來啊,給我把他扯下來打!”這招叫轉移焦點,要藉着教訓這幾個不知好歹的路人來挽回自己的面子,卻是古人一千多年前便會了的招數。

那羣痞子軍丁一聽都擁了上去扯打,那少年騎士無緣無故捱打,一時愣了,一邊勒馬躲避一邊大叫道:“你們幹什麼?你們幹什麼?”

鄧肅看了一眼楊應麒,楊應麒低聲笑道:“這駕馬車周圍的人個個精神抖擻,只怕不是個好惹的人!看熱鬧吧。”

果然馬車旁衝出一個身穿便裝的青年來,手揮馬鞭就朝那羣痞子軍定抽去!他下手又準又狠又重,啪啪啪啪十幾聲連響,竟抽得那羣烏合之衆四散逃命,跑回童萬寶背後躲避。

童萬寶見這青年這般武藝心裡有些吃驚,卻仍死撐叫道:“你們是什麼人?膽敢惹我們童家!”

那青年騎士聽見這話一怔道:“童家?”

童萬寶得意洋洋道:“不錯!童太師就是老子的爺爺,識趣的趕緊下馬,磕頭認錯,那老子還可以饒你們不死。”

那青年微微皺眉,這時馬車已駛近,內裡一個厚重沉穩的聲音問道:“彥崇,是什麼人鬧事?”

那青年彥崇道:“好像是童某人的幹孫。”

車內人道:“彥崧,問清楚是什麼事情。”

那少年彥崧下了馬,上前問道:“這裡有地方官員麼?”

雄州那文吏也看出對方來頭不小,應了一聲。那少年彥崧問他發生何事,那文吏委婉回答,幾方面都不得罪,但不免把童萬寶的惡跡隱了。鄧肅在旁看不慣,一見那文吏不敢說的地方便朗聲直言,中間不免摻雜那女子的哭聲,楊應麒的冷笑,以及童萬寶一黨的喝罵。好容易把事情分說清楚,車內人道:“原來是外邦貴使來到,有失遠迎,恕罪恕罪。”頓了頓道:“這位童萬寶身上有軍職?”

童萬寶昂然道:“不錯。”

車內人道:“強搶民女,已是目無軍紀。何況是在外賓面前?大失國體!彥崧,依本朝軍律,在職軍士強搶民女當定何罪?”

那少年道:“死罪!”

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二十一章 配佳偶第一八三章 臨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三五六章 蝶夢第二五六章 親者痛仇者快第九十三章 書生仗劍北遊第二五一章 兩個戰場之間第二六八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第二零五章 挖牆角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四十五章 東海新霸主第二三五章 輕裝向太原第三三八章 洗衣槌第二八五章 牆倒衆人齊推第一四七章 武之庫第二四二章 南北孰爲先第三二零章 北征大軍第二一六章 小買賣第一七六章 詔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一五零章 國之樑第一五五章 榻前囑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二四四章 閨中兒女事第一零八章 英雄亦無百年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二三二章 秦檜南行第三十五章 襲遼帝鑾第三二零章 北征大軍第二三零章 中原戰局第四章 過冬第二六七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第二七五章 人心公道殊且異第七十一章 麒麟樓大東家第三四八章 秦府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五十章 進退之間第九十四章 將軍跨海南巡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五十一章 南遷吧南遷第三五零章 迎敗第一九二章 密見第一五八章 故國第二七八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第九十七章 攔路石眼中釘第一百一章 雖知君乃豪傑第三十章 新編胡伍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八十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第七章 去向第二八三章 年少正當磨練第二一九章 突圍北上第二六八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第八十八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第一一八章 進退重思量第一六六章 使者第三五四章 審判第二九零章 小輩新人新事第二五八章 那幕後的幕後第一八五章 變第四十四章 東京平定第二零七章 蕭字旗第五十六章 林公子入港第二八二章 君臣各自算盤第二五八章 那幕後的幕後第十章 絕地第三五六章 蝶夢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場第一九七章 聯姻第一五六章 帶月歸第一五四章 蒙古謠第三十五章 襲遼帝鑾第九十五章 難扶廣廈將傾第二六四章 尚未出鞘的刀第二一八章 悼忠臣第三五零章 迎敗第一六五章 陰陽第九十七章 攔路石眼中釘第二三一章 山東進退第六十二章 聯金扶漢之策第三一九章 雲中黃河第一九六章 夜訪第一三一章 兵謀再定第一一一章 塘沽展方略第三零六章 南宋的君臣第二二七章 帝子身份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三一三章 夏使之會第二十六章 兵滿萬第二七八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第二八六章 國亡四方禍至第二七六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第九十九章 棋局誰是先手第三一七章 小延福園第九十三章 書生仗劍北遊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二二零章 汴梁一空第二七六章 不徇人情遵法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