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稱帝號(上)

楊樸雖有幾分狂氣,卻不是一個純粹的狂生。他見楊應麒不過十幾歲年紀,面對自己的挑釁居然毫不動怒,不由得暗暗稱奇。來到楊應麒房中,見屋內一個書架,約有三百餘捲圖書,卻都是善本。

楊應麒注意到了他的眼光,笑道:“塞外好書難求。我搜刮經年,也不過是這點家當,卻是貽笑大方了。”

楊樸卻道:“不然,女真人便是識字的人也不多,你身處其間而能如此,已屬難得。”說起話來已比在外邊平靜多了。

楊應麒點頭稱是,說道:“在這裡,多有英雄豪傑而幾無文人學士。能談論點風雅的,也就我族兄楊開遠等寥寥數人。”

楊樸見他燒炭煮水,不用煮而用泡,頗感奇怪。然而見他手法熟練穩重,展現出來的氣度完全不像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所應有,心中再不敢對楊應麒等閒視之,心道:“茶道功夫,能見學養底蘊。此地雖屬蠻荒,但這少年大有來歷,不能小覷了他。”

楊應麒道:“唐人烹茶,多加茱萸、橘皮。本朝尚清淡,故只是清煮。我這泡茶法又在茶藝上減其繁冗。楊先生是渤海人吧?卻不知是否習慣。”

他所說“本朝”,自然是稱宋而非遼。當時天下文化之中心在宋,士大夫間的潮流也以宋風爲尚。楊樸是遼國士子,頗知大宋茶道,但楊應麒這時展現出來的茶藝卻本應在明清時纔開始風行,因此對楊樸來說十分新奇。

兩人一邊喝茶,一邊閒聊,實則是互相試探學問。

一席話說下來,楊應麒心道:“這人肚子裡果然是有文章的。”楊樸則想:“我剛纔太唐突了,此子和胡茂等人不可同日而語!”

茶過三循,楊應麒道:“剛纔在外邊,楊先生說我村建制,放諸百十年間便破綻百出,不知能具體言之否。”

楊樸道:“方纔楊某孟浪了。想來小楊相公心中另有主張。”

楊應麒道:“說說無妨。”

楊樸心想我若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反而讓你小瞧了,當下將漢村格局偏狹的地方一一指出。

楊應麒聽得暗中大喜:“這人是有實學的!不是隻會尋章摘句的腐儒!”待楊樸說完,楊應麒又問道:“今日遼、女真之勢,楊先生以爲如何?”

楊樸沉吟半晌,嘆道:“大遼已經錯過了撲滅女真人的最好機會,今後的國勢,只怕會每況愈下。至於女真……女真人雖然野蠻,但頗有好學者,將來或能成就大業。”

楊應麒道:“若我漢部則又如何?”

楊樸盯着他,似乎在揣摩他的心思。楊應麒道:“不必諱言,但說無妨。”

楊樸道:“聽小楊相公這樣說,莫非對女真懷有異心不成?”

楊應麒聽了這句話神色不動,只是搖頭道:“不是。我們漢部受女真恩惠甚多,絕無恩將仇報的道理。不過我們和女真族豪強的想法不大一樣,他們追尋的是女真一族的興旺,至於別族如何則不考慮。我們追求的,卻是治下人人如一。因此完顏部有奴隸,漢部沒有。”

楊樸道:“既然如此,爲何漢部只庇護漢人?”

楊應麒道:“任何事業都沒有一蹴而就的道理。漢人開化已久,文化較高,我們的想法大家都能很快接受。且我們本身就是漢人,因此比較容易互相信任。互相信任才能團結,團結纔有力量!要建立一個理想的家園,必須有強大的力量才能維護。”

楊樸聞言,沉默良久,終於嘆道:“遼境的學子常自詡中原,藐大宋爲南朝,以爲宋朝諸公不能凌大遼學子之上。今天見小楊相公才知此言大誤。方纔這番話雖然直白,似乎沒有出奇之處,但不是上邦才俊哪裡說得出來!”

楊應麒問道:“若如此,楊先生願意留在漢村,還是回鐵州去?若回鐵州,應麒自會派人護送。”

楊樸嘆道:“鐵州家園已經糜爛,回去又能如何?”

楊應麒又道:“都勃極烈氣度甚雄,對知書曉文之人十分看重。若先生覺得漢部太小,我可以替先生引薦,都勃極烈必然重用。”

楊樸道:“小楊相公如此說,莫非漢村就沒有楊某容身之處麼?”

楊應麒笑道:“若先生不嫌棄,我們自然歡迎之至!”取出一副地圖來打開,楊樸一見驚道:“這是大遼五京六十二州之圖!”見那地圖製作精密,詳略不一,東京道最詳細,中京道以及上京道東部次之,南京道又次之,西京道及上京道西部則只是粗具而已。

楊樸道:“此圖與以往楊樸所見地圖大大不同。就東京道中部、南部兩處而論,就是大遼北院樞密所藏地圖,也未必能比此圖更加實用。”仰首嘆道:“女真之勝,果非僥倖。”

楊應麒聽他這樣說,微微一笑道:“這地圖離完成還遠得很!都勃極烈也還沒有看到。”

楊樸咀嚼着着兩句話,楊應麒又道:“不過,依我看來,女真代遼,只是遲早間事。問題在於,到時候我們漢部如何自處?先生可有什麼看法?”

楊樸道:“我來會寧已經數日,頗聽說漢部的事情。折首領乃前國主女婿,既貴且親。只要能韜光養晦,不與完顏部起衝突,漢部便無可慮。”

楊應麒嗯了一聲,順口道:“就這樣麼?”

楊樸目光閃爍起來:“若不然,又當如何?”

楊應麒將地圖收起,笑道:“沒有如何。將來的事情,三五年後再說吧。現在還是先想着怎麼幫都勃極烈拓展局面。”

楊樸道:“不錯。漢部依附女真。女真興則漢部興,女真若有不測,則漢部危矣。”頓了頓,道:“女真威名已遠,卻不知折首領勸進沒有。”

楊應麒一怔道:“勸進?”

楊樸道:“就女真而言,既已經叛遼,則當自立,否則何以號召諸部?就我漢部而言,若先一步勸進,則是有功。”

楊應麒沉吟道:“你說的對。這件事情我馬上去和大哥說。”

當日楊應麒請來折彥衝、曹廣弼、楊開遠、蕭鐵奴等人,折彥沖和楊樸相見甚得。

第60章 報怨軍的去向(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234章 福禍相倚伏(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下)第340章 君之尊(下)第185章 變第145章 新局哉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下)第40章 兵下遼東(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上)第156章 帶月歸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上)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30章 新編胡伍(下)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250章 大勝利的背後(下)第15章 誓約(上)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下)第281章 南北兩種人心(上)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上)第208章 陳家貨(上)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上)第31章 造船之業(下)第167章 裂變第326章 克雲中(上)第324章 漠北金帳(下)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下)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第2章 部勒(下)楔子終極遊戲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217章 窺九鼎(上)第37章 一村之治(上)第279章 薑桂之性多老辣第280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上)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尾聲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下)第164章 請辭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120章 移運定興亡第321章 當世活佛(上)第176章 詔第110章 歡迎丈母孃第326章 克雲中(上)第10章 絕地(上)第144章 兄弟間第267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上)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下)第30章 新編胡伍(下)第234章 福禍相倚伏(上)第126章 童貫巡邊第210章 困猛虎(上)第221章 救溺自溺(上)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上)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212章 飼野狼(下)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34章 海賊水兵(下)第99章 棋局誰是先手(下)第7章 去向(上)第233章 宗澤之逝(上)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下)第2章 部勒(下)第2章 部勒(上)第238章 棋盤大變幻(上)第340章 君之尊(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上)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上)第93章 書生仗劍北遊(下)第12章 鷹兔(上)第143章 塘沽問第146章 故人矣第311章 主動被動(上)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253章 盟友的恐懼感(下)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148章 地之失第105章 大禍常在牆內(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上)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下)第307章 理想與現實(上)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下)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下)第16章 入女真(上)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50章 進退的選擇(下)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277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下)第34章 海賊水兵(上)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