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北征大軍(下)

折彥衝的大帳徹夜通明,十二名將領環列在一副巨大的地圖周圍,人人神色凝重。前鋒進軍鈍挫的消息讓中軍將帥開始產生了一點悲觀的想法,不過這種悲觀最多隻能算是憂慮,大部分都還相信漢軍最終能夠取得勝利。

十二名將領第一位是上將蒲魯虎,最末尾一個是中軍第一營郎將任得敬。不過這時在開口說話的,卻正是任得敬。

“自古爭戰,地利一途極重。軍力相敵,主必勝客。如今我軍身處漠北,諸胡是主,我軍爲客,周遭環境越是惡劣,於地主越是有利,而對客軍越不利。”

任得敬只是一個郎將,不過出徵這幾個月來辦事得力,折彥衝對他十分看重,他以漢人而處西北,對如何讓漢地軍隊適應陌生戰場頗有心得:“九州萬邦,民情物產各有差異,但天時如春暖秋涼,地利如平原緩坡,則是諸族共宜。在諸族共宜的天時地利下,主客差別就會比較小,但若是外族不宜之地,則主軍十人可抵客軍百人,主軍百人可抵客軍萬人。比如以漢家平原兒郎上高原與吐蕃爭勝,則未交鋒漢家兒郎已經氣喘難當,而吐蕃勇士全無異狀。胡人南下至江淮湖泊縱橫之處,雖有萬馬無所用,不僅因爲東南河道縱橫,更因天氣溼熱,驢馬至夏必脫毛生疫,故胡人南下,勢不能長。我軍北上,最怕的也是不服漠北水土。”

蒲魯虎哼了一聲道:“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現在要商量的是如何克服!”

任得敬道:“天道豈是人力能勝?克服是克服不了的,只有安險二計,或能有所突破。”

蒲魯虎便問何計,任得敬道:“聽說敵烈諸部聞我軍勢大,都有意與我們和解,可敦城東南道路的圍困已經有所鬆動。此時我們若用險計,精選漠南胡種,編爲一軍,按我估計,可得萬人,由一上將率領突至可敦城,接回蕭元帥。不過敵烈諸部願意投誠的消息尚未確鑿,萬人輕進,能否成功也難以預測。”

折彥衝搖了搖頭,蒲魯虎便問安計是何,任得敬忙道:“先駐漠南,多選遼西、燕地少年,加以訓練,使之適應大漠草原的生活,數年之後便成一支本地化的精兵。十幾年後,他們的下一代就能完全習慣大漠的生活、戰鬥。”

蒲魯虎斥道:“胡鬧!現在說的是援救可敦城的事情,你扯幾年、十幾年的事情幹什麼!”

任得敬在蒲魯虎斥責下滿臉通紅,他發言時本是身子前傾,這時身子一縮,不敢再說話。

諸將又商量了一陣,一時並無善法,折彥衝只好要求諸將嚴守軍營,不使胡人有機可乘,以熬過這個寒冬,又派遣輕騎飛往可敦城,讓蕭鐵奴有所準備。

諸將退後,折彥衝支頤想了一想,又派人傳任得敬入帳,賜一碗熱騰騰的奶茶,待他喝了,才道:“你方纔的話,也不是完全沒道理,練兵漠南之策與應麒的武裝移民之議如出一轍,不過這是長遠之計,並不能解眼前之難。”

任得敬忙道:“是。其實末將這想法,也是從楊相的大略以及陛下往年的用兵手法中悟出來的。只是想得粗淺,卻讓陛下和各位將軍見笑了。”

折彥衝道:“方纔你說的這些,大家也都知道。我看你方纔言猶未盡,可是心裡還有什麼計謀沒說的?”

任得敬走上兩步,磕頭道:“知人無過於陛下。不過末將所想的,也只是一些道理,還算不上計謀。其中一些,也還沒想得透徹,所以不敢說。”

折彥衝問:“有什麼道理,儘管說來聽聽,我不怕不透徹,就怕全是平庸無用之論。”

任得敬道:“用兵之道,在於因人制宜,因地制宜。說句得罪人的話,我們這十萬大軍,若遇到天時地利不順,只怕能打仗的不多!就目前來說,要想打勝仗,還得靠有用之軍。我們背後這幾十萬人,拿來嚇人,比拿來打仗有用。”

折彥衝的眉毛軒了軒道:“這話有些意思了。”

任得敬繼續道:“陛下這十萬大軍,尤其是中軍六萬人,足以縱橫漠南以至於江淮,但放在漠北廝殺,卻有些浪費了。末將的意思是:如此威武不敗之師,與其用之以戰,不如用之以驅。”

折彥衝問:“驅?”

“不錯,驅。”任得敬道:“陛下,龍也;親軍將士,虎也。龍使虎,虎驅狼。”

折彥衝問:“狼在哪裡?”

任得敬道:“漠北到處都是狼,只看陛下如何用而已。”

折彥衝沉吟道:“漠北諸部,願意歸附的大多已經歸附了,現在跟我們作對的,大多是不願意歸附的。我有意和他們和解,可他們卻對我們深有成見。”

“陛下聖明。”任得敬道:“不過末將最近卻從一些牧民口中聽到了一個傳說。”

折彥衝問:“什麼傳說?”

任得敬道:“是一首長長的牧歌所傳唱的傳說,大意是說有一個從西邊來的聖僧預言,將有一個從南方來的英雄,奉上天的旨意要來結束草原的混亂,用鐵與火焚滅攔路者,用裝滿糧食與珠寶的口袋幫草原上每一個部族度過寒冬。陛下,這首牧歌,分明與陛下徵北之意、楊相賑北之略相近啊!想必是上天降下一個聖人來,要助陛下成就大業!”

折彥衝聽得出神良久,問:“這怪力亂神之事,我從來不信!我看這個什麼聖僧未必有神蹟,卻有野心。”

任得敬忙道:“那番僧有神蹟也罷,無神蹟也罷,但他既然能預先在草原上散播這等言語,又能取信於草原諸族,想必這番僧不但極有眼光,看好我們大漢的前程,又深悉草原諸族之性,所以才能順其心而逞其志。”

折彥衝嘿了一聲問:“知道這個僧人的來歷麼?”

“末將打聽過。”任得敬道:“他貌似是從西南來,最近一年一直隨阻卜部活動。聽說阻卜部諸族族長都非常信奉他,願舉全族財物供養他,但他卻不取一金一銀,一珠一線,每日只取溫飽之量便足。又竭盡全力,爲人驅鬼治病,所以深得牧民之心,被諸部奉爲神僧活佛。”

折彥衝又問:“打聽到這個神僧的名號了麼?”

任得敬道:“據牧民傳誦,似乎叫瑣南扎普,據說他還有個弟子,叫列思八達——這個名字可有些奇怪了。”

折彥衝問:“有什麼奇怪?”

任得敬道:“末將當年還在夏邊時,曾認得一個叫列思八達的年輕喇嘛,當年交接的時候,他大概是三十上下。此人曾隨商人周遊各地,甚至到過遼南,見聞廣博,到我駐地時也曾來拜見我,我見他言語不凡,所以記在心裡。當時末將尚未歸漢,所以還向他打聽了一些遼南的消息。只是不知那個列思八達和這個列思八達有無關係。”

折彥衝微微一笑道:“有關係也好,無關係也好。這位神僧既能未卜先知,想必是有道行的,我想見他一見。”

任得敬忙道:“那末將這便去尋訪安排。”

折彥衝看了他兩眼,命他近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諸將之中,能打仗的不少,能看到戰場之外有利於戰局者的卻是屈指可數。眼下留在我身邊的更只有你一人了。現在你雖然只是個郎將,但你年紀還輕,好好做事,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任得敬跪下大聲道:“末將何等人,得陛下如此期許,今後縱然肝腦塗地,也要報效陛下知遇之恩!”

第271章 喪家之犬悔何用(下)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上)第348章 秦府(上)第81章 嚀嚀阿嫂慰幺叔(上)第5章 出谷(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142章 入太行第113章 羊圖狐口食第85章 剃個光頭也沒用(下)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下)第300章 堅毅與警覺(下)第5章 出谷(下)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上)第137章 危疑反覆>第211章 激蒼鷹(下)第1章 瘟疫(上)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下)第226章 漢部見聞(下)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上)第62章 聯金扶漢之策(下)第291章 漠北漢地孰先(上)第225章 暗香浮動(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上)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下)第117章 楚州傳噩耗第18章 通商路(上)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161章 民議第182章 諾第345章 輾轉(上)第23章 整軍備(下)第270章 天降雄兵破僵持(下)第65章 維吾爾族來客(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195章 李綱第152章 舟中議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下)第12章 鷹兔(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下)第139章 成敗之間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199章 老臣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88章 小麒麟南歸前夕(上)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27章 得文吏(上)第24章 反契丹(下)第18章 通商路(下)第325章 破西夏(上)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40章 兵下遼東(上)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下)第338章 洗衣槌(上)第223章 義軍西渡(上)第36章 大捷之威(上)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下)第352章 勤王(上)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下)第319章 雲中黃河(下)第228章 牙疼之惱(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下)第211章 激蒼鷹(上)第323章 修羅之戰(上)第18章 通商路(下)第106章 卻是自家掘墳(下)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281章 南北兩種人心(下)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29章 再破遼師(上)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下)第39章 渤海之叛(下)第50章 進退的選擇(下)第27章 得文吏(上)第335章 議封王(上)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229章 公主車駕(上)第238章 棋盤大變幻(上)第98章 情義利益分明(上)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206章 學生潮(上)第218章 悼忠臣(上)第12章 鷹兔(上)第20章 下聘禮(上)第182章 諾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49章 複雜的政治(上下)第84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上)第139章 成敗之間第110章 雖知君乃豪傑(上)第60章 報怨軍的去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