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上)

華元一六八一年五月以後,金漢雙方又陷入僵持的局面。

在中原,金兵和漢軍的攻防戰開始呈現膠着。金國西路軍因爲曹廣弼的抵制而無法越過太原,由於雲內天德已被蕭鐵奴賣給了西夏而無法繞道襲擊陝西。相對來說,河北這邊的抵抗力較弱,因爲缺少天險,在前線大軍崩潰的情況下,金兵的遊騎在整個河北平原縱橫馳騁,無論是趙立還是楊開遠都很難將之攔住,金軍甚至在河南一些地方重新建立了據點,河南變成了金軍、漢軍、宋軍糾纏不清的混亂地區。

不過由於宗輔遲遲攻不下塘沽,這便大大限制了金軍在東路進軍的最長距離。金國東路軍如果沒有攻下塘沽就南下山東,後背就會賣給楊開遠,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而塘沽不下,金人在河北也沒法展開有效的統治和稅賦徵收,軍隊的後勤便不得不依賴於燕雲的積蓄,由於可靠的補給線太長,所以宗弼的精銳推進到青州、大名府一帶後就開始顯現疲軟,趙立因形就勢,沿着濟水展開防禦,金軍在河南因爲遇到的抵抗較弱而進軍順利,但卻無法打敗趙立進入山東。

而在東北,折彥衝對黃龍府的攻擊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戰果。如果按照面積計算的話,吳乞買在東北所統治的領土仍然比折彥衝大,但他統治的地區大多蠻荒,所以就經濟總量來說,吳乞買治下的州縣還比不上遼河流域的一個零頭。然而女真自有一套和這種落後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結構,在這套社會結構下的女真軍民既貧窮又野蠻,又因其野蠻而具有相當強大的戰鬥力,女真人就是靠這種蠻勁抵擋住了折彥衝的攻擊。

從去年折彥衝領兵攻打遼陽府開始,大大小小的戰鬥從來就沒有停過;當將士們在前線拼命的時候,身處後方的知識分子也在反思。宗潁戰敗之後,津門管寧學舍、登州蓬萊學舍、遼口軍學、塘沽政學的學者們對這次戰爭的討論就更加熱烈了。

“我們爲什麼會失敗?明明佔據了上風的,爲什麼軍隊會忽然崩潰?”

自然有人總結出了戰場上的各種原因,如訓練,如後勤,如兵力佈置,如將領才能。但當討論一步步深入以後,學者們便再不肯滿足於這些表面的原因。

遼口軍學的學者認爲,這次戰敗的關鍵實在於齊魯軍團的“不完全正規化”。這派觀點認爲,齊魯軍團內部良莠不齊,部分部隊如劉錡部、趙立部已可以和漢軍主力接軌,王宣部實戰經驗充足,但訓練與教育就顯得不足,至於那幾十萬連數量也弄不明白的義軍則完全是烏合之衆,這部分人抗金的熱情雖然值得尊重,但到了戰場上所發揮的作用卻未必是正面的。

爲此遼口軍學的不少教官聯名上書,要求樞密趁機整肅,將齊魯軍團的殘餘力量進行分流整頓,將符合要求的人選入正規軍營重新訓練,不符合要求的直接解甲歸田。楊應麒對此表示讚賞,回覆批文讓他們拿出一個確切的方案再呈上來,再呈上來的方案必須解決以下問題:從義軍中選拔士兵,選拔標準爲何?數量多少?選出來後如何訓練?訓練場地該設在何處?訓練人手該從何處抽調?訓練經費需要多少?不符合標準的義軍該如何安置?在何處安置?應該給與什麼樣的條件進行安置?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兵將該如何區別對待?如果士兵不願意解甲又該如何解決?在眼前的情況下展開這個計劃,對正在進行的整個戰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好是壞?等等。

楊應麒這番回覆,一連提出了五十多個問題,問得詳盡而具體,這一輪問下來,把大多數開口講空話放厥詞的人都問得閉上了嘴,但仍有一小批有毅力有想法的人或坐下來思考,或親自前往山東、河北、河南等戰亂頻仍的地方考察,和各路義軍一一接觸。這些人裡沒一個擁有“名將”之類的頭銜,都是一些中下層的將官,其中也沒有一個擁有“天才”的名聲,但這些人肯熬肯幹,做事又能腳踏實地,這一場調查持續了足足五個月才完成,又經過一個月的反覆琢磨,才遞上了一份詳盡的報告。遞上報告的這批軍官不但有實戰經驗,而且經歷過遼口軍學的教育,部分更是畢業於管寧學舍、屬於投筆從戎的年輕人,所以這次調查結束後不但讓他們完成了這份如何處理義軍的報告,也讓他們完成了向職業參謀轉變的歷程。

楊應麒看了十分滿意,特闢他們爲樞密直屬第一參謀團,全面負責這件大事,又給了他們相當大的資源,包括名分(經摺彥衝同意後給了他們一個番號——“威遠新軍”)、地方(開闢出密州南部瀕山臨海的半個縣作爲他們的軍事基地)、技術(將遼南的部分火器研發和船廠移到此處)以及資金(淮子口兩成的關稅)。

樞密直屬第一參謀團的首席叫陶宗憲,次席叫於會春,三席叫朱謹民,全是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卻都因爲這件事情聲名大噪,威望實權一時俱重,並因此帶動了遼口軍學重實尚理的風氣。不久漢部中樞又成立海軍參謀團和西北參謀團,分別研究如何將西北、東海兵將正規化的問題。

遼口軍學這幫人既是學者又是軍人,因此自然偏重軍事。和他們不同,塘沽政學的儒生則將這次戰敗的原因歸結爲政治問題。在他們看來,這次齊魯軍團的潰敗實埋根於新漢政權政治體制不明確的大誤,他們認爲登州的華夏擴大會議,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成功之處在於華夏擴大會議團結了所有正面的力量,而失敗之處則在於這次會議沒有使各派勢力真正融合。

“當然,當時要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但既然現在問題已經出現,我們便不能置若罔聞!”

這批學者認爲要避免再次發生真定之敗那樣的悲劇,就必須進行一次政治調整,在新漢政權內部進行更深入的統合。

塘沽政學因爲戰爭原因早已將辦學地點移到遼陽府,所以他們的言論很快就傳到楊應麒耳中,並迅速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對於塘沽政學學者關於進一步統合的呼籲,不但中樞方面認爲應該如此,就是各個地方的官吏、將領也都覺得理應如是。中國的大一統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各派知識分子對分裂與割據無不深惡痛絕,就是曹廣弼、劉錡等保有軍人傳統的將領也都如此。

“理是這個理,大家都認同。”趙橘兒嘆道:“問題是應該怎麼做才能統一!”

“需要名分!”蓬萊學舍發出了這種聲音:“現在我們的國號、國都、社稷都不確定,名不正則言不順,言尚且不順,何況行?前線軍民之喪失士氣,雖在於宋帝的擾亂,更在於軍民沒有歸屬之感。若使軍民知有所屬,知有所忠,縱有十趙構之擾何足以動搖人心?所以國、君名分不定,纔是這次戰敗最根本的原因!”

與這種輿論相呼應,胡安國、陳顯和韓昉不約而同地在三個地方上書折彥衝,勸他登極。

第13章 狼羣(下)第173章 叛第161章 民議第330章 秘策發(下)第308章 華表的污點(下)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下)第253章 盟友的恐懼感(下)第216章 小買賣(上)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265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下)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186章 窮第16章 入女真(上)第326章 克雲中(下)第298章 蕭帥的大意(下)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320章 北征大軍(上)第320章 北征大軍(下)第100章 且看各自機心(上)第293章 遠族來歸何意(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上)第289章 大漢新政新局(下)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350章 迎敗(上)第337章 珍珠衫(下)第292章 兄弟父子難言(下)第325章 破西夏(下)第114章 虎迫龍角疆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下)第95章 難扶廣廈將傾(上)第345章 輾轉(下)第188章 定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下)第193章 秦檜第232章 秦檜南行(下)第1章 瘟疫(下)第272章 福不單行禍雙至(下)第233章 宗澤之逝(上)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下)第354章 審判(下)第233章 宗澤之逝(下)第249章 兵機順藏變(下)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下)第331章 七軍沒(下)第256章 親者痛仇者快(下)第310章 火急密奏(下)第60章 報怨軍的去向(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190章 名妓第323章 修羅之戰(下)第228章 牙疼之惱(下)第332章 金蘭折(下)第206章 學生潮(下)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221章 救溺自溺(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239章 王者歸故園(下)第76章 海外桃源來異客(上)第16章 入女真(下)第324章 漠北金帳(下)第269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下)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上)第60章 報怨軍的去向(上)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上)第248章 佳期喜藏兇(上)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349章 聞逝(上)第47章 後院的狼客(上)第317章 小延福園(上)第318章 大漢軍心(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下)第24章 反契丹(上)第288章 乃合燕京之圍(下)第27章 得文吏(上)第174章 逆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上)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下)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上)第267章 萬里迂迴由漠北(上)第73章 仙童林翼現身(下)第215章 演兵法(上)第33章 虛實反覆(上)第264章 尚未出鞘的刀(上)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下)第68章 阿骨打的精明(上)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下)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43章 潛流暗涌(下)第20章 下聘禮(下)第356章 蝶夢(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140章 揚帆濟海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