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思良將

國危思良將。

宋廷在大廈將崩之際,終於想起了种師道,於宣和七年年底重新起用,命他以河東、河北路制置使身份徵調兵糧。

种師道這時己七十五歲,既老且病,又被朝廷晾了多時,但一聞國家有難,他竟毫不遲疑,全然不管侄子種A的勸告扶病上路。童貫在太原擁數萬之師,一聽金兵將來就聞風而逃;此時种師道手下只有兩三於員臨時召集的兵勇卻毅然出征。

在前往汴梁的路上,他遇上正要回陝西的姚平仲軍,种師道當即以兩河制置使的身份徵調了這支部隊,合爲七千人東行勤王。這支人馬一開始走得並不快,因爲在種師道心中金軍要克中山、破鎮定、渡黃河,沒有一兩個月的苦戰是不可能的,他正好利用行軍的這段時間整軍。但他沒料到兩河邊防會垮得這麼快,更沒料到宗望竟敢兵行險着,繞開堅城直逼汴梁。當他於正月八日到達洛陽時,金兵早己兵臨汴梁城下。种師道聞訊這才大吃一驚,忙下令;急行

姚平仲道:“如今敵勢方銳,我軍兵少,而勤王之師未聚,不如且駐祀水以謀萬全。”

种師道臥在車中,嘆道:“正因勤王之師未聚,所以要急!我軍兵少,若猶疑不進,被金人窺破我虛實,形見情露,便到了金軍面前也只能自取其辱!爲今之計莫若鼓行而前,使金人不能測我虛實。且汴梁軍民知我將來,士氣必振!都城兵馬不少,糧草充足,只要士氣振作,必能堅守!”又道:“我老病,不能急行。三千騎兵盡付汝爲先鋒!望將軍莫折了我西兵的威風!”

姚平仲昂然道:“斷不辱命!”

當下姚平仲引騎兵三千人直奔汴梁,沿途揭榜虛言種少保率西兵百萬前來勤王。宗望果然疑懼,引兵稍卻。

汴梁城內百姓軍官聽說种師道來無不額手加慶道:“種少保來了!我們可有救了!”

曹廣弼聽說种師道來,對鄧肅道:“汴梁無妨了。”

趙桓在宮中也歡喜無限,傳旨開安上門,命李綱前往迎勞。

种師道坐在馬車中傾聽外面滿城軍民的歡呼聲,對種洌道:“士氣己振,京師無憂矣。”聽說執政李綱來,慌忙扶着侄子的手顫巍巍走下車來。

李綱迎上,宣皇帝慰勞之意,种師道嘆道:“師道料敵不明,這番可來得遲了。幸有李右丞主持大局,方保得京師無礙。”

李綱連忙謙遜,看出种師道身上有病,眼下這個看起來隨時會散架的老人可是大宋軍心的支柱,萬萬馬虎不得,忙請他上車,引他入宮面聖。

到了宮門前,太宰李邦彥等來迎,寒暄兩句以後李邦彥便小聲道:“種少保,眼下朝廷與大金和議己成,聖上己下手敕,言戰者罪!待會面聖之際,萬萬不可言戰,以免有違聖心。”

种師道冷笑道:“不戰不戰,但願李太宰能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女真割地賠款、稱臣退兵,那便是朝廷之福,天下之福。”

李邦彥臉色大變,懨懨而退。

內侍引種師道入見,趙桓在龍椅上望下去,仔細打量這個被大夥兒倚爲救星的種少保,見他己經老得只剩下一把骨頭了,不知怎麼的竟能逼退那些如狼似虎的金兵,心中暗暗納罕,金口開啓,命免禮賜坐,跟着又問兵機。

种師道道:“陛下,這女真豪酋不知兵法!中山、真定未下便繞道直逼我根本之地!此乃險招,出手不能致敵死地則必受禍殃!古往今來,絕無孤軍深入敵境而能善歸者!”

趙桓聽得有些愣,問道:“卿家的意思是……”

种師道道:“自古胡人難敵者,在於騎兵來往飄忽,不能捉摸。如今女真竟敢渡河而來,陳兵城下,那是天裹其足,自取死路!上上之計,莫若且虛與委蛇,待勤王之師大聚,便命四起圍攻,縱不能叫這數萬胡馬死盡死絕,也要他女真一族元氣大傷。”

趙桓聽得目瞪口呆,半晌才道:“什……什麼?還……還要打?”

种師道道:“是!有此城下之勝,金兵西路必然恐懼退卻,太原之圍不戰自解。我軍乘勝追擊,便燕雲亦可復得!此乃一勞永逸之計,還請聖上明斷。”

陳邦彥在一旁高叫道:“種少保,這女真人何其兇狠你知道不?竟敢在這裡開口大言!”

种師道斥道:“胡人兇狠,我大宋軍士便不能戰麼?而且如今我軍己數倍於彼,且有地利之便,縱然野戰不勝,拖也能把他們拖死。”

“拖?”趙桓驚道:“那要打多久啊?”

种師道道:“入宮路上,己從李右丞處聞知京師有積糧四十萬擔,有此軍糧,足以久戰!”

趙桓道:“卿家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定能贏?”

种師道道:“金人蠻勇善戰,與之接鋒,或有不利,但金人兵少,定然吃不下我。他吃我不下,若要就此退去,又怕我掩他後路,勢必陷入進退兩難的絕境!只要磨得他一日,他的力量便減一分,我軍勝算便多一分。只需朝廷與兵將一心,最後得勝者必是我軍。”

种師道的意思其實己十分明顯,那就是要以兵馬數量上的優勢來抵消金軍的銳氣,讓宋軍本土作戰的優勢得以發揮,這種策略和蕭鐵奴的“換子”思維己是十分接近,若是這個策略讓蕭鐵奴來說肯定會講得更加直接,那就是以士兵作爲炮灰來換取最後的勝利。

不過,這個策略要順利推行還得有兩個條件,一是軍中必須有一個有能力完成這一軍事佈局的帥才,二是朝中必須有一個有勇氣堅持下去的領袖!當初遼口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爲同時擁有了完顏虎和楊開遠,津門能讓宗望不敢輕視是因爲楊應麒和曹廣弼同時在城中。而現在汴梁卻沒有這個條件:种師道或有這個能力,趙桓卻絕沒有這個勇氣!當他聽說還要打苦仗一一而且還是一場可能失敗的仗,哪裡還敢答應?慌忙打斷種師道的話頭道:“種卿家!此事萬萬不可!”

种師道愕道:“這是爲何?”

趙桓道:“如今我們與金人己訂下合約。如果出爾反爾,豈不失信於天下?”

种師道諫道:“城下之盟,如何作得準?便是要和,也需是用兵馬打下來的和約纔有保證。”

趙桓一聽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總之和議是聯許下的,若然反悔,卿家將置聯於何地?”

這話可說的有些重了,种師道一聽連忙請罪,但仍道:“縱然議和,和約也需重新談過。三鎮尤不可割!保州乃宣祖(宋太祖的爺爺)墳墓所在,一旦割去,子孫何以自安?”

趙桓見种師道退讓,略感安心之餘腰桿也挺直了幾分,說道:“和戰之議自有宰相議定,此事無須再多言!”言語間竟是不容反對!

若是楊應麒在此,心中既認定了戰和利害,定要設計逼得主子不得不從;若是蕭鐵奴與种師道易地而處,恐怕立即便要想辦法奪了兵權逼皇帝親征。但种師道卻深知宋廷不許武將議政的家法,當下只是低了頭,臉頰抽搐良久,這才沉聲道:“老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餘者非所敢知也。”

趙桓和种師道註定不是同一條路上的人,但眼下軍情尚危,汴梁的安全還需要倚靠這個老將,所以趙桓仍命种師道爲同知樞密院事,領京畿、河北、河東宣撫使,統領四方勤王兵將及親征行營司前後軍。又賜肩輿一頂,許种師道乘轎出入宮殿,入朝免拜。

种師道謝了恩,出得宮來,與李綱商議了一會軍事,李綱雖爲良臣,但戰事畢竟不是他的專長,說了一會便推薦曹廣弼來共議軍務。

“曹廣弼!”种師道驚道:“漢部的二將軍?他此刻也在城中麼?”

李綱道:“不錯。”將曹廣弼來汴的事情簡略說了。

种師道沉吟半晌道:“這位曹先生深知北兵虛實,非同小可。我等且佈置下守戰事略,晚間再請右丞引見。”

种師道乃宋夏戰爭中歷練出來的經年老將,此時建炎名將均尚未大成,所以單論戰略防守能力當世無人能出其右。這一番佈置下去,看得李綱暗暗佩服。

當晚曹廣弼未到,林翼倒先來了——他在大宋公開的身份是種彥崧的參軍,所以種洌也以自家人待他,引他入見。

林翼對這位老將本來就十分尊重,見面後以家人之禮叩拜行禮,並陳種彥崧希望南下會師之請。

种師道道:“不妥!如今京城勤王之師己聚,且將陸續前來,不差他那兩三千人。你回書讓他在北邊好生經營,以備將來。”

林翼叩頭稱是,也不多說什麼。不久李綱和曹廣弼到了,种師道命種洌代自己出迎。李綱曹廣弼就要叩拜,种師道伸手扶住道:“將朽之軀,不敢受此大禮。”眯着眼睛將曹廣弼從頭到腳看了一遍,說道:“伐燕時與曹先生緣鏗一面,甚是遺憾。”

李綱奇道:“伐燕?”

种師道道:“在我朝伐燕之前,漢部便己取了塘沽。當時漢部步騎以八百人破遼人數千兵馬,威震一時。可惜我朝北伐時塘沽己換了守將,否則或可一晤。”

曹廣弼道:“漢部取塘沽爲權宜之計,本待大事一定便歸還大宋,誰知卻起了這事。如今塘沽有我四弟鎮守,宗望雖然嫋雄,亦不敢輕易侵犯。”

李綱嘆道:“原來如此。”心道:“他漢部幾個將軍聽來個個了得,可惜不能爲我朝廷出力!”卻不知這些人起初並不是不願爲大宋出力,而是報國無門。其實何止他們,此時大宋境內多少英才也均如此。

种師道問曹廣弼道:“曹先生來歸,時日己不短。我有意奏請聖上,表先生爲將,領兵抗金,如何?”

曹廣弼欣然道:“若能領兵上戰場與金寇廝殺,誠所願也。不過有一事需事先言明。”

种師道和李綱便問何事,曹廣弼道:“我此來非爲富貴官祿,乃爲故國安危。如今國難當前,朝廷若有委任我自當傾盡全力,不敢惜身。但若有幸驅金寇於境外,危機一過,我當封冠掛印,仍歸漢部去。”

种師道和李綱對視一眼,李綱道:“廣弼兄,漢部雖爲中華之餘輝,但畢竟僻處海外。兄若能仕於朝廷,爲國家出力,屆時光宗耀祖,豈不遠勝子回漢部去?再說廣弼兄棄了漢部之官歸宋,漢部中人未必能諒解兄之高節。”最後一句話說得十分客氣,但意思卻很明顯:你便回去,恐怕漢部也未必還能接納你。

曹廣弼嘆道:“我這次來事先曾和大哥說過,大哥當時便道:‘去便去,但大宋的事情若緩了下來,不要忘了結義之情!’東海雖偏僻,但結義之情不敢忘。更何況我大哥爲了阻萬五女真南侵,如今還在宗望手中!汴梁之事急,兄長之事緩,所以廣弼先來大宋。但此間若得善了,我自當回津門去籌謀救回兄長。至於說漢部中人不能諒解我的苦心,嘿,伯紀兄,你可把我漢部士民看得低了!曹廣弼此次來,不是孤身逞英雄來着!廣弼的背後,實有萬千部民的支持!漢部上下其實都有助宋之意,只是怕女真人害了我大哥,所以不敢公開派兵罷了。如今漢部執政的是我七弟,他與我早有默契:公開援宋之事雖不敢爲,但暗中行動之事,漢部能配合的定會配合!”

李綱喜道:“若是如此,如果折將軍脫困,漢部可願與我大宋聯手抗金?”

曹廣弼道:“此事需由大哥決定。但女真這次如此背義,如果大哥脫困,那我們漢部與女真的關係便真是一觸即發了。”

种師道微微一笑道:“到時不是女真滅了漢部,便是漢部滅了女真,是麼?”

聽了這句話李綱心中一凜,曹廣弼也是微微吃驚,但仍點頭道:“我大哥之志,志不止此。”

李綱大驚道:“志不止此?那還要如何?”心想若連金國也滿足不了折彥衝,那接下來豈不是就輪到大宋了?

然而曹廣弼所言卻和他的思路大相徑庭:“我大哥不是要滅金國,而是要化夷爲華,讓整個東北成爲禮儀之邦!”

李綱聞言更是驚駭,道:“折將軍竟有這等魄力!”

种師道卻沒有過多的反應,似乎對這些事情早有考量。

曹廣弼道:“這件事情極難,但大丈夫立志焉可畏難不行?”

种師道忽然道:“師道有句話說來唐突,請勿見怪。”

曹廣弼道:“少保但說無妨。”

种師道道:“若折大將軍此次不幸爲金人所害,漢部又當如何?”

曹廣弼憤然道:“若宗望、宗翰敢幹這事,那他們與我漢部之仇便不可解!我大嫂是完顏血裔,但若完顏部敢幹這等天理不容之事,則凡涉事之人我漢部上下必十倍報之而後止!”他這涉事二字扣得極緊!曹廣弼爲人義氣,卻不是不知奸險之人,他知道眼下大宋要想促請漢部對抗金人辦法有二:一是想法讓折彥衝脫險,第二就是設計讓金人殺了折彥衝!他雖久仰种師道之名,但軍人謀勝,什麼狠辣手段幹起來都絕不手軟,所以言語之間極爲謹慎。

种師道又問:“折大將軍可有兒女?”

曹廣弼道:“我大哥有二子一女。”

种師道又問二子年歲。

曹廣弼道:“我那大侄子允武今年十一歲了,二侄子七歲未滿。”

种師道點頭道:“那離成*人亦不遠矣。放心,放心,折大將軍既有繼承之人,金人必不敢輕易加害。”心中卻忖道:“看來只要那楊應麒無王莽之心,這漢部的江山便亂不了了。

李綱聽到這裡亦有所思。

當晚三人議論軍情國事,直到种師道疲倦不堪方罷。在回家路上李綱心道:“種少保身在陝西,對漢部所知似乎比我還多,是因爲其孫久在北疆的緣故麼?”

而曹廣弼在回孔壁書社的路上也想:“應麒曾與老種會過,今晚他竟隻字不提,是因爲李伯紀在場的緣故麼?”

第297章 太子的良心(下)第129章 仁義之師>第8章 伏擊(下)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上)第226章 漢部見聞(上)第121章 說甚親且貴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36章 大捷之威(下)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上)第181章 責第243章 熊魚不可兼(下)第11章 夜遁(上)第148章 地之失第281章 南北兩種人心(下)第226章 漢部見聞(下)第19章 議婚姻(下)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上)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177章 勢第12章 鷹兔(上)第103章 臨潢風沙迷眼(下)第40章 兵下遼東(上)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下)第351章 囚君(下)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下)第168章 偶遇第43章 潛流暗涌(上)第315章 兵來將擋(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下)第161章 民議第346章 南行(上)第115章 唐刀無敵陣第353章 屠營(下)第144章 兄弟間第64章 大金的兩扇門(下)第172章 信任第174章 逆第193章 秦檜第50章 進退之間(上)第302章 漢廷大難題(上)第27章 得文吏(上)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273章 勝負定前各爲主(上)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上)第322章 刀馬佛經(下)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144章 兄弟間第23章 整軍備(下)第74章 李師師的邀約(上)第284章 老成偶爾張狂(下)第274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下)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217章 窺九鼎(上)第128章 錦囊妙計第112章 十萬口頭糧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上)第324章 漠北金帳(下)第230章 中原戰局(上)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316章 塘沽民心(下)第338章 洗衣槌(下)第236章 連環計中計(上)第161章 民議第154章 蒙古謠第29章 再破遼師(下)第225章 暗香浮動(下)第11章 夜遁(上)第92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上)第83章 金主的賜婚突襲(下)第348章 秦府(上)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285章 牆倒衆人齊推(上)第13章 狼羣(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下)第115章 唐刀無敵陣第339章 民之貴(下)第296章 東海的不滿(下)第204章 思良將第164章 請辭第294章 大漢如日方中(上)第15章 誓約(上)第237章 遠遁循故途(上)第61章 大宋通問密使(上)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下)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244章 閨中兒女事(上)第125章 鄧肅押糧第200章 兵臨--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63章 登州的新榷場(下)第313章 夏使之會(下)第241章 數語乾坤轉(上)第29章 再破遼師(下)第55章 打到你求和(下)第69章 楊大人的書童(上)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