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章 密謀造反

江陵城,大司馬府。

桓玄三天前從宜都趕來,立即遣散府內婢僕,改換爲他的人。他敢保證沒有人敢說他半句壞話,因爲荊州的兵權已牢牢握在他手上,連司馬皇朝也要看他的臉色做人,何況只是些下人。他非是不想殺盡府內之人,但那等若明白告訴別人他心虛,且會令他的聲譽受到折損,不利於即將展開逼司馬曜退位的行動。

他站在當日與桓衝爭吵的地方,重溫着當日的情景。

那時他只是感到憤怒,尚未動殺機。

親兵來報,楊全期到。

桓玄道:「請他進來。」

對於司馬皇朝,他是徹底地仇視,更曉得因桓溫當年求加「九錫」之禮,此爲歷朝權臣受禪之前的榮典,觸犯了司馬皇朝的大忌,雖因桓溫早死沒有成事,已令司馬氏對桓家存有芥蒂。

還記得他十六歲時隨兄桓衝到建康去,一日到琅砑王司馬道子府上參加宴會,碰上司馬道子喝醉,竟當着衆多賓客前問他「桓溫晚年想做賊,是何原故?一弄得仍少不經事的他狼狽不堪。

就是這句話,令他立下決心,定要殺盡司馬氏的人,並取而代之,完成父親不竟的遺願。

一直以來,他最尊重的人是培育他成才的兄長桓衝,最顧忌的是謝安、謝玄叔侄,現在桓沖和謝安已作古,四天前更收到屠奉三從邊荒集傳來的消息,指從劉裕處得到確鑿情報謝玄只有數十天的命,使他感到奪取皇位的時機終於來臨,故回到江陵。

江陵是荊州刺史府所在之地,更是他桓氏世代盤據之所,在這裹桓家的勢力根深蒂固,即使荊州名義上的施政者,刺史殷仲堪也須看他的臉色做人。

楊全期在身後向他請安。

桓玄道:「坐!」

楊全期見他站着,那敢坐下,忙道:「卑職站着便成。」

桓玄並沒有回頭來看他,不過對桓玄這種倨傲態度他已習以爲常。楊全期也是出身高門大族的士人,只不過他家渡江稍晚,故遠及不上桓家的顯赫。在自恃家世的桓玄眼中,當然不把他士族的身分放在眼內。

一個月前,他領兵從邊荒集返回荊州,向桓玄作出書面的報告,連同屠奉三的密函,送交給在宜都的桓玄,卻一直沒被召見。直到今天,在桓玄抵江陵的第三天,方獲接見。可以想象楊全期的心情是如何惴惴不安。

桓玄終於轉過虎軀,冷冷瞧着他道:「全期你告訴我,當日奉三來見你,你有甚麼感覺?」

楊全期一呆道:「我不明白南郡公的意思。」

「南郡公」是尊貴的爵位,本屬桓溫。

當桓玄五歲之時,桓溫的長子桓熙和次子桓濟等,力圖從最能幹和最得桓溫寵信的桓衝手上奪權。桓衝直忍到桓溫去世的一天,方下手對付仇視他的衆兄弟,又稱桓溫遣命由小兒子桓玄繼承爵位,於是桓玄五歲便成了南郡公。自此桓玄改稱桓衝爲大兄,彷佛其它兄弟不存在的樣子。

桓玄舉步朝他走過來,兩手負後,神態悠閒的道:「有很多事,表面上我們絲毫看不出有甚麼不妥當的地方,可是卻會有一種沒法解釋的感覺,隱隱感到事情非如表面般的簡單。我要問的便是你當時的感覺,有否感到奉三話雖說得漂亮,事實上卻是心存怨慰,兼且密藏背叛我的心?」

楊全期整個人感到涼浸浸似的,生出不寒而慄的感覺,一方面是因桓玄這種不講理性,只憑主觀感覺和好惡對人作出判斷的態度,使他心生寒意。兔死狐悲,若現在或將來的某一刻,桓玄亦以這種方式來判斷自己的忠誠,教人如何適從。

另一方面是來自桓玄本身,當他朝自己舉步走來,發自他身上的一種奇異似有似無的寒氣,正不住增強。此顯示桓玄身具的先天真氣奇功,在過去一段時間有突破性的長進,因爲這是他以前從未在桓玄身上感驗過的。

不論任何一方面,桓玄都是個可怕的人。

楊全期裝出思索的神色,事實上他腦袋是一片空白。道:「全期當時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只是覺得屠大人之言合情合理,而當時我軍正處於進退兩難的窮勢,事情的變化實在來得太突然。」

桓玄在他身後五步許處立定,沒有作聲。

楊全期不敢回頭,不遇從他發出的先天異氣,可清楚感覺到桓玄的位置,更掌握到桓玄處於絕對冷靜的狀態中。那是一種特級高手的境界。

桓玄忽然笑道:「你道奉三在信內寫了甚麼呢?」

楊全期忙道:「卑職對屠大人信內所言毫不知情。」

桓玄輕描淡寫的道:「奉三的密函充份表現出他的才智,那並不是一封向我解釋他所作所爲的陳情信,而是向我描述出在現今的形勢下,最佳的軍事策略。奉三確是了不起,令我不但不忍責怪他,還不得不支持他,讓他繼續當半個叛徒的角色。」

楊全期訝道:「半個叛徒?」

桓玄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道:「奉三的立論是一天南北沒有統一,一天邊荒繼續存在,將沒有任何勢力可以獨霸這無法無天的地方。而邊荒集存在的價值,正因她有別於天下任何一個城集。所以我們若要參與邊荒集,這個自古以來從沒有出現過的危險遊戲,必須依邊荒集的遊戲規則行事,如此方可以成爲得益者。全期認爲奉三這個說法如何呢?」

楊全期仍未弄清楚桓玄對屠奉三的「心意」,避重就輕的道:「荒人悍勇成風,且出現沒有人想象得到的空前團結,加上對邊荒的熟悉,故燕國天師兩軍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勉強攻下邊荒集,可是慕容垂和孫恩一離去,邊荒集便被荒人收復。由此看來,要攻下邊荒集固不容易,保住邊荒集更是難比登天。」

桓玄又從他身旁走過,陷入深思中,移到一扇窗前,朝外瞧去,點頭道:「若沒有奉三,我們今趟遠征邊荒集的行動確是一敗塗地。可是我可以信任奉三嗎?他遠在邊荒集,我如何可以控制他呢?」

楊全期聽得心中產生出另一陣寒意,屠奉三是陪伴桓玄成長親如兄弟的戰友,仍如此被桓玄懷疑,其它人將更是不堪。

他更清楚屠奉三一直對桓玄忠心耿耿,直至桓玄輿屠奉三的死敵聶天還結盟。

桓玄嘆道:「奉三在信內表示明白我攏絡聶天還的原因,因爲北府兵水師與我們實力相若。如我們再被聶天還牽制,將無法控制大江,與聶天還結盟是唯一的選擇。你看!奉三是多麼善解人意。」

楊全期直至此刻,仍弄不清桓玄對屠奉三的態度,哪敢答話。桓玄從來不是以德服人,但他的威撬力同樣有效。

桓玄轉遇身來,微笑道:「今次全期做得很合我心意,因爲如你不當機立斷的撤兵,我敢肯定你的遭遇會比聶天還更不堪,且會把奉三半真半假的背叛變爲真實,而在當時的情況下,你們根本沒有還手的能力。」

楊全期放下心事,回荊州後一直在恐懼裹過活,怕的當然是桓玄會因他無功而還降罪於他。

不過另一方面又心裡不服,聽桓玄的語調,似是把屠奉三看得比自己高上不止一籌。

低聲道:「卑職當時已作好最壞的打算。」

桓玄搖頭道:「奉三絕不會蠢得與你們正面硬撼,而會採用孤立和截斷糧線的持久戰,到你們捱不下去被逼撤軍時銜尾窮追。邊荒是荒人的地盤,優劣之勢清楚分明,你們絕沒有機會。以聶天還的精明,仍要損兵折將而回,若非一場豪雨,我們或會痛失夥伴。」

他說的全是當時的事實,楊全期登時語塞。

桓玄移到窗旁站立,像有點怕被射進來的夕陽光照耀着,雙目閃閃生輝,似在自答自問的道:「我可否信任奉三呢?」

楊全期道:「只要看他往後的表現,不是可一清二楚嗎?」

桓玄道:「四天前他才着人送來了一批優質胡馬,並傳來一個可以影響我全盤計劃至關重要的消息。不用瞎猜也可知道他會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楊全期訝道:「那主公還有甚麼好擔心的呢?」

桓玄微笑道:「這並不足夠。」

接着盯着楊全期,一字一字的道:「他唯一消解我對他疑慮的方法,就是把大江幫的餘孽斬草除根。當他把江文清的首級送到我案上的一刻,我纔可以相信屠奉三仍是以前的屠奉三。」

楊全期聽得頭皮發麻,無言以對。

海南島,孤月崖。

孫恩很喜歡看海,潮汐的漲退,猶如天地的呼吸,澎湃着力量和充滿節奏動感。

他盤膝坐在崖邊,心內的思潮亦似如大海衝上石灘的波浪激烈地起伏。

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拜叔父孫泰所賜。

孫泰曾仕晉爲太守,創立道堂,是爲天師道的前身,並致力栽培孫恩。

孫泰本無反叛之心,專志道術,卻給司馬道子捏造以道術眩惑士兵的罪名,親率禁衛高手夜襲道堂,殺盡孫泰家族。孫恩當時武功早超越孫泰,殺出重圍,逃往海南。自此創立天師道,以跟隨的五斗米信徒和土姓豪族建立起強大的天師軍,渡海攻陷會稽。

他與司馬皇朝不但有公怨,且有深如淵海的私仇。

現在會稽、吳郡、吳興、義興、臨海:水嘉、新安、海南八郡豪強,全聚集在他天師道的大旗下,只在等待最好的時機。

機會終於來臨。

謝玄可以瞞過任何人,卻絕騙不過他。強行到建康去威懾朝廷和荊州桓玄,只會加速他的死亡。

不過他仍耐心地等待謝玄的死訊。

一天謝玄仍在,晉室仍是穩如泰山,人心不亂。

徐道覆的部隊已返回會稽,天師軍亦需一段時間,從邊荒集勞而無功的軍事行動恢復過來,直至回覆元氣。

他隱隱感到邊荒集之行的失敗,仍是敗於謝安的手上,若燕飛、紀千千和劉裕沒有及時趕到邊荒集去,歷史應該改寫。

不過一切已成定局,邊荒集的行動已成不可挽回的敗局。

在統一天下的戰爭裹,邊荒集只是其中一場戰爭,並不能影響他天師軍的成敗。現在他只須改變計劃,由主動進軍建康,改爲逐步擴展勢力範圍,誘建康軍來攻,亦同樣有勝算。

司馬道子父子登場後,倒行逆施,把謝安辛苦建立起來的穩定偏安一手摧毀,對他更爲有利。

加上司馬道子既憂荊州的威脅,又慮北府兵桀騖難馴,因而力圖加強軍力,竟大發浙閩豪家的佃客爲兵,強徵入伍,此措施如若落實,將大削土姓豪強的勢力,更使民心思亂,大大有利天師軍招募兵將。

現在大起義的條件已告成熟,天下將沒有人能阻擋他孫恩。

盧循此時來到他身後,跪稟道:「船隊已在碼頭侯命,只待天師大駕,立即起航前赴臨海。」

孫恩長身面起,面向徒兒,道:「起來!」

盧循跳起來垂手恭立。

孫恩淡淡道:「建康方面有甚麼消息?」

盧循答道:「謝玄在烏衣巷盤桓近半個月,期間不住接見各地來的權貴,包括王恭和殷仲堪在內,且三次入宮見司馬曜,據報司馬曜每次見謝玄時司馬道子都不在身旁。」

孫恩仰望夜空,皺眉道:「奇怪!」

盧循道:「這情況確異乎尋常,十多天前謝玄已返回廣陵,自此深居簡出,所有事務,全由劉牢之代行。謝玄應正如天師所料的,因強壓傷勢致病傷加劇,餘日已無多。」

孫恩嘆道:「他若能早點死便早點死,現在卻有充分時間安排後事。不過他的安排應是針對司馬道子父子和王國寶,又或荊州桓玄和聶天還,該無力兼顧我們天師道。」

盧循道:「天師明察,王恭現在已成爲司馬曜最寵信的人,依我看司馬曜提拔王恭,隱含抗衡司馬道子的作用,所以謝玄一意攏絡。而王恭一向輿殷仲堪關係密切。至少在名義上,是由王恭管揚州,殷仲堪管荊州,兩人聯成一氣,確不可小覷。」

孫恩道:「聽說王、殷兩人將會結成姻親,是否確有其事?」

盧循答道:「確有此事,不過不知如何,通婚之事暫時擱置了。」

孫恩現出深思的神色,沉吟良久,忽然又問道:「殷仲堪與桓玄關係如何?」

盧循道:「兩人表面上關係不錯,事實上殷仲堪對桓玄畏忌甚深,事事對他退讓三分,最近殷仲堪的部將因對桓玄言語上不敬,觸怒了桓玄,殷仲堪竟慌得立即着部將逃回建康,方避過大禍。」

孫恩失笑道:「原來是這樣的良好關係!」

又沉聲道:「司馬道子方面情況如何?」

盧循道:「司馬道子正全力栽培兒子元顯,又起用王國寶之弟王瑜和親侄司馬尚之,使之領軍,用人唯親,召來朝中大臣不滿。王國寶更變本加厲,大做高利貸的生意,又支持豪強經營賭場,弄得建康烏煙瘴氣。最要命是他崇奉霸勒教,不住鼓吹要迎接竺法慶到建康開壇作法,開罪了整個佛門。」

孫恩仰天大笑道:「這叫天助我也。若我沒有猜錯,謝玄一死,大亂立至。王恭將會在北府兵的助力下,討伐司馬道子,而我們則可坐收漁人之利。」

盧循欣然道:「天師的看法絕不會錯。」

孫恩上下打量盧循,微笑道:「循兒近日練功的情況如何?」

盧循謙恭道:「在天師指導下,徒兒功力大有進境。」

孫恩道:「一切全賴你自己的努力,我只是負指引之責。」

又問道:「道覆的心情好了點嗎?」

盧循苦笑道:「表面看不出甚麼來,不過我懷疑他的創傷仍未平復。真想不到以道覆一向玩弄女人於股掌上的能耐,竟會爲一個女子神魂顛倒。」

孫恩搖頭嘆道:「善泳者溺,這種事誰都幫不上忙。」

再嘆一口氣,朝下崖之路舉步走去。

第十章 覆舟之喜第八章 半把仙匙第 八 章 完成任務第四章 死亡香吻第四章 生死存亡第十三章 痛苦抉擇第十三章 直指邊集第十一章 胸懷大志第十一章 尋人遊戲第三章 雪中送炭第十二章 團結內部第 七 章 驚聞噩耗第七章 芳心難測第十三章 三年爲期第十章 和氣收場第七章 鐘聲克敵第五章 人盡其才第一章 真龍不死第十三章 老臣受辱第六章 料敵如神第七章 神火飛鴉第十三章 功虧一簣第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十三章 謝府風雲第九章 免死金牌第十一章 榴閣午宴第一章 道法交鋒第十章 宿命對手第十一章 好自爲之第十二章 沙漠真情第六章 大戰前夕第二章 不死之人第十一章 三天之約第十章 和氣收場第八章 護花使命第七章 愛的交易第五章 軍情告急第 十 章 患難真情第十二章 風雨過後第十二章 荒村鬼蹤第 七 章 驚聞噩耗第 四 章 生離死別第十三章 逍遙大帝第六章 患難真情第十一章 圓謊之話第 五 章 鎮荒之戰第 一 章 江湖手段第二章 最後一夜第二章 亂世情鴛第三章 變陣以待第九章 素女心法第 十 章 崢嶸洲之戰第十二章 喚醒元神第四章 不歡而散第 八 章 秦淮之夢第六章 絕局求生第十二章 魔門聖君第 二 章 野火晚宴第十三章 最佳刺客第 十 三 章 靈活應變第 六 章 夜窩風情第 十 章 各就其位第九章 噬臍莫及第十二章 舊歡如夢第十三章 老臣受辱第七章 唯一機會第一章 賭卿一吻第四章 初戰得利第 四 章 因禍得福第四章 生死存亡第六章 神秘刺客第 五 章 迷離境界第十三章 穩定軍心第三章 別無退路第十二章 紅燈高懸第二章 危機之夜第一章 公然決裂第十一章 密謀兵權第六章 復仇之旅第 八 章 一番好意第十一章 天意難測第五章 軍情告急第 七 章 坦誠合作第二章 將計就計第 九 章 佳人有約第一章 命中註定第三章 人面全非第三章 雪中送炭第四章 心態逆轉第十一章 生死之間第 九 章 踏上征途第十章 重修舊好第四章 最後一棋第 九 章 隨機應變第十一章 兒女恩怨第十二章 風雨過後第 九 章 突圍逃生第 二 章 門庭依舊第十三章 趕盡殺絕第 九 章 各施謀法